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世纪八九十年代,大概是清朝乾隆年间,欧洲大陆的法国正经历大革命的腥风血雨。不同派别之间轮流当政,互相猎杀,巴黎流血漂橹。
英国政治学家埃德蒙·伯克批评说,法国大革命摧毁了西方启蒙时代以来的道德伦理,将把整个欧洲引向暴政。英国宁可不改革,也绝对不要引入法国这样的大革命。
当時,在比法国更加先进的英国,以及比法国落后的德国,欧洲的知识分子多半都认为,法国大革命是一场民粹主义的血腥运动,它和资产阶级真正需要的变革,完全是两回事。
在大革命中,法国大思想家、数学家孔多塞被处死。之前,他早已洞察到这场运动的民粹倾向。他认为,那些狂热分子通过对歉收农民以及城市流民的鼓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一个社会来说,自由比民主更加重要,没有自由的民主,必然走向民粹。
在不断反思过程中,作为数学家的孔多塞发现的一个小定律,颠覆了人类对政治的认知。这个定律后来被称为孔多塞悖论,也叫“投票悖论”(Voting paradox),我们很容易证明它。
假设社会上只有甲乙丙三人,面对ABC三个备选方案(比如对某三个候选人进行投票),有如下的偏好排序:
甲:A>B>C;乙:B>C>A;丙:C>A>B。
由于甲、乙都认为B好于C,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那么这个社会也应认为B好于C;同样乙、丙都认为C好于A,那么同样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整个社会也应认为C好于A。于是,根据大小的传导性,我们得到一个排序:B>C>A。
投票悖论用非常简单的数学原理,证明了民主或者说直接的选票并不能选出社会真正的偏好。
可是,回到之前的假设,甲、丙其实都是认为A好于B,而不是相反。于是,这里出现了矛盾。换句话说,投票悖论用非常简单的数学原理,证明了民主或者说直接的选票并不能选出社会真正的偏好。
投票悖论颠覆了知识分子对民主的认知,之后,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于是诞生了鼎鼎大名的公共选择学派。这个学派所做的事情,很大部分就是和民主这两个字过不去。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发明各种模型,来演示和证明民主和直接投票的各种不合理。
回到法国的故事。法国的民粹主义悲剧,启发了美国人,所以美国在建国之后的选举制度演化,自始至终都在竭力避免民粹主义。比如,美国总统选举是选举人制度,而不是严格意义的全民普选。
除了政治避免民粹,经济生活同样如此。在经济学界,公共选择学派直接研究政治,而其他学派的经济学家并不直接研究政治,但很多人都对民粹乃至民主充满敌意。
在崇尚国家和权力的凯恩斯主义者看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政府掌握好财政和货币政策工具,以工代赈,让普通大众找到工作,有饭碗即可。很多经济政策要由强力的总统和幕僚悄悄地实行,千万不要对公众说出来,更不要让所有人来投票决定。
在崇尚市场的古典主义者、奥地利学派看来,企业家的决断是解决经济问题的唯一方案。至于社会大众包括工人,他们多半不懂经济,只有企业家才是最稀缺的资源。他们甚至认为,工会是最大的垄断组织—垄断着人力要素,因此必须要削弱工会。
研究经济学近百年的流变,你会发现经济学家可能在自由和权力这两者之间摇摆,但他们很少摆向民主二字,甚至都很少谈这个问题—尽管民主和民粹完全是两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