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高校教育、教学的基础。在大学生学习这个系统中,教和学是两个主要矛盾。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这个群体而言,发挥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大学里“学会学习”具有重要而紧迫的意义。而“学会学习”的关键之一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自律意识与自律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自律精神;培养
一、自律意识与自律能力的涵义与特征
自律与他律最初是由康德提出的一对哲学伦理范畴,用来指不从外在的某种要求(如神、世俗权威、传统或自然本能)来获得道德力量,而是通过自己的理性,根据自己的良心,为追求道德本身的目的而制定的伦理原则。不同的学科对自律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普遍认为自律的共性在于,它要求人们更多的是理性、信念等作为行为选择的约束力和驱动力,尊重人的主体性,强调自主、自治和自我教育,具有自觉性、自主性、内控性、自教性等特征。从自律的定义和特征中,可以引伸出学习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的定义,就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依靠理性、信念等内在因素和内在力量,对学习进行自我规划、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以达到最优学习目标的自觉的思想认识和能力。
二、大学生自律能力培养的现状思考
自律是一种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有效方法,反之,自律弱化对青年大学生来说则是极其危险的信号。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 “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作为将要挑起社会主义建设重担的当代大学生来说,部分大学生中所体现出的与其身份严重不符的自律弱化现象实在堪忧,其无视社会公德,诚信缺失等等。虽然大多数大学生内心也有维护社会公德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然而害怕招惹麻烦而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却成了多数人动机和行为之间衔接的最大障碍,导致了维护社会公益行为的不能发生。上述现象虽然对于整个大学生群体来说是部分或个别现象,但对于个体那就是百分之百。因此基于大学生培养目标,自律弱化的现象必须引起高校学生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大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的道德与行为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并形成自律习惯,提高自律能力,将是高校学生工作与德育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三、大学生自律能力弱化成因分析
(一)社会大环境不断变化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功利主义观念不断影响着我国的广大青年,大学生作为青年中接受事物和观念迅速的群体深受影响。大学生常常将 “自我、自由”作为自己应该争取的权利,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谈“价值”。很多当代大学生只关心“我”如何如何,漠同学、室友、教师乃至集体和国家。而大学正是这一时代的青年从学校迈向社会的重要转折时期,对的向往和了解是大学生们的内在动力。然而在种种的媒体宣传中、在浩瀚的网络环境里到处都有社会现象的折射,而不良的社会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非常深入,在一定程度上胜过了高校德育的正面教育。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不足之处
高校德育教育主要是利用自律与他律辩证关系原理中的他律起到教育的作用,来提升大学生们的自律意识,培养自律能力,推动大学生日常管理。学校通常用硬性的规定和纪律处分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运用的大多是单纯的“堵和压”的方式,成效甚微。另外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目标过于理想化、内容过于理论化、过程过于任务化等,体现出较多的强制性,忽略了受众群体的接受意愿和接受能力,甚至造成了个别同学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三)家庭不良教育因素的影响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潜在影响既深入又深远。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家庭价值观的教育伴随大学生近20年的成长,其中的不良因素对大学生自律能力的弱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的家长溺爱子女,无原则地满足他们不合理的要求,在生活上过于偏袒、放纵;子女做错了事,往往原谅、迁就的多,批评教育的少,致使他们变得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顾及他人及社会的利益。久而久之,大学生在行为上表现为自私自利、过度散漫、好逸恶劳、缺乏责任感,不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一些独生子女更是如此。
四、大学生自律精神的培养对策
(一)充分发挥学生自律组织的作用
大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就像宝藏,需要大学生组织来进行充分挖掘。大学生自律组织由在校生志愿组建,以课堂、校园、公寓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开展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相关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学生组织。学生们按照自愿、自助、自发服务的原则,发挥规范大学生行为、引导大学生自律、服务大学生生活的作用。通过榜样示范、民主监督和沟通协调的机制,借助校园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平台,发挥学生的自主权、突出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借助大学生群体认同需求强烈,从众心理的特点,发挥正向引导的作用。
(二)借助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自律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充分发挥目标的引领作用,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通过自我评估、设定目标、环境分析、对策调整与反馈等环节,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发挥核心效能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择业观,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
业选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蕴含着丰富的自律资源,使大学生为步入职场,翻开人生新篇章做好充足的准备,从思想观念、知识信息、意志品质等多方面应对新的挑战,激发学生的斗志,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将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教育融合到课堂、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和就业指导的工作中,满足学生需要的同时,引导学生加强自律,发挥他律和自律的联合效用。
(三)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个人修为的一些宝贵思想在大学生自律精神的培养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来自于儒家思想的“慎独”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个人修为中自律的典型观点,慎独思想来自于《大学》和《中庸》,主张个人在没有他人监督的情况下更要心存敬畏、谨言慎行。朱熹将慎独解读为在内心深处控制自己的不正当的意念或欲望。在朱熹的道德哲学中,主张修身以道,修以仁,不断强化自身道德修养,认同和内化社会的道德规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平台和手段中,教师要注重发挥传统文化精华对学生的熏陶作用,努力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紧密结合。
參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6.15.
[2] 朱孔军.大学生管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5.
