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的五大学习任务,用作文来检查学习效果。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本文针对作文教学难,学生畏惧作文,作文题材雷同,内容空洞,语言贫乏、平淡;缺少主旨,不会结构文章,作文训练随意、无序等问题提出了激发兴趣,广泛阅读、全面积累,增删修改,作文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按目的、按文体、按题型的进行全文或片断训练等对策。
【关键词】小学作文,作文教学,存在问题,方法对策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同时作文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语文学习是学习中的“老大难”,作文习作又是语文学习中的难中之难。许多学生对此也一片茫然,有些老师也是“苦心经营”,却收效甚微。确实,要真正提高学生作文的层次,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作文课上老师没谱,学生头痛;花费的时间多,效率差;农村学生害羞,见识短浅、知识浅薄;受少数民族语言影响大等等。提到作文教学,语文教师往往就会摇头、心烦,因为它容量大、弹性强;还因为它可供参考的教材缺乏,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正确认识农村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和给予正确的对策是小学语文老师的当务之急。
1.小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学语文教师面对一个事实: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现状甚忧,问题严峻。透视小学生写作水平现状,主要存在着下列问题:
1.1 学生畏惧作文。学生畏惧作文是语文老师的共同感受,一布置作文,学生一片惊叹,茫然无奈,既希望老师能作写前详细的指导,又希望有例文可仿照、抄写,甚至希望老师能开恩延长收交的时间。但这一切过后又不知所措,无从下笔。
1.2 写作兴趣不浓,纯属应付。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小学生在六年的语文学习中,写作兴趣普遍没有提高,不少学生仍停留于小学低年级的淡薄或怕写程度。作文修改从现象上看,是写作习惯、技巧问题,而实质是态度问题。一些小学生作文写好很少修改或从不修改,边写边改草率成文的则更多,这足以表明,大多数小学生对作文抱任务观点,处于应付状态。如此态度,是导致小学生作文水平普遍提高缓慢的主观原因。
1.3 作文题材失真平淡,不善于调动生活经验。笔者命题作文时要求写真人真事,写出真情实感,因为“真实”是记叙文的生命。按理说,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会遇到感受深切、扣人心弦的事情,都有过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痛苦,都经历过童年的欢乐或成长中的坎坷……,而这些真实的、富有生活气息的经历和感受都能成为该命题极好的题材。我们本该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绚丽多彩的生活和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感受到清新的气息和真情的流露。然而,遗憾的是他们在作文中所反映的生活是那样的平淡、失真,难以看到个性的光芒。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做人无心体验生活,为文不善于调动生活经验。
1.4 表达能力发展不平衡,语言大多苍白贫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现象上看,一是部分学生语库贫瘠,往往同一个词在文中出现多次;二是这部分学生普遍存在用概括叙述代替具体描写的现象,由于缺乏具体描写和细致刻画的技能和一定的语言积累,语言愈加显得笼统、空泛了。
1.5 错别字、语病较多,标点错误。老师上课为了省事,也喜欢用当地方言来教学,并美其名曰:“双语教学”。为了便于沟通、更为了显得亲切,在日常交往中师生、生生更多用的是方言。因此学生作文中常常有很多的错别字以及本方言语法结构的句子。此外,很多学生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了解各种符号的用法,或一逗到底,或想什么时候加标点符号就什么时候加,想加什么标点就加什么标点,不管句式、语调及句子是否完整;有甚者还把英文标点当作中文标点来用等。
1.6 审题立意能力不强,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欠佳。立意是小学生作文的难点,问题更为严重:有的题旨不明,只是记叙出事情的始末;有的题旨难显,材料不能充分表现主旨;有的题旨杂乱,多中心实为无中心;有的题旨浅陋,使文章失去应有价值。学生反映在审题立意上的弊病不仅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写作技能,更是缘于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欠佳。
2.值得思考的问题
2.1 作文是衡量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的五大学习任务,用作文都能检查学习效果。识字2000个和会写1000个词是作文的基础和前提,作文是字词句段的整合与整体。阅读能力的强弱、高低直接影响着写作水平,它是写作语言的储备、再现以及再创造。作文实际上是口语通过规范了的更系统、更富有文采的书面语言。综合性学习,为写作提供了一个实践的机会,提供了学习的材料和手段、过程。作文展示了综合学习的成果。俗话说“之乎者也而已哉,会用七字为秀才。”在边远的农村,能读书看报、会写信的便被称为“秀才”。在学校,学生作文写得好,常被认为语文学得好;教师会写文章(特别是论文)也常被认为教师水平高、知识渊博。
2.2 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作文为人类社会的交往提供较为完整和完美的服务。它不象口语、手势语等那样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它既能久存,又能远距离、超时空、超障碍物的交流传达。学生学习习作,目的是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交往中能更好的传达信息、交流经验;述说事理、阐明见解;写景状物、抒发感情,形成能力、立足社会。
