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31日,一场以“场景营城 产品赋能,新经济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为主题的新经济新场景新产品发布会在成都举行。发布会采用“主会场 3个直播分会场”的多平台网络互动形式,聚焦智能生产、智能生活、智慧城市三大领域,以新经济新产品展示应用场景培育的阶段性成果。这场高规格的国际化宣传推广舞台,是成都场景营城、机会营城和新经济营城的良好城市生态的最好“注解”。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成都始终坚持抓早抓实抓细,全力做好疫情防控,是全国千万人口以上城市中感染率最低的城市之一。成都领先全国一步,为新经济发展注入强心剂,展现了其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深化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提升人民疫后生活幸福感的决心。
连续多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成都的幸福是酸辣粉、串串、火锅等美食带来的人间烟火气,是天府绿道、公园城市营造的绿色生活,是为招贤纳士、开拓创新打造的优质营商环境……
正如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强所说:“成都是一座充满幸福感的城市。新时代,成都正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能级再上台阶,给追寻梦想的人以机遇,给热爱生活的人以舞台,努力实现让大家‘选择成都就选择了成就梦想、实现价值,选择成都就选择了安居乐业、获得幸福’。”
2019中国幸福城市论坛上,罗强发出邀请:“请大家到成都投资兴业、共赢发展,在品味川菜、川茶、川酒,欣赏川剧、川景中,感受成都的独特魅力,亲身融入到成都的幸福中去!”
幸福的基因与秘诀
《瞭望东方周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群众过得更幸福。“老百姓生活巴适”已经成为对成都的标签。连续多年获评幸福城市,成都的幸福秘诀是什么?
罗强:成都是一座具有幸福基因传统的城市,地理环境优越,历史文化深厚,自古就被誉为“天府之国”。近年来我们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好成绩,成都12次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连续11年位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名单榜首。幸福,成了这座城市的傲人名片。成都幸福的秘诀就是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导向,坚持城市发展为人民、城市建设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让广大市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是市民幸福的基础条件。我们坚定不移走产业结构优、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质量效益好、发展可持续之路,加快构建“5 5 1”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全力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发展服务业,培育壮大新经济新动能,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不断夯实市民幸福生活的经济基础。
成都幸福的秘诀就是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导向,坚持城市发展为人民、城市建设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让广大市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高品质的城市功能是市民幸福的重要载体。我们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市民幸福生活的功能载体,深入推进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聚焦8大类公共服务设施、18项建设内容,新建成项目638个,加快構建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加快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检验检测能力和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全市新冠肺炎感染率为十万分之一,治愈率达98.2%。着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老旧院落改造、精品街区打造,让城市“内外兼修”;坚持优教,两年来,成都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00所,力争2020年公办幼儿园学位占比达到50%。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市民幸福的绿色本底。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全力推进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持续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大气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推窗见雪山”已成为成都市民群众幸福生活的一张名片,锦江水生态治理获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深入推进“两拆一增”,增加开敞空间752万平方米,让城市更敞亮,绿色与市民更亲近。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行“慢行优先”“绿色骑行”,不断完善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加快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荣获“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被列为联合国人居署“可持续发展试点示范城市”。
有底蕴的城市文化是市民幸福的重要源泉。我们着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打造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音乐之都、美食之都、会展之都城市品牌;全面实现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免费延时开放,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10万余场,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奖”;加快推进大型体育设施建设,建成各类演艺载体设施,让市民在家门口可以看国际大赛、听高雅音乐;广泛推行街头艺术表演,持续打造优质旅游目的地、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向世界展示成都新气象。
及时有效解决群众诉求是市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我们坚持利企、便民,围绕企业、市民需求,积极开创“三个一”网络理政新格局即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社会诉求“一键回应”;深入推进“数据大会战”,汇聚643类40亿条数据,建成17个智慧化应用系统,打造网络理政企业版、升级改造市民版APP,企业办事更便捷,市民办事更省心。2019年,共受理群众企业来电来信338.9万件,诉求解决率87.67%、群众满意率91.81%。
来了就愿意留下
《瞭望东方周刊》:成都实施大数据人才“十百千”计划,雄心勃勃建设双创高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来成都创新创业的人才越来越多,成都怎样留住人才、留住企业,让新成都人感受到成都的幸福? 罗强:我们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不断为企业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是不断增强人才吸引力。重点围绕“东进”、“5 5 1”重点产业领域、产业功能区和“三城三都”建设,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着眼“高精尖缺”制定差异化的支持政策;以“蓉漂计划”、“蓉创计划”“十百千计划”“全民技能提升计划”“蓉贝软件人才引育计划”等为抓手,大力实施人才工程;探索成立跨区域的新型人才组织(联盟),搭建“蓉港(澳)人才之家”,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升级校院企地协同创新平台,在更大范围布局海外离岸孵化器和海外创新创业基地,推动全球优质科研资源、人才资源在成都落地转化。从新增非本市户籍参保人员数量可以看出,自2017年以来,来成都发展的外地人逐年增多,2019年,新增初次参保的非本市户籍人员80.99万人,其中专科及以上学历41.62万人,35岁以下62.56万人,充分说明了成都对人才,尤其是年轻人才的吸引力。
