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开展了老年智能生活培训活动,南岸区南坪街道正街社区的微信群里愈发热闹起来。
在课上学习了智能手机拍照、剪辑功能的社区老年居民,积极地在微信群里“交作业”,一张张照片、一段段短视频里,都能看到他们幸福的笑脸。
智能手机不再只是年轻人的“专利”,信息时代飞速发展带来的“数字鸿沟”越来越窄……
而这,正是重庆市民政局办实事、着力解决养老“十大难题”的一个缩影。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重庆市65岁以上的常住老人达到547万,老龄化率位居全国第二。在此趋势下,重庆市民政局立足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要求,直指养老服务中的各项难题,通过办好办实一桩桩小事、实事,增强老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立足社会化,老有所养
于大多数人而言,洗澡只是一件日常小事,但对于老人尤其是失能老人来说,却并非易事:操作不便、易摔倒、易生病……
为解决老人洗澡难题,重庆市民政局将老人助浴行动纳入老年人照顾服务计划,依托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开设社区老年澡堂,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便捷助浴服务。
在九龙坡区,独居的刘婆婆就是这项服务的受惠者之一。
耄耋之年的刘婆婆曾因害怕发生意外而对洗澡十分抵触,长期只用湿毛巾擦拭身体。而今有了助浴服务,刘婆婆到达助浴点后,工作人员会根据她的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助浴方案,洗澡不再是难事。
“我现在基本上每周都要去一次澡堂,洗得干净,过程也很舒心。最重要的是,洗澡时她们会陪我说话,我的心情更是好上加好。”如今,说起洗澡,刘婆婆满是期待。
助浴服务不仅解决了老人在个人卫生方面的难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人的精神慰藉需求。目前,重庆已开设497个社区老年澡堂。
此外,针对失能或无法前往社区助浴点的老人,在重庆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助浴快车”项目应运而生。
助浴快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10余平方米的空间里洗浴设施、保健设备、便携马桶等一应俱全。
“社区会定期收集老人助浴需求,当一个片区有10名以上的老人因行动不便或距離太远而无法享受助浴服务,我们就会安排助浴快车进小区,提供助浴服务。”九龙坡区柏林社区养老服务站负责人张倩介绍,目前,助浴快车已提供流动助浴服务2万余人次。
“群众的获得感强不强更多来源于我们工作做得好不好。”重庆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副处长刘大伟说,除助浴外,重庆市民政局还通过政府保障或购买服务的方式,为老人提供助急、助餐、助医、助行、助乐等基本公共养老服务项目,并探索开展“时间银行”志愿服务,为散居老人提供邻里互助、定期探访、居家上门、生活照料等服务,养老服务普惠格局已基本形成。
顺应市场化,老有所安
“我父亲已经走了,但他离世前告诉我,在养老服务中心住的那段日子,是他生命最后一段旅程中最温暖的时光,他感谢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的无微不至的照顾。”看着渝北区两路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王俐眼含泪光。
王俐的父亲王忠良在世时已年过九旬,当时体弱多病、难以行走,甚至有轻度失智症,这让忙于工作、无法实时照料的王俐十分头疼。
照护王忠良的难题在养老服务中心迎刃而解。来到养老服务中心后,护工们为王忠良制定了专门的照护计划,每日三餐荤素搭配,还陪他聊天解闷。在护工的细心呵护下,王忠良不仅能站起来独立行走,还可以叫出护工们的名字、找到自己的房间。
让照护难的老人老有所安,让“一床难求”成为过去式,正是重庆市民政局所孜孜以求的。为此,重庆市民政局顺应市场化需求,提出“三步走”计划:大力培育养老服务市场,出台《重庆市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将养老机构准入由设立许可变更为备案登记,并将备案登记权限全部下放至区县;大力扶持养老服务产业,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实行同等补贴和税费优惠政策,采取“公建民营”、“民建公助”等方式支持养老机构建设、运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立市、区县养老服务政策咨询岗位,建立营商服务机制,协助解决养老企业运营中的各类难题和障碍;着力延伸养老服务链条,大力推进康养产业,探索发展养生养老、旅居养老等新业态,开展健康养老示范基地试点工作等。
目前,重庆新(改、扩)建公办养老床位6000张,共计超过4万张;新增社会办养老机构47家,共计达到545家,床位超过7万张;新增街道养老服务中心22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2912个,新增社区嵌入式床位7000余张;打造了綦江横山、江津四面山等康养小镇7个。老有所养的愿景如今已照进现实。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11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等发布的《2020年中国城市养老产业营商环境评价指数研究报告》中,重庆市的养老产业营商环境评价指数位列全国第二,已然形成了良好的养老市场环境。
