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多、长、大、深”,即数量多、长度大、大断面、大埋深,是未来特长隧道(洞)发展的总趋势。随着隧道(洞)长度的增加、埋深加大,地质灾害的超前预报与治理是未来深埋特长隧道(洞)勘测设计及施工中面临的主要难题。其中深埋特长隧道(洞)施工涌水是隧道(洞)施工中所面临的最主要地质灾害。隧道施工涌水不仅降低围岩稳定性,而且给施工带来很多不良影响,特别是在有大量高压涌水的情况下,常常酿成重大事故。另一方面,为了解决地下水灾害问题,采用过量排放又会给隧道经过地段带来生态环境问题。本文结合马鞍山隧洞涌水处理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高海拔地区小段面长隧洞涌水抽排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一、深埋特长隧道(洞)的施工特点
深埋特长隧道的施工条件与一般浅埋隧道不同,深埋环境对施工布置、施工效率、工期、工程费用等将产生影响。深埋对施工的影响及施工中的一些特点主要表现在:
1、原始地应力
由于深埋引起原始地应力又叫岩体天然地应力增高,对洞室稳定与开挖过程发生影响,以致产生岩爆。在脆性岩体中,当新鲜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小于5倍的最大原始地应力(大部分深埋工程中,与覆盖层压力相等)时,产生剥落现象,在这一强度水平上,岩片沿原生岩石和一些原有的节理、层理组合面剥落。当单轴抗压强度小于原始地应力2一3倍时将产生更为明显的剥落。在软弱和破碎岩体中,岩体大变形是洞室破坏的主要形式。
2、温度和通风
长隧洞施工中,洞内温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地温梯度决定了一定深度的原始岩体温度,洞内温度则还要加上在洞内的各种机械发生的热量。当岩体温度高于洞室气温时,还会从岩石、裂隙水中释放出热量使洞温增高。洞内温度升高,增加了冷却通风的要求和劳动效率降低。
3、涌水
深埋隧洞内突发涌水,由于压力很大,一遇排泄机会,便会产生极大的冲击力和破坏力,给工程带来危害,甚至使施工中断。深埋长隧洞施工时,有时不可避免逆坡掘进,大量的涌水会淹没工作面。采用强制性的机械排水会使施工费用大大提高。并且,当原始岩体温度较高时,涌水会把余热传给隧洞,通过蒸发,使温度上升到容许值以上。另一方面还会降低岩块稳定性,给支护清碴作业带来困难。
4、破碎带和不良地质
与浅埋隧洞相比,一般深埋隧洞岩质较好,但有的构造现象(大断层)能在深埋情况下形成破碎带和不良地质洞段,给掘进施工带来困难。
5、辅助设施
长隧洞由于洞线长达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为了加快施工速度,有必要将长隧洞分割为若干短的洞段以增加工作面,通常采用横洞、竖井、斜井等辅助坑道。但深埋隧洞往往没有条件开挖横越洞或竖、斜井。所以深埋长隧洞施工时多采用平行导洞来改善主洞的运输条件,减少工序间的干扰,还可用于正洞的地质勘探和排水。而且,采用横通道连接的巷道通风系统以解决长隧洞施工中的通风问题。
6、掘进机开挖
全断面岩石掘进机(TBM: Tunnel Boring Machine)的成本效益,随着掘进长度的增大而提高。所以在长隧洞施工中掘进机得到广泛应用。另外,由于埋深大,独头掘进的长度增大,掘进机开挖过程中不产生爆破烟尘,施工通风比钻爆法易于解决。
7、支护
锚喷支护得到广泛应用。紧跟掌子面立即进行锚喷支护,特别是高强度的钢纤维喷混凝土(SFRC: Stell Fibre Reinforced Concrete)对控制岩爆,防止岩片剥落很有效。
8、混凝土衬砌
为尽量减少开挖完成后混凝土衬砌所需要的时间,混凝土衬砌一般紧跟开挖工作面进行。另外,由于隧洞很长,混凝土自拌和系统运输至工作面需要较长时间,有时会超过3小时,运输时需采取特殊措施。
