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建制派智囊谈特朗普与中美关系

来源 :文化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ong_z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2019 年11 月1 日,中华文化学院和库恩基金会联合主办“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中西对话学术论坛”,论坛上20 余位中外知名学者围绕“从文明视角读懂中国道路”“中华文明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议题展开了坦诚的对话与深入的交流。本刊记者分别围绕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外交政策高级研究员乔纳森·波拉克(Jonathan Pollack)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教授克里·布朗(Kerry Brown)在论坛上的发言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访谈。这两位学者均来自西方主流学界,对于中美关系、世界对中国的认识都有着长期的研究与深入的观察,某种意义上,他们对当前中美关系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崛起的态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期域外栏目特别选登了这两篇访谈。作为民主党重要智囊的波拉克针对中美关系目前出现的波折,从现实的政治分析入手,认为美国总统特朗普特立独行的作风是目前中美关系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特朗普在美国国内制造出的中美之间的敌对情绪的负面影响可能将是长期的。布朗则在访谈中着重指出,随着中国回到世界中心,同一体系的世界秩序或许将会结束,将来会是一个有两个中心、两套价值体系并存的世界。西方有必要从对同一体系的幻想中解放出来,真正接受多元的价值观念,承认中国作为与之平行的另一个文明体系的存在。
  《文化纵横》:中美关系突然恶化,中国对此有多种分析。第一种意见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经济上的贸易不平衡,而此时又碰到特朗普这样一个不懂国际政治的总统上台,所以把中美关系搞坏了。第二种意见认为原因是美国不能允许和自己实力接近的国家出现。目前中国的GDP达到了美国的63%,而根据历史经验,当苏联和日本达到美国GDP的50%到60%的时候,美国就会出手压制这些国家。第三种看法认为美国的精英在对中国越来越了解以后,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和中国的价值对西方的价值构成了威胁,因而不能容忍中国以不同于美国价值观的方式生存和发展。第四种看法认为美国出现了分裂,制造业正在下滑,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因而对外部力量采取一种怀疑的、防御的态度,而特朗普是这种情绪的一种代表。最后还有一种看法,认为美国处在两个大洋之间,没有外部的威胁,美国又是一个多种族、多民族的国家,所以塑造中国这样一个敌人是强化美国内部团结的一个重要手段。您对这些解释怎么看?
  波拉克:中美关系现在的变化和以前的变化有所不同,以前的变化可能是由台湾问题之类的直接原因所导致,但这次不太一样,没有一个直接的原因。如果要找一个比较决定性的因素的话,我认为是特朗普总统。特朗普上任后,其鲜明的个人特质与行事风格在美国的国家事务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具体来说,主要是他的报复心理和标新立异、不按常理出牌的作风。
  特朗普这个人报复心很重。如果有人在政治上、生活上批评他,他会抓住一切机会去“回敬”那个人。我听过一个故事,美国白宫有一个传统,每年都会举行一个媒体晚宴,总统在晚宴上会放下总统的架子,去和媒体的记者一起开玩笑。大概是2014年的时候,特朗普受邀作为观众去参加。我知道是谁邀请了特朗普,我事后跟他说你邀请他参加这个晚宴真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当时美国总统奥巴马下去拉住了特朗普,开特朗普的玩笑。可以看到当时特朗普特别愤怒,觉得被侮辱了。虽然特朗普表面看起来好像很自信,但他内心其实特别脆弱,很没有安全感,有过度补偿的心理。所以不知道是不是从那个场合之后,特朗普就开始计划竞选总统了。而且可能就因为奥巴马在晚宴上开他的玩笑,特朗普就下定决心在成为总统后要不遗余力地践踏之前奥巴马所设立的所有条款、政策,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这个故事有个很直接的证据,就是特朗普上台后取消了白宫的媒体晚宴这个传统活动。
  特朗普非常喜欢标新立异,想要和历史上其他总统做的都不一样,不管是在中国问题上还是其他事情上。他相信他不需要专家的建议,而且无视甚至蔑视美国的各种政治决策流程。但这些流程是每届总统任期内必须要遵循的一套规则,是美国战后一直遵循的,甚至更早就已经存在了。这使得特朗普的许多举动都是出乎意料的,比如他上任之初与蔡英文的电话通话。之后美国的一些政客说你不能那么做,你要弥补回来,所以他又很快和习近平进行了会面。在这些人的劝阻之下,特朗普才重申了中美之间的一些政策,以及三个公报等重要文件。这些是以往历届总统都会做的常规操作。特朗普就是这样喜欢做出不可预测的行为,所以虽然说特朗普和中国的领导人建立起了个人方面的联系,但它不是那么稳定。特朗普觉得自己不按常规出牌是谈判时的一个优势。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特朗普的这些作风不仅出现在他对待和中国的关系上。事实上,特朗普对待日本、德国、英国这些盟友和对待中国的许多态度并没有什么不同。比如说,特朗普竞选时最早的目标其实并不是中国,而是墨西哥。他本人很不喜欢各种多边协定,所以早在竞选时的说辞中,他就对美墨、美中还有其他的多边协议都提出了质疑。但中国还是有它特殊的地方。一方面是因为特朗普的智囊们大多对中国怀有敌意,另一方面就是特朗普相信中美之间存在贸易不平衡—这对他来说比人权和军事力量上的对抗都更加重要—而且他相信把中国描绘成对美国经济的威胁能够帮助他巩固总统的地位。特朗普身边比较亲近的咨议人士对他有很大的影响,而这些人中有一些对中国怀有深深的敌意,比如史蒂夫·班农(Steve Bannon)。因此,特朗普的团队努力制造一种中美关系的敌对情绪,希望通过将中国塑造成一个大坏人、将美国塑造成一个受害者来帮助他获得民意。即便以后特朗普不再当美国总统了,这种社会情绪还会持续下去。
  但事實上,特朗普对中国的这种态度一点也不新鲜。他一直很喜欢渲染美国在贸易不平衡中的受害者角色。上世纪80年代,日本飞速发展的时候,特朗普也曾批评日本利用了美国,占了美国的便宜。特朗普这个人是不懂国际经济的,但他很确信当年的日本和今天的中国在偷走美国的技术、抢走美国的工作、搞走美国的金钱,这些都是非常偏激的观点,却深受特朗普的喜欢,所以他经常把美国描述成一个受害者的角色。特朗普的这些观点受到了美国商界的支持,因为许多在中国的美国公司认为自己没有在中国市场中获得公平的待遇,并认为中国没有履行自己在WTO中的承诺。这个态度在特朗普的盟友之间是一致的,包括一些民主党人士在内。   《文化纵横》:13轮谈判后,中美关系的实质显露出来了,谁也离不开谁。打贸易战既伤害了中国,又伤害了美国。在这种情况下,特朗普会不会承认现实,并在中美之间这种结构性的互相依赖的关系中往前推进?还是他会不顾美国的根本利益,只为了他个人的政治选票,然后一意孤行地走下去?
