古代嫁妆的标准是多少?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fred06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婚姻不仅是男女个人的事情,同时也与两个家族的利益息息相关。传统婚嫁中,嫁妆是男女双方家族很关注的事宜,那么在古代,嫁女儿到底需要多少嫁妆呢?
  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叙述古代各项制度的典籍《周礼》有明确规定:“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这里说的“五两”是指“五匹”,意思是婚嫁中的男方女方送聘礼或嫁妆,总数不要超过五匹黑色丝帛的价值。可见,在2000多年前,国家为避免百姓婚嫁过度攀比是有预见和指导标准的。
  毋庸讳言,以财富论婚姻是我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陋习。在汉代,为避免出嫁的女儿在夫婿家受歧视、怠慢,女方要花大量金钱办嫁妆,久而久之形成风气,使一些小户人家吃不消。当时有个说法叫“盗不过五女之门”,意思是如果哪户人家养了五個女儿,要办嫁妆的话,非得倾家荡产,强盗也不屑去“光顾”了,或者也可以理解为,连强盗也不忍心去拿她们家的东西了。
  从来都是富贵人家的嫁妆丰厚。皇家嫁女在古装影视剧中,很吸人眼球。作为天潢贵胄的公主的嫁妆自然非同一般,重要“嫁妆”之一就是立即给她“老公”来个响当当的“驸马”称谓,其后自然是官居显位,这或可称为“官位嫁妆”。同时,公主的财货嫁妆也让人眼花缭乱。《资治通鉴》卷251记载,公元869年,唐懿宗朝的同昌公主出嫁,因为她是皇帝最喜爱的女儿,不但立即提拔她的未婚夫为起居郎、驸马都尉,还给她准备了极其丰厚的嫁妆——一是将皇宫中所有宝贝随她挑选,“倾宫中珍玩以为资送”;二是送给她和新郎一座位于京城黄金地段广化里的豪宅,装潢极尽豪华,连窗户上都镶嵌着各种各样的宝贝,家里的一应用品器具也非金即银;三是给她“压箱钱”,“赐钱五百万缗”,也就是50亿文钱;四是还有一大批皇家用品,应有尽有。这样的嫁妆,非同凡响,正史上留下了记载。
  同样在唐懿宗朝,还有一件关于嫁妆的事情,发人深省。时任大唐尚书省右丞的裴坦的儿子迎娶地方官员杨收的女儿,当时盛行“陪门财”,杨收觉得自己攀了门高亲,奉送了巨额嫁妆,陪嫁的器物用品也都非常奢华,“资送甚盛,器用饰以犀玉”。按理说,女方嫁妆丰厚,男方应该“笑纳”才是,但作为唐朝名臣的裴坦不是这样,他说:“这不是为我们家好,这是要害我们家啊!”命人当场将奢华的家具全部砸坏。虽然史书上没有写明,但由后来裴坦家没受牵连来看,杨家所送巨额嫁妆,裴家是没有完全收受的。因为,后来杨收在端州司马任上因受贿罪被赐死,“其僚属党友坐长流领表者十余人”,作为杨收亲家的裴坦却并没有受到牵连,后来还晋升宰相。
  北宋熙宁朝以后有规定,除了皇帝的女儿出嫁由国库支取嫁妆钱,赵宋皇族有女子出嫁,国库也支付相应嫁妆钱。《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了皇室支取嫁妆的例子:宋徽宗的女儿福国长公主得到的嫁妆是“奁具凡二十万缗”,这二十万缗是个巨额数字,相当于2亿文钱,因为当时宰相、枢密使每月的俸禄才不过三百缗。据说,这嫁妆钱同北宋强盛时期相比,已经是减少了很多;还有一个是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出嫁的安康郡主,她的嫁妆是京城一座府邸,“又诏南库给金五百两、银三千两为奁具”。
