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歌谣:一种被湮没的文学类型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seg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20年代初的歌谣界,婚礼歌谣还未获得真正独立的学术地位:婚礼歌谣界的一批研究者,还暂未获得民间文化批评界的关注,直到《歌谣婚姻专号》的创立,使得婚礼歌谣研究作為一个独立的歌谣门类,有了真正发展的学术平台。《歌谣·婚姻专号》聚集了一批民俗学家,开启了学人办刊的新思路,有力地推进了婚礼歌谣研究的发展,也为新式婚姻观的现代启蒙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学人办刊 《歌谣·婚姻专号》婚礼歌谣 爱情诗
  “五四”时期,随着民族热情的高涨,民俗学家们对有着深厚民众基础的歌谣倾注了前所未有的热情,歌谣研究也迎来了蓬勃发展。婚礼歌谣作为歌谣大类中的一个分支,它曾伴随着中国民众几千年婚礼仪式的进程,是中国民间的古老智慧和口头艺术的重要瑰宝。然而,婚礼歌谣研究的先河,则是近代以来的事,主要是以《歌谣·婚娴专号》为中心开展的一系列研究,推动了近代婚礼歌谣研究抵达了一个新的研究水平。
  早期的《歌谣·婚姻专号》聚集了钟敬文、顾颉刚、常惠、魏建功等一批民俗学家,产生了《海丰人表现于歌谣中婚娴观》《云南关于婚礼的歌谣》等婚礼歌谣研究中的理论名篇,正是由于《歌谣·婚娴专号》的编辑活动,开创了现代婚礼歌谣研究理论的先河。它通过聚集一批民俗学家进行办刊,搜集整理各地婚礼歌谣,为后来的研究者们提供了资料方面的重要借鉴和索引,这种“学人办刊”的办刊思路,提升了该刊的学术水平;它通过婚礼歌谣这一学术话题的开辟和拓展,成为该领域研究历史的创造者之一;它鼓励一批民间文化学者进入婚礼歌谣研究领域,推动一批民间文化著作以及婚礼歌谣著作的出版,形成和构建了现代情爱诗的大众传播,启蒙了新式婚娴观念。
  一
  对于婚礼歌谣研究而言,1924年的婚礼专刊令人记忆深刻。这一年,《歌谣》中的《歌谣·婚娴专号》创刊。这一期的“婚娴专号”,第一次集中采集了《新打的茶壶》《回娘家》等经典而又短小的婚礼歌谣,开创了国内最早婚礼歌谣采录专刊的先河。《歌谣·婚姻专号》除了收录婚礼歌谣外,还注重婚礼歌谣的理论研究,其研究视野从婚礼仪式、情爱、过程等多个层面全面铺开。作为当时唯一的歌谣研究专刊,《歌谣·婚娴专号》能有这样远大的见识,主要在于它背后聚集了一批民俗学家,由于深厚的专业背景,他们在进行婚礼歌谣研究时,能很好地甄别婚礼歌谣的价值,并且对婚礼歌谣这一歌谣门类进行更深入地研究。
  例如,该专号中有杨中伟的《新打的茶壶》:“新打的茶壶亮堂堂,新买的小猪儿不吃糠,新娶的媳妇儿不吃饭,眼泪汪汪想他爹娘,人家都说公婆好,好死了公婆不如爹娘。”(1)整首歌谣采用通俗易懂的口语,白南的格式,内容浅白,通俗易懂。还有白启明采录的三首婚礼歌谣《回娘家》:“回娘家,吓正经,不胜在家看相公,看见床,就是家,看见女婿娘家吗。”(2)《不图田》:“不图田,不图地,只图寻个好女婿,拿着升子借米面,拐过来头看看也惊喜。”③《薅薅脸》:“薅薅脸,薅薅脸,摘摘眉,女婿看见就地围,女婿,女婿你白围,再来薅脸与摘眉。”④从形式上看,这三首歌谣有着和谐的韵律、明朗的节奏;从内容上看,这三首歌谣正是婚礼仪式中的歌谣。这三首歌谣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仪式内涵。在演唱过程中,一边演唱、一边做出仪式性动作,让围观的群众能欣赏这一有趣的过程,也能更好地感受到歌谣背后美好的寓意。(5)《薅薅脸》这首歌谣,在念诵歌词的时候,念诵者的手和脚,需要演唱者和歌词对象完成“薅”“摘”等动作,通过这些歌谣动作的完成,寄寓婚礼后男女生活美好的寓意。今天看来,这些婚礼歌谣也许不起眼,可是,正是由于《歌谣·婚姻专号》的编辑们同时也是民俗学家,他们慧眼识珠,让这些婚礼歌谣得以发表、记录,为日后婚礼歌谣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事实上,一部分歌谣采集者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些歌谣的价值。他们认为这些诞生于乡村,流行于村野的歌谣反而保留了新鲜活泼的特色。正如梁实秋在《歌谣与新诗》所说,这些民间歌谣几乎就是现成的、有节奏、有音韵的白话诗、也只有在民间歌谣的音节里还保存着对于有音节的文字的喜悦。(6)
