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五号勘查区的构造特征,并进行了合理分析,为以后的矿井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地质依据。
关键词: 构造分析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fth exploration, and the reasonable analysis, for the follow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ine provides strong geological basis.
Key Words: structue,l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O7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勘查区概况
勘查区位于伊宁盆地北部,西至铁厂沟煤矿一带,东至南岗喀赞其煤矿一带,行政区划隶伊犁地区伊宁县管辖。勘查区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东南部地表起伏不平,西北部稍高但较为平坦,属低山丘陵地貌,海拔标高一般为630~1200m,一般相对高差50~150m。
二、区域构造
伊宁盆地北缘位于天山地槽系的西段,属伊犁地块,伊宁中、新生代拗陷区。
中、上元古界的前震旦系,经过青白口末期的塔里木运动,最终形成了伊犁地块的基底形态。伊犁地块在早石炭系发生了大规模的断裂拗陷,使前震旦系以基底碎块形式出露,上古生界和新生界沉积于基底碎块之上。伊宁中、新生代拗陷是继石炭纪断陷之后发展起来的拗陷区,区内除第四系外其它地层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断裂和褶曲,构造方向基本呈近东西展布,以宽缓的北、向斜构造为主。区域内构造行迹主要表现为褶皱和断裂两种。
1、褶皱
勘查区位于中央坳陷带北缘,博罗霍洛复式背斜南翼,属伊宁中央地块三级构造单元。主要构造线方向总体近东西向展布。伊犁地块和博罗科加里东地槽褶皱带东部。在漫长的地质时代中经历了一系列构造运动,形成各有特色的构造形态。由于区内区域褶皱较多,轴向多呈近东西向展布,以下为主要褶皱特征。
(1)W010脑盖图向斜
位于本区北部,由石炭系组成,上中三叠统不整合伏于该背斜南翼地段,宽21-6公里。并与北部的脑盖图背斜为连续褶皱,向斜该部倾角为N:350~30度<15~50度;S:190~30度<15~40度。该向斜形成时代为中石炭纪末。
(2)M6皮里青背斜
横穿勘查区,皮里青煤矿附近,背斜轴向西翘起向东倾没,并逐变单斜趋势,为宽缓的背斜,南翼被F8断层所切,地层倾角变为50~70度。地层主要由侏罗系组成,西部可见三叠系,其上被下第三系不整合所覆,并继承褶皱,西山窑顶部煤层被冲刷。该向斜形成时代为中~晚侏罗世新生界喜山运动使之继承褶皱。
(3)W5皮里青向斜
位于皮里青~脑艾图北部,系由附近断层逆冲而成,大部分地段为隐伏,在西段出露,地层为上中三叠统小泉沟群和下八道湾组底部煤层,东段被下第三系不整合所覆,并继承褶皱。含煤地层被剥蚀,仅存西山窑组底部煤层,在东端只保留八道湾组中下部煤层。轴向向西翘向东倾。该向斜长19公里,宽1-3公里,两翼: <10度。
2、断裂
勘查区的区域断裂多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对区内的含煤建造具有关键性的控制作用。
(1)F1逆断层
位于勘查区东北部,曲鲁海乡以北的古生代地层中,断层切断石炭~二叠系,下第三系也被切断,北段有一小分支,该断层与F063断层的南分支相接,形成于华力西中期,在燕山-喜山期再次活动,对含煤地层无影响。该断层长15公里,断距0.5公里,倾角50度。
(2)F8逆断层
位于勘查区南部,中低山与冲积准平原分界处,侏罗系及上伏第三系被切断。与f1平移断层斜交。F9断层平面位置有出入,可能与F8组成断裂带。具有区域性质,隐伏断层,形成于燕山期,喜山期再次活动。该断层长40公里,断距0.5公里。该断层是含煤地层边界的有力证据。
三、勘查区构造
勘查区内构造形态主要以宽缓的背斜向斜及断层为主,南部边界的F8断层、北部的F4、东北部的F2-2及F2-1断层,均为逆断层面均向北倾。区内含煤地层受上述断层的控制。F8断层切断了第三系及其以下地层,造成F8断层以南的侏罗系地层埋藏过深。该断层属新生代断裂。区北部的F4逆断层使断层北盘的地层抬升,南盘地层相对下降,造成F4断层以北的煤系地层大部分被剥蚀,在F4 和F8断层之间形成了宽缓的背、向斜,局部有小断裂。