  对赵宋宗室女子,宋代也有嫁妆标准:“祖宗(宋太祖)元孙女五百千,五世三百五十千,六世三百千,七世二百五十千,八世百五十千。”谱系越远,皇室给的嫁妆钱越少,八世以后,就没有记载了。到了南宋绍兴年间,战事多开销大,国库紧张,皇帝下诏书将疏远的宗女的嫁妆又减了不少,而且还不能保证正常支付。因为没有像样嫁妆,致使这些宗女嫁不出去,“有司不时给,宗女贫不能行,多自称不愿出适者”由于没钱作嫁妆,这些与君主同宗的女子被迫成了“剩女”。由此来看,宋代婚姻是很讲究嫁妆的。北宋名臣司马光曾尖锐指出宋代婚姻注重钱财货物的情形:“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
  《水东日记》记录了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郑氏家族的一份嫁妆标准:“奁租五百亩,奁具一十万贯(钱),十七界。”因婚嫁双方都是官宦之家,所以女方的嫁妆也颇丰厚,属于中产阶层吧。
  再看景定三年(1262年)的一份嫁妆实物单子,很详细:礼书三缄,双金鱼袋,销金缬一疋(同“匹”),利市彩一疋,官绿公服罗一疋,画眉褐织一疋,转官毬须掠一副,叠金箧帕女红五事……
  明代中期以后,婚配门当户对的观念荡然无存,婚配不问门第,专论聘财了,“今女家许聘,辄索财礼,男家既醮,乃论资妆,稍不如意,非过期不归,则妇归见斥矣”,如果没有令男方满意的嫁妆,即便订了亲,也不娶进门,或者娶进了门,也还会将妻子送回娘家,不讲夫妻情份。
  婚姻重财的陋习在清代达到顶峰。《切问斋文钞》中叙述了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社会婚姻情况,“将择妇,必问资装之厚薄,苟厚矣,妇虽不德,亦安以就之;将嫁女,必问聘财之丰啬,苟丰矣,婿虽不德,亦利其所有,而不恤其他。”
  《巢林笔谈》说了雍正年间一件涉及嫁妆的事,作者同一个朋友喝酒聊天,朋友跟他说,要给作者儿子介绍个对象,女方家是个富商,女孩是家中最小的女儿,女方家承诺如能找个合适的夫家,愿意出嫁妆几千两银子,“奁资可得数千金”。可见,当时婚配是先将钱财货物讲论在前的,形同谈生意。但是,作者是个文人雅士,洁身自好,“予素持婚嫁不计聘奁之论”,所以,酒醒后,赶紧回绝了朋友的好意。
  清代人卲长衡在《财婚》一文中对当时婚配有精准概括:“古人重嘉耦,今人重财婚。”
  当然,也有开明的父母,《不下带编》中记载了一个善画的开明秀才,认为夫妻情趣投合感情好才是婚姻最重要的内核,他给女儿的嫁妆是他亲手画的一幅画,上面题诗:“婚姻几见斗奢华,金屋银屏众漫夸。转眼十年人事变,妆奁卖与别人家。”老秀才几句诗道出了婚姻中的势利现象,同时也揭示了婚姻论财的荒唐可笑与悲剧。
  应该指出的是,古代常常出现的婚配重财、嫁女论嫁妆,甚至以能否满足财货要求作为缔结婚姻首要条件的现象,给个人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
  首先是使很多婚龄男女因家族经济原因,成了“剩男剩女”,造成了很多不幸。
  更悲惨的是,我国宋代以至明清时期,一些地区尤其是南方省份,贫苦家庭生下女婴后常常会狠心又无奈地将其溺杀,原因之一就是担心家庭不堪嫁妆重负。
  《清稗类钞》对清代溺女现象有深刻揭示:“溺女恶习,所在有之,盖以女子方及笄许嫁时,父母必为办嫁妆。富家固不论,即贫至佣力于人者,亦必罄其数年所入佣资,否则夫婿翁姑必皆憎恶。”我们都知道《孔雀东南飞》中汉代男子焦仲卿的老婆刘兰芝,是个勤劳会做家务的才女加美女,夫妻之间和好相悦,而且,媳妇对老婆婆也恭顺,为什么老婆婆一定要儿子休掉这么好的儿媳妇?会不会也与嫁妆有关呢?
