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是学生传承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渗透于师生之间,是课堂的重要养分。离开文化,课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文化的问题。但课堂又是制度化、规范化色彩很浓的一个场所。一所学校的文化只有在课堂里面才是开放的,才能够称得上是广泛的开放。但目前,课堂内文化尚缺乏关注和研究。
课堂文化是指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课堂文化建设以科学的教学观为前提,以课堂为主要空间,以行为实践为主要形式,促使学生逐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文化意识形态。可以说,课堂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
一、目前课堂文化中存在的弊端
(一)课堂文化的专断现象
课堂文化的专断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文化的表达和阐释的控制上。在文化的表达上,过去曾有一个较形象的词“一言堂”来形容教师对课堂发言权的控制,而学生主要进行的是一种“静听式”的学习。虽然教师有时也提供一些问题给学生回答,让学生有一点发言的机会,但在文化表达和阐释上的专断并没有改变,比如教师对于那些不符合“标准答案”却经过自己思考的有创造性、有个性的不同回答。不是忽视就是否定。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背诵“标准答案”的过程,而这种学生无需思考的学习必然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很多时候甚至是“被迫的学习”。文化表达和阐释上的这种专断带来的必然是学生对教师、对标准答案的迎合,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则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二)课堂文化的单调现象
课堂文化是一种聚合化的文化,丰富多彩是其重要的特征,但目前课堂的单调乏味已成顽疾。
1.教师形象的单调。远离生活、学术化的话语系统,严肃加严厉的动作、表情,构成学生脑海中教师的典型形象,这样的教师也许可敬却不可近、不可亲。在课堂中教师把自己和生活中的自己自动隔开,戴着一副神圣的面孔走上讲台,以传教士的心态站在学生面前。也许学生在刚开始时确有一种朝圣般的心理,但长期一面对这种模式化的形象,学生便感到单调和枯燥,由对教师本人失望导致对课堂失去兴趣。
2.课堂活动的单调。课堂文化是在活动中萌发和形成的。但现时的课堂只有枯燥的学习活动,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课内活动的单调、枯燥与课外活动的生动、鲜活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在学习活动中主要从事的是一种理性活动,缺乏情绪体验和情感渗透,从而使课堂变得机械和呆板。学生将课堂学习排除在自己喜爱的生活之外,久而久之,他们便失去学习的原动力,他们盼望着放学,盼望着假期,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找回自己的生活乐趣,找回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
二、如何重塑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氛围,是一种人的精神气象,因此,课堂文化的重塑也必须注意从人的角度出发,体现对人的关怀和重视。它不是建立在命令和控制之上,而是建立在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之上。
(一)丰富课堂的文化意蕴
课堂是学习文化、传授文化的场所,这些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课堂中它们主要以教材为载体,构成了课堂学习的基本内容。而课堂教学形式是应与课堂内容紧密联系、和谐一致的,应是一种与之相称的文化形式,也就是说传播文化的方法和手段也应是科学和文明的,这样才能让文化成为文化,才能让学生喜爱这种文化而不是走向其反面。而先于学生占有这些文化的教师,在学生眼里就是这些文化的化身和代言人,因此,他应是文雅而可亲的,他本身就应是一种让人想去模仿的文化。但是目前的课堂实际上是一种走样的课堂、走样的教师,离文化越来越远。专断的课堂、专制的教师,负载着文化的课堂、负载着文化的教师失去了文化的形象和意蕴,课堂充斥着急功近利的效率观。
(二)让课堂规范促进课堂文化的发展
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的形成离不开行之有效的课堂规范,但现有的课堂规范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而只是从管理者和教师的利益来考虑规则的制订,故多偏于限制,并以“不”字句占多,耳熟能详的比如“不许讲话、不许做小动作”、“不准看课外书”、“不准……”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处罚为主的教育不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更具社会价值的道德水准,它只会使道德水平的发展维系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因此,如果我们对规则没有一个正确的观念,这些规则就会成为课堂文化发展的障碍。
