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贵州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省份,如何保护好民族文化非常重要。通过对雷山县的调查发现,目前民族文化保护主要有三种方式:民族文化进校园、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和修建民族博物馆等。但当前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要使民族文化的保护更有成效,应该从夯实民族文化保护的群众基础、加强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加强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保护措施的针对性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文化保护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1.014
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词语,包括建筑、服饰、语言、饮食、风俗、宗教习惯等。作为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它是一个民族经历漫长时期,民族成员自发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东西。贵州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这就使得对贵州民族文化的保护研究显得意义重大。笔者以雷山县为例,总结其在民族文化保护方面的特点,试图为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和相关研究提供一些经验借鉴。
1贵州民族文化保护的主要方式
1.1民族文化进校园
随着《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关于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实施意见》两个条例的颁布实施,人们愈发地意识到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同时民族文化教育开始进入制度化、常规化发展轨道。雷山县为响应省教育厅、省民委的号召,结合自身情况,2003年起,雷山在全县从幼儿园到高中设立民族文化课程,并以此作为学校教育质量重要考评内容之一,从而加深了人们对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视。这种模式不仅仅把保护民族文化停留在制度政策的层面,更是落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日常生活实践活动中。同时调查显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已经变成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学生升学这个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这使得学生对民族文化的重视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层次。从家长心理层面上来看,这不会引起家长的抗拒和反感,这就使得民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阻力大大减少,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1.2打造民族文化旅游
雷山政府将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利用民族文化这一枢纽,打造民族文化旅游来发展经济,也保护和传承了本民族文化。2015年,雷山县年度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共15个,总投资7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6.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是有史以来最多的一年。笔者在雷山丹江镇调研时发现,通过发展旅游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并达到保护和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行动已经进行得非常顺利。当地居民水泥房外面都安装了很多各种民族特色的木窗,雕刻不同样式的花纹。当地居民对政府用民族传统文化特质来包装现代建筑,恢复民族特色建筑风格,发展旅游经济是持理解和支持的态度的。
政府将民族文化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将民族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既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播,又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以旅游来带动民族文化的保护,游客在欣赏传统民族建筑的同时,无形之中也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播。
1.3兴建民族博物馆
通过兴建民族博物馆来保护民族文化这种模式在雷山县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的。其中雷山郎德苗寨露天博物馆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也是我国首家露天博物馆,同时也是国内1400多座博物馆中唯一的露天民俗民族博物馆。民族博物馆不仅仅是保存了民族文化的物质形态,更是保留了民族民俗等民族文化的精神形态。兴建民族博物馆来保护民族文化的模式具有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政府通过兴建民族博物馆,将民族的物质形态的器具供大家观赏,从而达到宣传民族文化的作用。另一方面,兴建民族博物馆更可以保护民族文化中的活态部分,如民俗、民族活动等精神层面的文化。雷山通过修建郎德苗族露天博物馆,在吸引游客前来游玩,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游客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这对民族文化的保护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民族文化保护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2.1民族文化保护的群众基础薄弱
由于贵州地区属于高原地区,山地众多,许多边远地区的人们普遍贫困。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迫于生计许多年轻人往往只是读个初中高中就去外面打工。这就使得学校无法将民族文化传播到他们的头上。除了经济因素,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他们宁愿在外面打工也不愿去学校学习民族文化。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适应了外面的生活,大多数的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在不断降低,把本民族文化的许多东西当作落后的。一方面是由于经济条件因素的影响,使得愿意接受民族文化传承的人在减少。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功利。有条件有能力读书的,很多人为了毕业就业的考虑,选择其他的专业,这就造成高校里学习民族文化的并没有想象中的理想。因此可以说,民族文化保护的群众基础薄弱还是比较薄弱的。
