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对教育方法的研究逐步深入,启发式教育等多种教育方式越来越多。相对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方式当然是启发式好。在教育界有一句话:我听,我忘记;我看,有印象;我做,我记住。填鸭式教育占了前两项,就是没有做这一环节。而启发式教育就充分考虑到了做的重要性。
新课程实施后一直强调,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传授学习技巧,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并能主动去学习。尤其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更是重中之重。但现在在学校里,学生学习书本中的知识,学习做人的道理,学习生活的本领,但动手动脑的能力却有点被忽视了。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有动手动脑的时间和空间。
首先,把孩子们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我们不能对学生大搞题海战术,对他们进行无休止的填灌和狂轰滥炸,我们要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我们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试着当堂完成,充分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这样学生在放学后就放心活动,大胆实践。学生在活动中会发现什么是安全与危险,什么是合作与互让,什么是他们的不足之处,这样他们才有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不也得到了发展吗?
其次,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发现。创造能力不是先天的,也不可能形成于象牙之塔,只能来源于生活,结合平时的学习和生活,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搜集各种资料信息,拓展他们的眼界。
再者,要特别重视社会实践,只有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把所想的东西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也只有实践能知道现象的不足之处,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学校也可以尝试开设实践课程,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时间和空间。可以为学生提供场所,包括大自然、社会实践基地、各种创新成果展览馆、科技活动中心,也包括各类活动室。学校可以和周边的这些场所建立合作关系,给每个年级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时间活动场所,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动手能力,开发智力。
当然,要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互相配合,这样,他们才会更快的成长,不断的提高自己。
我作为奋战在教育一线的一名普通生物教师,就生物教学,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诚与各位同仁交流。
一、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教师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用民主、平的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只有当个体获得心理安全,被人承认、受人信任,在没有心理负担的前提下,才能展开积极的思维,激发出创造的火花。一个高高在上、专制独裁、无视教学民主的教师,课堂教学则无主体性而言,学生只能是绝对服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有话不敢说,有问题不敢问,有实验不敢做,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扼杀掉。
因此,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校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沟通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应从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当学生知识的促进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要给口齿伶俐的同学足够的发言时间,对不完善的回答应启发学生修正完善,而不是否定。要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并因势利导充分运用表扬、激励手段。如在展开讨论时,教师用鼓励的语气说:“你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吗?”对学生有与众不同的见解时,可以说:“你真聪明,这想法不错。”对回答错误的学生说:“我们来听听别人的意见吧!”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适时地用掌声给与鼓励,使之获得成功的喜悦,会更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
二、加强科学探究教学
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两种方式,一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在灌输------接受,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就算完成了任务,这种单一、机械、呆板的学习模式,使他们一旦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便难于适应新的环境。
生物作为一门科学课程,理应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作为重要教学目标。科学的本质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的过程,了解科学方法,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个教学内容,他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
三、强调体验性学习
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做,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与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学习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我们应当强调学生参与“讨论”、“实验”、“实践”、“制作”、“调查”等活动。强调学生动手动脑学生物。在这方面,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多指导,多创造条件。强调体验性学习要求我们教师要多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既学到了知识,有提高了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应使学生感到:生物是有趣的,我爱生物!
新课程实施后一直强调,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传授学习技巧,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并能主动去学习。尤其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更是重中之重。但现在在学校里,学生学习书本中的知识,学习做人的道理,学习生活的本领,但动手动脑的能力却有点被忽视了。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有动手动脑的时间和空间。
首先,把孩子们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我们不能对学生大搞题海战术,对他们进行无休止的填灌和狂轰滥炸,我们要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我们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试着当堂完成,充分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这样学生在放学后就放心活动,大胆实践。学生在活动中会发现什么是安全与危险,什么是合作与互让,什么是他们的不足之处,这样他们才有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不也得到了发展吗?
其次,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发现。创造能力不是先天的,也不可能形成于象牙之塔,只能来源于生活,结合平时的学习和生活,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搜集各种资料信息,拓展他们的眼界。
再者,要特别重视社会实践,只有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把所想的东西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也只有实践能知道现象的不足之处,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学校也可以尝试开设实践课程,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时间和空间。可以为学生提供场所,包括大自然、社会实践基地、各种创新成果展览馆、科技活动中心,也包括各类活动室。学校可以和周边的这些场所建立合作关系,给每个年级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时间活动场所,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动手能力,开发智力。
当然,要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互相配合,这样,他们才会更快的成长,不断的提高自己。
我作为奋战在教育一线的一名普通生物教师,就生物教学,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诚与各位同仁交流。
一、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教师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用民主、平的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只有当个体获得心理安全,被人承认、受人信任,在没有心理负担的前提下,才能展开积极的思维,激发出创造的火花。一个高高在上、专制独裁、无视教学民主的教师,课堂教学则无主体性而言,学生只能是绝对服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有话不敢说,有问题不敢问,有实验不敢做,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扼杀掉。
因此,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校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沟通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应从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当学生知识的促进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要给口齿伶俐的同学足够的发言时间,对不完善的回答应启发学生修正完善,而不是否定。要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并因势利导充分运用表扬、激励手段。如在展开讨论时,教师用鼓励的语气说:“你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吗?”对学生有与众不同的见解时,可以说:“你真聪明,这想法不错。”对回答错误的学生说:“我们来听听别人的意见吧!”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适时地用掌声给与鼓励,使之获得成功的喜悦,会更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
二、加强科学探究教学
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两种方式,一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在灌输------接受,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就算完成了任务,这种单一、机械、呆板的学习模式,使他们一旦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便难于适应新的环境。
生物作为一门科学课程,理应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作为重要教学目标。科学的本质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的过程,了解科学方法,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个教学内容,他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
三、强调体验性学习
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做,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与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学习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我们应当强调学生参与“讨论”、“实验”、“实践”、“制作”、“调查”等活动。强调学生动手动脑学生物。在这方面,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多指导,多创造条件。强调体验性学习要求我们教师要多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既学到了知识,有提高了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应使学生感到:生物是有趣的,我爱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