3.提高作文能力的方法与对策
3.1 激发兴趣,降低要求,克服畏难情绪。
3.1.1 要以教师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一定的组织与引导的作用,教师的情绪可直接影响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对学生的情感起到极大的导向和催化作用。同时,情绪还具有感染特征,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热情的言行,将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作文课上,教师热情亲切的话语,充满鼓励的目光,表情达意的肢体语言,都传递着教师真挚的情感,会强烈地影响着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愉悦振奋的情感体会,诱发学生对作文的内驱力,从而积极思维,兴味盎然地投入作文活动中。
3.1.2 明确兴趣在作文中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写作是一种潜能,需要老师去唤醒、去挖掘。只有引导学生喜欢作文,把写作文当作一件快乐的事,那么所有的写作活动都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赠送,我们的学生当然是乐意接受这种赠送的。这样,作文就成为学生心灵的释放,是对自己心境最好的诠释,是自身一次完美的挑战。
3.1.3 激起兴趣的方法有以下五种。第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置身其中。如让学生叠纸船、纸鸟、纸飞机……要求学生写出制作的过程。通过听音乐、看电影等,要求学生写出各种声音、画面的变化对所表达情感或主题的作用,也可以让学生摹拟演练这些声音、场面来激起写作的兴趣。第二、用对比式,创造紧迫感,压力感,提高他们的作文兴趣。“争先恐后”是青少年学生的最显著心理特征。他们羞于落后,又不甘落后,是激起他们浓厚的作文兴趣之一。如用同伴的好作文作对比,激起那些不喜欢作文的同学明白自己的缺点和差距,从而奋起直追。第三、用好奇感、参与欲来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好奇感是人们学习工作、研究探索新生事物的原始驱动力,是冲动、灵感产生的潜在情感。“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是古代说唱者和章回体小说用好奇感来提高人们听说欲望和阅读兴趣的一种方法。如举行班级、年级、全校的作文竞赛,开展课前五分钟的口头作文,讲故事比赛,新闻发布会等,让学生有机会参与,事后再把这些活动的场面和过程写出来,学生就会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就兴趣倍增。第四、用成功感、收获感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现代教育家魏书生老师曾有一位差生。该生第一次交上来的作文只有一句话。面对这种情况,魏老师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了他。夸他作文简洁,没有废话,算是一篇成功之作,并相信他以后会写得更好。这样,该生感觉学习语文原来很有意思,作文也挺容易,一两句话也成。后来,这位同学作文时总想多写几句,经过一年的努力,他竟能写出一篇完整的作文来。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利用板报、班报、学习园地、习作欣赏课等等,千方百计的让每一位同学的作文至少有一两句话能刊载或能宣读,每次作文评点中力求在某个方面给学生以肯定或表扬,这样学生就会觉得作文有所得,作文有所成,作文有所乐。第五、正确利用能力、态度、问题难易程度等归因理论来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3.2 广泛阅读,熟记常背,形成语感,厚积簿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冰心寄语中学生“我们一定要把学习语文的门户开得大大的,一定要除了课本外,个人自己找书看”。张志公先生说过“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背文章的习惯,一定要背些。古今中外,善于写作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肚子装着几百篇好文章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六年课内背诵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推荐:课外必背古诗古文100篇(首),课外阅读总量要达200万字以上,内容涉及必读童话1部、寓言1部、故事(包括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民间故事等)、诗歌1部、散文1部、长篇文学名著5部、现当代文学中的中外优秀作品等各类读物,这些都说明读书背书对于提高写作能力,对于写出好文章很有关系。只有具备了丰富词语、词汇,具备了表达的基本功,具备了丰富的史料、知识、道理、信息,借鉴别人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写景状物,议论抒情,才能写出生动完美的文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读书背书的过程中,只有善于厚积,才能簿发。积累包括语言积累,生活积累,道德情感积累。
3.3 抓住作文教学中的直观教学。
自制教具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教学辅导。按照一般的教学常规,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先讲解。作文是我们的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简单的说,也就是训练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者亲身经历(自己做过)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培养我们用词造句,用句连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同时还培养我们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我相信,只要大家都能坚持训练,这两种能力都会得到提高,一定能达到写好作文的目的,写出较好的作文来。
