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一向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强调思维的逻辑性和态度的严谨性。数学本身的这种特性,使得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较为抽象、枯燥,学习气氛也易变得压抑、沉闷。多媒体课件可以展示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电影等多种不同形态的信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如果运用得恰当,它会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形象生动、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新环境,使学生的思维和教材内容达到和谐的统一。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明显误区,笔者在此对此现象进行探讨。
一、“场面热闹≠思维活跃”,精简画面,意在深思
多媒体课件的表现功能十分强大,确实能够将单调、枯燥的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但是课件如果过于花哨,学生的注意力分配不过来,往往就把注意力转向了更吸引他们的图案、颜色、动画、声音,而不是知识。这样,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会干扰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干扰课堂教学,削弱课堂教学效果。
既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那课件就是辅助工具,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来制作。为了突出重点,我们可以把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去掉,只留下精华部分。比如,片头音乐虽然优美,但如果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来转换格式,又要占去很大的磁盘空间,增加运行负担,那这样的内容就可以省略不做。同理,课件封面常能见到Flash动画效果,但Flash制作对技术要求比较高,也比较费时,如果是为了教学服务,当然要用,但如果只是做一个漂亮的片头,就大可不必了。背景可以有,但一定要简洁淡雅;图片要有,但一定要考虑是否必要,会否把学生吸引到无关的方面……我们在制作课件时一定要考虑教学的实效,考虑是否真正引起学生的思考。
笔者很欣赏一位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上的一节名为“圆的周长”的公开课。该教师考虑到一节课的最初5分钟学生很难完全进入课堂,就运用Authorware制作了一个生动活泼开头,创设了一个充满童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她是这样设计的:在绿色草地的背景上,让《猫和老鼠》中的Tom和Jerry沿图形跑步。Tom沿正方形跑,Jerry沿圆形跑。然后让学生猜一猜,如果Tom和Jerry都跑一圈,谁跑的路程多?求Jerry跑的路程实际就是求什么?要求圆的周长,我们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呢?这些问题其实就是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画面图案并不繁多,但生动贴近学生,更可贵的是这位教师没有停留在外表的视觉层面上,而是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学生深思的问题。教师通过这个生动的教学情景让周长这个概念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并造成认知冲突,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继续学习打下了伏笔。
二、“人机交流≠人际交流”,师生互动,课件辅助
多媒体课件归根结底是用来辅助教师教学的一个工具,在教学中,教师仍应起主导作用。机器播放的语言固然标准,但是与教师那富有人情味的亲切话语是绝对不能等同的。师生之间的对话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而且有一种人性化的关怀蕴于其中。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由衷的赞扬、一个肯定的手势所产生的效果远远比机器中发出的“你真棒”的更有效,更贴近人心。人需要情感的交流,所以师生交流是机器永远不能替代的。
因为“人机交流”不可能代替“人际交流”,所以在设计课件时,教师不要让机器代替说太多的话,要多想一想设计怎样的环节能让师生、生生进行双向、多向交流互动。在设计制作练习这一环节时,课件中可以制作相应的评价内容,这样学生在练习时,不但能得到及时、准确的信息反馈,而且能避免师生讲解交流时可能出现的尴尬,让学生免遭挫败感。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机器在给学生作评价时,通常只看结果,不会了解到学生的思路。学生做错了,它只会显现“再试一次”的文字或声音,却不能给学生真正的帮助。所以,教师不能把责任推给机器,还是要到学生中间去,及时地了解情况,适时地给予指导。练习完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说遇到的困难,给予他们真正的帮助。
三、“直观展示≠形象学习”,适当留白,发展能力
