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布衫老人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tong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沙沙、沙沙沙”。一阵扫地声将我吵醒,翻开闹钟,时间为六点整,唉,我一声抱怨,离起床时间还有半小时呢,现在也睡不下了,只好难受地起床,去寻找这声音的来源。
  简单洗漱后,顺着晨光,也聆听着声响,走近一条街道,远远地看见对面一块蓝布在随风飘扬。走近了,是一位穿着蓝色衣衫的老人在打扫街道,只见他动作舒缓,打扫井井有条,过了会儿,他停了下来,双手叉着腰,可能是他累了,又或许是他看见我了吧?这时我才仔细端详了他的外表,脸上生着几条皱纹,身材不高不瘦,全身都被一块蓝布所遮掩,蓝也褪了色,神情因为满足而略顯笑态,地面上也积了一堆落叶,这是他的劳动成果吧,就这样,我离开了那条街道,对那个吵醒我睡觉的老人的怨气也消了,并走向了学校。
  不知不觉,已至深秋,在学校吃饭的我在打了下课铃后便走出教室,凛冽的秋风扑面而来,我不由地拉紧了外套,下了楼梯,径直地走向食堂,树木顺着秋风萧萧地吹着,零散的落叶应风而下,左摇右摆着如同蝴蝶舞蹈般落地,忽然,一阵沙沙声又从前处传来,这声音似曾相识,可又欲言又止,我只得加快脚步,径直走去。路程过半,便看见一块蓝布随风飘扬,对的,是他,又是那个蓝布衫老人!他又为何会出现在这里?走近后,老人继续完成他的工作。未解惑完毕,我就走过蓝布衫老人,踏进食堂大门时,一句“小心地滑”传入我耳,我回头一瞧,正是那蓝布衫老人。这时,先前我对他的芥蒂都消失了,剩下的,只有对老人的敬重与钦佩。这句提醒语虽小虽轻,但却真正给我的心以温暖。我笑了笑,说声谢谢。那天的饭菜格外鲜香。
  自那以后,我就再没有见过那位蓝布衫老人,但我知道,世界上有无数与蓝布衫老人一样默默生活在城市里,做着每天枯躁无奇的工作,但心里怀着的,是一颗温暖善良的心。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每个人都应该像蓝布衫老人那样,只求无私,不求专利己。
  (指导老师:高星云)
其他文献
小时候,上学要经过一座石拱桥。桥极为普通,没有石狮坐卧,只有青草与流水作伴;桥栏杆上也没有腾龙舞凤,有的只是岁月留下的青苔与沧桑。  每天早上,我背着书包坐上爷爷的自行车过桥。靠在爷爷的背上,听风从我耳邊吹过,看路旁的景色从我眼前闪过,好幸福啊!爷爷就像我的专属司机,不论严寒酷暑,从不罢工。  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忘了戴手套,一会儿手就冻僵了。爷爷问我冷不冷?我张开冻得直打哆嗦的牙齿,半天才蹦出一个
期刊
时候变了,一切也自然不同了,皇帝也不再坐江山,平常人还消说!  ——《边城》  《边城》以一曲哀转的爱情悲曲作结,它承载的不仅仅是一场爱情悲剧,它更展示了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湘西文化所做出的反抗,坚守与出走。  每一个人物,每一场风景都是一个抽象的文化符号。  《边城》的开头便极力渲染边城的与世隔绝,自然引出对翠翠的描写。“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期刊
我是一个平庸的人,生于这凡尘之间,没有那么多的喜欢,也没有那么多的厌恶,就好像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说的:“我爱热闹,也爱冷清;爱群居,也爱独处”。我爱美食,也爱睡觉;爱下雨天里四处撒欢,也爱艳阳天里商场避暑。若非要我说出自己厌恶的事物,那便是满脸笑容之下虚伪的人心。它还有一个别名叫“心机”。我思考着花花世界里令人困惑的人心,也冷眼旁观着人们的勾心斗角。我愿其他人能如我一样,没有复杂的观念,没
期刊
