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层教学顺应了课程改革的趋势,被逐渐引入到小学教学中。利用分层教学可实现小学生不同水平的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基本学习情况,采取针对性教学。目前部分小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实行分层教学,通过分层教学法,逐渐提高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能力,改善传统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基本模式。
关键词:分层教学;小学课堂;信息技术
目前,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为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针对信息技术的课堂,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利用分层教学,教师可对学生进行能力级别的划分,针对级别差异的学生实行相对应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实现个别教学,而且可培养不同能力群体学生的兴趣,促使其逐渐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分层教学概述
在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由于学生能力方面的差异,需对学生实行分层教学。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分层教学主要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基础、知识、兴趣等因素进行划分,促使班内学生分成若干层次,之后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符合学生现状发展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学习的环境,对其进行指导和鼓励,促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发展。例如,教师可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将学生按照计算机掌握水平,实行层次划分。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重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不同水平的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实际对信息技术的需求,而且保障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具备扎实的信息技术基础,同时避免学生跟不上课堂教学进程,产生消极、厌学的情绪。因此,利用分层教学的方式,综合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促使学生兴趣中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体会信息技术的实用性。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根据
1.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由于每一位学生的生活环境、所接触的人、事都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在个性、能力、兴趣、学习等方面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会存在很大的不同。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一概而论,在对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和知识的掌握情况,开展与之相适合的教学活动,保证每一个层次上的学生都能够学到知识,都能掌握良好的技能,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
2.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订学习计划
在进行分层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订与之相符合的学习计划,可以使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准确、详细地分析和研究,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有计划地加深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在完成计划内的学习任务以后,能够积极地探究更高层次的知识,培养自己更高的能力,实现良好的发展与进步。
三、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流程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对分层教学应用具备实践性意义,可保障小学生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对其应用流程进行以下分析:
1.分层教学中的层次划分
教师针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课程,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通过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由高到低划分为A、B、C三类,在正式接触信息技术之前,基本对信息技术有不同程度的了解,由此教师首先进行最先阶段的层次划分,对三类学生进行层次化教学备课,暂时按照A、B、C三类进有针对性教学,例如,A类学生可学习基本电脑操作,熟悉简单软件的使用;B类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识别与简单操作;C类学生先进行理论学习,之后进行指法练习。教师可以月为单位,适当调整A、B、C三类学生的构成,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以及能力提升较慢的学生实行层次调整,实现动态化的分层教学。
2.实行层次性任务布置
小学信息技术课实行分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布置任务,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围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进行课程组合的任务下达,以贺卡制作、WORD操作为例,实行任务的层次性布置。例如,C类学生需掌握贺卡制作的基本操作,熟悉操作步骤,大致掌握每个图标对应的功能,同时对PPT软件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可完成简单图案的插入和操作;B类学生以C类学生的学习任务为基础,根据个人兴趣,制作完整的贺卡图片,掌握各类静态图平的使用,同时将祝福语在WORD中编排,插入到PPT贺卡中;A类学生不仅要具备B、C类学生的操作能力,而且必须掌握动态贺卡制作技术、PPT与WORD相互转换技术,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时,须进行贺卡的发送,以邮件的形式发送到教师邮箱。最终教师根据A、B、C类学生的表现能力,进行特殊任务的安排,即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便于分层学生的调动。
3.实现多层次的任务管理
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时,必须充分做好任务跟踪管理的工作,时刻注意分层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心理变化,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鼓励。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信息技术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下一个任务的布置,而且必须做好学生调动的工作,不仅要保障分层学生的到位指导,而且要保障调动学生可较好的适应新环境,适应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教师针对每次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课堂汇总,避免班级内出现不透明教学。教师通过对分层学生的技术水平进行分析,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层次任务,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又可保障学生在兴趣中学会更多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术。
四、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影响
小学信息技术对分层教学的应用,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同时可促使学生在实际能力的基础上,实现技术的提升。因此,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具备较高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兴趣,降低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顾虑,促使其可根据自身的爱好、兴趣、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课堂,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五、结束语
分层教学是在班级总体授课目标下,兼顾个体的差异和特点,进行有梯度、有层次的因材实施教,使每个学习都能在自己“就近的区域内”有所提高,能力得到发展,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相应条件。这既符合新课改的基本思想,又是实现人文教育的常用手段。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的评价不能只关注结果,更应关注过程,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或以评价为目标进行教学。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意学生水平的差异性,其评价结果才更接近真实情况。只有这样,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才会兴趣倍增。另外,教师要时刻关注评价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以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关键词:分层教学;小学课堂;信息技术