1、褶皱
(1)皮里青背斜(M6)
皮里青背斜位于勘查区中部,是控制五号勘查区含煤地层构造形态的重要构造,呈近东西向展布基本呈隐伏状,在勘查区的东部其轴向略向南偏转。皮里青背斜东西延伸长度大于13千米,南翼地层倾角为5°~20°,北翼倾角为5°~10°,为一宽缓的背斜。
(2)皮里青向斜(W5)
皮里青向斜位于皮里青背斜(M6)的北部。总体展布方向近东西向,在伊宁矿区五号勘查区中部向北略拱,呈一宽缓的弧形,向西至65线一带变缓,长度大于12公里。北翼倾角一般为5~30度,局部受F4断层影响倾角变陡,向斜南翼倾角为5~10度,是控制勘查区内含煤地层的主要构造。
2、断裂
F8、F4、F2-2及F3断层为控制伊宁矿区五号勘查区含煤地层的主要断裂构造,F10和f断层规模较小,对局部含煤地层有影响。
(1)F2-2逆斷层
位于喀赞其煤矿以北,该断层切割了含煤地层,是侏罗系含煤地层的东部(东北部)边界断层,形成了勘查区北部的自然边界。该断层长20~50公里,断距0.5公里,断层产状为130~310度<70度。
(2)F3逆断层
位于皮里青北与苏勒萨依北部的三叠系中,是侏罗系含煤地层北部的边界断层,因断层逆冲,南盘侏罗系地层的东部倾角变陡,并局部倒转,形成W5向斜。断层形成于燕山期。该断层长11公里,断层产状为0~330度<70~70度。
(3)F4逆断层
断层在勘查区北部边缘一带,近东西向。对本区北部的含煤地层具破坏作用,并使其错位上移约100米,断层形成于燕山期,喜山期两次活动。该断层长9公里,断距0.1公里,断层产状为60~240度<75度。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表明:本勘查区构造形态基本呈近东西展布,以宽缓的北、向斜构造为主。通过本次工作是勘查区深部隐伏断层的性质及对煤层的破坏后的空间位置得到有效的控制,也详细了解本勘查区的构造特征,为以后矿井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地质依据。
参考文献
1、《新疆伊犁伊宁矿区五号勘查区地质勘查总结报告》.新疆乌鲁木齐:新疆煤田地质局161煤田地质勘探队,2009年9月。
关键词: 构造分析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fth exploration, and the reasonable analysis, for the follow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ine provides strong geological basis.
Key Words: structue,l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O7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勘查区概况
勘查区位于伊宁盆地北部,西至铁厂沟煤矿一带,东至南岗喀赞其煤矿一带,行政区划隶伊犁地区伊宁县管辖。勘查区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东南部地表起伏不平,西北部稍高但较为平坦,属低山丘陵地貌,海拔标高一般为630~1200m,一般相对高差50~150m。
二、区域构造
伊宁盆地北缘位于天山地槽系的西段,属伊犁地块,伊宁中、新生代拗陷区。
中、上元古界的前震旦系,经过青白口末期的塔里木运动,最终形成了伊犁地块的基底形态。伊犁地块在早石炭系发生了大规模的断裂拗陷,使前震旦系以基底碎块形式出露,上古生界和新生界沉积于基底碎块之上。伊宁中、新生代拗陷是继石炭纪断陷之后发展起来的拗陷区,区内除第四系外其它地层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断裂和褶曲,构造方向基本呈近东西展布,以宽缓的北、向斜构造为主。区域内构造行迹主要表现为褶皱和断裂两种。
1、褶皱
勘查区位于中央坳陷带北缘,博罗霍洛复式背斜南翼,属伊宁中央地块三级构造单元。主要构造线方向总体近东西向展布。伊犁地块和博罗科加里东地槽褶皱带东部。在漫长的地质时代中经历了一系列构造运动,形成各有特色的构造形态。由于区内区域褶皱较多,轴向多呈近东西向展布,以下为主要褶皱特征。
(1)W010脑盖图向斜