时光缝隙  夏日的波涛如期而至,层层叠叠的浪花打在斑驳的石阶上,旧时的光阴在老街的缝隙间弥漫开,随着此起彼伏的水击声在心中翻滚。这是一种意象般的情绪,也是一种发生着的真实。  每每站在沱江边上,回望滋润我生长的这座百年古镇,我的思绪常常被江水裹挟。她是我生命扎在泥土里的根,承载着人生的血脉、成长的疼痛、回忆的乡愁、生活的愿景。越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往泥土里扎得越深。在我耳边,仿佛浪打堤岸之声,是呱呱
期刊
黄土高原,沟壑万千,沟壑间的道道长梁,被祖辈们用脚夯实,以路的身份坚守,既承载着熙来攘往追利之人,也承载着质朴精神,亘古不变。天上,一轮红日高挂,看不到炊烟袅袅升起,只有携沙的风恣意呼啸,无情地灌入衣袖。  路上,正有一队行人,衣已褪色,虽破不旧。步伐缓慢却坚定有力,双眸紧闭,眼窝深陷——是盲人。  他们是盲人说书队,在生命的苦旅中挣扎却带笑。  说书时,他们最爱倚在墙上。身后有墙,心下有底。双手
期刊
【关键词】湘西风情 语言特色 《边城》 沈从文  【引言】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入选于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文章以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的特有风土人情。本文主要从《边城》中具有地域特色的修辞手法,灵活多变的词类活用两方面来阐释《边城》独特的语言特色,体现出《边城》的独特之处。  何为语言艺术特
期刊
舅舅是一名县城医院的医生,去年凭着本事坐到了主治医师的位置。  寒假回老家的时候,外婆眼睛里都放着光带着笑,邻居阿婆阿婶们只要来串门,外婆的第一句话准是:“儿子现在有出息喽,都当上主治医师了。”邻居们眼睛眨巴两三下:“哎呀,这可不得了哇!工资不少呢!以后呀,你就等着享福!”外婆闻声笑得更灿烂。  又有邻居来了,外婆笑眯眯地继续说着,可是那个人点了根烟说:“高兴啥嘛,要给国家纳税的,工资越高纳的税越
期刊
夜里我总会想为什么人的一生都在奔波?在老家,哪怕是过年,村里人都在干活,他们一年到头都扛着锄头,不是从家到地里,就是从地里回家。就连我也是,小学就在家对面的洼子地里上学,大学就得离家千里。奶奶说:“人的路越走越多,也越走越远,就像流着的河水一样。”  我读书的城市位于西北内陆,降雨量少,一年四季都是干干的,树叶没有墨绿色,花儿也没有大红大紫。在这座城市除了贯穿整个城市的黄河和一些人工沟渠外,很少能
期刊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后期,漓江出版社为当代作家出版自选散文集,一本是汪曾祺的,一本是我的。《自在独行》中精选的文章大部分是写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散文。从那以后,我的散文就写的很少了。一是由于当年有人说我的散文比小说写得好,我不服气,所以从此以后不再写散文,专攻小说领域;二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流行长篇小说,中间余秋雨先生因《文化苦旅》红火了一些年,再后来长篇小说依旧是主流;三是现在没有那么多精
期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华夏大地上有着不计其数的壮丽山河,若是我的足迹能编织成一张网,那捕捉到的便是与祖国的美好时光。醉·清雅西湖  我曾拜访过仲夏的西湖,也有幸见识到苏子瞻学士所言“大珠小珠乱入船”之情景。那时,我正在苏堤上漫步,堤下清冽的湖水挟走了暑气,偶有一叶小舟划去,尾部将镜面般的湖漾起千层涟漪。岸旁的荷花开得正盛,如果说腊梅有敢于在寒冬绽放的毅力,那这夏荷能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