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美术教育,激发热情是根本,只有在被点燃的热情支持下,艺术教育才能够达成提高审美、启迪人性、完美人格的目的,才能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前不久,刊登在幼教杂志上的《知道一悟到——做到》给人深深启发,文章说的是一位学前教育博士在她女儿班,对着《梦幻西游》主题墙上孩子们的人物画,以赞赏的口气说:“这个孙悟空画得真像。”却遭到了旁人的回敬:“每个孩子都画得很好,都有自己的想法。”博士想:对啊!自己一向赞同不能以画的像不像作为评价孩子绘画作品的标准,但为什么常常又不自觉地以画得像不像来衡量孩子的作品?为什么自己知道应该用心观察、用心倾听孩子,却又常常对孩子的行为只扫一眼就妄加评论?
我们时常会听到爸爸妈妈这样评价孩子的作品,“你今天画的小猫真像”,“您怎么跟老师画得不一样呢?”看你画得圆不圆,方不方的!“好好的纸不画画,折折撕撕干啥?”……如果以“像不像”作为标准来衡量孩子,在指导孩子进行美术活动时就会犯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爸爸妈妈在家辅导孩子作画时,有的为了让孩子画像一只猫,会让孩子画10遍、20遍乃至更多遍,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还有的爸爸妈妈发现孩子画得“不像”时,会不由自主地拿起孩子手中的画笔代替孩子完成作品。孩子的作品完成了,但由于孩子未能真正获得练习的机会,不能亲自感受欣赏美、创造美的乐趣,也失却了体验成功的快乐。因此,爸爸妈妈在辅导孩子进行美术活动时,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指导者、合作者、欣赏者,而不应成为孩子的替代者、挑剔者。
孩子的一些作品,在成人看来很可笑,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孩子对事物特征的认识。比如画“水果树”,成人的理解是长满菜果或梨子的树,而孩子则会把它想象为结满各式水果,如香蕉、葡萄、梨、桃甚至西瓜的“百果树”。因此,爸爸妈妈在评价孩子作品时,不能用近大远小、遮盖等透视原理去要求。对孩子美术作品评价的标准就是构思新颖、富有想象力;色彩鲜艳、搭配自然;充满童趣,作画大胆,画面丰满富有个性。
在对孩子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孩子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培养。美是一种体验,美的因素无所不在,爸爸妈妈可以通过引导孩子对自己和他人美术作品欣赏,对美的事物的欣赏,使孩子从中获得美的体验和感受。
艺术教育强调的就是一个“情”字,它的教育目的就是通过孩子们内心的体验来实现的,其中,把热情凝聚在艺术创作之中,把情感挥洒在艺术表现之上,从而达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最佳效果。假如孩子的内心是空洞的,没有强烈的情感需要表现,或者内心体会不到所要表现的热情,那么,即使技巧再娴熟,表现手法再多样,他们的作品也会了无生机、毫无感情。当然,孩子与生俱来就热爱艺术,在他们对世界还只有淡淡认识的时候,就热衷于涂鸦。但是,这种原始的热情很容易被不当的教育所扼杀。所以,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最好的方法就是唤醒和鼓舞,激发他们参与艺术活动的热情。
在大自然中寻找素材
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只要手上有可摆弄的东西,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起来,思维就会跟着转动,而且给他们摆弄的玩具必须具有多变性,这样才能引发孩子的无穷遐想,五颜六色的积木让孩子百玩不厌就是这个道理。举个简单的例子:爸爸妈妈可以为孩子准备各种废旧的彩色花纸,如:糖纸、挂历纸、包装纸、吹塑纸等,先让他将五彩缤纷废纸做成纸花,然后用旧花蓝、花泥、吸管和纸花做成花篮,也可以为孩子提供了各种蔬菜、果壳,还有各色水墨颜料,让孩子们在宣纸上用横截的蔬菜印出各种漂亮的图画,在这个过程中,这些特殊的材料能打动孩子,让孩子爱不释手。
传统意义上孩子的美术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绘画、手工和泥工。但这些对于孩子来说还远远不够的。孩子由于动作协调性发展不完善,动作精细程度差,他们不能很自如的用以上这三种形式来表达自已的所思所想,这种限制会深深影响孩子的创作欲望。因此爸爸妈妈可以独创一些特殊的表现形式,例如用莲藕和辣椒两种蔬菜蘸上水粉颜料在铅画纸上印画,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体会印染的快乐,而且由于形式的改变,又出现了孩子从没见过的绘画效果,让孩子在想象和创造中体验到美术的快乐。
要激发孩子对美术的热情,就要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这样才会有利于孩子的创造和表现。不同的孩子对艺术的情感体验、联想、表现是不同的,只有接纳孩子的独特性,使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才能永远保持对美术活动的热情。也只有尊重孩子的意愿,在开放的环境中,孩子才能够无所顾忌,天马行空。有的孩子想象力特别丰富,有的造型能力很强,有的喜欢画生活中的花鸟,有的喜欢画电视中的人物。所以,如果一定要求临摹范画,孩子就会觉得特别为难,就会叫着说我不会画。如果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画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他们就会兴高采烈,乐此不疲。
