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获得质量可靠的监测结果,保证客户对环境监测结果的质量要求,建立一套技术多样、监督有力的全程序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体系是很有必要的。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建议
近年来,党中央号召我们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并要求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文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如何促进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工作协调发展是长期以来需要环保工作者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在新形势下更要力求用科学发展的思想和方法探索和解决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的问题。
1.当前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存在的问题
《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决定》对全国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要以监测数据的准、快、主为目标,以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为突破口”等规定。这使我们全力抓好监测质量有了根本依据。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不高存在一定的隐患,数据不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客观原因,监测能力不行,也就是说硬件不行,该测得测不出来,测出来的又靠不住。二是主观原因,人为改变监测数据,当然是朝着自己有利的方向改变。尽管监测点位不能改变,但还是可以从中做手脚,比如可以在大气点位种植花草树木、在测噪声时可以控制车流量、在测水质断面时可以反复多次取样、选择最理想的数据……人为改变监测数据,主要是考虑到地方利益。如果涉及到排名、上级检查落实情况、出了事故要追查责任、评先创优……环境质量数据往高了报;如果上级申请治理资金,如果要说明能力薄弱急需加强……环境质量数据就可以往低了报。总之,上报的数据有利于地方的,监测数据就成了“利益数据”。数据有水分,其实早已算不上秘密,也不仅仅发生在环保部门,更不是现在才有。大跃进的年代,一亩地打上万斤粮食,土炉子炼出优质钢,那时的数据是“政治数据”,谁敢不信?前些年人口普查,发现南方一个省多出好几百万人口,听了吓人,好几百万相当于西方几个国家的人口,水分这么大,原来的数据是怎么出来的?根据这个人口数据做决策,岂不是出大问题了?环境监测数据不准,也会出大问题。地方上报的数据与情况不符,会影响到上级部门决策。近年来,由于国家高度重视减排,地方按期完成了减排指标死命令,监测数据决定了地方是不是达标。减排数据是否准确国家说了才算,如果国家把关不严,减排就会成为“数字游戏”,环境质量得不到真正改善。地方发生污染事件时,监测数据更为要紧,因为要根据及时做出反应,如果数据不准,就会延误时机,增加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后果不堪设想。
2.提高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的建议
2.1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为了获得所采取样品具有代表性,测量所得有效数据的完整性,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密性,各组数据的可比性以及综合分析评价的客观性,势必要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保證体系的建立对加强质保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各级监测站必须以此作为监测质量保证的工作准则并制定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在监测工作的实践中付之实施。为使环境监测工作满足环境监督管理宏观决策的需要,必须使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充实与完善已形成的环境监测技术路线、技术规范及其体系。对环境影响评价、污染治理设备及环境保护仪器设备的环境保护技术指标进行统一规范和管理。
2.2加强对现场采样的质量监督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由于环境样品有着极强的空间性和时间性,要正确了解和评估环境质量状况,必须采集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的样品,当样品不具备真实性和代表性时,任凭实验室分析工作再严密也无法弥补和改变样品失真所致的严重影响,即使测试质量完全符合要求,而对于了解和评估环境质量状况也是毫无意义的,所以采样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在综合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核实相关资料,针对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采样断面、采样点位,采样周期和采样频次,制定出完备的采样方案,从而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完整性。对于工业污染源,可筛选出重点污染源、次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对于重点污染源、重点污染地区和重点污染行业,采取较高的采样频次,次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根据情况可适当减少。除了合理布点以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外,还要选择适当的采样装置、盛放样品的容器及保存条件,容器空白、样品空白及现场加标样品的数目和频率、样品容器的标识及其它记录保存等都必须严格控制。对于规模较大的监测任务,各监测单位应同时派出质量监理员(也可由上级监测机构或委托方派出),由质量监理员确定受控站位,并负责监督采集不少于20%的平行样品,进行密码编号或密码加标处理。现场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工作应由质量监理员负责和监督。
2.3建立健全质量保证制度
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工作是落实质量保证计划、实现质量保证目标的重要保障和主要手段。目前多数单位采用的是以站长负责制为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工作在站长的全面领导下进行,站长对全站监测质量负责,分管副站长和质控室负责全站质量保证工作的计划、检查、督促及考核,室主任对本室监测质量负责,化验员对所承担的监测项目负责。在日常工作中建立报告考核制度,定期对所出具的监测报告进行纵向审核,以此作为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的补充手段。核查步骤和内容有:从监测报告到原始记录(测试分析记录、仪器使用记录、环境条件记录、期间核查、量值溯源、标准溶液配制记录)、样品交接记录、现场检测原始记录任务单的承接记录、委托监测记录等。通过审查每一环节的记录,及时发现实验室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并有效监控监测工作质量环节的各方面。
2.4加强队伍自身的素质建设
环境监测工作以人为本,人员素质是监测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当今环境保护工作深化改革的形势下,监督管理和执法要求环境监测队伍人员精、素质高、活力强,能及时、准确地掌握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动态变化。同时,监测技术及分析方法不断发展,监测工作所面临的任务日益扩大和深化,也势必要求监测人员积极进取,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提高业务水平,掌握新技术和方法以解决环境监测中的新问题因此,不断加强队伍素质的自身建设,自觉适应环境管理越来越严格的需求是各级环境监测站提高整体能力和服务效能的必由之路。监测站应根据工作实际制订监测人员继续教育、业务培训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详细计划,以此推进自身建设。教育培训不但要重视业务技术的提高,而且要强化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监测人员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业务的奉献精神和质量第一的指导思想,自觉主动地为环境管理和执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丽.解决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问题的建议.