2.2民族文化保护政府宣传不够深入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越是经济条件发展好地地区,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越低。政府将民族文化作为资源来开发保护,很多是属于将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商品来利用。这就使得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还不够深入。从民族文化的保护情况来看,许多地方政府将这一任务交给旅游公司来打理。商人重利,自然使得他们对民族文化内容的保护取决于它的消费对象,也就是游客。从民族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发展的情况来看,许多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停留在民族的歌舞,修建一些民族建筑。然而从游客的角度来看,很多人不了解那些民族歌舞的含义,未达到真正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其次,从表演者来看,他们大多是一些年轻人,在询问其那些民族歌舞是什么含义,他们大多是由公司安排统一教大家学习,然后来向游客表演。由此可见,政府对民族文化的宣传不够深入。 2.3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保护缺乏针对性措施
由于旅游公司介入的影响,许多地区未能将民族文化特色完全利用出来,从而给游客一种千篇一律的感觉。无法区分民族文化特色,这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十分不利。笔者对这些商家进行访谈过程中,发现所谓的民族特色纪念品是为了赚钱,从特定的厂家采购而来。那些标价昂贵的民族衣物也是所谓的“量化产品”,有专门的制作店。将民族文化作为资源,并使之商品化。由于商人重利的天性,使得民族文化的传承存在一些问题。哪怕是号称第一苗寨第一侗寨,里面的木房子(除原标志性建筑)都差不多。事实上,民族文化的特色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将民族文化千篇一律的开发,无法区分民族文化特色的东西,这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3民族文化保护的对策
3.1夯实民族文化保护的群众基础
经济条件的限制是阻碍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在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将民族内部成员的实质利益与对民族文化的保护结合在一起,从而激发民族内部成员保护民族文化的内在驱动力。此外,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边远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往往还保留着自身的民族语言。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加边远民族地区与外界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民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语言障碍。边远民族地区的年轻一代上学方便了,自然而然也会将本民族文化传播出来。以年轻一代为文化传播的枢纽,自然使得外界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魅力,达到宣传民族文化的作用。而这一切,同样也离不开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
3.2加强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宣传
民族文化的保护离不开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传承者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民族文化传承的完整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的典型代表,接受文化的能力强,是很好的传承者对象。因此,雷山应该充分发挥学校的引导作用,向学生传播民族文化的同时,使学生意识到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尽管当前,雷山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有民族文化进入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然而,如果不充分发挥学校的引导作用,学生这一文化的继承者对文化的态度,就值得商榷了,这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是一个很大的隐患。学校在引导学生的同时,除了要让学生意识到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科学地引导,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通过激发学生渴望学习民族文化的内驱力,从而保证民族文化的传承质量。雷山苗族文化浓厚,而苗族文化又有文字作为载体,这就使得学校在引导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意义重大。此外,学校可以通过提升民族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即当前雷山将民族文化与学生升学结合起来,这一措施的推行,加深了民族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这对民族文化的传播战略意义显著。
3.3加强旅游开发中的民族文化保护的针对性
雷山县主要是以苗族为主,而苗族文化的历史渊源悠久,并且传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后来失传了。20世纪初,一些苗族知识分子还创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旁海苗文、柏格里苗文(老苗文)等。文字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拥有苗族文字的先天优势,使得人们在研究苗族文化的阻碍大大减少。学者们通过加强对民族文化的研究,便于宣传民族文化的魅力。政府可以通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将民族文化的宣传工作转交到社会组织身上。利用社会组织既是民族文化传播者又是民族文化的传播对象的双重身份,深入群众实际,从而达到“量体裁衣”、“对症下药”的作用,加深了民众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从而确保了民族文化的传承。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民族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对于民族的发展意义深远。而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长期性地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的,雷山县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由于处于某种阶段性,体现了民族文化保护的一些阶段性过程。笔者通过分析雷山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保护研究,完善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保护模式,从而达到保护民族文化的作用。当然,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有优有劣,因此对于民族文化的继承来看,我们始终应该保持一种取其精华,剔其糟粕的态度。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学校、政府与民间组织三方的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达到保护民族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庄锡昌,等.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杨顺清.贵州民族文化保护模式多元化探索[J].理论探索,2011,(06).