千万别吝啬我们的鼓励
在孩子的美术活动中,评价也是促进孩子各种能力和激励孩子创作热情的有效手段。因为爸爸妈妈不能正确评价,导致孩子对美术不感兴趣、缺乏想象、妨碍发展的情况经常发生。别以为自己随便发表的评价对孩子而言不重要,你小小的一句话都可能给孩子莫大的影响,因此爸爸妈妈要让自己的评价激发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的自信。
对孩子作品的评价应具体而有针对性。千万不要笼统的说“画得真好!”、“画得棒极了”,这样的评价太空泛,不够诚恳,缺乏说服力,对孩子没有建设性的帮助。在具体评价时,一定要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进行及时的评价,同时,还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用“惊奇”的态度赞赏有特点的作品:“哇!我发现宝宝真会动脑筋,用萝卜印了荷叶,用莲藕印了美丽的花朵。”,“宝宝的樱桃颜色真鲜艳,让妈妈看了想吃。”这样孩子听了评价后,心里会很愉快,从而也增强了孩子自我表现的信心和主动绘画的积极性。
评价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表扬是激励人的,在美术教育中,为了调动孩子的创作热情,帮助孩子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就应该不吝啬我们的表扬和鼓励。我曾听一位母亲说过:“儿子在美术上的成绩完全归功于对美术的热情,热情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有所成的关键。”
孩子的热情从哪里来?要靠爸爸妈妈去激发。作品再稚拙也要找出闪光点,给予表扬和鼓励,把孩子所有的作品当成宝贝,展示出来让别人欣赏。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割舍不下对美术的情怀。还有,同样是一幅作品,如果采用两种方法去评价,效果将会截然不同。如果说:“咳!你怎么画成这样?颜色也没有涂好。”责怪的语气会让孩子体验到不快,可能他再也不想画画了。如果换成另一种说法:“啊!这画画得真不错,颜色还没涂完,不要紧,咱们下次再涂。”孩子就会保持热情继续作画。
对孩子来说,激发对美术的热情是如此重要,只有给他足够的鼓励和支持,他才会一步一步成长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前不久,刊登在幼教杂志上的《知道一悟到——做到》给人深深启发,文章说的是一位学前教育博士在她女儿班,对着《梦幻西游》主题墙上孩子们的人物画,以赞赏的口气说:“这个孙悟空画得真像。”却遭到了旁人的回敬:“每个孩子都画得很好,都有自己的想法。”博士想:对啊!自己一向赞同不能以画的像不像作为评价孩子绘画作品的标准,但为什么常常又不自觉地以画得像不像来衡量孩子的作品?为什么自己知道应该用心观察、用心倾听孩子,却又常常对孩子的行为只扫一眼就妄加评论?
我们时常会听到爸爸妈妈这样评价孩子的作品,“你今天画的小猫真像”,“您怎么跟老师画得不一样呢?”看你画得圆不圆,方不方的!“好好的纸不画画,折折撕撕干啥?”……如果以“像不像”作为标准来衡量孩子,在指导孩子进行美术活动时就会犯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爸爸妈妈在家辅导孩子作画时,有的为了让孩子画像一只猫,会让孩子画10遍、20遍乃至更多遍,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还有的爸爸妈妈发现孩子画得“不像”时,会不由自主地拿起孩子手中的画笔代替孩子完成作品。孩子的作品完成了,但由于孩子未能真正获得练习的机会,不能亲自感受欣赏美、创造美的乐趣,也失却了体验成功的快乐。因此,爸爸妈妈在辅导孩子进行美术活动时,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指导者、合作者、欣赏者,而不应成为孩子的替代者、挑剔者。
孩子的一些作品,在成人看来很可笑,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孩子对事物特征的认识。比如画“水果树”,成人的理解是长满菜果或梨子的树,而孩子则会把它想象为结满各式水果,如香蕉、葡萄、梨、桃甚至西瓜的“百果树”。因此,爸爸妈妈在评价孩子作品时,不能用近大远小、遮盖等透视原理去要求。对孩子美术作品评价的标准就是构思新颖、富有想象力;色彩鲜艳、搭配自然;充满童趣,作画大胆,画面丰满富有个性。
在对孩子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孩子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培养。美是一种体验,美的因素无所不在,爸爸妈妈可以通过引导孩子对自己和他人美术作品欣赏,对美的事物的欣赏,使孩子从中获得美的体验和感受。
