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湘西风情 语言特色 《边城》 沈从文
【引言】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入选于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文章以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的特有风土人情。本文主要从《边城》中具有地域特色的修辞手法,灵活多变的词类活用两方面来阐释《边城》独特的语言特色,体现出《边城》的独特之处。
何为语言艺术特色?如果把词汇比作是语句的枝干,那么语言艺术特色则是点缀枝干的绿叶与鲜花。缺少了词汇的构筑,语句将如墙上芦苇一般空洞无力;缺少了语言艺术特色的光彩而空有词汇堆砌,语句就如同森林中的一棵小树,与周围树木相似而无法鹤立鸡群。唯有词汇的构筑与语言艺术特色相结合,才能让读者产生“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感慨。
沈从文先生在《边城》题记中写道:“对于农人和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热爱。”同时他还提到过:“我的前半生活在湘西,后半生活在对湘西风情的美好回忆中。”由此可以看出,沈从文先生深深爱着湘西人民,爱着湘西的大好河山,同时也爱着湘西的淳朴风情。沈从文对于湘西的爱,我们可以从《边城》的语言艺术特色中窥探到一角。
修辞手法常在作者需要提高句子表达效果时被作者使用。沈从文先生在《边城》的语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大多具有湘西的地域特色。如以下比喻句: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沈从文先生在选取喻体时,并不如我们常人形容美女子时的“貌美如花”,而是另辟蹊径,选取了山头黄麂这个喻体。查阅相关资料可知,湘西位于广阔的东南丘陵中,而黄麂多栖息在山地和丘陵地区,可得知黄麂应为湘西人民的常见物种。此处避免选取静态的“花”而选取了动态的“鹿”,一是能体现几分生气,有灵巧之感,二是通过这样的喻体,使得湘西自然风光与湘西人物合二为一,更加表明了湘西人民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侧面写出了湘西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情景,为沈从文“桃源”式的湘西世界增添了不少光彩,使讀者亲切感受到自然的灵动和来源于生命的呼唤。本句极具特色的比喻,正体现了《边城》语言特色的冰山一角。与此同时还有如下的排比句:
边地俗话说“火是各处可烧的,水是各处可流的,日月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
本句中,借用了湘西的一句俗语,体现了湘西少数民族淳朴的爱情观,在使得文章富有音韵美的同时,又为湘西的“桃源”式风景增添了五彩斑斓的一笔。
除了富有诗意的修辞手法,灵活多变的词类运用也为湘西风光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更加体现出沈从文《边城》中的湘西风情。
在文章中,词类的灵活变换运用常常会使得语言灵越而富有诗情画意。有人形容《边城》的词类活用是“力求质朴自然的同时又极富于灵活多变”。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点,可以先来欣赏如下的例句:
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无意中提到什么会红脸了。时间在成长她,似乎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责。
“成长”原本为不及物动词,只是表示某种状态,而此处沈从文先生直接用“成长”接了宾语“她”,将“成长”活用为了及物动词,本句比起“翠翠随着时间而成长”,更加突出了时间的作用,强调了翠翠的成长离不开时间的磨砺与锤炼,也正是因为时间,使得翠翠变得通情达理,也正是成长这个词语的运用,使得句子富有动态美学。
同样为词语的灵活搭配,《边城》中还有如下的经典例句:
得了肉,把钱交过手时,自己先数一次,又嘱咐屠户再数,屠户却照例不理他,把一手钱哗地向长竹筒口丢去,他于是简直妩媚地微笑着走了。
本句中,妩媚通常形容女子姿容美好,可爱,妖娆多姿,此处沈从文却将该富有女性化特色的词语与老船夫相搭配,惟妙惟肖地描绘了老船夫的面部神态,从而更加生动地表现出老船夫的重义轻利,进一步表现了湘西的淳朴民风民俗民情。
《边城》就是这样一幅蕴含湘西风情的画卷,它那极具地域风情的修辞手法和灵活多变的词类运用,将这具有湘西风土人情的田园小说推上了更高的文学地位。正如李建吾先生称赞的一般:“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也难怪后人会为其赋诗曰:“边城春色碧罗裙,小翠歌声处处闻;我论文章尊五四,至今心折沈从文!”