注重多元化,老有所乐
每周三的早上,南岸区南坪街道同辉养老中心三楼总是会响起阵阵欢笑声。笑声来自由南岸区民政局、南坪街道发起,胡柚青年文化服务中心承办的老年智能生活培训活动。
“这节课我终于学会怎么调整照片的亮度了。你看,我现在拍出来的照片都不暗了!”70岁的高嘉骏老人兴奋不已。
从微信的使用,到影像的拍摄剪辑,再到便民小程序和APP的使用,智能培训按照课程计划稳步推进,受到当地老年人的热烈欢迎。
“老人因接受度较低,面对层出不穷的‘时髦玩意儿’大多无所适从,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与社会脱节,产生孤独感与失落感。”南坪街道社区事务服务中心主任廖倩说。
破除“数字鸿沟”迫在眉睫。基于此,重庆市民政局将解决老年人智能技术运用难题列为工作重点,协调联动多部门解决老年人在出行、就医、办事、消费、文娱等高频事项中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问题,并依托养老服务机构对社区老年人开展“一对一”、“一对多”智能技术应用培训,提升老年人使用智能技术能力,让他们更好地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
得益于此,高嘉骏如今不仅能熟练使用微信、抖音等软件,还会自助点餐、网上购物等,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重庆市民政局完善养老服务内容、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三社联动”机制,并依托智慧养老服务大数据平台,统筹线上线下居家养老服务,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居家服务,让老年人能够享受多元化、个性化养老服务。
“养老服务人才的培育将是我们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刘大伟介绍,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重庆市民政局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培育,整改统一培训大纲,近5年来培育了2万余人次的专业人才,并在养老护理方面开设了职称序列,鼓励人才加入养老服务行业。“接下来,重庆市民政局将立足养老服务人才的培育,建立健全机制,让养老服务人才‘引得来、留得住、提得高’,进一步促进重庆养老事业多元化发展。”刘大伟说。
在课上学习了智能手机拍照、剪辑功能的社区老年居民,积极地在微信群里“交作业”,一张张照片、一段段短视频里,都能看到他们幸福的笑脸。
智能手机不再只是年轻人的“专利”,信息时代飞速发展带来的“数字鸿沟”越来越窄……
而这,正是重庆市民政局办实事、着力解决养老“十大难题”的一个缩影。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重庆市65岁以上的常住老人达到547万,老龄化率位居全国第二。在此趋势下,重庆市民政局立足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要求,直指养老服务中的各项难题,通过办好办实一桩桩小事、实事,增强老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立足社会化,老有所养
于大多数人而言,洗澡只是一件日常小事,但对于老人尤其是失能老人来说,却并非易事:操作不便、易摔倒、易生病……
为解决老人洗澡难题,重庆市民政局将老人助浴行动纳入老年人照顾服务计划,依托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开设社区老年澡堂,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便捷助浴服务。
在九龙坡区,独居的刘婆婆就是这项服务的受惠者之一。
耄耋之年的刘婆婆曾因害怕发生意外而对洗澡十分抵触,长期只用湿毛巾擦拭身体。而今有了助浴服务,刘婆婆到达助浴点后,工作人员会根据她的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助浴方案,洗澡不再是难事。
“我现在基本上每周都要去一次澡堂,洗得干净,过程也很舒心。最重要的是,洗澡时她们会陪我说话,我的心情更是好上加好。”如今,说起洗澡,刘婆婆满是期待。
助浴服务不仅解决了老人在个人卫生方面的难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人的精神慰藉需求。目前,重庆已开设497个社区老年澡堂。
此外,针对失能或无法前往社区助浴点的老人,在重庆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助浴快车”项目应运而生。
助浴快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10余平方米的空间里洗浴设施、保健设备、便携马桶等一应俱全。
“社区会定期收集老人助浴需求,当一个片区有10名以上的老人因行动不便或距離太远而无法享受助浴服务,我们就会安排助浴快车进小区,提供助浴服务。”九龙坡区柏林社区养老服务站负责人张倩介绍,目前,助浴快车已提供流动助浴服务2万余人次。