1.让学生参与课堂规范的制订。当学生参与了规范的制订,并遵守这些规范时,会产生归属感,他们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在课堂上,学生会觉得自己是主人,他们体验着集体生活。同时在规范中,还要明确学生在课堂中应有的权利,比如“自由提问”、“自由发言”、“对教师和书本知识质疑的权利”等,提倡和鼓励学生运用他们的正当权利,这样民主、平等的戈化氛围才能形成,创新的意识也才能萌发。
2.当学生有违反规则的行为发生时,教师也不应简单地照章办事,而是应和违规学生一起来探讨违规行为产生的动机和后果,并在如何处理时与其他学生一起进行商讨。这样犯错误的学生不仅知道自己错在何处、自己的错误会给其他人带来什么后果,更能感受到课堂文化对人的成长的关怀。当他以后面临相同的情境时,文化的影响力就会约束他的行为。
(三)实现课堂文化的共享
文化是课堂的养分,文化是最好的老师。课堂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然而,由于课堂是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交汇的地方,由于经历、环境、年龄、知识的不同,他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日常行为方式都大相径庭,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甚至代沟是肯定存在的,然而距离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彼此隔膜和对立,不同的文化之间是能找到契合点而走向融合的。这其中最重要并被人们一直强调的是主体间的理解和沟通,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恐怕是重中之重。因为,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文化相对于学生文化总是处于主流的地位,而学生则处于亚文化的位置。教师主流文化在课堂中总是主动、积极地对学生亚文化进行雕琢。在这种雕琢过程中,教师有意无意地忽视或疏于对学生文化的理解和重视,偏于一厢情愿地从自己、家长和社会的角度去对待学生文化,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去纠正、改造学生文化。自然我们不能否定其中的正确因素和教师的良苦用心,学生亚文化也并不是与教师主流文化完全对立和相斥的,但无视学生的文化地位、不尊重学生的文化形式,只会造成学生对教师文化的隔膜和逆反。特别是学生亚文化中的边缘群体更会呈现出反教师文化、甚至反课堂文化的背离现象。融合、共生的文化是一个熔炉,经过时间之火的淬炼,便会成为一种文化的熏陶,而这种熏陶也许比单纯的知识学习更为重要和有益。文化才是最好的老师,它使身处其中的师生由共享走向共同成长。
课堂文化是指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课堂文化建设以科学的教学观为前提,以课堂为主要空间,以行为实践为主要形式,促使学生逐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文化意识形态。可以说,课堂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
一、目前课堂文化中存在的弊端
(一)课堂文化的专断现象
课堂文化的专断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文化的表达和阐释的控制上。在文化的表达上,过去曾有一个较形象的词“一言堂”来形容教师对课堂发言权的控制,而学生主要进行的是一种“静听式”的学习。虽然教师有时也提供一些问题给学生回答,让学生有一点发言的机会,但在文化表达和阐释上的专断并没有改变,比如教师对于那些不符合“标准答案”却经过自己思考的有创造性、有个性的不同回答。不是忽视就是否定。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背诵“标准答案”的过程,而这种学生无需思考的学习必然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很多时候甚至是“被迫的学习”。文化表达和阐释上的这种专断带来的必然是学生对教师、对标准答案的迎合,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则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二)课堂文化的单调现象
课堂文化是一种聚合化的文化,丰富多彩是其重要的特征,但目前课堂的单调乏味已成顽疾。
1.教师形象的单调。远离生活、学术化的话语系统,严肃加严厉的动作、表情,构成学生脑海中教师的典型形象,这样的教师也许可敬却不可近、不可亲。在课堂中教师把自己和生活中的自己自动隔开,戴着一副神圣的面孔走上讲台,以传教士的心态站在学生面前。也许学生在刚开始时确有一种朝圣般的心理,但长期一面对这种模式化的形象,学生便感到单调和枯燥,由对教师本人失望导致对课堂失去兴趣。