课件能直观、形象、生动、准确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然而,有一项调查表明,一些较优秀的学生不喜欢多媒体教学,原因是“太直观、太简单,学习不再有难度,只要看看画面,全都解决了”。知识来得太容易,也就失去了思考的快乐。所以,过份注重教学内容的直观性,而忽视对学生的想象力、抽象能力的培养,这不是形象学习,而是替代思考,这对学生的发展有害无益。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正处在发展的阶段,需要直观形象作为“拐杖”。所以,在设计课件时,教师要有直观形象的展示过程,但不能过细,要适可而止,留一些内容和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如教学“圆的面积”这一内容,笔者用课件展示一部“转化”的过程:先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是用“转化”的方法推导的。接着思考:怎样才能求出手中圆纸片的面积?学生尝试了多种方法,但都不成功。于是播放由3D Max制作的一个具有动态画面的课件,形象展示如何把圆4等分后进行转化。接着提问:圆转化后像一个什么图形?学生说像平行四边形,但是边不直,是曲的,又不是平行四边形。笔者提问:怎样把这个图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呢?学生说可以把圆分得细一点。于是大家拿出另一张圆形纸片尝试把圆8等分、16等分再进行转化,并和4等分后转化成的图形进行比较,证实刚才的猜想。然后笔者引导学生想象如果圆被32等分、64等分乃至无限等分后将会转化成什么图形,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上述过程形象地展示部分转换方法,却又适当“留白”,由学生自己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实践和想象,最后完成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归纳、总结,促使思维步步深入,加速了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让他们理解了公式的由来,并且渗透了极限思想和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动画演示≠动手实践”,以人为本,选用得当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条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因此,能让学生通过操作亲身体验的,教师就不必采用间接的视觉感受。经历了、体验了探索的过程,学生从探索中总结出的东西比教师直接传授的要记得牢。而且动手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这是任何媒体所不能替代的。
如果在某一个教学内容中,运用某些手段比课件更能收到效果,就更不用为了“赶时髦”而去运用课件。一切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好的帮助。像“求圆柱的表面积”这样的课,完全可以事先让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课上,教师应通过对这些生活物品的研究来使学生弄明白圆柱体的特征:想一想表面积的组成,自己想办法将圆柱的侧面展开成已经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如何求侧面面积,如何求整个圆柱体的表面积也就不点自明了。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不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一定比通过课件呈现的画面所获取的东西要丰富、深刻得多。
一、“场面热闹≠思维活跃”,精简画面,意在深思
多媒体课件的表现功能十分强大,确实能够将单调、枯燥的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但是课件如果过于花哨,学生的注意力分配不过来,往往就把注意力转向了更吸引他们的图案、颜色、动画、声音,而不是知识。这样,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会干扰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干扰课堂教学,削弱课堂教学效果。
既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那课件就是辅助工具,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来制作。为了突出重点,我们可以把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去掉,只留下精华部分。比如,片头音乐虽然优美,但如果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来转换格式,又要占去很大的磁盘空间,增加运行负担,那这样的内容就可以省略不做。同理,课件封面常能见到Flash动画效果,但Flash制作对技术要求比较高,也比较费时,如果是为了教学服务,当然要用,但如果只是做一个漂亮的片头,就大可不必了。背景可以有,但一定要简洁淡雅;图片要有,但一定要考虑是否必要,会否把学生吸引到无关的方面……我们在制作课件时一定要考虑教学的实效,考虑是否真正引起学生的思考。
笔者很欣赏一位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上的一节名为“圆的周长”的公开课。该教师考虑到一节课的最初5分钟学生很难完全进入课堂,就运用Authorware制作了一个生动活泼开头,创设了一个充满童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她是这样设计的:在绿色草地的背景上,让《猫和老鼠》中的Tom和Jerry沿图形跑步。Tom沿正方形跑,Jerry沿圆形跑。然后让学生猜一猜,如果Tom和Jerry都跑一圈,谁跑的路程多?求Jerry跑的路程实际就是求什么?要求圆的周长,我们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呢?这些问题其实就是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画面图案并不繁多,但生动贴近学生,更可贵的是这位教师没有停留在外表的视觉层面上,而是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学生深思的问题。教师通过这个生动的教学情景让周长这个概念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并造成认知冲突,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继续学习打下了伏笔。