[3]杨绍杨.雷山县拟投资16亿打造文化旅游升级版[N].黔东南日报,2015-01-26.
[4]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辞典[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11.
关键词: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文化保护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1.014
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词语,包括建筑、服饰、语言、饮食、风俗、宗教习惯等。作为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它是一个民族经历漫长时期,民族成员自发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东西。贵州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这就使得对贵州民族文化的保护研究显得意义重大。笔者以雷山县为例,总结其在民族文化保护方面的特点,试图为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和相关研究提供一些经验借鉴。
1贵州民族文化保护的主要方式
1.1民族文化进校园
随着《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关于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实施意见》两个条例的颁布实施,人们愈发地意识到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同时民族文化教育开始进入制度化、常规化发展轨道。雷山县为响应省教育厅、省民委的号召,结合自身情况,2003年起,雷山在全县从幼儿园到高中设立民族文化课程,并以此作为学校教育质量重要考评内容之一,从而加深了人们对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视。这种模式不仅仅把保护民族文化停留在制度政策的层面,更是落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日常生活实践活动中。同时调查显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已经变成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学生升学这个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这使得学生对民族文化的重视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层次。从家长心理层面上来看,这不会引起家长的抗拒和反感,这就使得民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阻力大大减少,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1.2打造民族文化旅游
雷山政府将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利用民族文化这一枢纽,打造民族文化旅游来发展经济,也保护和传承了本民族文化。2015年,雷山县年度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共15个,总投资7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6.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是有史以来最多的一年。笔者在雷山丹江镇调研时发现,通过发展旅游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并达到保护和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行动已经进行得非常顺利。当地居民水泥房外面都安装了很多各种民族特色的木窗,雕刻不同样式的花纹。当地居民对政府用民族传统文化特质来包装现代建筑,恢复民族特色建筑风格,发展旅游经济是持理解和支持的态度的。
政府将民族文化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将民族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既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播,又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以旅游来带动民族文化的保护,游客在欣赏传统民族建筑的同时,无形之中也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播。
1.3兴建民族博物馆
通过兴建民族博物馆来保护民族文化这种模式在雷山县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的。其中雷山郎德苗寨露天博物馆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也是我国首家露天博物馆,同时也是国内1400多座博物馆中唯一的露天民俗民族博物馆。民族博物馆不仅仅是保存了民族文化的物质形态,更是保留了民族民俗等民族文化的精神形态。兴建民族博物馆来保护民族文化的模式具有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政府通过兴建民族博物馆,将民族的物质形态的器具供大家观赏,从而达到宣传民族文化的作用。另一方面,兴建民族博物馆更可以保护民族文化中的活态部分,如民俗、民族活动等精神层面的文化。雷山通过修建郎德苗族露天博物馆,在吸引游客前来游玩,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游客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这对民族文化的保护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民族文化保护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2.1民族文化保护的群众基础薄弱
由于贵州地区属于高原地区,山地众多,许多边远地区的人们普遍贫困。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迫于生计许多年轻人往往只是读个初中高中就去外面打工。这就使得学校无法将民族文化传播到他们的头上。除了经济因素,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他们宁愿在外面打工也不愿去学校学习民族文化。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适应了外面的生活,大多数的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在不断降低,把本民族文化的许多东西当作落后的。一方面是由于经济条件因素的影响,使得愿意接受民族文化传承的人在减少。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功利。有条件有能力读书的,很多人为了毕业就业的考虑,选择其他的专业,这就造成高校里学习民族文化的并没有想象中的理想。因此可以说,民族文化保护的群众基础薄弱还是比较薄弱的。
2.2民族文化保护政府宣传不够深入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越是经济条件发展好地地区,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越低。政府将民族文化作为资源来开发保护,很多是属于将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商品来利用。这就使得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还不够深入。从民族文化的保护情况来看,许多地方政府将这一任务交给旅游公司来打理。商人重利,自然使得他们对民族文化内容的保护取决于它的消费对象,也就是游客。从民族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发展的情况来看,许多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停留在民族的歌舞,修建一些民族建筑。然而从游客的角度来看,很多人不了解那些民族歌舞的含义,未达到真正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其次,从表演者来看,他们大多是一些年轻人,在询问其那些民族歌舞是什么含义,他们大多是由公司安排统一教大家学习,然后来向游客表演。由此可见,政府对民族文化的宣传不够深入。 2.3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保护缺乏针对性措施