二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快推进“多证合一”、错时延时等改革,强化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和运用,推动政府职能向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激发创新创业活力转变。统筹公共服务资源和市场资源,关心和改善人才的生活条件,抓好“蓉城人才绿卡”制度落实,不断完善人才公寓、医疗待遇、子女入学等方面政策措施,千方百计解除专家人才后顾之忧;加大对创新创业先进事迹、先进团体和个人的宣传报道力度,提倡敢于创新、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精神,弘扬追求成功、宽容失误、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让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创造、尊重企业家精神成为社会风尚。近两年累计吸引新落户本科及以上学历青年人才超过34万人,入选国家和省市重点人才计划2695人、顶尖团队158个,专业技术人才196万人、技能人才215万人,成都已成为新一线城市中最受年轻人喜欢和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最高的城市。
三是强化人才服务保障。成都在全国率先推行“先落户后就业”制度,全面实行“一窗办结、一网办理、一次不跑、一站办好”,全日制普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年龄在45周岁以下可直接落户,最大限度提高落户便利性;加快推进实施公租房租赁补贴和保障性住房配租配售;大力推进青年之家建设,常态化开展城市融入、就业创业、婚恋交友等各类服务,为青年人提供文化交流和个人成长平台。
成都的营商环境大为改善。刚刚过去的2019年,成都以“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年”为主线,加快改善城市营商环境。出台了“1 10”行动计划,发布优化营商环境2.0版,努力为企业、项目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和保障,降低企业在成都发展的成本,帮助企业解决后顾之忧。具体包括: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市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可申请”和“最多跑一次”实现率达100%,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平均用时压缩至90个工作日内,部分地区实现企业开办“一日办结”,政务大厅服务质量位居全国第二;不断优化网络理政平台,企业对政府服务有什么意见,遇到了什么困难,可以直接通过网络理政平台反映,政府第一时间帮你解决,目前成都的诉求解决率、群众满意率均接近90%;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出台了《成都民营经济25条》及相关配套细则,在历史遗留问题上,坚持“新官要理旧账”,2019年实施专项行动化解民营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超过600个。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新增减税降费超过570亿元。2019年,成都的市场主体突破250万户、增长24.3%。30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蓉落户,新经济活力指数、新职业人群规模全国第三,这正是成都不断提高城市能级和美誉度,产生全国甚至全球影响力的标志。营商环境好了,企业在这里发展也会更好,第一次愿意来,来了更愿意留下来。
超大城市治理“成都方案”
《瞭望东方周刊》:高效能的城市治理是市民幸福的有效保障,成都怎样布局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都探索”?
罗强:目前,成都实际管理人口将近2200万,正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努力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成都智慧和成都方案。为此,成都提出了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将重心落脚于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提出“群众烦心事,一键有回应”式“网络理政”等许多具体举措,积极探索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符合超大城市治理规律的发展治理新路。
目前,成都實际管理人口将近2200万,正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努力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成都智慧和成都方案。
首先是坚持依法治理。深化法治成都建设,深入推进平安成都建设,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确保城市安全、社会安定、市民安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让守信者一路畅行,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二是推进共治共享。切实增强基层共治共享水平,构建“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发展治理格局,注重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完善多元参与,调动社会组织的参与积极性,整合多方资源,激发社会活力;建立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将民生关注重点、热点及时纳入公共政策议程,充分吸收市民群众意见建议,积极回应群众诉求。
三是提升服务保障。着力提升城市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四是突出社区治理。推动城市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着力强化城乡社区治理,成立了市县两级社区治理委员会,初步构建“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基层治理机制;主动适应城市化进程和市民需求变化,制定全国首个市级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创新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手段,深入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
五是强化智慧治理。在深化智慧交通、智慧城管等城市治理各领域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基础上,强化信息数据融合力度,深入推进网络理政,建设成都智慧治理中心,促进“城市大脑”运行更加智慧;建立健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键回应”机制,推进政务服务更便利、更人性,建立健全“互联网 政务”服务体系,更加便民利企,不断拓展天府市民云服务功能,全面打造“蓉易办”品牌;推进城市运行更精细、更智能,市级部门业务信息系统全面接入,不断完善智能城市治理运行体系,推进综合决策、应急指挥等多领域智慧治理示范应用,开展重大专题大数据分析;推进社会诉求更高效、更畅通,把网络理政作为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多渠道了解市民建议、高效率回应社会诉求,让企业和市民在反映问题、获取帮助时更有感受、更有温度。
下一步,成都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城市治理效能,奋力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成都特点的现代城市治理新路,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提供有力保障,奋力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步走”目标。到2021年,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现代治理体系上形成一整套更加完善的制度,初步形成城市秩序、城市活力与城市能级协同共进的生动局面;到2035年,基本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与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相适应的高水平整体治理效能;到21世纪中叶,全面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