  《歌谣·婚姻专号》还采录了杨劫的《葫芦》:“葫芦芦花上墙来,看见婆家送帖来,驴夫胭脂马佚粉,骆驼驮的洗脸盆,母猪衔的红扎根,山羊搭的花手巾,喜字簪儿十六根的。”⑦这首短小的婚礼歌谣,在当时富有典型意义,它富有表演性,模仿的情境是新娘新郎进入洞房后“闹洞房”的仪式过程。上述这些短小、看似不太起眼的歌谣,其反映了上千年来民间古老的仪式原型,藏着丰富的价值,而正是由于“学人办刊”的办刊理念,才能很好地甄别这些婚礼的价值,等有朝一日重放光彩。
  事实上,《歌谣·婚姻专号》采录的婚礼歌谣,一方面为后来的婚礼歌谣理论研究奠定了文本基础,另一方面也为五四以后的新诗创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本。正如顾颉刚在谈及当初发起歌谣征集运动的动机时指出,其最初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新诗创作,因为当时流行的潮流就是在传统中寻找新诗资源,因此,这批民俗学家才“注意到歌谣”。例如,何植三的《新人新眠床》:“新人新眠床,新花棉被燠新郎;两个枕头一个盎,明年燠过小德郎。”(8)这首发表在《歌谣周刊》的文章,也影响了他的新诗创作。在他的新诗《农村的恋歌》中,其中有一首这样写道:“妹是鲜花,伊是柴生,教我怎么不爱你?”⑨还有他创作的《农家杂诗》《落叶》等,可以看出,何植三创作的这些新诗深受婚礼歌谣的影响,尤其是那种乡间口语的朴质非常明显。后来的新诗诗人刘大白、冯雪峰、刘半农、俞平伯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能利用家乡的方言资源,写出优秀的歌谣体诗,并且具备一定的风味和美感。
  综上所述,《歌谣·婚姻专号》对婚礼歌谣的研究,在数量上也许并不能与之后的《民俗周刊》《新青年》《大公报》等期刊相比,但是《歌谣·婚姻专号》在歌谣整理和研究上,其出版的时间和作品的质量都属于上乘,这与它背后聚集的一批民俗学家进行办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学人办刊”的办刊思路,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婚礼歌谣研究的进展。   二
  随着歌谣研究的推进,以北大学者为中心的歌谣研究者们以《歌谣》为中心,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歌谣研究共同体。随着歌谣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歌谣的一个重要门类——婚礼歌谣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歌谣·婚姻专号》创刊号上一共发表了三篇研究文章,其论题既包括婚礼仪式的实践研究,如《一对歌谣家的婚仪》《北京的旧式结婚》,也包括婚姻仪式中的事物研究《一个全金六礼的总礼单》,还包括婚姻仪式过程中演唱的婚礼歌谣,比如《新打的茶壶》《回娘家》《不图田》等六首歌谣。在该卷卷末,编者还特地附加了一份“本刊启事”表单,交代了《婚姻专刊》创办的由来。一是由于婚姻是人生一件大事,有极繁歧的风俗去表现它,有极具魅力的歌谣去赞颂它;二是本刊的编辑常维钧先生结婚,编辑们则为了祝颂他们的安乐,供给他们“即景生情”的感觉,专门编辑了《歌谣周刊·婚姻专号》。在“本刊启事”中,还向广大同人发出了征稿,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婚礼歌谣这一领域创作中来。㈣
