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22日,阿里巴巴携手英特尔、华大基因在深圳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宣布启动共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首个定位精准医疗应用云平台。这是国内首个跨越行业边界,由IT企业、基因和生命科学研究机构以及公有云服务提供商合力铸就的精准医疗云平台。
量化个体
生理、病理、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决定了人与人不同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异,生理因素包括了患者的身高、体重、性别、年龄;病理因素是指有无合并症,患者的器官功能、病程等;而环境因素则包括了居住环境、饮食环境等。因此,即使是同一种疾病,同样的严重程度,不同个体的治疗方案应该是不同的。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千千万万的孩子可能在服用同一品牌的同一款维生素产品,而用量则几乎类同,比如一天一片。这显然是非常不合理的,因为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非常大:你缺维生素A多一些,而他缺维生素B6多一些。而且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其个体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当中的。还有一点,同一药物在不同个体内所产生的效果差异是非常大的,甚至有数百倍的差异。因此,传统粗放式的制药和诊疗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这也是为什么业内一直努力朝着精准医疗的方向发展。”东北制药运营部总经理马险峰这样表述精准医疗的必要性。
精准医疗,是指以个人基因组信息为基础,结合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等相关内环境信息,为病人量身设计出最佳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的一门定制医疗模式。精准医疗更重视“病人”的深度特征和
“药”的高度精准性,是在对病人和药物深度认识的基础上完成的更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今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宣布了一项新的项目——精准医疗计划,一期将投入2.15亿美元。此后,精准医疗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
随着基因技术、生物化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精准医疗已经越来越接近其发展的初衷。华大基因首席科学家李英睿说:“技术的进步让我们有能力来将一个人的生命进行量化。我们把自己的基因数据、成长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数据、医疗诊断和治疗数据、父母的生老病死数据、甚至社交数据等跟个体相关的所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便可以对个体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把同一个体不同的生命原、不同的时间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便有可能看到这个人生老病死的发展规律。进而,我们把不同个体和不同群体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便可以洞悉:为什么人和人之间的生老病死会有如此多的不同。”
IT的驱动
每一个人的基因组有30亿个碱基对,在做基因测序时,其数据量是TB级的。如果再综合李英睿提到的生命的各个层次的数据进行取样、分析,便需要后台IT基础设施的强大支持,尤其是计算能力。在美国,一个中等规模的医院一年能够产生660TB的数据,很多数据都是非结构化,如果把这些数据集中到一起来做个体的量化,这不仅对IT基础设施来说是个挑战,对数据分析技术尤其如此。
所以说信息技术将成为推动精准医疗发展的强大动力,并为基因测序技术和生物医学分析技术带来革新与进步。特别是高性能计算在商业领域的普及应用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精准医疗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20多年前的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耗资30亿美元,耗时十余年绘制出了人类基因组图谱。今天,借助先进的计算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我们全基因组测序只要花费千余美元,一天时间就可以完成。如果只是完成部分基因测序,成本甚至只需10美元或者100美元,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革命。
于此同时,精准医疗也为IT行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根据相关预测,2015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近600亿美元,预计2015年至2020年期间增速达15%,是医药行业增速的3倍至4倍。因此,我们看到包括英特尔、微软和IBM等IT巨头都纷纷加入其中。
英特尔医疗与生命科学部亚太区总经理俞毅表示:“预计到2020年计算技术的发展有望帮助医生在24小时之内完成精准医疗的主要过程,包括基因序列检测、结果数据分析、基于分析的疾病诊断,和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但精准医疗的实现离不开广泛的产业协作,我们希望携手更多关注精准医疗领域发展的伙伴,共同借力信息化技术重构医疗服务。”
俞毅还认为,面向未来,精准医疗的发展将主要体现在逐步去中心化和更加个体化两个方面。他说“精准医疗不止是提高个体生命质量的手段,而且会重构整个医疗服务体系,去中心化便是最主要一个体现。随着移动、社交、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医疗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而不仅仅限于医院。”
共享尴尬
于莺是美中宜和综合门诊中心的首席执行官,之前在北京协和医院做过10多年的医生。她讲了这样一个经历:美中宜和还没开业便有一位脑膜瘤患者慕名而来。这位患者脑膜瘤长得位置特别不好,在第四侧脑室,就是生命中枢的地方。患者希望接受美中宜和的合作方——美国梅奥诊所的治疗。当时患者手中只有几个病历本和厚厚一叠CT和核磁片子,而非梅奥所需要的数字化数据材料。后来,患者到相关医院去索要数据化材料,医院的答复是无法提供或者不能提供。
于莺的这一经历反映出精准医疗当前所面临的尴尬。上面提过,精准医疗是一场融合基因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革命,而信息技术能量释放有两个重要前提:标准化和共享。世界范围内的数据标准化和共享是实现精准医疗的关键所在。前不久,美国国立卫生院发布了长达100多页的《精准医疗项目集群——建立21世纪医学研究基金会》指出,数据共享是项目得以实施并取得成功的前提。
放眼全球,数字医疗和电子病历的推广已有很长一段时间,然而患者卫生健康和医疗护理数据的标准化和共享依旧是软肋所在。一个国家内数据的统一与共享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何况是国与国之间。这是众多因素造成的,有技术因素但更多的是文化、道德、法律甚至是宗教信仰等因素。所以,要想实现华大基因李英睿所说的个体数据化和量化从而服务于个体和人类,无论当前和未来都是个挑战。