二、“人机交流≠人际交流”,师生互动,课件辅助
多媒体课件归根结底是用来辅助教师教学的一个工具,在教学中,教师仍应起主导作用。机器播放的语言固然标准,但是与教师那富有人情味的亲切话语是绝对不能等同的。师生之间的对话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而且有一种人性化的关怀蕴于其中。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由衷的赞扬、一个肯定的手势所产生的效果远远比机器中发出的“你真棒”的更有效,更贴近人心。人需要情感的交流,所以师生交流是机器永远不能替代的。
因为“人机交流”不可能代替“人际交流”,所以在设计课件时,教师不要让机器代替说太多的话,要多想一想设计怎样的环节能让师生、生生进行双向、多向交流互动。在设计制作练习这一环节时,课件中可以制作相应的评价内容,这样学生在练习时,不但能得到及时、准确的信息反馈,而且能避免师生讲解交流时可能出现的尴尬,让学生免遭挫败感。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机器在给学生作评价时,通常只看结果,不会了解到学生的思路。学生做错了,它只会显现“再试一次”的文字或声音,却不能给学生真正的帮助。所以,教师不能把责任推给机器,还是要到学生中间去,及时地了解情况,适时地给予指导。练习完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说遇到的困难,给予他们真正的帮助。
三、“直观展示≠形象学习”,适当留白,发展能力
课件能直观、形象、生动、准确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然而,有一项调查表明,一些较优秀的学生不喜欢多媒体教学,原因是“太直观、太简单,学习不再有难度,只要看看画面,全都解决了”。知识来得太容易,也就失去了思考的快乐。所以,过份注重教学内容的直观性,而忽视对学生的想象力、抽象能力的培养,这不是形象学习,而是替代思考,这对学生的发展有害无益。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正处在发展的阶段,需要直观形象作为“拐杖”。所以,在设计课件时,教师要有直观形象的展示过程,但不能过细,要适可而止,留一些内容和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如教学“圆的面积”这一内容,笔者用课件展示一部“转化”的过程:先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是用“转化”的方法推导的。接着思考:怎样才能求出手中圆纸片的面积?学生尝试了多种方法,但都不成功。于是播放由3D Max制作的一个具有动态画面的课件,形象展示如何把圆4等分后进行转化。接着提问:圆转化后像一个什么图形?学生说像平行四边形,但是边不直,是曲的,又不是平行四边形。笔者提问:怎样把这个图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呢?学生说可以把圆分得细一点。于是大家拿出另一张圆形纸片尝试把圆8等分、16等分再进行转化,并和4等分后转化成的图形进行比较,证实刚才的猜想。然后笔者引导学生想象如果圆被32等分、64等分乃至无限等分后将会转化成什么图形,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上述过程形象地展示部分转换方法,却又适当“留白”,由学生自己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实践和想象,最后完成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归纳、总结,促使思维步步深入,加速了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让他们理解了公式的由来,并且渗透了极限思想和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动画演示≠动手实践”,以人为本,选用得当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条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因此,能让学生通过操作亲身体验的,教师就不必采用间接的视觉感受。经历了、体验了探索的过程,学生从探索中总结出的东西比教师直接传授的要记得牢。而且动手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这是任何媒体所不能替代的。
如果在某一个教学内容中,运用某些手段比课件更能收到效果,就更不用为了“赶时髦”而去运用课件。一切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好的帮助。像“求圆柱的表面积”这样的课,完全可以事先让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课上,教师应通过对这些生活物品的研究来使学生弄明白圆柱体的特征:想一想表面积的组成,自己想办法将圆柱的侧面展开成已经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如何求侧面面积,如何求整个圆柱体的表面积也就不点自明了。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不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一定比通过课件呈现的画面所获取的东西要丰富、深刻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