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对核电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急剧膨胀的大形势下,核电人才不仅在研究、设计等方面相当缺乏,而且在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分析与借鉴了国外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在高校层次培养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分别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实践培训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培养更多优秀的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
关键词:核电工程;物流管理;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吕玉航(1978-),女,湖南邵阳人,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周良海(1978-),男,湖南邵阳人,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南华大学教改课题“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020-02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性的能源短缺将核能利用重新推上保障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舞台,因此,核能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急剧膨胀趋势。而我国核能应用产业化进展缓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熟悉核能利用的物流管理类人才资源十分缺乏。因此,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成为人才市场的必然需求。
一、我国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现状
影响核电工程物流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核电工程物流人才的培养。要发展现代物流业、实现物流一体化的关键在于物流人才。近几年来,我国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虽不断升温,却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供给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截至2008年,我国可以招生的本科学校共248所,其中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有204所,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的有44所。[1]中国交通协会统计显示,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缺口为600多万人,目前从事物流行业的人员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仅占20%左右,而发达国家,如美国物流从业人员90%以上具有学士学位。通过以上的数据不难看出,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供给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2.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清晰的定位
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当根据区域特点、行业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明确的定位。核电工程物流人才是特殊行业需要的一种复合型人才,强调的是学科交叉,而学科交叉又必须以宽厚的知识背景为基础。虽然我国高校有不少已经设置了物流工程或物流管理等相关的专业和专业方向,但多数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宽泛,对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技能、将来能够从事何种物流岗位没有认真研究、分析和论证。
3.物流学科和课程体系落后
虽然我国物流管理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物流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学科体系的建设还严重不足。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不清晰导致课程体系不规范,课程之间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导致课堂教学不能得到有效组织。当前,物流类学科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课程名称不规范、不同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十分严重。现有的物流理论不成熟,且几乎都从国外引进,没有形成与我国物流发展实际相结合的现代物流理论体系。
4.高校核电工程物流管理师资业务素质差异较大,影响了核电工程物流管理的整体教学水平
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物流工程或物流管理等相关的专业和专业方向,但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与传统“母专业”的依托关系,从事物流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从交通运输学、机械工程学、经济学、营销学等专业转过来,真正来自物流专业的教师不多,更不用说既懂物流管理又具有核电工程相关知识了,特别是教师的实践能力较缺乏。因此,我国高校核电工程物流管理师资业务素质差异较大,影响了核电工程物流管理的整体教学水平。
5.没有突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的特色价值
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与交叉学科基础取决于我国核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及具有核学科优势的高校。
二、国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国外物流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企业需求,国内外高校都开展了物流教育。国外高校的物流人才培养目标较为宽泛,极为重视学生的通识教育。学生通过学习大学阶段的“通识”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同时,国外高校的物流人才培养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能力。
2.国外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美国的物流管理教育起步早,学科特色明显,专业设置合理,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物流管理教育课程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美国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非常强调物流管理的应用实践价值,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满足商业经济管理的应用性和市场的需求。国外高校物流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有通识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
3.实践环节方面
国外高校非常重视实践环节,实践课程比重在15%左右。以美国为例,实践教学又分为课内实践、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
课内实践主要是以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研讨会为核心的课程教学。美国高校十分重视案例教学,最具代表性的为哈佛大学,学生两年中要学习500多个案例。国外知名的高校都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实践教学,主要有战略模拟、情景模拟软件、企业竞争模拟软件等。国外高校采用较多的课内实践教学还有研讨会的形式。学生课外自己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事先准备好上课要用的材料,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课堂讨论。
课外实践主要有学术报告会和学习俱乐部的形式。学术报告会的内容多数是与企业市场紧密联系的,并不局限于理论研究,学术报告会后还安排有学生参与的座谈会。参加学术报告会演讲的人来自于不同的领域,主要有知名大公司的CEO、CFO、COO、CIO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学术界的领袖人物。学生俱乐部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和交流为目的的以某专业或课题为中心的非正式团体。学术俱乐部每年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是高校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美国,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丰富多彩,主要是采取不同形式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调查或实习。企业调查或企业实习是美国所有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课外必修课程,一般高校会利用学生的假期进行实习活动。如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哈斯商学院等都是让学生用比较长的时间到大企业或跨国公司进行调研和学习,从中了解大企业是如何运作的。
三、我国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当根据区域特点、行业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明确的定位。核电工程物流人才是特殊行业需要的一种复合型人才,必须突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的特色价值(国防特色)与应用价值(工科技术),同时强调学科交叉。而学科交叉又必须以宽厚知识背景为基础。因此,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能够掌握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与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方法;具有一定的核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等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学习、交流能力,能够系统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最新物流概念;具有较强的物流作业和物流业务管理的实际运作能力,能适应现代物流管理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2.建立交叉渗透的课程体系,以通识教育和交叉学科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与平台