“群众的获得感强不强更多来源于我们工作做得好不好。”重庆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副处长刘大伟说,除助浴外,重庆市民政局还通过政府保障或购买服务的方式,为老人提供助急、助餐、助医、助行、助乐等基本公共养老服务项目,并探索开展“时间银行”志愿服务,为散居老人提供邻里互助、定期探访、居家上门、生活照料等服务,养老服务普惠格局已基本形成。
顺应市场化,老有所安
“我父亲已经走了,但他离世前告诉我,在养老服务中心住的那段日子,是他生命最后一段旅程中最温暖的时光,他感谢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的无微不至的照顾。”看着渝北区两路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王俐眼含泪光。
王俐的父亲王忠良在世时已年过九旬,当时体弱多病、难以行走,甚至有轻度失智症,这让忙于工作、无法实时照料的王俐十分头疼。
照护王忠良的难题在养老服务中心迎刃而解。来到养老服务中心后,护工们为王忠良制定了专门的照护计划,每日三餐荤素搭配,还陪他聊天解闷。在护工的细心呵护下,王忠良不仅能站起来独立行走,还可以叫出护工们的名字、找到自己的房间。
让照护难的老人老有所安,让“一床难求”成为过去式,正是重庆市民政局所孜孜以求的。为此,重庆市民政局顺应市场化需求,提出“三步走”计划:大力培育养老服务市场,出台《重庆市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将养老机构准入由设立许可变更为备案登记,并将备案登记权限全部下放至区县;大力扶持养老服务产业,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实行同等补贴和税费优惠政策,采取“公建民营”、“民建公助”等方式支持养老机构建设、运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立市、区县养老服务政策咨询岗位,建立营商服务机制,协助解决养老企业运营中的各类难题和障碍;着力延伸养老服务链条,大力推进康养产业,探索发展养生养老、旅居养老等新业态,开展健康养老示范基地试点工作等。
目前,重庆新(改、扩)建公办养老床位6000张,共计超过4万张;新增社会办养老机构47家,共计达到545家,床位超过7万张;新增街道养老服务中心22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2912个,新增社区嵌入式床位7000余张;打造了綦江横山、江津四面山等康养小镇7个。老有所养的愿景如今已照进现实。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11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等发布的《2020年中国城市养老产业营商环境评价指数研究报告》中,重庆市的养老产业营商环境评价指数位列全国第二,已然形成了良好的养老市场环境。
注重多元化,老有所乐
每周三的早上,南岸区南坪街道同辉养老中心三楼总是会响起阵阵欢笑声。笑声来自由南岸区民政局、南坪街道发起,胡柚青年文化服务中心承办的老年智能生活培训活动。
“这节课我终于学会怎么调整照片的亮度了。你看,我现在拍出来的照片都不暗了!”70岁的高嘉骏老人兴奋不已。
从微信的使用,到影像的拍摄剪辑,再到便民小程序和APP的使用,智能培训按照课程计划稳步推进,受到当地老年人的热烈欢迎。
“老人因接受度较低,面对层出不穷的‘时髦玩意儿’大多无所适从,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与社会脱节,产生孤独感与失落感。”南坪街道社区事务服务中心主任廖倩说。
破除“数字鸿沟”迫在眉睫。基于此,重庆市民政局将解决老年人智能技术运用难题列为工作重点,协调联动多部门解决老年人在出行、就医、办事、消费、文娱等高频事项中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问题,并依托养老服务机构对社区老年人开展“一对一”、“一对多”智能技术应用培训,提升老年人使用智能技术能力,让他们更好地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
得益于此,高嘉骏如今不仅能熟练使用微信、抖音等软件,还会自助点餐、网上购物等,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重庆市民政局完善养老服务内容、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三社联动”机制,并依托智慧养老服务大数据平台,统筹线上线下居家养老服务,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居家服务,让老年人能够享受多元化、个性化养老服务。
“养老服务人才的培育将是我们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刘大伟介绍,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重庆市民政局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培育,整改统一培训大纲,近5年来培育了2万余人次的专业人才,并在养老护理方面开设了职称序列,鼓励人才加入养老服务行业。“接下来,重庆市民政局将立足养老服务人才的培育,建立健全机制,让养老服务人才‘引得来、留得住、提得高’,进一步促进重庆养老事业多元化发展。”刘大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