9、风险
随深度的增加,施工前调查的难度增加,导致更多的未知因素和更大的风险,对工程进度产生很大影响。
二、工程概况
玛依河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甘孜州乡城县境内,是一跨流域的引水工程。玛依河水利工程工程区主要位于乡得公路沿线,区内运输较为方便,但工程距成都850km,距康定498km,距云南下关520km,距云南香格里拉县213km。
马鞍山隧洞系以最短的洞线横穿马鞍山山脊,隧洞全长4556m,洞线埋藏深度450m~900m,底披i=1/500。衬砌后底宽2.0m,高1.8m,为圆拱城门洞型无压隧洞。最大埋深约850m,初设计阶段围岩主要由T3q3、T3q2之变质砂岩、板岩、结晶灰岩及白云岩等组成,变质砂岩薄至中厚层状,属中硬岩类,板岩等属软质岩类,结晶灰岩、白云岩以厚层状为主,属坚硬岩类。岩层总体走向N15°E~N30°W,与洞轴线夹角60~90°。隧洞穿越区域断层F1、F2,走向N10~30°W,倾向NE、SW,倾角60~75°,走向与洞轴线夹角65~85°;进洞口穿越次级小断层f1,产状N80°W/NE∠80~85°,走向与洞轴线近正交;隧洞前段左侧平行分布次级小断层f2,距离40~120m,产状N5~15°W/SW∠25~35°;隧洞出口段右侧近平行分布次级小断层f3,距离20~80m,产状N50~70°E/NW∠80~85°。岩体以层状结构为主,次为镶嵌碎裂结构,局部呈碎裂~碎块状散体结构。围岩以Ⅳ类为主,次为Ⅲ类及Ⅴ类,分别约占55.0%(2506m)、41.8%(1904m)及3.2%(146m)。
1、马鞍山隧洞地形地质条件
马鞍山隧洞为园拱城门洞型无压隧洞,全长4554m,洞轴线方向N86°E,横穿马鞍山鞍部,最大埋深约850m。马鞍山近南北向展布,山顶高程4300m,鞍部高程4140m,相对高差840~865m,为中高山地貌,山顶平缓,两坡下陡上缓,东坡坡度29~47°,西坡坡度15~53°。马鞍山西东两侧分别为玛依河及冷龙拥,流向从北至南,玛依河枯水期水面高程3300m±,冷龙拥枯水期水面高程3276m±。山上植被为草坪,河谷植被为灌乔。马鞍山基岩断续出露,山顶一带及河谷多为覆盖层。
岩体系浅变质岩相,岩性为三迭系上统曲嘎寺组上段(T3q3)灰岩、白云岩、板岩、变质砂岩及片岩,覆盖层为坡残积(dl+elQ4)、崩坡积(col+dlQ4)、冲洪积(al+plQ4)、冰川冰水堆积(gl+fglQ3)碎角砾土、块碎石土、漂卵砾石夹砂(土)及砂礫卵(碎)石土等。
马鞍山隧洞岩性分布特征:进口段已掘进3039m,其中:0+000~0+727m为砂岩、板岩夹片岩;0+727~1+116m为灰岩夹板岩及片岩;1+116~1+190m为片岩夹板岩及砂岩(1+120m±为F1断层);1+190~1+880m为灰岩及白云质灰岩;1+880~1+990m片岩为主;1+990~2+520m为灰岩、白云质灰岩、局部夹少量片岩;2+520~3+039m为灰岩及白云质灰岩。推测3+047m左右为F2断层位置,上盘为灰岩及白云质灰岩,下盘为板岩及片岩。出口段已掘进1247m(3+307~4+554m),岩性以板岩及片岩为主,夹有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中段还剩268m尚未掘进。岩层总体产状:N20~50°W/NE、SW∠40~60°,走向与洞轴线大角度相交,岩体结构为层状、镶嵌碎裂状,局部为碎裂~碎块状、散体状。风化作用除岩体浅表强烈外,还沿裂隙及层面进行。
三、突水成因分析
2008年3月18日0点,马鞍山隧洞进口段3+039m(掌子面)发生突水,开始涌水量约0.01m3/s,放炮后涌水量大增,流量估计约2.13m3/s(约3.5小时涌满隧洞),至3月19日上午,涌水已将进口段3039m隧洞淹没,洞口水深约1.0m,洞内约2000m淹至封顶,积浑水近3×104m3,地下水自流于洞外,排入玛依河。截至3月26日下午,隧洞洞口淹没水位有所下降(水深0.775m),水质稍有变清,流量稍有变小,估算1.7~2.0m3/s。自流过程中,水质有交替变清变浑(红黄色)现象,说明洞内已出现新的塌方。