  应该说,《歌谣周刊·婚姻专号》第1卷谈不上研究上的深度、广度,但是作为在中罔第一次刊登跟婚姻相关的歌谣刊物,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那一时期中罔婚礼歌谣研究的学术水平,并在总体上奠定了中罔现代婚礼歌谣研究的基本学术面貌,即从实践中出发,对婚礼仪式场域的各个角度展开分析阐释,对婚礼歌谣这一特定的文本展开探讨。而在随后的《歌谣·婚姻专号》中,这些研究特征也在不断地加强。
  《歌谣周刊·婚姻专号》发表了《一对歌谣家的婚仪》《北京的旧式结婚》等婚礼歌谣研究论文,论题包括婚礼仪式中演唱的婚礼歌谣、婚礼歌谣的礼单、旧式结婚仪式的歌谣等理论研究内容;《一对歌谣家的婚礼》作为《歌谣周刊·婚姻专号》第一篇婚礼歌谣理论著作,详细记录了当时一对歌谣家的婚礼实践,并且把地方采录的婚礼歌谣直接应用在那对歌谣家的婚礼场合中。作者写道:“昨天我在歌谣中随便翻翻,却翻出两首很有趣的结婚歌,我就随手抄了出来,等我念给大家听,这第一首是接亲时的情形,‘开开箱,开开柜,大红褥子大红被。轰,轰,放大炮,姑娘吓一跳,妈妈哭得怀中抱。爸爸带你抱上轿,’还有好的呢!请大家静心的听! ‘绿鸟仔,肚下黄,新打锁匙开新房。’”(11)
  在歌谣家结婚仪式中,现场模仿写出婚礼歌谣,表示对结婚新人的祝贺。这正体现了《歌谣·婚姻专号》中婚礼研究的实践精神。
  很快,《婚姻专号》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一周后的《婚姻专号》第2卷马上得以出版。《婚姻专号》第2卷也较好地体现了当代婚礼歌谣研究的跨学科视野,其研究内容不但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婚礼歌谣范畴的限制,并且与社会学内容进行交叉,将意识形态和文化批评等西方理论资源引入了歌谣文学研究。例如,《歌谣中的婚姻观》一文中,以婚礼歌谣《金竹桠》《油煎豆腐裹里黄》《远看情姐白皓皓》为范本,探讨了这些歌谣中所包含的社会意识形态内容。例如,《金竹桠》歌谣中,作者从歌谣的字里行间分析出歌谣中民众的“脑筋简单”,民众也正是通过歌谣的演唱,才“得到了精神上的许多安慰”(12);同一卷上的《瑶人的婚姻》一文通过分析瑶人的婚嫁习俗,推出早期情歌的产生缘由,体现出人类社会学的研究视野。
  从上述研究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民俗学家们对西方歌谣研究方法的借用,包括意识形态、人类学等学科研究方法借鉴。在歌谣研究方法引进过程中,这些研究还稍显稚嫩,但也绝不是生硬、急切地搬用新名词、新方法,而是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了消化。因此,当时的歌谣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其是在研究中体现了比较宽广的研究范本和较为开阔的学术视野,这也为后续的研究者们提供了更为开阔的思想空间和更为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难得的是,他们在记录选择婚礼歌谣过程中,深受西方人类社会学学者的影响,采用如实记录的原则,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婚礼歌谣的内容,在当时新旧文化和习俗交错存在的年代,是非常宝贵的。在对西方研究方法的借鉴上,我们可以看出,《歌谣·婚姻专号》研究者们对歌谣学科理论运用的日益熟稔,他们逐渐过滤学术话语更新的生涩感,表现出一种更富有学术理性的从容感。从该刊的前几卷,我们还能看到一些西方理论模仿学习的痕迹,接下来的几卷婚礼歌谣研究,读者很明显感觉到,他们在运用这些理论资源时的日渐深入。可以这么说,《歌谣·婚姻专号》中婚礼歌谣研究记录了我国婚礼歌谣记录及其学科发展的学术过程。
  三