艺术教育强调的就是一个“情”字,它的教育目的就是通过孩子们内心的体验来实现的,其中,把热情凝聚在艺术创作之中,把情感挥洒在艺术表现之上,从而达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最佳效果。假如孩子的内心是空洞的,没有强烈的情感需要表现,或者内心体会不到所要表现的热情,那么,即使技巧再娴熟,表现手法再多样,他们的作品也会了无生机、毫无感情。当然,孩子与生俱来就热爱艺术,在他们对世界还只有淡淡认识的时候,就热衷于涂鸦。但是,这种原始的热情很容易被不当的教育所扼杀。所以,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最好的方法就是唤醒和鼓舞,激发他们参与艺术活动的热情。
在大自然中寻找素材
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只要手上有可摆弄的东西,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起来,思维就会跟着转动,而且给他们摆弄的玩具必须具有多变性,这样才能引发孩子的无穷遐想,五颜六色的积木让孩子百玩不厌就是这个道理。举个简单的例子:爸爸妈妈可以为孩子准备各种废旧的彩色花纸,如:糖纸、挂历纸、包装纸、吹塑纸等,先让他将五彩缤纷废纸做成纸花,然后用旧花蓝、花泥、吸管和纸花做成花篮,也可以为孩子提供了各种蔬菜、果壳,还有各色水墨颜料,让孩子们在宣纸上用横截的蔬菜印出各种漂亮的图画,在这个过程中,这些特殊的材料能打动孩子,让孩子爱不释手。
传统意义上孩子的美术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绘画、手工和泥工。但这些对于孩子来说还远远不够的。孩子由于动作协调性发展不完善,动作精细程度差,他们不能很自如的用以上这三种形式来表达自已的所思所想,这种限制会深深影响孩子的创作欲望。因此爸爸妈妈可以独创一些特殊的表现形式,例如用莲藕和辣椒两种蔬菜蘸上水粉颜料在铅画纸上印画,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体会印染的快乐,而且由于形式的改变,又出现了孩子从没见过的绘画效果,让孩子在想象和创造中体验到美术的快乐。
要激发孩子对美术的热情,就要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这样才会有利于孩子的创造和表现。不同的孩子对艺术的情感体验、联想、表现是不同的,只有接纳孩子的独特性,使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才能永远保持对美术活动的热情。也只有尊重孩子的意愿,在开放的环境中,孩子才能够无所顾忌,天马行空。有的孩子想象力特别丰富,有的造型能力很强,有的喜欢画生活中的花鸟,有的喜欢画电视中的人物。所以,如果一定要求临摹范画,孩子就会觉得特别为难,就会叫着说我不会画。如果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画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他们就会兴高采烈,乐此不疲。
千万别吝啬我们的鼓励
在孩子的美术活动中,评价也是促进孩子各种能力和激励孩子创作热情的有效手段。因为爸爸妈妈不能正确评价,导致孩子对美术不感兴趣、缺乏想象、妨碍发展的情况经常发生。别以为自己随便发表的评价对孩子而言不重要,你小小的一句话都可能给孩子莫大的影响,因此爸爸妈妈要让自己的评价激发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的自信。
对孩子作品的评价应具体而有针对性。千万不要笼统的说“画得真好!”、“画得棒极了”,这样的评价太空泛,不够诚恳,缺乏说服力,对孩子没有建设性的帮助。在具体评价时,一定要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进行及时的评价,同时,还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用“惊奇”的态度赞赏有特点的作品:“哇!我发现宝宝真会动脑筋,用萝卜印了荷叶,用莲藕印了美丽的花朵。”,“宝宝的樱桃颜色真鲜艳,让妈妈看了想吃。”这样孩子听了评价后,心里会很愉快,从而也增强了孩子自我表现的信心和主动绘画的积极性。
评价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表扬是激励人的,在美术教育中,为了调动孩子的创作热情,帮助孩子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就应该不吝啬我们的表扬和鼓励。我曾听一位母亲说过:“儿子在美术上的成绩完全归功于对美术的热情,热情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有所成的关键。”
孩子的热情从哪里来?要靠爸爸妈妈去激发。作品再稚拙也要找出闪光点,给予表扬和鼓励,把孩子所有的作品当成宝贝,展示出来让别人欣赏。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割舍不下对美术的情怀。还有,同样是一幅作品,如果采用两种方法去评价,效果将会截然不同。如果说:“咳!你怎么画成这样?颜色也没有涂好。”责怪的语气会让孩子体验到不快,可能他再也不想画画了。如果换成另一种说法:“啊!这画画得真不错,颜色还没涂完,不要紧,咱们下次再涂。”孩子就会保持热情继续作画。
对孩子来说,激发对美术的热情是如此重要,只有给他足够的鼓励和支持,他才会一步一步成长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