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低碳”是一个世界流行语,有人说它是第五次全球产业革命,也有人说它是发达国家的战略阴谋,那么,低碳究竟是什么?
“五、四、三、二、一”,伴随着倒计数的声音,北京故宫,这个象征着中国古老皇权、外国人眼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建筑跨越历史,迈进了“地球一小时”的环保活动。和故宫同时参与这项活动的还有全球88个国家,4000多个城市的10多亿民众。约定在一个小时内关闭灯光,以此呼吁人们减少碳排放,关注地球。当古老的紫禁城、埃及金字塔、巴黎铁塔、雅典卫城都在这一刻“黯然失色”时,一个时髦的词汇变得越发的醒目——“低碳”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白领脱裤低碳
2010年1月,广州地铁惊现“脱裤族”。上身厚棉袄、下身超短裤,当地媒体称14名白领们是以“搞笑”的方式,倡导低碳生活。
两会低碳风行
今年两会可谓是劲吹“低碳风”,九三学社的“关于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提案”被列为政协会议的一号提案。据统计,“两会”与“低碳”有关的议案、提案占到总量的10%。
广告主打低碳
低碳现在俨然已经成为各种广告的新卖点,房地产、通讯、家电各行各业无一不彰显绿色,无处不围绕低碳。
城市推崇低碳
全国已有超过20个省份提出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显然,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情空前高涨。
国务院铁腕减排
为了在今年底达到能耗降低20%的“十一五”目标,5月6日,国务院提出要“采取铁腕淘汰落后产能”。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成为铁腕出击的对象。
零碳小屋进社区
蹬上健身发电车,健身的同时就产生了电力。北京丰台区东高地社区广场上有一间玻璃小屋,太阳能、风能、人工动能样样齐全,被称为“零碳”小屋,社区居民在感受乐趣的同时倡导低碳意识。
目前正在举办的上海世博会是第一个正式提出“低碳”理念的世博会。各大场馆设计中部极力凸显低碳理念,不少场馆都设置了低碳体验项目,有关低碳的例子在世博会上可以说是不胜枚举。“2010,你低碳了吗?”如果你对这样的问题不知道怎样回答,显然在很多人眼中你肯定是落伍了。如今,无论是商品还是服务,无论是营销还是作秀,低碳似乎成为一张很好用的标签。低碳俨然成了一种时尚、一种潮流、一种态度。有人把2010年称作低碳元年,那么究竟什么是低碳呢?
低碳是指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低碳”虽然是个新名词,反映的却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低碳一词在2009年声名远扬。丹麦的哥本哈根,这座天寒地冻的北欧城市,成为2009年全球最热闹的地方。在这里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使“低碳”这个原本大多数人极其陌生的词汇,成为了世界的流行语。
我们生活在一个对碳基能源高度依赖的世界。煤、石油、天然气,这些能源在燃烧过程中都要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气体会使大气层不断升温,引发全球暖化。更严重的是,按照目前的消耗,全球石油的可开采量只有40到60年,煤炭可以开采150年。人类急需找到一种更少碳排放的发展方式。
虽然在去年年末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各国并没有达成实质性的减排计划,但中国政府依然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碳强度比2005年降低40%到45%”。对于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中国来说,这个目标可以说十分艰巨。中国的纺织工业是高耗能和碳排放的大户,在国内外碳减排的双重压力下,低碳成为这些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一片“咏碳调”中,在全球都把低碳挂在嘴边时,不少中国企业开始走上低碳减排的道路,但很多企业也很迷茫,因为他们不知道发达国家的标准是什么,有关低碳的种种争议从未结束。
事实上,围绕低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博弈并不仅限于此,碳交易就是其中重要一环。有人预测,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将达到1400亿欧元,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目前,我国可供交易的碳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然而,这一市场的主导权却—直控制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那么,碳交易到底是什么呢?
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熊焰解释说:“碳交易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作为商品进行交易。比如钢铁企业,规模都一般大,每年要降500吨(二氧化碳)排放。A钢厂通过努力降了700吨,而B钢厂经过努力只降了300吨,Am厂多出来的200吨就可以卖,而B钢厂必须买200吨,或者是认罚,这个交易就开始了”
碳交易作为市场化的手段,让减排二氧化碳变得有利可图,这样企业参与碳减排也就有了积极性。事实证明,这种手段成本最低而且效率最高,最易被企业所接受。据统计,2008年,全球碳交易高达1200亿美元。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国内就陆续成立了5家从事碳交易的交易所。长期从事碳交易机制研究的潘家华告诉记者,碳交易之所被看重,是源于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京都议定书等一系列碳减排协议。这些协议都对发达国家的碳减排量进行了强制要求。
当减排二氧化碳被赋予了价值,便有了投资交易的可能。国外的市场红红火火,而中国碳交易市场却还是刚刚起步。已经开张一年半的北京环境交易大厅,碳交易业务量屈指可数,只是象征意义。国际市场上热捧的碳交易在中国受到冷落,那么,中国和发达国家的碳交易又是怎样呢?