3、应急处理措施
⑴迅速撤离现场施工人员,及时加强警戒,在洞内距离水边50m外拉警戒线,设缓冲区,禁止无关人员入内。
⑵安排专职电工及时切断掌子面附近的电源。
⑶设3名专职安全员对洞内进行24小时值班观察水情及淤泥情况。
⑷现场设置逃生绳,配备救生衣和救生圈。
⑸迅速组织人员,增加抽水设备,及时安排洞内排水。
⑹加强出水流量的监测并做好水流量测定记录。
⑺安排专人对掌子面位置处周边地表进行详细调查,查找水源。
四、抽排水方案的实施:
2009年1月3日现场实测涌出的水量为0.086 m3/s(309.6 m3/h),实施方案一进行马鞍山隧洞进口的抽排水:
(1)、抽水设备布置:
首先将抽水设备布置于桩号0+060处进行抽排,水泵选型为22千瓦的潜水泵,单台22千瓦,单台流量230方/小时,3用5备,配用功率为66千瓦,管径250㎜,总排水量Q=460方/小时。当排水使水量下降后在附近处建第一个临时泵站,水泵选型为300S-32A两台,单台75千瓦,单台流量720方/小时,一用一备,总配用功率为75千瓦,总排水量Q=720方/小时。主管径250㎜(三通两闸),临时泵站建好后,用潜水泵(2台)逐步将水抽至泵站,再由泵站抽出。(泵站布置如下图)
当达到潜水泵扬程附近时,再新建一个抽水泵站,设备型号同上,主管径250㎜(三通两闸),当第二个泵站建好调试运行后,可撤出第一泵站的设备待用;如此返复,直至将抽排水泵站建在距工作面附近,形成完整的抽排水系统。
(2)、塌方段的排水方案
当排水到塌方段时,可能遇到塌方体将水阻断,形成不规则坝体,此时须从上至下人工慢慢将高度降低或局部降低,具备条件后将潜水泵移至前端进行排水,而后进行人工出碴和临时支护,如下图所示。
(3)、洞内平行施工的场地和设备的布置:
1)管路布置于隧洞的左则(流向),占用有效断面约0.6米,乘余断面1.8米~2.6米,梭矿车最大断面1.7米,能有效通行。
2)个别挤压变形段进行局部修改,使之具备平行施工的条件。
3)抽水泵站建立之后,抽水设备置于泵站之内,少占或不占有效空间。
4)潜水泵(22千瓦),2~3人可搬运移动,便于灵活布置,尽量布置于隧洞的左则,挖建临时结水坑,软管连接靠左则将水抽至泵站内。
5)动力电线规整的布置于左上則,不占用有效断面。
采用上述方案进行该工作面的地下水的抽排,于2009年6月8日抽水至3+039.0。
结束语:
⑴在隧道施工中,如果遇到涌水,我们要根据其涌出物,并借助于各种地质超前预报手段对其涌水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和判定,从而进一步制定出具体的处理方案;切勿在未查清涌水原因的情况下,盲目清除涌水体。
⑵隧道施工中应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尤其是在断层破碎带、节理密级带及向斜核部等地质复杂地段,要综合利用地震波、超前钻孔、红外探测、加深炮孔等探测方法,探明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条件,通过对所得预报资料综合分析与评判,采取有效的施工控制措施,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率和危害程度,确保施工安全及结构安全。
⑶隧道不良地质地段施工,除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外,初期支护应尽早封闭成环,二次衬砌应及时跟进,现场安全步距控制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许录明,鞠晓,魏清殿,张立刚.郑州地区深基坑支护结构选型的发展过程分析[J].价值工程,2013(10).