  随着婚礼歌谣的搜集和婚礼歌谣研究的推进,《歌谣·婚姻专号》的编辑们发现婚礼歌谣的内容中有一些涉及情爱的部分。例如,何值三采录的《新娘子》:“新娘子,当当吹。日里吃瓜子,夜里抱老子”(13),这首歌谣对新郎新娘入睡的床上生活进行捕述;郑宾于收集的婚礼歌谣“一把扇子里面花,情姐爱我我爱她,情姐爱我花扇子,我爱情姐肚皮软”(14)。这些歌谣言辞大胆,可以说是一种性骚扰行为。然而,这些诗歌,不仅没有遭到人们的反对,反而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成为广泛流传于乡野的婚礼歌谣。
  作为《歌谣·婚姻专号》编辑之一的周作人发现了这一现象。他在《猥亵歌谣》一开笔就感叹说:“猥亵的歌谣,赞美私情种种的民歌,即是有两性的烦闷而不实行的人所采用的别求满足的方法。”“它们实在是后来优美的情诗的根苗。”(15)作者郑宾于在《歌谣中的婚姻观》说道:“有几首歌谣,带点猥亵的词儿,我不避免它的缘故,一则是要保存贫民文学的本来面目。”(16)周作人对“猥亵歌谣”极力推广,从《猥亵歌谣》之后,他又写了《征求猥亵的歌谣启》《关于“猥亵歌谣”》《从猥亵的歌谣谈起》等文章,极力推广这类歌谣。就婚礼歌谣而言,“猥亵歌谣”的实质内容就是情爱歌谣。
  正是由于编辑们的极力倡导,五四后的情爱诗获得短暂的春天。在《20世纪诗歌大系1917-1927》中,笔者发现在这一时期的刊物上出现了很多爱情诗,甚至还有色情诗,有的在诗艺上还相当优秀。例如,俞平伯《愿你》:“愿你不再爱我,愿你学着自爱罢,自爱方是爱我了,自爱更胜于爱我了。”(17)他的另外一首《假如你愿意》:“我不能有你,且不能有我自己,我当为你所有,假如你愿意。”(18)另一位詩人刘复的爱情诗也是“自然成趣”,《叫我如何不想她》:“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19)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强势语言、全球化及网络发展的冲击下,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正在面临消亡的危险。国内很多学者从语言习得的角度在语言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文基于国内外语言磨蚀的研究现状,从语言习得的逆过程——语言磨蚀的角度,提出进行少数民族语言磨蚀研究的价值,以期为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语言磨蚀 少数民族语言 语言保护  语言磨蚀
摘 要: 作家王程强以传记书写走进王阳明的生命,以细节的考证和独特的切入角度塑造出王阳明历史形象这一骨架,又以文学的手法丰满王阳明艺术形象的血肉,最终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对王阳明心学的内涵进行了艺术阐释,最终呈现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王阳明形象。  关键词:王程强 王阳明 传记书写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不朽者。新世纪以来,王阳明题材的文学创作迎来一股热潮,许多作家聚焦王阳明题材的文学创作,河南作家王
摘 要: 瞿秋白汉语规划建设的基本特征是人民本位。变革汉语“书写技术”,创造全体人民共享的 “新型中国文化”,是瞿秋白汉语规划的“根本出发点”;倡导“文腔革命”,切实地改造和提升几万万“中国基层百姓”的语文生活,是瞿秋白汉语规划的中心任务;保证最广泛基层群众的积极参与,是瞿秋白汉语规划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人民本位 瞿秋白 汉语规划 基本特征  语言规划虽然可以有个人的作为,有研究团