经过直观教学,我感受到效果真的不错。收获不少,对自己也提高很多。对培养学生来说,起到了积极作用。知道了怎样去观察、思考、描绘、探索自然、陶冶自己。同时,更加增添了学生对祖国、家乡、大自然、学习的热爱。
3.4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小学生写作文,也不能脱离生活。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有畏惧心理,总觉得无话可说。这是为什么呢?归根结底是平时不留心观察。写作时冥思苦想,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只有去胡编乱造了。而虚构的作文是不真实的,自然没有感人的力量。可见,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前提。只有全面、细致、认真地观察生活,才能直接从生活中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营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热情,写好作文,而且对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以及从事其他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观察生活的要求:①要抓住人物的特征。人物的外貌、性格、感情各不相同。只有抓住观察对象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才能避免“千人一面”的弊端。②观察要细致。所谓细致,不是说在观察人物时不分主次,而是要发现观察对象与别人不同的细微之处。不同性格的人,说话、做事时的表现是不同的。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丝微笑,往往带有性格化的特征。所以,观察必须细致入微。观察得越细致、越深入,印象就越清晰,理解就更深刻,描述就更具体、更生动形象。③比较观察。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目的是求异。在观察时,要抓住老师在各种情形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即生气时、高兴时、严肃时……言谈举止和精神状态的不同点。这样,才能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3.5 写熟悉的人和事。
指导学生写作,我还要求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因为熟悉的人和事,都是自己了解透彻、认识深刻、感受深切的,写作时就能准确地把握住写作对象的个性特征,就能写得真实自然,生动形象,具有感人的力量。
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父母、老师和同学。因此,学生对他们的外貌、性格、爱好、思想品质等了如指掌,描写时自然容易抓住人物的特点。但是要想让学生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还必须在写法上给他们以具体的指导。我的具体做法是:
3.5.1 写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描写人物大体是从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入手。但是在一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中,这四个方面并非要全写,有时外貌和心理可以不写,当然,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决定。然而人物说的话、做的事必须要写,而且还要写得具体、真切。否则,就难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或精神风貌。
3.5.2 写人物怎样说的,怎样做的。写人物说话,要写出在不同场合说话时的表情、姿态和神色。写人物做事,要一步步地写出人物的动作,或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等。不管是语言描写,还是动作描写,都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习惯等,否则就会平平淡淡、干干巴巴,不能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化特征。
3.5.3 让人物自我表演。学生写作前,我强调指出写人物说话、做事,最好让人物自己说、自己做。作者要像故事片中的导演,在幕后指挥,让人物自我表演。而不要像纪录片中的解说员,自己一味地介绍。这样,笔下的人物才富有立体感,才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良好效果。
指导学生写熟悉的事,我主要是让他们写自己经历的事。学生自己是参与者,对事情发展的全过程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都十分清楚,写起来自然比较容易。尤其能够把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写进去,从而揭示出事情的意义。
3.6 训练口语,以说促写。
一个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所积累的文字不会超过4000字,而对所认识的字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更是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立即拿起笔来作文确实有点强人所难。然而,文字是语言的载体,如果我们能在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习惯上下功夫,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有声无形的文章,文章是有形无声的语言。”
3.7 片断写作训练。
写整篇作文固然重要,但费时较多。因此,在指导学生写整篇作文的同时,我还指导学生写片断练习,以突出写作训练的重点,二者交叉进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所谓“片断”就是一篇文章中的一段。一篇完整的文章都由不同的片断组成。所以,写好片断对写好整篇文章是很有帮助的。