[2]万齐.关于深基坑的支护设计与岩土勘察技术探讨[J].价值工程,2012(31).
[3]张雄.基坑支护结构钢筋混凝土支撑拆除技术的发展[J]. 价值工程,2013(01).
关键词:高海拔地区小段面长隧洞涌水抽排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一、深埋特长隧道(洞)的施工特点
深埋特长隧道的施工条件与一般浅埋隧道不同,深埋环境对施工布置、施工效率、工期、工程费用等将产生影响。深埋对施工的影响及施工中的一些特点主要表现在:
1、原始地应力
由于深埋引起原始地应力又叫岩体天然地应力增高,对洞室稳定与开挖过程发生影响,以致产生岩爆。在脆性岩体中,当新鲜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小于5倍的最大原始地应力(大部分深埋工程中,与覆盖层压力相等)时,产生剥落现象,在这一强度水平上,岩片沿原生岩石和一些原有的节理、层理组合面剥落。当单轴抗压强度小于原始地应力2一3倍时将产生更为明显的剥落。在软弱和破碎岩体中,岩体大变形是洞室破坏的主要形式。
2、温度和通风
长隧洞施工中,洞内温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地温梯度决定了一定深度的原始岩体温度,洞内温度则还要加上在洞内的各种机械发生的热量。当岩体温度高于洞室气温时,还会从岩石、裂隙水中释放出热量使洞温增高。洞内温度升高,增加了冷却通风的要求和劳动效率降低。
3、涌水
深埋隧洞内突发涌水,由于压力很大,一遇排泄机会,便会产生极大的冲击力和破坏力,给工程带来危害,甚至使施工中断。深埋长隧洞施工时,有时不可避免逆坡掘进,大量的涌水会淹没工作面。采用强制性的机械排水会使施工费用大大提高。并且,当原始岩体温度较高时,涌水会把余热传给隧洞,通过蒸发,使温度上升到容许值以上。另一方面还会降低岩块稳定性,给支护清碴作业带来困难。
4、破碎带和不良地质
与浅埋隧洞相比,一般深埋隧洞岩质较好,但有的构造现象(大断层)能在深埋情况下形成破碎带和不良地质洞段,给掘进施工带来困难。
5、辅助设施
长隧洞由于洞线长达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为了加快施工速度,有必要将长隧洞分割为若干短的洞段以增加工作面,通常采用横洞、竖井、斜井等辅助坑道。但深埋隧洞往往没有条件开挖横越洞或竖、斜井。所以深埋长隧洞施工时多采用平行导洞来改善主洞的运输条件,减少工序间的干扰,还可用于正洞的地质勘探和排水。而且,采用横通道连接的巷道通风系统以解决长隧洞施工中的通风问题。
6、掘进机开挖
全断面岩石掘进机(TBM: Tunnel Boring Machine)的成本效益,随着掘进长度的增大而提高。所以在长隧洞施工中掘进机得到广泛应用。另外,由于埋深大,独头掘进的长度增大,掘进机开挖过程中不产生爆破烟尘,施工通风比钻爆法易于解决。
7、支护
锚喷支护得到广泛应用。紧跟掌子面立即进行锚喷支护,特别是高强度的钢纤维喷混凝土(SFRC: Stell Fibre Reinforced Concrete)对控制岩爆,防止岩片剥落很有效。
8、混凝土衬砌
为尽量减少开挖完成后混凝土衬砌所需要的时间,混凝土衬砌一般紧跟开挖工作面进行。另外,由于隧洞很长,混凝土自拌和系统运输至工作面需要较长时间,有时会超过3小时,运输时需采取特殊措施。
9、风险
随深度的增加,施工前调查的难度增加,导致更多的未知因素和更大的风险,对工程进度产生很大影响。
二、工程概况
玛依河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甘孜州乡城县境内,是一跨流域的引水工程。玛依河水利工程工程区主要位于乡得公路沿线,区内运输较为方便,但工程距成都850km,距康定498km,距云南下关520km,距云南香格里拉县213km。
