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能静下心做好内容的媒体真的不多了
经济学认为:市场是交易的场所。专业化分工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交换则保证了经济体的持续发展。
按照这个理论,公司的出现其实是市场的一种反动。因为在企业内部,并不遵循市场交换原则。甚至可以说:公司这种结构完全是计划经济的模式。哪个公司没有五年计划十年计划?哪个公司不会预设目标?包括公司内部的资源流转也完全是按计划分配的。
那么,作为“逆潮流而动”的公司,就应该被更能凸显市场经济特点、更灵活的个体户所代替吗?
好在历史事实已然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
然而自从互联网热潮再起之后,我却不止一次听到类似的强盗逻辑。
电子商务更能凸显互联网思维,所以实体店就该死;O2O是潮流,所有不做O2O的企业迟早被历史淘汰;自媒体体现了互联网特性,所以大型媒体机构已经是落后的媒体形式……
可是我也看到,一些定位精准的小店和好吃的餐馆仍然门庭若市;天津爆炸事件能够组织起人力物力,进行全面深入报道的仍然是传统媒体,那些冲进爆炸核心区进行采访的并非自媒体人。
企业内部架构虽然违反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可是却通过大规模的生产运营,节约了原料和交易成本。正如同大规模的媒体机构,它们通过组织起大量的内容生产者,实现专业化作业,可以去芜存菁,提供更加深度、全面和精致的内容报道。
我从不否认自媒体的价值,尽管他们确实在某些方面无法与媒体机构并肩。他们有自身的价值,更加立场鲜明、行文灵活、互动性强,其中不乏佼佼者,我甚至会在一大堆提示红点中扒出这样的公众号,只为了看看它最近更新了什么。但是,如果不是成规模的专业内容团队,如何支撑得起定期持续的内容输出?所以,抄袭、转载、内容质量下降,都是可能甚至必然的。
最近,罗振宇的“罗辑思维”被人诟病,说内容质量下降得厉害。要知道,“罗辑思维”的背后,可是一个团队在运作!即使是这样的团队协作,都无法保证高质内容的持续输出,更何况是非专业的个人公众号?
自媒体事实上更像以前传统媒体上的小型专栏,而头版头条和大型报道,将仍然是媒体机构的天下。报纸、杂志、电视不是媒体机构,而是媒体形态。大型媒体机构不仅不会消失,不会被“颠覆”,还将在潮水退去之时,活得更加理所当然。大浪淘沙,大部分凑热闹捞银子靠转载吸引眼球的自媒体号将散去,留下一部分精品公众号,成为人们内容消费中的甜点。
前几天,我很尊重的一位业界前辈跳槽去企业做公关了,他说:“媒体已死。”我听着胆寒,但我还是不想认输。
比如,我最近就发现一个现象:各大企业和公关公司都在招聘内容生产者。这起码反映了两个事实:一是平台搭起来了,渠道梳理好了,可是每天奔流其上的内容才是最需要维护的,而且需要持续输出和维护。我常常开玩笑说:搞内容的,就是人力密集产业嘛。二是内容以前被忽视得太厉害了,“渠道为王”喊了多少年,内容就被忽视了多少年。赶到现在视频版权几千万一集了,才有所抬头。今年有人提出内容“IP”这个说法,由文本内容可以延展开去,做视频、做电影、做游戏、做周边……内容创作者终于要扬眉吐气了。一直以来,内容的价格真心是太便宜了。
但是,如同所有产品一样,内容的出路肯定在质量。我最近撤销了《新营销》微信公号中的所有转载文章,《新营销》将继续、持续为读者提供精致的原创内容。与此同时,我收到了一位企业界朋友的信息,她说:现在能静下心做好内容的媒体真的不多了,加油。
与同事们、同行们共勉吧。
经济学认为:市场是交易的场所。专业化分工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交换则保证了经济体的持续发展。
按照这个理论,公司的出现其实是市场的一种反动。因为在企业内部,并不遵循市场交换原则。甚至可以说:公司这种结构完全是计划经济的模式。哪个公司没有五年计划十年计划?哪个公司不会预设目标?包括公司内部的资源流转也完全是按计划分配的。
那么,作为“逆潮流而动”的公司,就应该被更能凸显市场经济特点、更灵活的个体户所代替吗?
好在历史事实已然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
然而自从互联网热潮再起之后,我却不止一次听到类似的强盗逻辑。
电子商务更能凸显互联网思维,所以实体店就该死;O2O是潮流,所有不做O2O的企业迟早被历史淘汰;自媒体体现了互联网特性,所以大型媒体机构已经是落后的媒体形式……
可是我也看到,一些定位精准的小店和好吃的餐馆仍然门庭若市;天津爆炸事件能够组织起人力物力,进行全面深入报道的仍然是传统媒体,那些冲进爆炸核心区进行采访的并非自媒体人。
企业内部架构虽然违反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可是却通过大规模的生产运营,节约了原料和交易成本。正如同大规模的媒体机构,它们通过组织起大量的内容生产者,实现专业化作业,可以去芜存菁,提供更加深度、全面和精致的内容报道。
我从不否认自媒体的价值,尽管他们确实在某些方面无法与媒体机构并肩。他们有自身的价值,更加立场鲜明、行文灵活、互动性强,其中不乏佼佼者,我甚至会在一大堆提示红点中扒出这样的公众号,只为了看看它最近更新了什么。但是,如果不是成规模的专业内容团队,如何支撑得起定期持续的内容输出?所以,抄袭、转载、内容质量下降,都是可能甚至必然的。
最近,罗振宇的“罗辑思维”被人诟病,说内容质量下降得厉害。要知道,“罗辑思维”的背后,可是一个团队在运作!即使是这样的团队协作,都无法保证高质内容的持续输出,更何况是非专业的个人公众号?
自媒体事实上更像以前传统媒体上的小型专栏,而头版头条和大型报道,将仍然是媒体机构的天下。报纸、杂志、电视不是媒体机构,而是媒体形态。大型媒体机构不仅不会消失,不会被“颠覆”,还将在潮水退去之时,活得更加理所当然。大浪淘沙,大部分凑热闹捞银子靠转载吸引眼球的自媒体号将散去,留下一部分精品公众号,成为人们内容消费中的甜点。
前几天,我很尊重的一位业界前辈跳槽去企业做公关了,他说:“媒体已死。”我听着胆寒,但我还是不想认输。
比如,我最近就发现一个现象:各大企业和公关公司都在招聘内容生产者。这起码反映了两个事实:一是平台搭起来了,渠道梳理好了,可是每天奔流其上的内容才是最需要维护的,而且需要持续输出和维护。我常常开玩笑说:搞内容的,就是人力密集产业嘛。二是内容以前被忽视得太厉害了,“渠道为王”喊了多少年,内容就被忽视了多少年。赶到现在视频版权几千万一集了,才有所抬头。今年有人提出内容“IP”这个说法,由文本内容可以延展开去,做视频、做电影、做游戏、做周边……内容创作者终于要扬眉吐气了。一直以来,内容的价格真心是太便宜了。
但是,如同所有产品一样,内容的出路肯定在质量。我最近撤销了《新营销》微信公号中的所有转载文章,《新营销》将继续、持续为读者提供精致的原创内容。与此同时,我收到了一位企业界朋友的信息,她说:现在能静下心做好内容的媒体真的不多了,加油。
与同事们、同行们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