推荐语  绍兴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建城史,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绍兴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名人辈出。被毛泽东主席誉为“鉴湖越台名士乡”。作为绍兴的最高学府.绍兴文理学院一直在积极探索利用绍兴丰厚的文化资源来推进人才培养实践.以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模式。特别是鲁迅先生曾担任我校前身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的监督(校长).我校也一直非常重视发挥鲁迅精神思想的育人功能。不仅开设了多门鲁迅研究课程.还先后成立了鲁迅研
摘 要:在德国表现主义经典电影《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中,“市集”这一场景设置蕴含着深刻寓意。运用电影心理学解析“市集”,以影片细节、整体文本、精神分析、系列作品和历史背景这四个不同维度的坐标系为基准,本文得出结论:“市集”折射出德国民众的战后矛盾心理——既希冀自由,又依赖威权;既封锁外界,执着内心,又曲折表达对现实的观照;既有自卑的民族情结,又深埋征服万物的野心。在此基础上,试图揭示电影心理学的重
摘 要: 李煜的作品中常表现出避世隐逸的思想。纵观李煜生平经历,可见他一生各个时期表现出的避世思想有着不同的意图:早期其避世是为躲避猜忌与斗争,专心于艺术创作;为帝时他面对焦灼痛苦的局面,便以抽离逃避的方式寻求内心安宁;被俘后他则是通过抒写避世归去之意来向往自由,并希望以此保全自身。此外,避世更是他追求自由清静本性与佛家遁世思想的体现。  关键词:李煜 避世思想 隐逸  南唐后主李煜,人生颇为坎坷
摘 要: 《樱桃之远》 《水仙已乘鲤鱼去》 《茧》作为张悦然不同时期的三部作品,均体现了弗洛伊德所谓“恋父情结”。本文旨在通过文本细读和文本分析,揭示张悦然小说中“恋父情结”的体现;并分析此一“恋父”模式背后展现的作者意图以及张悦然笔下“恋父情结”的特征所在;最后通过与现代作家张爱玲《心经》此一文本的比较,阐释张悦然小说中“恋父情结”背后的“成长”主题。  关键词:张悦然 恋父情结 成长叙事  “
抹不掉的一些画面,如云似雾。   潮湿的风从海边吹来,掠过被磨砺了千万年的砂粒,跃过海岸上新生或老去的花纹贝壳,飘过散发着乌黑机油气味的岸边旧船舶。穿过大片大片黑黝黝的密林,被大群胖鸭子的白羽毛抖落,与打滚的肥猪碰个面,小村子被雾笼罩了,池塘里总是泛着白色泡沫,孩子与成熟的椰子一同跳进水里溅起水花,劳作不息的南方女人抬起又低下隐忍困惑的脸,再穿过一条路边开满含羞草的石子路,路边大朵大朵的花开
摘 要: 《段太尉逸事状》中,柳宗元从三件逸事刻画了段太尉的人物形象,突显了段太尉的“仁义爱民”“聪明睿智”“勇毅笃行”“廉洁奉公”等性格特点。段太尉的性格特征和柳宗元的写作目的,都对如今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仁爱 睿智 勇毅 廉洁 现实意义  《段太尉逸事状》是柳宗元艺术成就极高的一篇散文,用客观写实的态度、对比烘托的手法、丰富的语言刻画了生动的人物形象,段
摘 要: 传统神话题材一直是网络文学创作的热点,在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和程式化愈发明显的今天,网络人气作家尾鱼以其别出机杼的“神话书写”在海量网络文学作品中独树一帜。对我国神话的利用与转化成为其叙事的重要手法,也成为吸引读者的关键要素。本文分析我国传统神话在尾鱼小说叙事中的投射与架构,探讨其独特的“神话书写”模式,进而阐释其在网络文学发展中连接文学传统与当代文学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 :网络文学 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