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MRL/lpr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中的变化

来源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_cas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实验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探讨SLE小鼠(MRL/lpr小鼠)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SA)后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NETs)表达水平的变化。

方法

通过尾静脉注射SA的方法建立小鼠感染模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小鼠肾脏、血液中的SA的载量;用细胞死亡检测试剂盒和抗-骨过氧化物酶(MPO)抗体检测小鼠血浆中的NETs复合物的表达水平;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小鼠肾脏中原位NETs的形成。采用SPSS 17.0软件及Image proplus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非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的采用非参数检验,数据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感染SA后,SLE小鼠中2/6出现站立、行走不稳症状,1/6出现眼睛脓性分泌物,1/6死亡;C57BL/6对照组小鼠无上述情况。感染SA后,SLE小鼠血清中的SA载量高于C57BL/6对照组小鼠[(106.79±23.39)ng/ml,(48.82±11.49)ng/ml,U=2.739,P<0.05]。感染SA后,C57BL/6小鼠血清中游离NETs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2.24±0.15),(1.64±0.08),U=2.882,P<0.05];SLE小鼠血清中游离NETs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3±0.61),(2.65±0.26),U=0.548,P>0.05]。

结论

SLE小鼠在感染SA后症状更加明显、病死率更高,血液中SA载量更高,而血液中NETs表达水平无明显增加,提示感染后的SLE小鼠可能存在NETs的生成障碍。

其他文献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是科技化的新兴产物,在医学教学中极具潜力,它可以突破传统教学的限制,建立现代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推动医学教育的发展。本研究就VR技术在中国医学教学中的必要性、应用实践进行了论述,并结合重庆医科大学虚拟实验平台建设的实例,对其在医学教学中的发展进行了思考与展望,以期为提高医学教学的综合质量提供新思路。
目的探讨创新带教方式在妇产科临床见习的应用效果。方法2015级(2018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19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实行创新带教方式,以器官整合医学为基础,强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增加师生互动,设定发散思维性课程作业,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通过客观结构化临床测试和满意度问卷调查,与历史同期两个年级(2013级,2014级)的成绩对比,评价教学效果。数据统计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结
目的探讨混合式BOPPPS教学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湖北医药学院2014级护理学本科生80人,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教改班、对照班,每班各40人。于2017年2至7月在教改班实施混合式BOPPPS教学,同时在对照班进行传统教学。实验结束时,对两个班进行教学设计满意度调查、自主学习能力检测及内科护理学学习水平测试。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个班之间计数资料比较用卡方检验
目的探索BOPPPS教学在外科护理技能实训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将2015级三年制护理专科2个教学班共195名学生分为对照组(90名)和实验组(105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实验组采用BOPPPS教学。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和实训考核成绩比较教学效果的差异。采用SPSS 19.0对组间数据进行秩和检验和t检验。结果实验组学生学习效果自我评价在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目标明确、知识储备了解度
白塞病因其发病范围与丝绸之路基本吻合,又称丝绸之路病。宿主的遗传背景、感染因子和免疫异常被认为是白塞病的危险因素,其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免疫失衡在白塞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新近研究发现白塞病患者存在明显的异常肠道微生物组特征,人类肠道微生物群是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Th17/调节性T细胞免疫平衡、免疫应答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对肠道菌群调控白塞病中T
代谢组学是后基因时代新兴的组学技术,是系统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目前主要用于微生物、毒理学、功能基因组学、药物疗效、疾病诊断等领域。代谢组学通过定性、定量检测生物样本中的小分子化合物,有助于了解生物体内源性代谢物的改变,筛选出特征性的代谢标志物,为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预测及探索发病机制提供新途径。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病,目前已有大量的代谢组学技术运用于研究RA且取得一定的进展,本文就RA的代谢组学
风湿性疾病的主要特点为免疫紊乱及其介导的组织破坏,多种保护性微RNA(miRNA)的表达失调参与了风湿病的进展,然而目前治疗策略包括激素、DMARDs在内的药物尽管提高了风湿性疾病的缓解率,但存在不良反应大、费用昂贵等缺点。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微泡(MSC-MVs)可通过传递miRNA至靶细胞发挥免疫调节与组织修复的生物学功能,并且其免疫原性低、稳定性高以及易于生产和储存,有望在将来成为多种风湿病新的
SpA是一组相互关联的多系统炎性疾病,其通常以中轴、外周关节及外周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症为主要临床特征,也可或多或少伴有一些关节外表现,如葡萄膜炎、尿道炎、皮肤损害、肠道病变等。通常情况下,临床实践中并存肠道黏膜病变的SpA更多地被归为炎性肠病性关节炎。然而,近年随着国际上该类疾病临床报道的增多,发现合并肠道黏膜病变的SpA并非均为炎症性肠病性关节炎,也有部分患者实为SpA合并白塞病。现报道我院1例合
LN是SLE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约70%的SLE患者有肾脏受累的临床表现,且肾脏受累程度直接影响患者的整体预后。但LN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明确。近年来,DNA甲基化在L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逐渐被证实,尤其是在T细胞中,这将为LN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并为LN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目的探讨多基因自身炎症性疾病[AOSD、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sJIA)、炎性肠病性关节炎]中降钙素原(PCT)的水平,并探讨ESR,CRP及ESR/CRP的值与该类疾病及其合并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既往完善PCT检测的自身炎性疾病患者88例,其中AOSD 32例、sJIA 27例、炎性肠病29例,对照组为健康对照30名、SLE 35例。运用电化学发光法监测各组血清PCT的数值,并分别用ESR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