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连接第三方支付平台和银行的支付清算机构——网联终于来了。8月4日,央行下发文件,明确要求各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网络支付业务必须由此前的直连模式转移至网联平台处理。
截至2018年6月30日,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要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第三方支付直连银行的模式走到了历史尽头,互联网支付统一清算时代整个支付体系的利益格局将被改写。而在全新的体系之下,用户、支付公司、银联、央行等又将受到哪些影响呢?
网联:“第三方支付版银联”
网联的全称是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简单的说,它是专门为支付宝、财付通、快钱、网易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搭建的一个共同拥有的转接清算平台,由央行负责监督并管理。
为了保证独立公正,网联平台由网联清算有限公司运作。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财付通、支付宝、银联商务等45家机构(其中38家为第三方支付平台),拟共同发起设立“网联清算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亿元。股份构成上,央行下属7家单位占股37%,央行系成为第一大股东;备受业内关注的支付宝和财付通最终持股比例皆为9.61%;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持股比例为3%,代表不符合入股资格的中小支付机构行使投票权。
央行:你干了什么,我必须知道
快速增长的第三方支付大多采取直连银行接口模式,直连模式不仅接口重复,而且开设多个备付金账户,关联关系复杂且透明度低,第三方支付机构相当于各自构建了支付清算体系,游离于现有清算系统之外。而这样一来银行、央行便无法掌握具体交易信息和准确的资金流向,给金融监管、货币政策调节、金融数据分析等央行的金融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当然更危险的是,它也有可能被不法分子所利用,成为洗钱、套现、盗取资金的手段。
央行将清算业务重新划归帐下,并且收编了第三方支付平台,成为了真正的赢家,并且经历了这次整合,今后的各项工作也能够更流畅的开展。
利好中小支付机构
“直连”模式下,各家支付机构与银行单独协商,行业巨头因为有巨额沉淀资金做议价筹码,往往可以获得更低的费率和更优的条件,中小机构则较为弱势,于是形成了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局面。
“网联”的出现将改变这一局面。网联的上线将利好中小支付机构,使得他们终于和大中型支付机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再背负直连银行数量少、费率高的先天劣势,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而对大中型支付机构而言,原有的优势被抹平,行业加速分化的链条被中断,需要在新规则下重新建立优势。而对于支付公司来说,后台清算体系的变更,既不会影响业务,也不会影响沉淀资金。
业内人士表示,“网联平台将促进市场上的支付机构回归支付本业,集中精力拓展场景,优化用户支付体验。”
对银行业影响深远
网联成立后对银行和银联也具有一定的影响。首先对于银行整体而言,网联的出现则有望重新获得当前模式下遗失的用户信息。有分析人士表示,在原来的交易模式下,遗失了用户的交易信息,不利于数据的二次应用和开发。现在交易信息可由网联获取,但银行能不能与网联合作得到数据,尚不得而知。
对于中小银行来说,节省了拓展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巨大成本,只要接入网联,就能分享互联网巨头们拓展出的消费场景,进入门槛变平等了,从而留出了部分个性化、创新服务用户的空间。而对于银联来说,长久以来想要将银行卡网上交易的清算也收归旗下的努力宣告失败,网联的网上交易与银联在银行卡线下交易的跨行转接,并无重叠,形成了划江而治格局。
用户:不影响用户体验什么都好说
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其使用第三方支付的习惯已经形成,网联的成立会不会影响用户的支付体验,才是大多数人关心的问题。
实际上,网联的设立,是为了改革和优化现有清算体系,无论存不存在网联,只要现在的第三方支付服务的使用方法不变,前端使用不会也不应该受到影响,更不会改变用户的操作逻辑和行为。如果网联的系统设计得当,性能良好,分布式服务能够承受住高并发的压力,那也不会影响用户体验。相反,平台的出现还有可能让用户的财产安全有更多保障,一旦被某些骗局所坑害,也能够迅速通过数据进行相关取证。
网联的未来:平衡关系,迎接挑戰
网联平台的出现,牵动了各方的利益。网联平台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平衡银行和第三方支付的关系,以确保公平公正。同时要妥善处理和同是央行主管的银联的竞争合作关系。而技术也是网联平台必须要面对的挑战。网联作为网络交易统一清算平台,技术上要求网联的稳定性更高,容量上要达到所有第三方支付容量的总和。
目前支付宝在“双11”峰值已达约8.6万笔/秒,包括国际卡组织Visa、Master card和中国银联每秒能处理6万多笔交易,而网联的目标容量是每秒处理12万笔,峰值期的目标是每秒18万笔。网联的技术和容量设计能否安全度过“双11”“春节发红包”等网络支付高峰期,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摘自新华网
截至2018年6月30日,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要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第三方支付直连银行的模式走到了历史尽头,互联网支付统一清算时代整个支付体系的利益格局将被改写。而在全新的体系之下,用户、支付公司、银联、央行等又将受到哪些影响呢?