《京都议定书》提出,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购买碳排放权的方式,实现减排目标。每年,发达国家通过清洁发展机制提供的资金高达数十亿美元,而发展中国家是通过开展低碳项目来争取这笔资金。2012年,《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任务即将到期,新的减排指标还不明朗。失去了对碳减排的刚性约束,清洁发展机制这种碳交易自然无从谈起。
另外,中国的每一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除了要获得政府审批外,还要接受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的审查。在这一审查环节上,近年来对于中国的项目有着逐年从紧的趋势。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夕,10个已经具备资格的中国风电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被拒绝通过。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欧美发达国家都在抓紧设计各种碳金融产品,碳基金、碳期货等衍生产品相继出现,碳的定价权也正在逐渐被欧美等金融发达国家控制。潘家华指出,在碳减排的国际共识下,未来碳的价值必将进一步强化,碳排放会像黄金、石油一样和货币体系紧密相连。
虽然中国目前还没有强制减排的义务,但决不能放弃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的权利。因为在2020年以后,随着发展中国家对碳需求的增加和话语权的加重,有关碳的国际博弈会更加激烈,未来对碳资产的把握和需求,会在世界经济格局中起到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增强对碳资产属性的充分认识,对将来至关重要。
除了欧美国家加紧控制碳金融市场之外,围绕着新能源技术和市场展开的竞争也是如火如荼。2009年1月,奥巴马宣布了“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计划投入1500亿美元,用3年时间使美国新能源产量增加1倍。德国到2020年,新能源领域年投资额将达到280亿欧元,是目前投资额的两倍。根据中国能源发展规划,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占有率将达到15%。
现在,低碳很热,“热”在各界对它的关注,而对它狂热和盲目也是低碳另一个热的外部表象。在低碳的热潮下,我们也必须认清,低碳是企业、地方政府实现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重要手段,但它却不是一个可以随意张贴的绿色标签。低碳能体现一个大国的责任,但它也可能成为国家发展前行路上的一个陷阱。未来中国的低碳之路是平坦,是坎坷,让我们用低碳的心隋一起守望。
“五、四、三、二、一”,伴随着倒计数的声音,北京故宫,这个象征着中国古老皇权、外国人眼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建筑跨越历史,迈进了“地球一小时”的环保活动。和故宫同时参与这项活动的还有全球88个国家,4000多个城市的10多亿民众。约定在一个小时内关闭灯光,以此呼吁人们减少碳排放,关注地球。当古老的紫禁城、埃及金字塔、巴黎铁塔、雅典卫城都在这一刻“黯然失色”时,一个时髦的词汇变得越发的醒目——“低碳”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白领脱裤低碳
2010年1月,广州地铁惊现“脱裤族”。上身厚棉袄、下身超短裤,当地媒体称14名白领们是以“搞笑”的方式,倡导低碳生活。
两会低碳风行
今年两会可谓是劲吹“低碳风”,九三学社的“关于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提案”被列为政协会议的一号提案。据统计,“两会”与“低碳”有关的议案、提案占到总量的10%。
广告主打低碳
低碳现在俨然已经成为各种广告的新卖点,房地产、通讯、家电各行各业无一不彰显绿色,无处不围绕低碳。
城市推崇低碳
全国已有超过20个省份提出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显然,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情空前高涨。
国务院铁腕减排
为了在今年底达到能耗降低20%的“十一五”目标,5月6日,国务院提出要“采取铁腕淘汰落后产能”。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成为铁腕出击的对象。
零碳小屋进社区
蹬上健身发电车,健身的同时就产生了电力。北京丰台区东高地社区广场上有一间玻璃小屋,太阳能、风能、人工动能样样齐全,被称为“零碳”小屋,社区居民在感受乐趣的同时倡导低碳意识。
目前正在举办的上海世博会是第一个正式提出“低碳”理念的世博会。各大场馆设计中部极力凸显低碳理念,不少场馆都设置了低碳体验项目,有关低碳的例子在世博会上可以说是不胜枚举。“2010,你低碳了吗?”如果你对这样的问题不知道怎样回答,显然在很多人眼中你肯定是落伍了。如今,无论是商品还是服务,无论是营销还是作秀,低碳似乎成为一张很好用的标签。低碳俨然成了一种时尚、一种潮流、一种态度。有人把2010年称作低碳元年,那么究竟什么是低碳呢?
