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湖畔诞生的“催化剂大师”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dy_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在我国石油匮乏年代临危受命,为空军“战鹰”翱翔蓝天保卫国家安全,人工合成航空煤油;
  他为“神舟飞船”造“舵”,呕心沥血研制控制飞船飞行姿态的肼分解催化剂;
  他培养出40多位博士生,为中国物理化学事业造就了一批高级人才;
  他被全球化学界影响最大的“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选为“会士”,享誉世界……
  他就是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中科院院士,被誉为“催化剂大师”的林励吾。
  
  立志报国
  
  林励吾192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自幼聪颖睿智,父母对他寄予厚望。
  谁知正当林励吾努力学习的时候,抗日战争爆发了,他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于是暗下决心,一定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将来用知识救国、报国。
  1949年,林励吾考入浙江大学化工系。来到风景如画的杭州,林励吾顾不得欣赏西湖美景,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将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林励吾上大学不久,新中国成立了,百废待兴,需要大批人才。想到此,他萌生了早点完成学业,投身到祖国建设中去的想法。有了这种想法,林励吾学习更加刻苦,最终硬是用3年时间学完了4年的课程,于1952年提前一年毕业。当时,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急需一批化工专业毕业的大学生。20刚出头的林励吾义无反顾地从风景如画的杭州北上,到了设在大连的研究所。
  进入研究所后,林励吾勤奋刻苦,很快成为同一时期进所大学生中的佼佼者。
  
  临危受命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石油产量很低,每年仅10万吨左右,不到全国需求量的1/10,大部分石油产品依赖从前苏联进口。后来苏联突然大量削减对我国的出口,我国出现了全国性油荒,空军战机因缺油无法正常起飞执行任务,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决定自力更生解决“油荒”。林励吾所在的研究所接到指令,尽快研究出制成航空煤油的方法。年轻的林励吾接下了科研生涯中第一个重要课题──通过人工合成的方式,制成航空煤油。
  林励吾知道摆在自己面前的路只有一条:另辟蹊径。为了找到这种方法,林励吾大量查阅资料,寻找突破点,整天废寝忘食地研究、思考,满脑子都是航空煤油,经常工作到深夜,无数次熬夜实在累了,趴在桌子上就睡着了。经过不懈努力,林励吾终于有了突破,形成了一个改进催化剂,在70个大气压下,通过煤焦油加裂化制取人造液体燃料的设想。他的设想一提出,立即引起巨大反响。一位外国专家轻蔑地说:“要在70个大气压下进行煤焦油加氢,真是异想天开”。
  林励吾没有被怀疑所吓倒,坚持实践第一的科研态度,坚持用实验说话。经过连续奋战,不断攻坚克难,最终林励吾在何学纶先生的指导和课题组全体同事的共同努力下,从煤焦油中制取了航空煤油,为确保祖国领空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国务院领导的高度赞扬。
  而立之年就取得如此成就,林励吾很快在国内外催化剂研究领域中声名鹊起,成为令人瞩目的佼佼者。大庆油田出油后,领导马上把负责研发从大庆原油中提取航空煤油、汽油及各种化工原料的新催化剂的任务交给了他。接受任务后,林励吾与同事张馥良等一起组成课题组,开始攻关,硬是凭着一股拼搏精神攻下道道难关,用不到两年时间,与另一个课题组联合研究出了我国第一代“加氢异构裂化催化剂”,最终从大庆重油中制出了合格的航空煤油!
  当时的石油工业部领导得到消息非常高兴,马上决定用这一科研成果,在大庆石化总厂建设我国第一套年产30万吨的加氢异构裂化装置,并点名指派林励吾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负责从装置到投产全过程的科学技术工作。1967年元旦,这套装置正式建成投产,生产出了国家急需的高品质低凝固点的航空煤油,从此,从根本上解决了国内航空煤油紧张的局面。后来,这项科研成果荣获了中国科技最高奖——“全国科学大会奖”,也奠定了林励吾在我国催化剂研究领域中的地位。
  