目前,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为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针对信息技术的课堂,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利用分层教学,教师可对学生进行能力级别的划分,针对级别差异的学生实行相对应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实现个别教学,而且可培养不同能力群体学生的兴趣,促使其逐渐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分层教学概述
在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由于学生能力方面的差异,需对学生实行分层教学。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分层教学主要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基础、知识、兴趣等因素进行划分,促使班内学生分成若干层次,之后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符合学生现状发展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学习的环境,对其进行指导和鼓励,促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发展。例如,教师可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将学生按照计算机掌握水平,实行层次划分。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重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不同水平的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实际对信息技术的需求,而且保障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具备扎实的信息技术基础,同时避免学生跟不上课堂教学进程,产生消极、厌学的情绪。因此,利用分层教学的方式,综合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促使学生兴趣中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体会信息技术的实用性。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根据
1.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由于每一位学生的生活环境、所接触的人、事都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在个性、能力、兴趣、学习等方面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会存在很大的不同。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一概而论,在对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和知识的掌握情况,开展与之相适合的教学活动,保证每一个层次上的学生都能够学到知识,都能掌握良好的技能,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
2.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订学习计划
在进行分层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订与之相符合的学习计划,可以使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准确、详细地分析和研究,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有计划地加深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在完成计划内的学习任务以后,能够积极地探究更高层次的知识,培养自己更高的能力,实现良好的发展与进步。
三、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流程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对分层教学应用具备实践性意义,可保障小学生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对其应用流程进行以下分析:
1.分层教学中的层次划分
教师针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课程,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通过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由高到低划分为A、B、C三类,在正式接触信息技术之前,基本对信息技术有不同程度的了解,由此教师首先进行最先阶段的层次划分,对三类学生进行层次化教学备课,暂时按照A、B、C三类进有针对性教学,例如,A类学生可学习基本电脑操作,熟悉简单软件的使用;B类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识别与简单操作;C类学生先进行理论学习,之后进行指法练习。教师可以月为单位,适当调整A、B、C三类学生的构成,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以及能力提升较慢的学生实行层次调整,实现动态化的分层教学。
2.实行层次性任务布置
小学信息技术课实行分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布置任务,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围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进行课程组合的任务下达,以贺卡制作、WORD操作为例,实行任务的层次性布置。例如,C类学生需掌握贺卡制作的基本操作,熟悉操作步骤,大致掌握每个图标对应的功能,同时对PPT软件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可完成简单图案的插入和操作;B类学生以C类学生的学习任务为基础,根据个人兴趣,制作完整的贺卡图片,掌握各类静态图平的使用,同时将祝福语在WORD中编排,插入到PPT贺卡中;A类学生不仅要具备B、C类学生的操作能力,而且必须掌握动态贺卡制作技术、PPT与WORD相互转换技术,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时,须进行贺卡的发送,以邮件的形式发送到教师邮箱。最终教师根据A、B、C类学生的表现能力,进行特殊任务的安排,即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便于分层学生的调动。
3.实现多层次的任务管理
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时,必须充分做好任务跟踪管理的工作,时刻注意分层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心理变化,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鼓励。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信息技术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下一个任务的布置,而且必须做好学生调动的工作,不仅要保障分层学生的到位指导,而且要保障调动学生可较好的适应新环境,适应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教师针对每次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课堂汇总,避免班级内出现不透明教学。教师通过对分层学生的技术水平进行分析,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层次任务,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又可保障学生在兴趣中学会更多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术。
四、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影响
小学信息技术对分层教学的应用,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同时可促使学生在实际能力的基础上,实现技术的提升。因此,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具备较高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兴趣,降低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顾虑,促使其可根据自身的爱好、兴趣、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课堂,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五、结束语
分层教学是在班级总体授课目标下,兼顾个体的差异和特点,进行有梯度、有层次的因材实施教,使每个学习都能在自己“就近的区域内”有所提高,能力得到发展,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相应条件。这既符合新课改的基本思想,又是实现人文教育的常用手段。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的评价不能只关注结果,更应关注过程,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或以评价为目标进行教学。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意学生水平的差异性,其评价结果才更接近真实情况。只有这样,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才会兴趣倍增。另外,教师要时刻关注评价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以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