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72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句话说明了阅读与写作是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关系。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鲁迅先生直白地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作的文章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都表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多读书有助于写作。
  一、学生阅读与写作的现状
  1.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及阅读内容。
  大多数中学生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在30分钟内,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和课程的增加,阅读量逐渐减少。学生比较喜欢读作文选及作文素材类、文摘类、玄幻类这样的快餐式、休闲式或通俗化的文学作品。一方面他们抱怨写作时没有素材、没有思想,另一方面不能从以上这些课外阅读中汲取营养。
  2.家庭和学校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态度。
  家长对学生阅读他们认为的健康的书籍是不反对的,而是持支持的态度。很多家庭常会购置一些中外名著,这些东西基本是大部头的小说、戏剧和哲学著作,常让孩子望而生畏。大多家长不会和孩子一起阅读,更不会和孩子交流阅读体会,只是单方面要求孩子看,所以很多学生并不能静下心来阅读这些书籍。在学校,虽然语文教师强调课外阅读,但很多班主任不太支持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高三毕业班的班主任更是极力反对。读而无友,读而不能思,写作时会越来越文思枯竭。
  3.学生的阅读心态与教师阅读教学的现状。
  其实学生知道,阅读是提升写作水平的必经之路和重要手段。但因为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加上学习压力过重,所以他们在阅读课外书籍时,并非以一种神圣的态度来对待,只是简单地追求书中曲折引人的情节,把课外阅读当做繁重学习生活的一种调剂。
  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常常就文本谈文本,就阅读教阅读,根本谈不上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同时,以读促写,读中有写,以读带写,在读写的巧妙结合中进行阅读教学,导致割裂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关系。
  读,成了低效率的读;写,成了盲目的写;读与写隔了一条楚河汉界。无怪乎很多学生和家长都疑惑:读了那么多书,怎么还写不出好文章呢?读的内容写时用不上。针对这种读写状况,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冷静思考,寻求方法让学生有效阅读,让阅读真正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
  二、教师为学生架设读与写的桥梁
  1.给学生列出推荐书目,并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为避免学生购买和阅读的盲目性、随意性、庸俗化,教师应该给学生开出推荐阅读书目,范围应该涵盖文、史、哲,特别是文学类,应涉及古今中外、诗词歌赋、散文小说。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写作弱点,在书目中选择适合的书籍。如爱写议论性文章,但观点却不够深刻的学生,可以读读周国平;论证不够深入的学生,可以读读鲁迅。
  要求学生每读一篇文章,都要思考以下问题:这篇文章的作者想说什么?运用什么方法说的?我在阅读的时候,哪些地方的语言最吸引我?如果我写这样的文章,有哪些地方对我有启发,有什么值得我借鉴?
  2.鼓励学生从模仿开始,让课外读物成为自己学习写作的启蒙老师。
  中学生所写文章往往空洞无物,谈不上谋篇布局,谈不上语言技巧,更谈不上引经据典,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无非是以下两个:一是生活积累受其年龄限制,不够丰富;二是受其知识基础、阅读量的限制,文章内容干瘪,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生活积累、知识基础不是短时间可以丰富、充实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模仿名家名篇,让学生不仅有东西可写,而且可以逐渐体会出写作的技巧,尝到写作的甜头。
  模仿是学习的基础,人的语言、技能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张志公先生说:“不仅初入学的孩子爱模仿,中学生、大学生以至工作的成年人,也在有意无意之间模仿自己认为好的事物。”语文教师没必要禁止学生模仿作文,相反,还应想方设法地鼓励他们看到自己喜爱的文章和有价值的文章时进行模仿,并指导模仿的方法,为他们最终的“脱胎换骨”架桥铺路。当然,模仿的前提是自己陈情言事有困难或者为了使表达更流畅自然。模仿只是手段与过程,而不是目的与结果。
  当模仿成为驾轻就熟的技能时,“脱胎换骨”就为期不远了,久而久之,学生一定能扔掉“模仿”这根拐杖,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一条创新的写作之路。
  3.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让课外阅读成为写作的素材库。
  如今,中生活压力大,时间紧,在校时间越来越长,所以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对社会生活有更多的直接观察、经历。这就需要其借助间接观察、经历,即通过阅读了解认识事物,弥补直接观察、经历的不足,丰富作文素材。文学作品里的社会生活是经过名家之手再创作出来的,多了一种文化气息。
  近年来的高考优秀作文中,大多数作品都会让人觉得小作者是一个饱读诗书的“文化人”。因为他们是阅读的有心人:不仅读,而且记;不仅记,而且用。
  鲁迅先生曾指出:“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要看别人的作品。”在阅读中积累,这是一条极重要的积累作文素材的途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外阅读时要做好读书笔记。第一,可摘抄文章中的格言警句、美词佳句、内容要点,或把文章中精彩的片段,好的开头、结尾,原文照录。第二,可以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各段(各部分)的小标题。第三,可以把自己对文章中的人物、事件的看法,或对文章写作形式的看法写出来。第四,可以把自己阅读后的心得、体会写出来。最后可以改写文章,或对文章中某一部分进行扩写、补写,或续写文章的结局。
  阅读是吸取,理解;写作是倾吐,表达。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泉涌笔端、语出惊人。语文是一门“厚积薄发”的学科。长期的大量的阅读是学习语文、提升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和不二法门。而教师正确指导学生阅读使其在写作时言之有物、言之有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架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打造读与写之间的绿色通道,让阅读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还可以提高写作与表达的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 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低年级口语训练,提高学生说话能力。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利用多媒体再现场景 ,唤起记忆,丰富说话内容;呈现画面,帮助理解,模仿说话;设置坡度,循序渐进,提高表达能力,起到创境、激情、拓展思维的作用,有效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 多媒体 口语交际 教学方法  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口语交际
摘 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若教师信任和鼓励学生,学生就会求知欲高涨,增强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通过各种方式,促使学生树立成就感和进取精神,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不同学生都能发现自身价值,在创新的过程中充满自信心,使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得以充分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提出新问题、解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化教学理念,它的核心就是教学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和发展。换言之,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我认为,通过以下途径可以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用好心态对待教学,用好心情感染学生  教师在上课之前,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最好的心态面对学生,带着好心情上课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并有多种自身抗体出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皮肤、黏膜、浆膜、血管、关节、心、肾及中枢神经系
摘 要: 要搞好语文教学,必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定要狠抓“预习”这一环节。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是自学的过程。预习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锻炼,语文能力也随之提高。因此,预习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预习 自学能力培养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摘 要: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针对农村实际,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文章认为应从课堂、课外及资源开发三方面入手。  关键词: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 教学方法  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加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提高语文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摘 要: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掌握汉字是儿童学习发展的基础。汉字是由音、形、义三个基本因子构成的复合体,识字就是要求学生对字的音、形、义统一掌握,也就是要在头脑中建立起牢固而灵活的音、形、义的联系系统。识字写字教学需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从读入手,创造识字的语言环境,研究识字写字教学序列,分阶段进行科学有序的写字训练,减少教学中的盲目和随意性,深化学生对写字规律的认识,有效提高识字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