  情系飞船
  
  作为我国催化剂研发的领军人物,林励吾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为“神舟飞船”造“舵”。上世纪60年代末,林励吾接到了为国家航天事业研制“肼分解催化剂”的任务。“肼分解催化剂”堪称“神舟飞船”之“舵”,其作用是精确控制飞船升空后飞行轨道和姿态的调整,对返回地面的姿态也有关键性的调整和控制作用。
  研制初期,由于实验环境简陋,每次做实验时,都会产生犹如战斗机起飞时的巨大声响,置身其中,一般人都会恶心、有五脏六腑被掏出来的感觉,而且研制过程中不仅要接触毒性很大的肼及肼类化合物,还时刻有发生爆炸和燃烧的危险。林励吾从不顾及自身安危,每天全力以赴地研制。课题组的同事们看他太累,纷纷劝他注意休息,他总是微笑着回答:“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我个人累点没什么!”他有一句名言——祖国的需要,是我永远不竭的工作动力!后来林励吾担任了研究室主任,但研制“肼分解催化剂”的课题组仍归他领导。他依然与同志们一起研究,共同攻关,多年来为圆满完成光荣而艰巨的“肼分解催化剂”研制任务呕心沥血。2003年10月15日,凝结着林励吾心血的我国首个载人航天飞行器“神舟5号”升空了,看着飞船升空的画面,他高兴得不断鼓掌庆贺。清晨5点,当“神舟5号”要返回时,他便早早坐到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神舟5号”成功着陆。他流下了激动的眼泪。现在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当年的课题组已扩展为“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林励吾依然不断为新课题出谋划策,研究室的人员都十分敬重他,大家说:“在研制肼分解催化剂的历史上,应该永远记住林励吾的名字,记住他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卓越贡献。”
  在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林励吾硕果累累,成就辉煌。1979年他被评为全国劳模;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的研究成果21次获国家、部委级大奖,他也因此赢得了“催化剂大师”的美誉,并担任了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2008年,“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鉴于林励吾在化学领域的成就,将他选为“会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成立于1841年,是全球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化学学会,其“会士”均为世界各国在化学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著名科学家。林励吾能入选,他在国际化学界的地位可见一斑。
  如今年过八旬的林励吾虽然已经退休,但依然在科研一线忙碌着,每天或参加催化剂领域重大课题讨论,或为研究生、博士后们上课,始终为催化剂事业做着贡献。□
其他文献
Yuan Mei (1716-1797), a celebrated poet and literary critic of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was a native of Hangzhou. He was born in Big Tree Lane near Genshan Gate of Hangzhou, then at the edge of t
期刊
Taiwan Pavilion is one of the hottest attractions at World Expo Shanghai 2010. Crowds of visitors flock to the pavilion every day. The pavilion organizers have adopted many measures to divert enthusia
期刊
2010年5月18日,“刘枫、梁平波书画展”在西子湖畔的浙江美术馆隆重开幕。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杨汝岱,浙江省领导吕祖善、茅临生、盛昌黎、黄旭明,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李金明,杭州市政协主席孙忠焕,老同志薛驹、沈祖伦、葛洪升、王家扬,中国书协副主席赵长青,中国美协副主席许江等出席。  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在刘枫、梁平波陪同下于5月23日参观了书画展。  刘枫、梁平波曾长斯
期刊
A visit to Huizhou, Anhui Province to the west of Zhejiang Province would be incomplete without a visit to the relics that symbolize the past glory of the Huizhou business people. One of these imwharf
期刊
The year 2010 marks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the death of my maternal Uncle Shen Zhiyu. In recent years, I have read his works and biography sorted out and published by my Aunt his wife Chen Qiuhui and
期刊
Zhao Pingjia, a woman artist from Wangxingji Fan Factory in Hangzhou, is the first folk artist in Hangzhou invited to demonstrate her art to visitors at World Expo Shanghai 2010. She showed her art at
期刊
Song Feihong decided to open a bookstore in 1995. She made that decision after trying in vain to find a book in simplified Chinese in any bookstore in Race Street, Philadelphia that sold Chinese books
期刊
May 8, 2010 was a special day for the Village of Shangshe in Kuntong Township of Anji, a rural county in northern Zhejiang. The weighty percussion music of gongs and drums put the quiet mountain villa
期刊
March 11, 2010 marked the inauguration of an ambitious five-year Kunqu Opera project at Peking University. The project is named after Bai Xianyong, a Taiwan writer who has helped usher in a renaissanc
期刊
Editor’s Note: Sun Xizhen (1906-1984) was a prominent man of letters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Born in a relatively rich family in a village in Shaoxing, he grew up to be a wizard b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