【参考文献】
【1】沈从文 《边城纪念版》【M】 武汉出版社
【2】史青 《淳朴清新,自然恬淡——谈<边城>的语言艺术风格》【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1年第3期
【3】辛锦兰 刘莉 《沈从文小说<边城>的语言特色解析》【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年第16卷第17期
【4】宋阜森 谢玉兴 《<边城>语言艺术特色管窥》【J】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 兰州学刊2005年第2期
【引言】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入选于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文章以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的特有风土人情。本文主要从《边城》中具有地域特色的修辞手法,灵活多变的词类活用两方面来阐释《边城》独特的语言特色,体现出《边城》的独特之处。
何为语言艺术特色?如果把词汇比作是语句的枝干,那么语言艺术特色则是点缀枝干的绿叶与鲜花。缺少了词汇的构筑,语句将如墙上芦苇一般空洞无力;缺少了语言艺术特色的光彩而空有词汇堆砌,语句就如同森林中的一棵小树,与周围树木相似而无法鹤立鸡群。唯有词汇的构筑与语言艺术特色相结合,才能让读者产生“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感慨。
沈从文先生在《边城》题记中写道:“对于农人和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热爱。”同时他还提到过:“我的前半生活在湘西,后半生活在对湘西风情的美好回忆中。”由此可以看出,沈从文先生深深爱着湘西人民,爱着湘西的大好河山,同时也爱着湘西的淳朴风情。沈从文对于湘西的爱,我们可以从《边城》的语言艺术特色中窥探到一角。
一.具有地域特色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常在作者需要提高句子表达效果时被作者使用。沈从文先生在《边城》的语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大多具有湘西的地域特色。如以下比喻句: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沈从文先生在选取喻体时,并不如我们常人形容美女子时的“貌美如花”,而是另辟蹊径,选取了山头黄麂这个喻体。查阅相关资料可知,湘西位于广阔的东南丘陵中,而黄麂多栖息在山地和丘陵地区,可得知黄麂应为湘西人民的常见物种。此处避免选取静态的“花”而选取了动态的“鹿”,一是能体现几分生气,有灵巧之感,二是通过这样的喻体,使得湘西自然风光与湘西人物合二为一,更加表明了湘西人民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侧面写出了湘西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情景,为沈从文“桃源”式的湘西世界增添了不少光彩,使讀者亲切感受到自然的灵动和来源于生命的呼唤。本句极具特色的比喻,正体现了《边城》语言特色的冰山一角。与此同时还有如下的排比句:
边地俗话说“火是各处可烧的,水是各处可流的,日月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
本句中,借用了湘西的一句俗语,体现了湘西少数民族淳朴的爱情观,在使得文章富有音韵美的同时,又为湘西的“桃源”式风景增添了五彩斑斓的一笔。
除了富有诗意的修辞手法,灵活多变的词类运用也为湘西风光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更加体现出沈从文《边城》中的湘西风情。
二.灵活多变的词类活用
在文章中,词类的灵活变换运用常常会使得语言灵越而富有诗情画意。有人形容《边城》的词类活用是“力求质朴自然的同时又极富于灵活多变”。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点,可以先来欣赏如下的例句:
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无意中提到什么会红脸了。时间在成长她,似乎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责。
“成长”原本为不及物动词,只是表示某种状态,而此处沈从文先生直接用“成长”接了宾语“她”,将“成长”活用为了及物动词,本句比起“翠翠随着时间而成长”,更加突出了时间的作用,强调了翠翠的成长离不开时间的磨砺与锤炼,也正是因为时间,使得翠翠变得通情达理,也正是成长这个词语的运用,使得句子富有动态美学。
同样为词语的灵活搭配,《边城》中还有如下的经典例句:
得了肉,把钱交过手时,自己先数一次,又嘱咐屠户再数,屠户却照例不理他,把一手钱哗地向长竹筒口丢去,他于是简直妩媚地微笑着走了。
本句中,妩媚通常形容女子姿容美好,可爱,妖娆多姿,此处沈从文却将该富有女性化特色的词语与老船夫相搭配,惟妙惟肖地描绘了老船夫的面部神态,从而更加生动地表现出老船夫的重义轻利,进一步表现了湘西的淳朴民风民俗民情。
《边城》就是这样一幅蕴含湘西风情的画卷,它那极具地域风情的修辞手法和灵活多变的词类运用,将这具有湘西风土人情的田园小说推上了更高的文学地位。正如李建吾先生称赞的一般:“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也难怪后人会为其赋诗曰:“边城春色碧罗裙,小翠歌声处处闻;我论文章尊五四,至今心折沈从文!”
【参考文献】
【1】沈从文 《边城纪念版》【M】 武汉出版社
【2】史青 《淳朴清新,自然恬淡——谈<边城>的语言艺术风格》【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1年第3期
【3】辛锦兰 刘莉 《沈从文小说<边城>的语言特色解析》【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年第16卷第17期
【4】宋阜森 谢玉兴 《<边城>语言艺术特色管窥》【J】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 兰州学刊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