马鞍山隧洞系以最短的洞线横穿马鞍山山脊,隧洞全长4556m,洞线埋藏深度450m~900m,底披i=1/500。衬砌后底宽2.0m,高1.8m,为圆拱城门洞型无压隧洞。最大埋深约850m,初设计阶段围岩主要由T3q3、T3q2之变质砂岩、板岩、结晶灰岩及白云岩等组成,变质砂岩薄至中厚层状,属中硬岩类,板岩等属软质岩类,结晶灰岩、白云岩以厚层状为主,属坚硬岩类。岩层总体走向N15°E~N30°W,与洞轴线夹角60~90°。隧洞穿越区域断层F1、F2,走向N10~30°W,倾向NE、SW,倾角60~75°,走向与洞轴线夹角65~85°;进洞口穿越次级小断层f1,产状N80°W/NE∠80~85°,走向与洞轴线近正交;隧洞前段左侧平行分布次级小断层f2,距离40~120m,产状N5~15°W/SW∠25~35°;隧洞出口段右侧近平行分布次级小断层f3,距离20~80m,产状N50~70°E/NW∠80~85°。岩体以层状结构为主,次为镶嵌碎裂结构,局部呈碎裂~碎块状散体结构。围岩以Ⅳ类为主,次为Ⅲ类及Ⅴ类,分别约占55.0%(2506m)、41.8%(1904m)及3.2%(146m)。
1、马鞍山隧洞地形地质条件
马鞍山隧洞为园拱城门洞型无压隧洞,全长4554m,洞轴线方向N86°E,横穿马鞍山鞍部,最大埋深约850m。马鞍山近南北向展布,山顶高程4300m,鞍部高程4140m,相对高差840~865m,为中高山地貌,山顶平缓,两坡下陡上缓,东坡坡度29~47°,西坡坡度15~53°。马鞍山西东两侧分别为玛依河及冷龙拥,流向从北至南,玛依河枯水期水面高程3300m±,冷龙拥枯水期水面高程3276m±。山上植被为草坪,河谷植被为灌乔。马鞍山基岩断续出露,山顶一带及河谷多为覆盖层。
岩体系浅变质岩相,岩性为三迭系上统曲嘎寺组上段(T3q3)灰岩、白云岩、板岩、变质砂岩及片岩,覆盖层为坡残积(dl+elQ4)、崩坡积(col+dlQ4)、冲洪积(al+plQ4)、冰川冰水堆积(gl+fglQ3)碎角砾土、块碎石土、漂卵砾石夹砂(土)及砂礫卵(碎)石土等。
马鞍山隧洞岩性分布特征:进口段已掘进3039m,其中:0+000~0+727m为砂岩、板岩夹片岩;0+727~1+116m为灰岩夹板岩及片岩;1+116~1+190m为片岩夹板岩及砂岩(1+120m±为F1断层);1+190~1+880m为灰岩及白云质灰岩;1+880~1+990m片岩为主;1+990~2+520m为灰岩、白云质灰岩、局部夹少量片岩;2+520~3+039m为灰岩及白云质灰岩。推测3+047m左右为F2断层位置,上盘为灰岩及白云质灰岩,下盘为板岩及片岩。出口段已掘进1247m(3+307~4+554m),岩性以板岩及片岩为主,夹有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中段还剩268m尚未掘进。岩层总体产状:N20~50°W/NE、SW∠40~60°,走向与洞轴线大角度相交,岩体结构为层状、镶嵌碎裂状,局部为碎裂~碎块状、散体状。风化作用除岩体浅表强烈外,还沿裂隙及层面进行。
三、突水成因分析
2008年3月18日0点,马鞍山隧洞进口段3+039m(掌子面)发生突水,开始涌水量约0.01m3/s,放炮后涌水量大增,流量估计约2.13m3/s(约3.5小时涌满隧洞),至3月19日上午,涌水已将进口段3039m隧洞淹没,洞口水深约1.0m,洞内约2000m淹至封顶,积浑水近3×104m3,地下水自流于洞外,排入玛依河。截至3月26日下午,隧洞洞口淹没水位有所下降(水深0.775m),水质稍有变清,流量稍有变小,估算1.7~2.0m3/s。自流过程中,水质有交替变清变浑(红黄色)现象,说明洞内已出现新的塌方。
3、应急处理措施
⑴迅速撤离现场施工人员,及时加强警戒,在洞内距离水边50m外拉警戒线,设缓冲区,禁止无关人员入内。
⑵安排专职电工及时切断掌子面附近的电源。