网联:“第三方支付版银联”
网联的全称是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简单的说,它是专门为支付宝、财付通、快钱、网易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搭建的一个共同拥有的转接清算平台,由央行负责监督并管理。
为了保证独立公正,网联平台由网联清算有限公司运作。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财付通、支付宝、银联商务等45家机构(其中38家为第三方支付平台),拟共同发起设立“网联清算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亿元。股份构成上,央行下属7家单位占股37%,央行系成为第一大股东;备受业内关注的支付宝和财付通最终持股比例皆为9.61%;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持股比例为3%,代表不符合入股资格的中小支付机构行使投票权。
央行:你干了什么,我必须知道
快速增长的第三方支付大多采取直连银行接口模式,直连模式不仅接口重复,而且开设多个备付金账户,关联关系复杂且透明度低,第三方支付机构相当于各自构建了支付清算体系,游离于现有清算系统之外。而这样一来银行、央行便无法掌握具体交易信息和准确的资金流向,给金融监管、货币政策调节、金融数据分析等央行的金融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当然更危险的是,它也有可能被不法分子所利用,成为洗钱、套现、盗取资金的手段。
央行将清算业务重新划归帐下,并且收编了第三方支付平台,成为了真正的赢家,并且经历了这次整合,今后的各项工作也能够更流畅的开展。
利好中小支付机构
“直连”模式下,各家支付机构与银行单独协商,行业巨头因为有巨额沉淀资金做议价筹码,往往可以获得更低的费率和更优的条件,中小机构则较为弱势,于是形成了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局面。
“网联”的出现将改变这一局面。网联的上线将利好中小支付机构,使得他们终于和大中型支付机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再背负直连银行数量少、费率高的先天劣势,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而对大中型支付机构而言,原有的优势被抹平,行业加速分化的链条被中断,需要在新规则下重新建立优势。而对于支付公司来说,后台清算体系的变更,既不会影响业务,也不会影响沉淀资金。
业内人士表示,“网联平台将促进市场上的支付机构回归支付本业,集中精力拓展场景,优化用户支付体验。”
对银行业影响深远
网联成立后对银行和银联也具有一定的影响。首先对于银行整体而言,网联的出现则有望重新获得当前模式下遗失的用户信息。有分析人士表示,在原来的交易模式下,遗失了用户的交易信息,不利于数据的二次应用和开发。现在交易信息可由网联获取,但银行能不能与网联合作得到数据,尚不得而知。
对于中小银行来说,节省了拓展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巨大成本,只要接入网联,就能分享互联网巨头们拓展出的消费场景,进入门槛变平等了,从而留出了部分个性化、创新服务用户的空间。而对于银联来说,长久以来想要将银行卡网上交易的清算也收归旗下的努力宣告失败,网联的网上交易与银联在银行卡线下交易的跨行转接,并无重叠,形成了划江而治格局。
用户:不影响用户体验什么都好说
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其使用第三方支付的习惯已经形成,网联的成立会不会影响用户的支付体验,才是大多数人关心的问题。
实际上,网联的设立,是为了改革和优化现有清算体系,无论存不存在网联,只要现在的第三方支付服务的使用方法不变,前端使用不会也不应该受到影响,更不会改变用户的操作逻辑和行为。如果网联的系统设计得当,性能良好,分布式服务能够承受住高并发的压力,那也不会影响用户体验。相反,平台的出现还有可能让用户的财产安全有更多保障,一旦被某些骗局所坑害,也能够迅速通过数据进行相关取证。
网联的未来:平衡关系,迎接挑戰
网联平台的出现,牵动了各方的利益。网联平台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平衡银行和第三方支付的关系,以确保公平公正。同时要妥善处理和同是央行主管的银联的竞争合作关系。而技术也是网联平台必须要面对的挑战。网联作为网络交易统一清算平台,技术上要求网联的稳定性更高,容量上要达到所有第三方支付容量的总和。
目前支付宝在“双11”峰值已达约8.6万笔/秒,包括国际卡组织Visa、Master card和中国银联每秒能处理6万多笔交易,而网联的目标容量是每秒处理12万笔,峰值期的目标是每秒18万笔。网联的技术和容量设计能否安全度过“双11”“春节发红包”等网络支付高峰期,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摘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