写好片断作文的四点要求:①要围绕一个中心写。因为是片断,内容要集中,不能漫无边际地写。②要真实。必须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写自己的观察所得,不能脱离生活,编造离奇的故事。③要具体。写出自己所看到的或听到的情景,不能空洞无物。④要写出自己的点滴感受。也就是要赋予片断一定的思想意义。
写小片断的效果如何呢?对此,我曾做过调查。大多数学生认为,写小片断自己确定中心,自己选材、费时不多,自由灵活,能提高观察能力,有话可说,又为写大作文积累了材料,对提高写作水平很有帮助。
3.8 教学生自批作文。
修改文章是写作的重要环节。鲁迅先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他在《我怎样写起小说来》这篇文章里又说:“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这是鲁迅先生修改文章的经验之谈。然而,学生写完作文,往往一遍也不检查,一字也不修改,就匆匆交给老师。这样马马虎虎,主要是写作态度不端正。但是,学生不会修改文章,也是个实际问题。
就修改文章而言,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小学生写作能力很有限,让他们自己修改文章,就更加困难了。所以,必须教给他们一些方法。
3.8.1 朗读。让学生明白只有读,才能发现错别字和不合语法的病句。语感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写作文后,我让他们放声读两遍。有时,还让他们录音,然后放录音,听听是否有词句的错误。听到有问题的地方,用笔划出来。这种方法简单、易做,学生乐于接受。
3.8.2 介绍词句修改的具体方法:①删。删去多余的字、词、句,使语言简洁明快。②增。增加一两个或几个字,使语句明确、生动、流畅。③调。调整语序,使表达合乎逻辑。④换。换个词或句子,使表达更严密。⑤改。作文中的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的错误,应认真对待,予以改正。
以上是给学生所讲的五种修改方法,在修改中,我要求学生运用教材中介绍的修改符号,予以改正。在学生自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互改。两人或几人一组,相互评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8.3 针对性评改:(1)针对性批改在作文批改时要有的放矢,充分发挥批改的指导作用。具体要求是:①根据作文的目的去批改,提出语病,语言不能繁,能揭示出问题的本质就行。②提出问题,开出处方,同时,尽量找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对学生加以鼓励。③横批尾批同时并举,合理解决具体问题,尾批概括总结,切记泛泛而谈。(2)针对性评讲。讲评作文时,既要讲整篇都写得好的,又不能忽视某部分或某名字写得好的。以评讲佳作为主,同时加强优生作文的代表性指导。特别要注意指出本次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让大家都来“服药治病”。
3.8.4 针对性督促。对符合要求的作文要加以赞扬和鼓励,对未按要求做的,则应督促其重做。对差生则应耐心指导,然后督促他们去完成。
实践证明,小学作文教学是大有可为的。只要我们抓住主要矛盾,对症下药,常抓不懈,就一定能打造出作文教学的一块新天地。
【关键词】小学作文,作文教学,存在问题,方法对策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同时作文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语文学习是学习中的“老大难”,作文习作又是语文学习中的难中之难。许多学生对此也一片茫然,有些老师也是“苦心经营”,却收效甚微。确实,要真正提高学生作文的层次,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作文课上老师没谱,学生头痛;花费的时间多,效率差;农村学生害羞,见识短浅、知识浅薄;受少数民族语言影响大等等。提到作文教学,语文教师往往就会摇头、心烦,因为它容量大、弹性强;还因为它可供参考的教材缺乏,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正确认识农村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和给予正确的对策是小学语文老师的当务之急。
1.小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学语文教师面对一个事实: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现状甚忧,问题严峻。透视小学生写作水平现状,主要存在着下列问题:
1.1 学生畏惧作文。学生畏惧作文是语文老师的共同感受,一布置作文,学生一片惊叹,茫然无奈,既希望老师能作写前详细的指导,又希望有例文可仿照、抄写,甚至希望老师能开恩延长收交的时间。但这一切过后又不知所措,无从下笔。
1.2 写作兴趣不浓,纯属应付。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小学生在六年的语文学习中,写作兴趣普遍没有提高,不少学生仍停留于小学低年级的淡薄或怕写程度。作文修改从现象上看,是写作习惯、技巧问题,而实质是态度问题。一些小学生作文写好很少修改或从不修改,边写边改草率成文的则更多,这足以表明,大多数小学生对作文抱任务观点,处于应付状态。如此态度,是导致小学生作文水平普遍提高缓慢的主观原因。
1.3 作文题材失真平淡,不善于调动生活经验。笔者命题作文时要求写真人真事,写出真情实感,因为“真实”是记叙文的生命。按理说,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会遇到感受深切、扣人心弦的事情,都有过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痛苦,都经历过童年的欢乐或成长中的坎坷……,而这些真实的、富有生活气息的经历和感受都能成为该命题极好的题材。我们本该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绚丽多彩的生活和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感受到清新的气息和真情的流露。然而,遗憾的是他们在作文中所反映的生活是那样的平淡、失真,难以看到个性的光芒。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做人无心体验生活,为文不善于调动生活经验。