教学的内容和课程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的具体体现,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能力及素质结构。高校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必须发挥教学内容的整体功能,对各类课程进行科学的组合,调整课程结构的设置,建立交叉渗透的课程体系。复合型人才强调的是学科交叉,而学科交叉又必须以宽厚知识背景为基础,所以必须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同时,复合型所要求的交叉学科必须由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校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学科来决定。因此,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与交叉学科基础取决于我国核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及高校所具有的核学科优势。
3.培养具有“应用型”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实现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具有“应用型”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的关键措施就是促使教师具有“双师”的能力素质。“双师型”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即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又要有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为了培养具有“应用型”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应该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可以选派一些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物流专业办得好的知名院校进修学习,也可以直接引进一些高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可以支持和鼓励教师多参加物流实践活动,为教师构筑良好的实践平台。例如,联系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物流企业,让教师深入到各个工作环节参与相关的业务管理工作;同时,也可以利用与物流企业联合举办的科研项目或教学实习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增加教师的物流专业实践技能。
4.以实验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技术支持
复合型人才所重视的能力之一是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因此,通过建设核电站运行模拟模型、核工业系统模拟与仿真系统和增加相关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另外,还可以通过聘请物流企业经理、专业管理人员成为师资的组成人员以讲座、 报告会或实习指导等形式为学生传授实践知识和技能。
四、结论
综上所述,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既要有清晰的目标定位又要建立交叉渗透的课程体系,以通识教育和交叉学科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与平台,既要注意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需要建设一支具有“应用型”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核电工程物流管理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万清.我国开设物流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基本情况研究[J].物流技术,2009,(5):95-98.
[2]戴晋.国内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之对比研究[J].企业导报,2010,(4):277-278.
[3]柳学信.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中国电力教育,2012,(20):27-28.
[4]王健.我国物流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2006,(2):102-106.
[5]刘生华,吴梅.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市场,2008,(19):40-41.
[6]周晓勤,胡银芬.浅谈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20):15-16.
[7]陈舜,赵刚.高校物流人才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6,(8):22-23.
[8]王铁骊,王丽琼.核电项目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的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28):26-27.
关键词:核电工程;物流管理;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吕玉航(1978-),女,湖南邵阳人,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周良海(1978-),男,湖南邵阳人,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南华大学教改课题“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020-02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性的能源短缺将核能利用重新推上保障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舞台,因此,核能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急剧膨胀趋势。而我国核能应用产业化进展缓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熟悉核能利用的物流管理类人才资源十分缺乏。因此,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成为人才市场的必然需求。
一、我国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现状
影响核电工程物流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核电工程物流人才的培养。要发展现代物流业、实现物流一体化的关键在于物流人才。近几年来,我国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虽不断升温,却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供给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截至2008年,我国可以招生的本科学校共248所,其中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有204所,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的有44所。[1]中国交通协会统计显示,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缺口为600多万人,目前从事物流行业的人员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仅占20%左右,而发达国家,如美国物流从业人员90%以上具有学士学位。通过以上的数据不难看出,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供给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2.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清晰的定位
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当根据区域特点、行业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明确的定位。核电工程物流人才是特殊行业需要的一种复合型人才,强调的是学科交叉,而学科交叉又必须以宽厚的知识背景为基础。虽然我国高校有不少已经设置了物流工程或物流管理等相关的专业和专业方向,但多数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宽泛,对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技能、将来能够从事何种物流岗位没有认真研究、分析和论证。
3.物流学科和课程体系落后
虽然我国物流管理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物流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学科体系的建设还严重不足。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不清晰导致课程体系不规范,课程之间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导致课堂教学不能得到有效组织。当前,物流类学科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课程名称不规范、不同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十分严重。现有的物流理论不成熟,且几乎都从国外引进,没有形成与我国物流发展实际相结合的现代物流理论体系。
4.高校核电工程物流管理师资业务素质差异较大,影响了核电工程物流管理的整体教学水平
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物流工程或物流管理等相关的专业和专业方向,但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与传统“母专业”的依托关系,从事物流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从交通运输学、机械工程学、经济学、营销学等专业转过来,真正来自物流专业的教师不多,更不用说既懂物流管理又具有核电工程相关知识了,特别是教师的实践能力较缺乏。因此,我国高校核电工程物流管理师资业务素质差异较大,影响了核电工程物流管理的整体教学水平。