⑶设3名专职安全员对洞内进行24小时值班观察水情及淤泥情况。
⑷现场设置逃生绳,配备救生衣和救生圈。
⑸迅速组织人员,增加抽水设备,及时安排洞内排水。
⑹加强出水流量的监测并做好水流量测定记录。
⑺安排专人对掌子面位置处周边地表进行详细调查,查找水源。
四、抽排水方案的实施:
2009年1月3日现场实测涌出的水量为0.086 m3/s(309.6 m3/h),实施方案一进行马鞍山隧洞进口的抽排水:
(1)、抽水设备布置:
首先将抽水设备布置于桩号0+060处进行抽排,水泵选型为22千瓦的潜水泵,单台22千瓦,单台流量230方/小时,3用5备,配用功率为66千瓦,管径250㎜,总排水量Q=460方/小时。当排水使水量下降后在附近处建第一个临时泵站,水泵选型为300S-32A两台,单台75千瓦,单台流量720方/小时,一用一备,总配用功率为75千瓦,总排水量Q=720方/小时。主管径250㎜(三通两闸),临时泵站建好后,用潜水泵(2台)逐步将水抽至泵站,再由泵站抽出。(泵站布置如下图)
当达到潜水泵扬程附近时,再新建一个抽水泵站,设备型号同上,主管径250㎜(三通两闸),当第二个泵站建好调试运行后,可撤出第一泵站的设备待用;如此返复,直至将抽排水泵站建在距工作面附近,形成完整的抽排水系统。
(2)、塌方段的排水方案
当排水到塌方段时,可能遇到塌方体将水阻断,形成不规则坝体,此时须从上至下人工慢慢将高度降低或局部降低,具备条件后将潜水泵移至前端进行排水,而后进行人工出碴和临时支护,如下图所示。
(3)、洞内平行施工的场地和设备的布置:
1)管路布置于隧洞的左则(流向),占用有效断面约0.6米,乘余断面1.8米~2.6米,梭矿车最大断面1.7米,能有效通行。
2)个别挤压变形段进行局部修改,使之具备平行施工的条件。
3)抽水泵站建立之后,抽水设备置于泵站之内,少占或不占有效空间。
4)潜水泵(22千瓦),2~3人可搬运移动,便于灵活布置,尽量布置于隧洞的左则,挖建临时结水坑,软管连接靠左则将水抽至泵站内。
5)动力电线规整的布置于左上則,不占用有效断面。
采用上述方案进行该工作面的地下水的抽排,于2009年6月8日抽水至3+039.0。
结束语:
⑴在隧道施工中,如果遇到涌水,我们要根据其涌出物,并借助于各种地质超前预报手段对其涌水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和判定,从而进一步制定出具体的处理方案;切勿在未查清涌水原因的情况下,盲目清除涌水体。
⑵隧道施工中应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尤其是在断层破碎带、节理密级带及向斜核部等地质复杂地段,要综合利用地震波、超前钻孔、红外探测、加深炮孔等探测方法,探明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条件,通过对所得预报资料综合分析与评判,采取有效的施工控制措施,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率和危害程度,确保施工安全及结构安全。
⑶隧道不良地质地段施工,除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外,初期支护应尽早封闭成环,二次衬砌应及时跟进,现场安全步距控制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许录明,鞠晓,魏清殿,张立刚.郑州地区深基坑支护结构选型的发展过程分析[J].价值工程,2013(10).
[2]万齐.关于深基坑的支护设计与岩土勘察技术探讨[J].价值工程,2012(31).
[3]张雄.基坑支护结构钢筋混凝土支撑拆除技术的发展[J]. 价值工程,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