2.课堂活动的单调。课堂文化是在活动中萌发和形成的。但现时的课堂只有枯燥的学习活动,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课内活动的单调、枯燥与课外活动的生动、鲜活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在学习活动中主要从事的是一种理性活动,缺乏情绪体验和情感渗透,从而使课堂变得机械和呆板。学生将课堂学习排除在自己喜爱的生活之外,久而久之,他们便失去学习的原动力,他们盼望着放学,盼望着假期,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找回自己的生活乐趣,找回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
二、如何重塑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氛围,是一种人的精神气象,因此,课堂文化的重塑也必须注意从人的角度出发,体现对人的关怀和重视。它不是建立在命令和控制之上,而是建立在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之上。
(一)丰富课堂的文化意蕴
课堂是学习文化、传授文化的场所,这些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课堂中它们主要以教材为载体,构成了课堂学习的基本内容。而课堂教学形式是应与课堂内容紧密联系、和谐一致的,应是一种与之相称的文化形式,也就是说传播文化的方法和手段也应是科学和文明的,这样才能让文化成为文化,才能让学生喜爱这种文化而不是走向其反面。而先于学生占有这些文化的教师,在学生眼里就是这些文化的化身和代言人,因此,他应是文雅而可亲的,他本身就应是一种让人想去模仿的文化。但是目前的课堂实际上是一种走样的课堂、走样的教师,离文化越来越远。专断的课堂、专制的教师,负载着文化的课堂、负载着文化的教师失去了文化的形象和意蕴,课堂充斥着急功近利的效率观。
(二)让课堂规范促进课堂文化的发展
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的形成离不开行之有效的课堂规范,但现有的课堂规范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而只是从管理者和教师的利益来考虑规则的制订,故多偏于限制,并以“不”字句占多,耳熟能详的比如“不许讲话、不许做小动作”、“不准看课外书”、“不准……”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处罚为主的教育不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更具社会价值的道德水准,它只会使道德水平的发展维系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因此,如果我们对规则没有一个正确的观念,这些规则就会成为课堂文化发展的障碍。
1.让学生参与课堂规范的制订。当学生参与了规范的制订,并遵守这些规范时,会产生归属感,他们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在课堂上,学生会觉得自己是主人,他们体验着集体生活。同时在规范中,还要明确学生在课堂中应有的权利,比如“自由提问”、“自由发言”、“对教师和书本知识质疑的权利”等,提倡和鼓励学生运用他们的正当权利,这样民主、平等的戈化氛围才能形成,创新的意识也才能萌发。
2.当学生有违反规则的行为发生时,教师也不应简单地照章办事,而是应和违规学生一起来探讨违规行为产生的动机和后果,并在如何处理时与其他学生一起进行商讨。这样犯错误的学生不仅知道自己错在何处、自己的错误会给其他人带来什么后果,更能感受到课堂文化对人的成长的关怀。当他以后面临相同的情境时,文化的影响力就会约束他的行为。
(三)实现课堂文化的共享
文化是课堂的养分,文化是最好的老师。课堂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然而,由于课堂是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交汇的地方,由于经历、环境、年龄、知识的不同,他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日常行为方式都大相径庭,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甚至代沟是肯定存在的,然而距离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彼此隔膜和对立,不同的文化之间是能找到契合点而走向融合的。这其中最重要并被人们一直强调的是主体间的理解和沟通,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恐怕是重中之重。因为,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文化相对于学生文化总是处于主流的地位,而学生则处于亚文化的位置。教师主流文化在课堂中总是主动、积极地对学生亚文化进行雕琢。在这种雕琢过程中,教师有意无意地忽视或疏于对学生文化的理解和重视,偏于一厢情愿地从自己、家长和社会的角度去对待学生文化,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去纠正、改造学生文化。自然我们不能否定其中的正确因素和教师的良苦用心,学生亚文化也并不是与教师主流文化完全对立和相斥的,但无视学生的文化地位、不尊重学生的文化形式,只会造成学生对教师文化的隔膜和逆反。特别是学生亚文化中的边缘群体更会呈现出反教师文化、甚至反课堂文化的背离现象。融合、共生的文化是一个熔炉,经过时间之火的淬炼,便会成为一种文化的熏陶,而这种熏陶也许比单纯的知识学习更为重要和有益。文化才是最好的老师,它使身处其中的师生由共享走向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