量化个体
生理、病理、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决定了人与人不同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异,生理因素包括了患者的身高、体重、性别、年龄;病理因素是指有无合并症,患者的器官功能、病程等;而环境因素则包括了居住环境、饮食环境等。因此,即使是同一种疾病,同样的严重程度,不同个体的治疗方案应该是不同的。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千千万万的孩子可能在服用同一品牌的同一款维生素产品,而用量则几乎类同,比如一天一片。这显然是非常不合理的,因为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非常大:你缺维生素A多一些,而他缺维生素B6多一些。而且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其个体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当中的。还有一点,同一药物在不同个体内所产生的效果差异是非常大的,甚至有数百倍的差异。因此,传统粗放式的制药和诊疗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这也是为什么业内一直努力朝着精准医疗的方向发展。”东北制药运营部总经理马险峰这样表述精准医疗的必要性。
精准医疗,是指以个人基因组信息为基础,结合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等相关内环境信息,为病人量身设计出最佳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的一门定制医疗模式。精准医疗更重视“病人”的深度特征和
“药”的高度精准性,是在对病人和药物深度认识的基础上完成的更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今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宣布了一项新的项目——精准医疗计划,一期将投入2.15亿美元。此后,精准医疗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
随着基因技术、生物化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精准医疗已经越来越接近其发展的初衷。华大基因首席科学家李英睿说:“技术的进步让我们有能力来将一个人的生命进行量化。我们把自己的基因数据、成长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数据、医疗诊断和治疗数据、父母的生老病死数据、甚至社交数据等跟个体相关的所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便可以对个体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把同一个体不同的生命原、不同的时间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便有可能看到这个人生老病死的发展规律。进而,我们把不同个体和不同群体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便可以洞悉:为什么人和人之间的生老病死会有如此多的不同。”
IT的驱动
每一个人的基因组有30亿个碱基对,在做基因测序时,其数据量是TB级的。如果再综合李英睿提到的生命的各个层次的数据进行取样、分析,便需要后台IT基础设施的强大支持,尤其是计算能力。在美国,一个中等规模的医院一年能够产生660TB的数据,很多数据都是非结构化,如果把这些数据集中到一起来做个体的量化,这不仅对IT基础设施来说是个挑战,对数据分析技术尤其如此。
所以说信息技术将成为推动精准医疗发展的强大动力,并为基因测序技术和生物医学分析技术带来革新与进步。特别是高性能计算在商业领域的普及应用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精准医疗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20多年前的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耗资30亿美元,耗时十余年绘制出了人类基因组图谱。今天,借助先进的计算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我们全基因组测序只要花费千余美元,一天时间就可以完成。如果只是完成部分基因测序,成本甚至只需10美元或者100美元,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革命。
于此同时,精准医疗也为IT行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根据相关预测,2015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近600亿美元,预计2015年至2020年期间增速达15%,是医药行业增速的3倍至4倍。因此,我们看到包括英特尔、微软和IBM等IT巨头都纷纷加入其中。
英特尔医疗与生命科学部亚太区总经理俞毅表示:“预计到2020年计算技术的发展有望帮助医生在24小时之内完成精准医疗的主要过程,包括基因序列检测、结果数据分析、基于分析的疾病诊断,和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但精准医疗的实现离不开广泛的产业协作,我们希望携手更多关注精准医疗领域发展的伙伴,共同借力信息化技术重构医疗服务。”
俞毅还认为,面向未来,精准医疗的发展将主要体现在逐步去中心化和更加个体化两个方面。他说“精准医疗不止是提高个体生命质量的手段,而且会重构整个医疗服务体系,去中心化便是最主要一个体现。随着移动、社交、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医疗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而不仅仅限于医院。”
共享尴尬
于莺是美中宜和综合门诊中心的首席执行官,之前在北京协和医院做过10多年的医生。她讲了这样一个经历:美中宜和还没开业便有一位脑膜瘤患者慕名而来。这位患者脑膜瘤长得位置特别不好,在第四侧脑室,就是生命中枢的地方。患者希望接受美中宜和的合作方——美国梅奥诊所的治疗。当时患者手中只有几个病历本和厚厚一叠CT和核磁片子,而非梅奥所需要的数字化数据材料。后来,患者到相关医院去索要数据化材料,医院的答复是无法提供或者不能提供。
于莺的这一经历反映出精准医疗当前所面临的尴尬。上面提过,精准医疗是一场融合基因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革命,而信息技术能量释放有两个重要前提:标准化和共享。世界范围内的数据标准化和共享是实现精准医疗的关键所在。前不久,美国国立卫生院发布了长达100多页的《精准医疗项目集群——建立21世纪医学研究基金会》指出,数据共享是项目得以实施并取得成功的前提。
放眼全球,数字医疗和电子病历的推广已有很长一段时间,然而患者卫生健康和医疗护理数据的标准化和共享依旧是软肋所在。一个国家内数据的统一与共享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何况是国与国之间。这是众多因素造成的,有技术因素但更多的是文化、道德、法律甚至是宗教信仰等因素。所以,要想实现华大基因李英睿所说的个体数据化和量化从而服务于个体和人类,无论当前和未来都是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