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音技术在巴伯《钢琴奏鸣曲》中的运用

来源 :报刊荟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rry08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世纪的音乐是多样的、多彩的,它冲破了古典音乐以及浪漫主义音乐中条条框框的束缚,调性变得不是那么的重要,各种音乐层出不穷。各式各样的新音乐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简约主义、序列主义、电子音乐等等,十二音音乐创作技术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孕育而生的。塞缪尔·巴伯的《钢琴奏鸣曲》是美国钢琴奏鸣曲的经典之作,巴伯在他的这首作品作巧妙的运用了十二音音乐创作技术,成为这部作品的一大特点,也是后人学习和参考的标杆。
  关键词:音乐;古典音乐;新音乐;十二音音乐
  塞缪尔·巴伯的《钢琴奏鸣曲》是巴伯唯一一首创作的钢琴奏鸣曲,它被认为是20世纪的美国钢琴音乐的伟大作品和标志作品。这部作品的诞生是巴伯为美国的作曲家联盟所创立二十五周年而写,并由钢琴演奏家霍罗威茨在1950年于纽约首演。一经演出便获得好评如潮,形象生动的音乐语言与复杂多变的演奏技巧更是深入人心。而这部作品是巴伯第一次使用十二音音乐创作技术,开启了巴伯在钢琴作品中序列主义创作手法的开始,让这位“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十二音音乐创作技术属于序列主义音乐的范畴,它首次明确的出现在勋伯格1921年夏天的时候创作的一首作品,这也是勋伯格的第一首十二音作品,是他1923创作的组曲作品25号的前奏曲。十二音体系的核心是音列,也就是一种十二个音音级的有序排列,每个音只出现一次,每个音与调性没有关系,只与另一个音级相关,有点像泛自然音。
  巴伯的《钢琴奏鳴曲》中的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是十二音音乐创作技法运用的主要地方。在第一乐章的呈示部的连接段,也就是第九小节开始,十二音音列首先出现在高声部,与低声部的旋律线条相对位。
  这是一条分解和弦音型式的十二音音列(降e,降d,降a,升f,e,b,a,g,d,c,降b,f),整体线条呈锯齿状,并且是上行趋势,可以说这是一条动力十足的十二音音列。紧接着的第十小节的高声部,又把第九小节高声部的十二音音列上八度模进了一次,但是缺少了f音,这就是巴伯的个性所在。他并不是生搬硬套十二音音列的创作技法,而是根据自己的音乐需要,灵活变通与运用,以一条不完整的十二音列与低声部的旋律线条进行对位。由此可看出,巴伯的十二音音列并不是一条十二音音列的变化重复,而是进行了变化对比。让两条节奏型相同而且音级顺序也相同的十二音音列变成具有各自特点的十二音音列,而并不是把它们简单的进行逆行、倒影或者逆行倒影的处理,而是根据“自己内心的声音”,让音乐有着独特的变化。
  紧接着的十一和十二小节,非完整的十二音音列又进行了变化,从开始的缺失f音,到第十一小节的缺失b音的十二音音列和第十二小节的缺少降d音的十二音音列。(如下图所示)
  在巴伯《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的第二十五和二十六小节,是两天相互关系为“变化逆行”的十二音音列的对位:
  上下声部都是缺少降a音的十二音音列,并且互为“变化逆行”。之所以称“变化逆行”,是因为两条十二音音列的初始音都相同。
  《钢琴奏鸣曲》中十二音技术的运用,是巴伯首次进行十二音创作手法的尝试。在巴伯《钢琴奏鸣曲》中所使用的十二音音列,大部分为非完整的十二音音列。他并不是按照勋伯格的严格十二音音列的形式,巴伯摒弃了严格音列的条条框框,结合自己的音乐特色加以变化,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自由式的十二音音列。这种加以变化的运用是一种创新,是一种新的突破,它让音乐的语言变得多样化,同时也丰富了音响效果,让音乐的表达有更多的色彩。
  作者简介:陈楚,男,安徽淮南人,主要研究方向:作曲技术理论。
其他文献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其阶段教育目标中就明确提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然而,据笔者自身教育教学经验和观察发现,目前,我们的农村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相对于过去来说有一定的下降。本文从问题切入,并从教师视角入手,寻求适当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汉字书写;思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其阶段教育目标中就明确提出:“写
期刊
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并与人成功地进行沟通。在大学外语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知识往往未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求。逐步发现原因之一是学生未能适应独特的学习方式包括感知学习风格。  一、感知学习风格  感知学习风格(PLS)是学习风格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一般是指每个人的感官渠道最佳吸收过程和保留新信息和技能(Kinsella,2002)。事实上,感知学习风格定义了我们的物理环境的生物性反应和
期刊