[3] 魏魏.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吉林化工工学院学报,2016( 2) .
[4] 朱理鸿.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律品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7(12) .
关键词:大学生;自律精神;培养
一、自律意识与自律能力的涵义与特征
自律与他律最初是由康德提出的一对哲学伦理范畴,用来指不从外在的某种要求(如神、世俗权威、传统或自然本能)来获得道德力量,而是通过自己的理性,根据自己的良心,为追求道德本身的目的而制定的伦理原则。不同的学科对自律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普遍认为自律的共性在于,它要求人们更多的是理性、信念等作为行为选择的约束力和驱动力,尊重人的主体性,强调自主、自治和自我教育,具有自觉性、自主性、内控性、自教性等特征。从自律的定义和特征中,可以引伸出学习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的定义,就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依靠理性、信念等内在因素和内在力量,对学习进行自我规划、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以达到最优学习目标的自觉的思想认识和能力。
二、大学生自律能力培养的现状思考
自律是一种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有效方法,反之,自律弱化对青年大学生来说则是极其危险的信号。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 “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作为将要挑起社会主义建设重担的当代大学生来说,部分大学生中所体现出的与其身份严重不符的自律弱化现象实在堪忧,其无视社会公德,诚信缺失等等。虽然大多数大学生内心也有维护社会公德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然而害怕招惹麻烦而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却成了多数人动机和行为之间衔接的最大障碍,导致了维护社会公益行为的不能发生。上述现象虽然对于整个大学生群体来说是部分或个别现象,但对于个体那就是百分之百。因此基于大学生培养目标,自律弱化的现象必须引起高校学生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大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的道德与行为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并形成自律习惯,提高自律能力,将是高校学生工作与德育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三、大学生自律能力弱化成因分析
(一)社会大环境不断变化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功利主义观念不断影响着我国的广大青年,大学生作为青年中接受事物和观念迅速的群体深受影响。大学生常常将 “自我、自由”作为自己应该争取的权利,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谈“价值”。很多当代大学生只关心“我”如何如何,漠同学、室友、教师乃至集体和国家。而大学正是这一时代的青年从学校迈向社会的重要转折时期,对的向往和了解是大学生们的内在动力。然而在种种的媒体宣传中、在浩瀚的网络环境里到处都有社会现象的折射,而不良的社会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非常深入,在一定程度上胜过了高校德育的正面教育。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不足之处
高校德育教育主要是利用自律与他律辩证关系原理中的他律起到教育的作用,来提升大学生们的自律意识,培养自律能力,推动大学生日常管理。学校通常用硬性的规定和纪律处分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运用的大多是单纯的“堵和压”的方式,成效甚微。另外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目标过于理想化、内容过于理论化、过程过于任务化等,体现出较多的强制性,忽略了受众群体的接受意愿和接受能力,甚至造成了个别同学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三)家庭不良教育因素的影响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潜在影响既深入又深远。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家庭价值观的教育伴随大学生近20年的成长,其中的不良因素对大学生自律能力的弱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的家长溺爱子女,无原则地满足他们不合理的要求,在生活上过于偏袒、放纵;子女做错了事,往往原谅、迁就的多,批评教育的少,致使他们变得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顾及他人及社会的利益。久而久之,大学生在行为上表现为自私自利、过度散漫、好逸恶劳、缺乏责任感,不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一些独生子女更是如此。
四、大学生自律精神的培养对策
(一)充分发挥学生自律组织的作用
大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就像宝藏,需要大学生组织来进行充分挖掘。大学生自律组织由在校生志愿组建,以课堂、校园、公寓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开展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相关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学生组织。学生们按照自愿、自助、自发服务的原则,发挥规范大学生行为、引导大学生自律、服务大学生生活的作用。通过榜样示范、民主监督和沟通协调的机制,借助校园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平台,发挥学生的自主权、突出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借助大学生群体认同需求强烈,从众心理的特点,发挥正向引导的作用。
(二)借助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自律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充分发挥目标的引领作用,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通过自我评估、设定目标、环境分析、对策调整与反馈等环节,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发挥核心效能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择业观,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
业选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蕴含着丰富的自律资源,使大学生为步入职场,翻开人生新篇章做好充足的准备,从思想观念、知识信息、意志品质等多方面应对新的挑战,激发学生的斗志,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将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教育融合到课堂、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和就业指导的工作中,满足学生需要的同时,引导学生加强自律,发挥他律和自律的联合效用。
(三)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个人修为的一些宝贵思想在大学生自律精神的培养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来自于儒家思想的“慎独”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个人修为中自律的典型观点,慎独思想来自于《大学》和《中庸》,主张个人在没有他人监督的情况下更要心存敬畏、谨言慎行。朱熹将慎独解读为在内心深处控制自己的不正当的意念或欲望。在朱熹的道德哲学中,主张修身以道,修以仁,不断强化自身道德修养,认同和内化社会的道德规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平台和手段中,教师要注重发挥传统文化精华对学生的熏陶作用,努力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紧密结合。
參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6.15.
[2] 朱孔军.大学生管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5.
[3] 魏魏.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吉林化工工学院学报,2016( 2) .
[4] 朱理鸿.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律品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