[2]黎澄.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工作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建议
近年来,党中央号召我们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并要求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文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如何促进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工作协调发展是长期以来需要环保工作者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在新形势下更要力求用科学发展的思想和方法探索和解决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的问题。
1.当前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存在的问题
《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决定》对全国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要以监测数据的准、快、主为目标,以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为突破口”等规定。这使我们全力抓好监测质量有了根本依据。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不高存在一定的隐患,数据不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客观原因,监测能力不行,也就是说硬件不行,该测得测不出来,测出来的又靠不住。二是主观原因,人为改变监测数据,当然是朝着自己有利的方向改变。尽管监测点位不能改变,但还是可以从中做手脚,比如可以在大气点位种植花草树木、在测噪声时可以控制车流量、在测水质断面时可以反复多次取样、选择最理想的数据……人为改变监测数据,主要是考虑到地方利益。如果涉及到排名、上级检查落实情况、出了事故要追查责任、评先创优……环境质量数据往高了报;如果上级申请治理资金,如果要说明能力薄弱急需加强……环境质量数据就可以往低了报。总之,上报的数据有利于地方的,监测数据就成了“利益数据”。数据有水分,其实早已算不上秘密,也不仅仅发生在环保部门,更不是现在才有。大跃进的年代,一亩地打上万斤粮食,土炉子炼出优质钢,那时的数据是“政治数据”,谁敢不信?前些年人口普查,发现南方一个省多出好几百万人口,听了吓人,好几百万相当于西方几个国家的人口,水分这么大,原来的数据是怎么出来的?根据这个人口数据做决策,岂不是出大问题了?环境监测数据不准,也会出大问题。地方上报的数据与情况不符,会影响到上级部门决策。近年来,由于国家高度重视减排,地方按期完成了减排指标死命令,监测数据决定了地方是不是达标。减排数据是否准确国家说了才算,如果国家把关不严,减排就会成为“数字游戏”,环境质量得不到真正改善。地方发生污染事件时,监测数据更为要紧,因为要根据及时做出反应,如果数据不准,就会延误时机,增加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后果不堪设想。
2.提高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的建议
2.1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为了获得所采取样品具有代表性,测量所得有效数据的完整性,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密性,各组数据的可比性以及综合分析评价的客观性,势必要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保證体系的建立对加强质保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各级监测站必须以此作为监测质量保证的工作准则并制定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在监测工作的实践中付之实施。为使环境监测工作满足环境监督管理宏观决策的需要,必须使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充实与完善已形成的环境监测技术路线、技术规范及其体系。对环境影响评价、污染治理设备及环境保护仪器设备的环境保护技术指标进行统一规范和管理。
2.2加强对现场采样的质量监督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由于环境样品有着极强的空间性和时间性,要正确了解和评估环境质量状况,必须采集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的样品,当样品不具备真实性和代表性时,任凭实验室分析工作再严密也无法弥补和改变样品失真所致的严重影响,即使测试质量完全符合要求,而对于了解和评估环境质量状况也是毫无意义的,所以采样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在综合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核实相关资料,针对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采样断面、采样点位,采样周期和采样频次,制定出完备的采样方案,从而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完整性。对于工业污染源,可筛选出重点污染源、次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对于重点污染源、重点污染地区和重点污染行业,采取较高的采样频次,次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根据情况可适当减少。除了合理布点以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外,还要选择适当的采样装置、盛放样品的容器及保存条件,容器空白、样品空白及现场加标样品的数目和频率、样品容器的标识及其它记录保存等都必须严格控制。对于规模较大的监测任务,各监测单位应同时派出质量监理员(也可由上级监测机构或委托方派出),由质量监理员确定受控站位,并负责监督采集不少于20%的平行样品,进行密码编号或密码加标处理。现场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工作应由质量监理员负责和监督。
2.3建立健全质量保证制度
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工作是落实质量保证计划、实现质量保证目标的重要保障和主要手段。目前多数单位采用的是以站长负责制为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工作在站长的全面领导下进行,站长对全站监测质量负责,分管副站长和质控室负责全站质量保证工作的计划、检查、督促及考核,室主任对本室监测质量负责,化验员对所承担的监测项目负责。在日常工作中建立报告考核制度,定期对所出具的监测报告进行纵向审核,以此作为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的补充手段。核查步骤和内容有:从监测报告到原始记录(测试分析记录、仪器使用记录、环境条件记录、期间核查、量值溯源、标准溶液配制记录)、样品交接记录、现场检测原始记录任务单的承接记录、委托监测记录等。通过审查每一环节的记录,及时发现实验室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并有效监控监测工作质量环节的各方面。
2.4加强队伍自身的素质建设
环境监测工作以人为本,人员素质是监测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当今环境保护工作深化改革的形势下,监督管理和执法要求环境监测队伍人员精、素质高、活力强,能及时、准确地掌握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动态变化。同时,监测技术及分析方法不断发展,监测工作所面临的任务日益扩大和深化,也势必要求监测人员积极进取,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提高业务水平,掌握新技术和方法以解决环境监测中的新问题因此,不断加强队伍素质的自身建设,自觉适应环境管理越来越严格的需求是各级环境监测站提高整体能力和服务效能的必由之路。监测站应根据工作实际制订监测人员继续教育、业务培训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详细计划,以此推进自身建设。教育培训不但要重视业务技术的提高,而且要强化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监测人员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业务的奉献精神和质量第一的指导思想,自觉主动地为环境管理和执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丽.解决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问题的建议.
[2]黎澄.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工作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