1.4 表达能力发展不平衡,语言大多苍白贫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现象上看,一是部分学生语库贫瘠,往往同一个词在文中出现多次;二是这部分学生普遍存在用概括叙述代替具体描写的现象,由于缺乏具体描写和细致刻画的技能和一定的语言积累,语言愈加显得笼统、空泛了。
1.5 错别字、语病较多,标点错误。老师上课为了省事,也喜欢用当地方言来教学,并美其名曰:“双语教学”。为了便于沟通、更为了显得亲切,在日常交往中师生、生生更多用的是方言。因此学生作文中常常有很多的错别字以及本方言语法结构的句子。此外,很多学生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了解各种符号的用法,或一逗到底,或想什么时候加标点符号就什么时候加,想加什么标点就加什么标点,不管句式、语调及句子是否完整;有甚者还把英文标点当作中文标点来用等。
1.6 审题立意能力不强,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欠佳。立意是小学生作文的难点,问题更为严重:有的题旨不明,只是记叙出事情的始末;有的题旨难显,材料不能充分表现主旨;有的题旨杂乱,多中心实为无中心;有的题旨浅陋,使文章失去应有价值。学生反映在审题立意上的弊病不仅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写作技能,更是缘于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欠佳。
2.值得思考的问题
2.1 作文是衡量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的五大学习任务,用作文都能检查学习效果。识字2000个和会写1000个词是作文的基础和前提,作文是字词句段的整合与整体。阅读能力的强弱、高低直接影响着写作水平,它是写作语言的储备、再现以及再创造。作文实际上是口语通过规范了的更系统、更富有文采的书面语言。综合性学习,为写作提供了一个实践的机会,提供了学习的材料和手段、过程。作文展示了综合学习的成果。俗话说“之乎者也而已哉,会用七字为秀才。”在边远的农村,能读书看报、会写信的便被称为“秀才”。在学校,学生作文写得好,常被认为语文学得好;教师会写文章(特别是论文)也常被认为教师水平高、知识渊博。
2.2 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作文为人类社会的交往提供较为完整和完美的服务。它不象口语、手势语等那样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它既能久存,又能远距离、超时空、超障碍物的交流传达。学生学习习作,目的是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交往中能更好的传达信息、交流经验;述说事理、阐明见解;写景状物、抒发感情,形成能力、立足社会。
3.提高作文能力的方法与对策
3.1 激发兴趣,降低要求,克服畏难情绪。
3.1.1 要以教师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一定的组织与引导的作用,教师的情绪可直接影响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对学生的情感起到极大的导向和催化作用。同时,情绪还具有感染特征,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热情的言行,将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作文课上,教师热情亲切的话语,充满鼓励的目光,表情达意的肢体语言,都传递着教师真挚的情感,会强烈地影响着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愉悦振奋的情感体会,诱发学生对作文的内驱力,从而积极思维,兴味盎然地投入作文活动中。
3.1.2 明确兴趣在作文中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写作是一种潜能,需要老师去唤醒、去挖掘。只有引导学生喜欢作文,把写作文当作一件快乐的事,那么所有的写作活动都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赠送,我们的学生当然是乐意接受这种赠送的。这样,作文就成为学生心灵的释放,是对自己心境最好的诠释,是自身一次完美的挑战。
3.1.3 激起兴趣的方法有以下五种。第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置身其中。如让学生叠纸船、纸鸟、纸飞机……要求学生写出制作的过程。通过听音乐、看电影等,要求学生写出各种声音、画面的变化对所表达情感或主题的作用,也可以让学生摹拟演练这些声音、场面来激起写作的兴趣。第二、用对比式,创造紧迫感,压力感,提高他们的作文兴趣。“争先恐后”是青少年学生的最显著心理特征。他们羞于落后,又不甘落后,是激起他们浓厚的作文兴趣之一。如用同伴的好作文作对比,激起那些不喜欢作文的同学明白自己的缺点和差距,从而奋起直追。第三、用好奇感、参与欲来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好奇感是人们学习工作、研究探索新生事物的原始驱动力,是冲动、灵感产生的潜在情感。“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是古代说唱者和章回体小说用好奇感来提高人们听说欲望和阅读兴趣的一种方法。如举行班级、年级、全校的作文竞赛,开展课前五分钟的口头作文,讲故事比赛,新闻发布会等,让学生有机会参与,事后再把这些活动的场面和过程写出来,学生就会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就兴趣倍增。第四、用成功感、收获感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现代教育家魏书生老师曾有一位差生。该生第一次交上来的作文只有一句话。面对这种情况,魏老师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了他。夸他作文简洁,没有废话,算是一篇成功之作,并相信他以后会写得更好。这样,该生感觉学习语文原来很有意思,作文也挺容易,一两句话也成。后来,这位同学作文时总想多写几句,经过一年的努力,他竟能写出一篇完整的作文来。