位于本区北部,由石炭系组成,上中三叠统不整合伏于该背斜南翼地段,宽21-6公里。并与北部的脑盖图背斜为连续褶皱,向斜该部倾角为N:350~30度<15~50度;S:190~30度<15~40度。该向斜形成时代为中石炭纪末。
(2)M6皮里青背斜
横穿勘查区,皮里青煤矿附近,背斜轴向西翘起向东倾没,并逐变单斜趋势,为宽缓的背斜,南翼被F8断层所切,地层倾角变为50~70度。地层主要由侏罗系组成,西部可见三叠系,其上被下第三系不整合所覆,并继承褶皱,西山窑顶部煤层被冲刷。该向斜形成时代为中~晚侏罗世新生界喜山运动使之继承褶皱。
(3)W5皮里青向斜
位于皮里青~脑艾图北部,系由附近断层逆冲而成,大部分地段为隐伏,在西段出露,地层为上中三叠统小泉沟群和下八道湾组底部煤层,东段被下第三系不整合所覆,并继承褶皱。含煤地层被剥蚀,仅存西山窑组底部煤层,在东端只保留八道湾组中下部煤层。轴向向西翘向东倾。该向斜长19公里,宽1-3公里,两翼: <10度。
2、断裂
勘查区的区域断裂多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对区内的含煤建造具有关键性的控制作用。
(1)F1逆断层
位于勘查区东北部,曲鲁海乡以北的古生代地层中,断层切断石炭~二叠系,下第三系也被切断,北段有一小分支,该断层与F063断层的南分支相接,形成于华力西中期,在燕山-喜山期再次活动,对含煤地层无影响。该断层长15公里,断距0.5公里,倾角50度。
(2)F8逆断层
位于勘查区南部,中低山与冲积准平原分界处,侏罗系及上伏第三系被切断。与f1平移断层斜交。F9断层平面位置有出入,可能与F8组成断裂带。具有区域性质,隐伏断层,形成于燕山期,喜山期再次活动。该断层长40公里,断距0.5公里。该断层是含煤地层边界的有力证据。
三、勘查区构造
勘查区内构造形态主要以宽缓的背斜向斜及断层为主,南部边界的F8断层、北部的F4、东北部的F2-2及F2-1断层,均为逆断层面均向北倾。区内含煤地层受上述断层的控制。F8断层切断了第三系及其以下地层,造成F8断层以南的侏罗系地层埋藏过深。该断层属新生代断裂。区北部的F4逆断层使断层北盘的地层抬升,南盘地层相对下降,造成F4断层以北的煤系地层大部分被剥蚀,在F4 和F8断层之间形成了宽缓的背、向斜,局部有小断裂。
1、褶皱
(1)皮里青背斜(M6)
皮里青背斜位于勘查区中部,是控制五号勘查区含煤地层构造形态的重要构造,呈近东西向展布基本呈隐伏状,在勘查区的东部其轴向略向南偏转。皮里青背斜东西延伸长度大于13千米,南翼地层倾角为5°~20°,北翼倾角为5°~10°,为一宽缓的背斜。
(2)皮里青向斜(W5)
皮里青向斜位于皮里青背斜(M6)的北部。总体展布方向近东西向,在伊宁矿区五号勘查区中部向北略拱,呈一宽缓的弧形,向西至65线一带变缓,长度大于12公里。北翼倾角一般为5~30度,局部受F4断层影响倾角变陡,向斜南翼倾角为5~10度,是控制勘查区内含煤地层的主要构造。
2、断裂
F8、F4、F2-2及F3断层为控制伊宁矿区五号勘查区含煤地层的主要断裂构造,F10和f断层规模较小,对局部含煤地层有影响。
(1)F2-2逆斷层
位于喀赞其煤矿以北,该断层切割了含煤地层,是侏罗系含煤地层的东部(东北部)边界断层,形成了勘查区北部的自然边界。该断层长20~50公里,断距0.5公里,断层产状为130~310度<70度。
(2)F3逆断层
位于皮里青北与苏勒萨依北部的三叠系中,是侏罗系含煤地层北部的边界断层,因断层逆冲,南盘侏罗系地层的东部倾角变陡,并局部倒转,形成W5向斜。断层形成于燕山期。该断层长11公里,断层产状为0~330度<70~70度。
(3)F4逆断层
断层在勘查区北部边缘一带,近东西向。对本区北部的含煤地层具破坏作用,并使其错位上移约100米,断层形成于燕山期,喜山期两次活动。该断层长9公里,断距0.1公里,断层产状为60~240度<75度。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表明:本勘查区构造形态基本呈近东西展布,以宽缓的北、向斜构造为主。通过本次工作是勘查区深部隐伏断层的性质及对煤层的破坏后的空间位置得到有效的控制,也详细了解本勘查区的构造特征,为以后矿井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地质依据。
参考文献
1、《新疆伊犁伊宁矿区五号勘查区地质勘查总结报告》.新疆乌鲁木齐:新疆煤田地质局161煤田地质勘探队,200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