什么叫反思?  反思与反省意思相近,就是回想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疏理思路,检查其中的得失,查找其中的原因,提出合理解决问题的办法。  什么叫课后反思?  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教学任务完成后或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的思想表现作以回想,从中发现成功之处或失误之处,查找原因,提出科学的解决办法,以期达到教学效益的最优化。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人”、“物”、“事”这三方面有机融为一体,涉及
期刊
摘 要:在当今时代,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已经扩展到全球范围,对于其产生的根源以及解决的方法也成为世界性的问题。戴维·佩珀作为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一书中以生态社会主义、深生态学以及社会正义三个核心概念为基础,指出环境问题与生态危机源于资本主义制度,并提出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  关键词:生态社会主义;深生态学;社会正义  针对西方资本主义经
期刊
摘 要:因为语文是一门特殊的人文学科,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立足于教材、设计导入、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读”等方面来思考有关德育的教学。  关键词:语文;德育;七年级上册  广义的德育是指由社会、社区、学校和家庭等四方面组成,所有的对社会的成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思想、并且在政治与道德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1]狭义的德育则是专门指学校的德育,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2]  我国由于
期刊
摘 要:英语阅读理解是中学英语学习过程中较难的部分,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忽略技巧的重要性。且中学英语阅读理解的题型多样化,题量较大,把握英语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能够解决目前该题型的各种难题,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本文着重针对中学英语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展开分析,提出相关意见以帮助广大学生。  关键词: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阅读理解属于综合性题型,在解题过程中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并找到有价值的信息,根据问
期刊
根据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如何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创新人才,是未来教育的重大课题。  一、未来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未來教育就是要培养出符合未来社会的人才,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特别是较多机械重复、可替代度高且具有较高附加
期刊
摘 要: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学的基础,高校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主力军,师范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未来教师的素质。本文从两道以高一物理基础知识的试题入手,考察2014级物理师范生掌握程度,并对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高校师范生;物理  一、背景  2012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制定一个中学教师的应有的素养,从师德修养、专业知识、专业理念与专业能力等维度对中学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时代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国家的文化教育水平也在逐步升级和提高,在国家重视文化课程发展的背景下,却仍然存在着文化课程建设不均衡的现象。现如今,我国中职学校越来越多,中职学校也十分注重招生规模,但是国家对中职学校的文化课程建设还有待增强。目前我国部分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课程成绩不理想,学校对孩子的要求也不高,导致学生在学校中所能学到的文化知识和技能不足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本文笔者
期刊
摘 要:陈顾远是著名的法学大家,在法学著作、法学教育和立法实践中都有较多的贡献,本文从其学习、教育、从政、生活方面入手,对其进行全方面的刻画,以对其进行更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关键词:陈顾远;教育;法学;人生戏剧  清末民初之际,政局动荡,帝国衰亡,集权面临累卵之危。在此背景下,从政治到社会,从思想到学术,从生活到心态,都呈现一种半新半旧、亦新亦旧的状态。生于斯的人们,接受时代机遇的荡涤,折射民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