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利用板报、班报、学习园地、习作欣赏课等等,千方百计的让每一位同学的作文至少有一两句话能刊载或能宣读,每次作文评点中力求在某个方面给学生以肯定或表扬,这样学生就会觉得作文有所得,作文有所成,作文有所乐。第五、正确利用能力、态度、问题难易程度等归因理论来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3.2 广泛阅读,熟记常背,形成语感,厚积簿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冰心寄语中学生“我们一定要把学习语文的门户开得大大的,一定要除了课本外,个人自己找书看”。张志公先生说过“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背文章的习惯,一定要背些。古今中外,善于写作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肚子装着几百篇好文章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六年课内背诵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推荐:课外必背古诗古文100篇(首),课外阅读总量要达200万字以上,内容涉及必读童话1部、寓言1部、故事(包括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民间故事等)、诗歌1部、散文1部、长篇文学名著5部、现当代文学中的中外优秀作品等各类读物,这些都说明读书背书对于提高写作能力,对于写出好文章很有关系。只有具备了丰富词语、词汇,具备了表达的基本功,具备了丰富的史料、知识、道理、信息,借鉴别人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写景状物,议论抒情,才能写出生动完美的文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读书背书的过程中,只有善于厚积,才能簿发。积累包括语言积累,生活积累,道德情感积累。
3.3 抓住作文教学中的直观教学。
自制教具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教学辅导。按照一般的教学常规,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先讲解。作文是我们的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简单的说,也就是训练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者亲身经历(自己做过)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培养我们用词造句,用句连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同时还培养我们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我相信,只要大家都能坚持训练,这两种能力都会得到提高,一定能达到写好作文的目的,写出较好的作文来。
经过直观教学,我感受到效果真的不错。收获不少,对自己也提高很多。对培养学生来说,起到了积极作用。知道了怎样去观察、思考、描绘、探索自然、陶冶自己。同时,更加增添了学生对祖国、家乡、大自然、学习的热爱。
3.4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小学生写作文,也不能脱离生活。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有畏惧心理,总觉得无话可说。这是为什么呢?归根结底是平时不留心观察。写作时冥思苦想,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只有去胡编乱造了。而虚构的作文是不真实的,自然没有感人的力量。可见,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前提。只有全面、细致、认真地观察生活,才能直接从生活中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营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热情,写好作文,而且对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以及从事其他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观察生活的要求:①要抓住人物的特征。人物的外貌、性格、感情各不相同。只有抓住观察对象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才能避免“千人一面”的弊端。②观察要细致。所谓细致,不是说在观察人物时不分主次,而是要发现观察对象与别人不同的细微之处。不同性格的人,说话、做事时的表现是不同的。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丝微笑,往往带有性格化的特征。所以,观察必须细致入微。观察得越细致、越深入,印象就越清晰,理解就更深刻,描述就更具体、更生动形象。③比较观察。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目的是求异。在观察时,要抓住老师在各种情形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即生气时、高兴时、严肃时……言谈举止和精神状态的不同点。这样,才能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3.5 写熟悉的人和事。
指导学生写作,我还要求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因为熟悉的人和事,都是自己了解透彻、认识深刻、感受深切的,写作时就能准确地把握住写作对象的个性特征,就能写得真实自然,生动形象,具有感人的力量。
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父母、老师和同学。因此,学生对他们的外貌、性格、爱好、思想品质等了如指掌,描写时自然容易抓住人物的特点。但是要想让学生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还必须在写法上给他们以具体的指导。我的具体做法是:
3.5.1 写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描写人物大体是从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入手。但是在一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中,这四个方面并非要全写,有时外貌和心理可以不写,当然,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决定。然而人物说的话、做的事必须要写,而且还要写得具体、真切。否则,就难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或精神风貌。
3.5.2 写人物怎样说的,怎样做的。写人物说话,要写出在不同场合说话时的表情、姿态和神色。写人物做事,要一步步地写出人物的动作,或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等。不管是语言描写,还是动作描写,都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习惯等,否则就会平平淡淡、干干巴巴,不能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化特征。
3.5.3 让人物自我表演。学生写作前,我强调指出写人物说话、做事,最好让人物自己说、自己做。作者要像故事片中的导演,在幕后指挥,让人物自我表演。而不要像纪录片中的解说员,自己一味地介绍。这样,笔下的人物才富有立体感,才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良好效果。
指导学生写熟悉的事,我主要是让他们写自己经历的事。学生自己是参与者,对事情发展的全过程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都十分清楚,写起来自然比较容易。尤其能够把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写进去,从而揭示出事情的意义。
3.6 训练口语,以说促写。
一个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所积累的文字不会超过4000字,而对所认识的字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更是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立即拿起笔来作文确实有点强人所难。然而,文字是语言的载体,如果我们能在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习惯上下功夫,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有声无形的文章,文章是有形无声的语言。”
3.7 片断写作训练。
写整篇作文固然重要,但费时较多。因此,在指导学生写整篇作文的同时,我还指导学生写片断练习,以突出写作训练的重点,二者交叉进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所谓“片断”就是一篇文章中的一段。一篇完整的文章都由不同的片断组成。所以,写好片断对写好整篇文章是很有帮助的。
写好片断作文的四点要求:①要围绕一个中心写。因为是片断,内容要集中,不能漫无边际地写。②要真实。必须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写自己的观察所得,不能脱离生活,编造离奇的故事。③要具体。写出自己所看到的或听到的情景,不能空洞无物。④要写出自己的点滴感受。也就是要赋予片断一定的思想意义。
写小片断的效果如何呢?对此,我曾做过调查。大多数学生认为,写小片断自己确定中心,自己选材、费时不多,自由灵活,能提高观察能力,有话可说,又为写大作文积累了材料,对提高写作水平很有帮助。
3.8 教学生自批作文。
修改文章是写作的重要环节。鲁迅先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他在《我怎样写起小说来》这篇文章里又说:“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这是鲁迅先生修改文章的经验之谈。然而,学生写完作文,往往一遍也不检查,一字也不修改,就匆匆交给老师。这样马马虎虎,主要是写作态度不端正。但是,学生不会修改文章,也是个实际问题。
就修改文章而言,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小学生写作能力很有限,让他们自己修改文章,就更加困难了。所以,必须教给他们一些方法。
3.8.1 朗读。让学生明白只有读,才能发现错别字和不合语法的病句。语感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写作文后,我让他们放声读两遍。有时,还让他们录音,然后放录音,听听是否有词句的错误。听到有问题的地方,用笔划出来。这种方法简单、易做,学生乐于接受。
3.8.2 介绍词句修改的具体方法:①删。删去多余的字、词、句,使语言简洁明快。②增。增加一两个或几个字,使语句明确、生动、流畅。③调。调整语序,使表达合乎逻辑。④换。换个词或句子,使表达更严密。⑤改。作文中的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的错误,应认真对待,予以改正。
以上是给学生所讲的五种修改方法,在修改中,我要求学生运用教材中介绍的修改符号,予以改正。在学生自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互改。两人或几人一组,相互评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8.3 针对性评改:(1)针对性批改在作文批改时要有的放矢,充分发挥批改的指导作用。具体要求是:①根据作文的目的去批改,提出语病,语言不能繁,能揭示出问题的本质就行。②提出问题,开出处方,同时,尽量找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对学生加以鼓励。③横批尾批同时并举,合理解决具体问题,尾批概括总结,切记泛泛而谈。(2)针对性评讲。讲评作文时,既要讲整篇都写得好的,又不能忽视某部分或某名字写得好的。以评讲佳作为主,同时加强优生作文的代表性指导。特别要注意指出本次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让大家都来“服药治病”。
3.8.4 针对性督促。对符合要求的作文要加以赞扬和鼓励,对未按要求做的,则应督促其重做。对差生则应耐心指导,然后督促他们去完成。
实践证明,小学作文教学是大有可为的。只要我们抓住主要矛盾,对症下药,常抓不懈,就一定能打造出作文教学的一块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