低碳是指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低碳”虽然是个新名词,反映的却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低碳一词在2009年声名远扬。丹麦的哥本哈根,这座天寒地冻的北欧城市,成为2009年全球最热闹的地方。在这里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使“低碳”这个原本大多数人极其陌生的词汇,成为了世界的流行语。
我们生活在一个对碳基能源高度依赖的世界。煤、石油、天然气,这些能源在燃烧过程中都要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气体会使大气层不断升温,引发全球暖化。更严重的是,按照目前的消耗,全球石油的可开采量只有40到60年,煤炭可以开采150年。人类急需找到一种更少碳排放的发展方式。
虽然在去年年末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各国并没有达成实质性的减排计划,但中国政府依然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碳强度比2005年降低40%到45%”。对于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中国来说,这个目标可以说十分艰巨。中国的纺织工业是高耗能和碳排放的大户,在国内外碳减排的双重压力下,低碳成为这些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一片“咏碳调”中,在全球都把低碳挂在嘴边时,不少中国企业开始走上低碳减排的道路,但很多企业也很迷茫,因为他们不知道发达国家的标准是什么,有关低碳的种种争议从未结束。
事实上,围绕低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博弈并不仅限于此,碳交易就是其中重要一环。有人预测,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将达到1400亿欧元,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目前,我国可供交易的碳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然而,这一市场的主导权却—直控制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那么,碳交易到底是什么呢?
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熊焰解释说:“碳交易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作为商品进行交易。比如钢铁企业,规模都一般大,每年要降500吨(二氧化碳)排放。A钢厂通过努力降了700吨,而B钢厂经过努力只降了300吨,Am厂多出来的200吨就可以卖,而B钢厂必须买200吨,或者是认罚,这个交易就开始了”
碳交易作为市场化的手段,让减排二氧化碳变得有利可图,这样企业参与碳减排也就有了积极性。事实证明,这种手段成本最低而且效率最高,最易被企业所接受。据统计,2008年,全球碳交易高达1200亿美元。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国内就陆续成立了5家从事碳交易的交易所。长期从事碳交易机制研究的潘家华告诉记者,碳交易之所被看重,是源于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京都议定书等一系列碳减排协议。这些协议都对发达国家的碳减排量进行了强制要求。
当减排二氧化碳被赋予了价值,便有了投资交易的可能。国外的市场红红火火,而中国碳交易市场却还是刚刚起步。已经开张一年半的北京环境交易大厅,碳交易业务量屈指可数,只是象征意义。国际市场上热捧的碳交易在中国受到冷落,那么,中国和发达国家的碳交易又是怎样呢?
《京都议定书》提出,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购买碳排放权的方式,实现减排目标。每年,发达国家通过清洁发展机制提供的资金高达数十亿美元,而发展中国家是通过开展低碳项目来争取这笔资金。2012年,《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任务即将到期,新的减排指标还不明朗。失去了对碳减排的刚性约束,清洁发展机制这种碳交易自然无从谈起。
另外,中国的每一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除了要获得政府审批外,还要接受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的审查。在这一审查环节上,近年来对于中国的项目有着逐年从紧的趋势。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夕,10个已经具备资格的中国风电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被拒绝通过。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欧美发达国家都在抓紧设计各种碳金融产品,碳基金、碳期货等衍生产品相继出现,碳的定价权也正在逐渐被欧美等金融发达国家控制。潘家华指出,在碳减排的国际共识下,未来碳的价值必将进一步强化,碳排放会像黄金、石油一样和货币体系紧密相连。
虽然中国目前还没有强制减排的义务,但决不能放弃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的权利。因为在2020年以后,随着发展中国家对碳需求的增加和话语权的加重,有关碳的国际博弈会更加激烈,未来对碳资产的把握和需求,会在世界经济格局中起到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增强对碳资产属性的充分认识,对将来至关重要。
除了欧美国家加紧控制碳金融市场之外,围绕着新能源技术和市场展开的竞争也是如火如荼。2009年1月,奥巴马宣布了“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计划投入1500亿美元,用3年时间使美国新能源产量增加1倍。德国到2020年,新能源领域年投资额将达到280亿欧元,是目前投资额的两倍。根据中国能源发展规划,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占有率将达到15%。
现在,低碳很热,“热”在各界对它的关注,而对它狂热和盲目也是低碳另一个热的外部表象。在低碳的热潮下,我们也必须认清,低碳是企业、地方政府实现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重要手段,但它却不是一个可以随意张贴的绿色标签。低碳能体现一个大国的责任,但它也可能成为国家发展前行路上的一个陷阱。未来中国的低碳之路是平坦,是坎坷,让我们用低碳的心隋一起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