其他文献
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出生在英国威尔士,他出生时家境不错,父亲将他送进一所文法学校学习。但14岁的时候,华莱士的父亲经商被骗,华莱士被迫中断学业。他被送往伦敦,跟着大哥威廉做学徒。在六年半的時间里,华莱士担任哥哥的助手,做土地测量员,在英格兰和韦尔斯南部的乡村四处游历,逐渐学会了勘测、制图等技能。这段时间的游历,使得华莱士开始爱上博物学,他专门买了一本书学习如何辨认植物,并开始收集植物标本。 
期刊
二十世纪尚未开始,人类却早已蓄势待发,准备用相机迎接它、探究它,让它成为永恒。尽管影像设备在那时还不够成熟,然而却遍及各处,影响深远,将永远改变我们体验与记录历史的方式。  史书上记载的摄影历史始于1839年。当时,多才多艺的路易·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法,并得到了颇具威望的法国科学院和法兰西艺术院的认可。随后,摄影术迅速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与千百年来都占据着事件视觉记录领域独一无二地位的绘画和
期刊
匠人,以制作器物而谋生存的人。人类从最初荒野求生中学会制造工具,一些人由于天赋或传承成为了专门制造工具的人,就是最初的匠人。这些能工巧匠通过双手感知和推动着历史发展,不管中国,还是西方,后人都将他们传颂成了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和西方的匠人逐渐走向了不同的路。  中国:利于人谓之巧西安秦始皇兵马俑里发掘的马车。 4000多年前的夏朝,匠人奚仲因为发明了马车而受封于薛。图/视觉中
期刊
在欧洲,从十八世纪初萌芽到十九世纪中叶逐渐成型,汽车的发明经历了一个半世纪之久。最早出现在中国内地的轿车是清朝末年由外国人带来的,到了民国初年,洋行的买办以及某些官员拥有了少量的轿车。民国年间,坐车模的苏州青年。  那个年代,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只能到照相馆去做一做乘坐轿车的美梦。在大的照相馆中,为了吸引市民拍摄照片,便将轿车、飞机等洋玩意儿做成模型,让人们坐在轿车的模型内拍照。如苏州开设最早
期刊
让名将拿破仑最后铩羽而归的滑铁卢战役是一个被人谈论过无数次的历史事件。这一战役的战事激烈混乱,由前后几场战斗组成;其变化跌荡起伏,几度胜负难料。假若当时命运垂青于拿破仑,或许他就是笑到最后的胜利者。对这场战役,人们通常会指责拿破仑麾下的格鲁希元帅在关键时刻未能率兵来援,或是慨叹内伊元帅下令让法军骑兵盲目冲锋,导致了雨果所说的结局:“滑铁卢是一场头等战争,却被一个次等将领(指英军统帅威灵顿)胜了去。
期刊
如大家所知, “天府”“天府之国”“天府文化”是中国古代就开始对于巴蜀大地及其文化的赞誉。“天府之国”的称谓,成为四川的专指,在秦汉之际,是历史长期孕育的结果。而在距今140多年前的清代晚期,“丝绸之路”( Seidenstra?e,即silk road)一词的始创者、德国人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年—1905年)来到这一巴蜀“天府之国”,用他的文笔记录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家居业开始进入大发展时期,家具厂遍地开花,每个家庭都购置了很多新型家具。这造成一个后果,仿佛在一夜之间,传统的木匠从我们身边消失了。手工作坊无法和工厂的规模生产相抗衡,这甚至也给人一种审美体验,木匠做的手工家具,看上去显得土气。  20年过去,工厂批量生产的家具早就取得了統治地位,人们却突然发现了手工生产的魔力。“纯手工打造”“匠心独运”成为很多广告特意强化的要素。手工制作的
期刊
十八世纪,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工厂”。此时的德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国,分裂成大大小小公国,尚未统一。德国当时出口到英国的商品,只是些农副产品,如食糖、土豆和谷物等。至于制成品方面,能拿得出手的是产于黑森林地区的布谷鸟自鸣钟,还有手工织品。英国达格纳姆,福特汽车公司工厂内的汽车主要装配线。该汽车装配厂是于1931年投入使用,是当时欧洲最大的
期刊
近来,一些书院用戒尺来惩罚学生,引发了不少争议。有人认为,像“戒尺教育”这样的古代流传下来的教育方法,还是有意义。也有人认为,只要是体罚,就不可取。但是说起来,古代书院里的老师,真的要用戒尺来打学生吗?  “不打不成材”,大家都认可  说起戒尺,大家应该马上想到私塾先生用戒尺惩戒淘气的孩子的场景。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先生,就有一条戒尺。但鲁迅接着说,“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
期刊
久病卧床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在1790年4月17日这一天,忽然起了床,请人帮他把床整理一下,以便他“死得像样些”,这天夜里十一点,富兰克林溘然长逝,享年84岁。  就这样,这个《独立宣言》五位起草人之一、唯一让华盛顿佩服的人走完了近乎完美的一生。他被安葬在费城宪法中心的一处教堂墓地,墓碑上刻着他在23岁的时候为自己写下的墓志铭:  “印刷工,本杰明·富兰克林,犹如一本旧时封面,内中书页已经脱落,书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