由于旅游公司介入的影响,许多地区未能将民族文化特色完全利用出来,从而给游客一种千篇一律的感觉。无法区分民族文化特色,这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十分不利。笔者对这些商家进行访谈过程中,发现所谓的民族特色纪念品是为了赚钱,从特定的厂家采购而来。那些标价昂贵的民族衣物也是所谓的“量化产品”,有专门的制作店。将民族文化作为资源,并使之商品化。由于商人重利的天性,使得民族文化的传承存在一些问题。哪怕是号称第一苗寨第一侗寨,里面的木房子(除原标志性建筑)都差不多。事实上,民族文化的特色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将民族文化千篇一律的开发,无法区分民族文化特色的东西,这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3民族文化保护的对策
3.1夯实民族文化保护的群众基础
经济条件的限制是阻碍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在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将民族内部成员的实质利益与对民族文化的保护结合在一起,从而激发民族内部成员保护民族文化的内在驱动力。此外,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边远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往往还保留着自身的民族语言。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加边远民族地区与外界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民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语言障碍。边远民族地区的年轻一代上学方便了,自然而然也会将本民族文化传播出来。以年轻一代为文化传播的枢纽,自然使得外界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魅力,达到宣传民族文化的作用。而这一切,同样也离不开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
3.2加强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宣传
民族文化的保护离不开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传承者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民族文化传承的完整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的典型代表,接受文化的能力强,是很好的传承者对象。因此,雷山应该充分发挥学校的引导作用,向学生传播民族文化的同时,使学生意识到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尽管当前,雷山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有民族文化进入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然而,如果不充分发挥学校的引导作用,学生这一文化的继承者对文化的态度,就值得商榷了,这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是一个很大的隐患。学校在引导学生的同时,除了要让学生意识到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科学地引导,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通过激发学生渴望学习民族文化的内驱力,从而保证民族文化的传承质量。雷山苗族文化浓厚,而苗族文化又有文字作为载体,这就使得学校在引导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意义重大。此外,学校可以通过提升民族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即当前雷山将民族文化与学生升学结合起来,这一措施的推行,加深了民族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这对民族文化的传播战略意义显著。
3.3加强旅游开发中的民族文化保护的针对性
雷山县主要是以苗族为主,而苗族文化的历史渊源悠久,并且传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后来失传了。20世纪初,一些苗族知识分子还创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旁海苗文、柏格里苗文(老苗文)等。文字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拥有苗族文字的先天优势,使得人们在研究苗族文化的阻碍大大减少。学者们通过加强对民族文化的研究,便于宣传民族文化的魅力。政府可以通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将民族文化的宣传工作转交到社会组织身上。利用社会组织既是民族文化传播者又是民族文化的传播对象的双重身份,深入群众实际,从而达到“量体裁衣”、“对症下药”的作用,加深了民众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从而确保了民族文化的传承。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民族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对于民族的发展意义深远。而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长期性地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的,雷山县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由于处于某种阶段性,体现了民族文化保护的一些阶段性过程。笔者通过分析雷山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保护研究,完善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保护模式,从而达到保护民族文化的作用。当然,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有优有劣,因此对于民族文化的继承来看,我们始终应该保持一种取其精华,剔其糟粕的态度。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学校、政府与民间组织三方的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达到保护民族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庄锡昌,等.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杨顺清.贵州民族文化保护模式多元化探索[J].理论探索,2011,(06).
[3]杨绍杨.雷山县拟投资16亿打造文化旅游升级版[N].黔东南日报,2015-01-26.
[4]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辞典[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