5.没有突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的特色价值
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与交叉学科基础取决于我国核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及具有核学科优势的高校。
二、国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国外物流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企业需求,国内外高校都开展了物流教育。国外高校的物流人才培养目标较为宽泛,极为重视学生的通识教育。学生通过学习大学阶段的“通识”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同时,国外高校的物流人才培养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能力。
2.国外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美国的物流管理教育起步早,学科特色明显,专业设置合理,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物流管理教育课程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美国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非常强调物流管理的应用实践价值,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满足商业经济管理的应用性和市场的需求。国外高校物流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有通识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
3.实践环节方面
国外高校非常重视实践环节,实践课程比重在15%左右。以美国为例,实践教学又分为课内实践、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
课内实践主要是以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研讨会为核心的课程教学。美国高校十分重视案例教学,最具代表性的为哈佛大学,学生两年中要学习500多个案例。国外知名的高校都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实践教学,主要有战略模拟、情景模拟软件、企业竞争模拟软件等。国外高校采用较多的课内实践教学还有研讨会的形式。学生课外自己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事先准备好上课要用的材料,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课堂讨论。
课外实践主要有学术报告会和学习俱乐部的形式。学术报告会的内容多数是与企业市场紧密联系的,并不局限于理论研究,学术报告会后还安排有学生参与的座谈会。参加学术报告会演讲的人来自于不同的领域,主要有知名大公司的CEO、CFO、COO、CIO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学术界的领袖人物。学生俱乐部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和交流为目的的以某专业或课题为中心的非正式团体。学术俱乐部每年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是高校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美国,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丰富多彩,主要是采取不同形式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调查或实习。企业调查或企业实习是美国所有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课外必修课程,一般高校会利用学生的假期进行实习活动。如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哈斯商学院等都是让学生用比较长的时间到大企业或跨国公司进行调研和学习,从中了解大企业是如何运作的。
三、我国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当根据区域特点、行业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明确的定位。核电工程物流人才是特殊行业需要的一种复合型人才,必须突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的特色价值(国防特色)与应用价值(工科技术),同时强调学科交叉。而学科交叉又必须以宽厚知识背景为基础。因此,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能够掌握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与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方法;具有一定的核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等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学习、交流能力,能够系统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最新物流概念;具有较强的物流作业和物流业务管理的实际运作能力,能适应现代物流管理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2.建立交叉渗透的课程体系,以通识教育和交叉学科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与平台
教学的内容和课程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的具体体现,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能力及素质结构。高校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必须发挥教学内容的整体功能,对各类课程进行科学的组合,调整课程结构的设置,建立交叉渗透的课程体系。复合型人才强调的是学科交叉,而学科交叉又必须以宽厚知识背景为基础,所以必须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同时,复合型所要求的交叉学科必须由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校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学科来决定。因此,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与交叉学科基础取决于我国核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及高校所具有的核学科优势。
3.培养具有“应用型”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实现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具有“应用型”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的关键措施就是促使教师具有“双师”的能力素质。“双师型”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即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又要有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为了培养具有“应用型”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应该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可以选派一些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物流专业办得好的知名院校进修学习,也可以直接引进一些高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可以支持和鼓励教师多参加物流实践活动,为教师构筑良好的实践平台。例如,联系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物流企业,让教师深入到各个工作环节参与相关的业务管理工作;同时,也可以利用与物流企业联合举办的科研项目或教学实习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增加教师的物流专业实践技能。
4.以实验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技术支持
复合型人才所重视的能力之一是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因此,通过建设核电站运行模拟模型、核工业系统模拟与仿真系统和增加相关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另外,还可以通过聘请物流企业经理、专业管理人员成为师资的组成人员以讲座、 报告会或实习指导等形式为学生传授实践知识和技能。
四、结论
综上所述,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既要有清晰的目标定位又要建立交叉渗透的课程体系,以通识教育和交叉学科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与平台,既要注意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需要建设一支具有“应用型”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核电工程物流管理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万清.我国开设物流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基本情况研究[J].物流技术,2009,(5):95-98.
[2]戴晋.国内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之对比研究[J].企业导报,2010,(4):277-278.
[3]柳学信.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中国电力教育,2012,(20):27-28.
[4]王健.我国物流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2006,(2):102-106.
[5]刘生华,吴梅.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市场,2008,(19):40-41.
[6]周晓勤,胡银芬.浅谈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20):15-16.
[7]陈舜,赵刚.高校物流人才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6,(8):22-23.
[8]王铁骊,王丽琼.核电项目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的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28):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