  波拉克:特朗普在政治上的风格就是这样的,他永远不会承认他犯了错误。特朗普相信美国对中国有优势,通过对中国的打压与制裁,中国的经济会变脆弱,中国就会做出让步。但事实已经证明这个如意算盘是打不通的。刘鹤已经带领中国的谈判团进行了13轮的谈判,而且也许很快就要达成第一轮的贸易协定了—虽然这些进展并不能代表中美关系可能会出现很大的转机。由于中美贸易战给美国自身的企业与经济也带来了负面影响—虽然特朗普个人可能不会承认—比如贸易中断、技术封锁,这会使他的智囊提出更保守的建议,从而限制特朗普对中国的相向而行。
  要使中美关系稳定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摆脱特朗普。但这并不容易。特朗普有可能还会连任,这样的话不仅仅是中美关系,对于其他的国际关系他也会采取他自己的做法,这会对国际秩序造成严重的、持续性的破坏性影响。
  《文化纵横》:您认为特朗普对民粹主义的操纵与利用是否会导致美国以后走向极端民粹主义?
  波拉克:我觉得不会。近几个月来我们已经看到特朗普的反移民主张被州政府激烈地反对,一些有勇气的政府官员站出来反对特朗普,并试图制约他的一些恶劣倾向,阻止最坏情况的发生。即便是在共和党内、在比较支持特朗普的那几个州也不乏这种反对的声音。所以特朗普即便一意孤行,他的政策也很快会遇到来自媒体、法院以及普通民众的巨大阻力。因为美国的权力是多中心的,宪法规定三权分立。现在共和党控制着最高法院,但民主党控制着美国的议会,这两者之间是相互制衡的。所以我不担心极端民粹主义会抬头,因为美国的民主决策机制已经根深蒂固了。
  《文化纵横》:最后一个问题,下一届总统任期时,中美两国是否可能摆脱对抗走向相互理解与协作?
  波拉克:这非常取决于谁将当选总统。一些民主党的候选人在贸易和技术上的立场其实和特朗普不谋而合,变化不是那么大。我觉得不管是谁最后当选,他采取的政策都会更加理智,会努力去弥补特朗普造成的混乱,尽量恢复到之前正常的国际关系。
  但是可以想象,即将到来的美国大选将会是非常丑陋的。特朗普如果落选,他会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会无所不用其极去阻止他失败,会说民主党“偷走了这次选举”。我们不能说美国的民主走到了终点,只能说出现了一些异常的状况。美国人经常说,美国是法治而不是人治的國家。但是现在由于特朗普的当选,我觉得我们在某种程度上要修正这种说法了。
  对于您的问题,我没有去谈特别宏大、特别理论化的东西。我觉得应该还原到基本的情况:现在在发生什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不需要理论的空谈。我们需要的是坦诚地去评价现实。
其他文献
[摘要] 此文运用空间叙事理论探讨《典型的美国人》中主人公的文化身份。通过分析三种叙事空间类型中不同的空间意象,揭示主人公杂糅身份的构建过程——物理生存空间中张家人作为中国人的固有身份;虚拟权力空间中张家人作为“准华裔美国人”的移民身份;心理空间中张家人作为华裔美国人的“杂糅”身份。最后得出结论:华裔只有敢于面对自身与生俱来的“中国性”,勇于接受后天文化熏陶形成的“美国性”,才能正确地自我定位,构
期刊
2020年第一期《文化纵横》,以韩少功《个人主义正在危害个人》开篇。作者以文学家特有的敏感,揭示出建基于启蒙主义基础上的个人主义,给当下个体生存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困境。此文启示我们,“文化重建”正面临重新定义的迫切任务。全球范围内,旧有范式逐渐失灵  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陷入长达十余年的经济危机,东西方国家无一幸免,被全球化、工业化、市场化串联起来的世界,无不陷入危机的泥沼,全球经济政治,同
期刊
分化的大不列颠向何处去?  2020年6月,亲历新冠肺炎生死劫的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发起了号称是“二战”以来英国最激进的新政。约翰逊誓言,新政“不仅致力于战胜新冠病毒,还致力于利用这场危机,最终解决这个国家过去30年来尚未解决的巨大挑战”。那么,如何理解这种“巨大挑战”?其症结又在何处呢?  目光重返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彼时撒切尔夫人带领保守党赢得英国大选,随后推动以私有化为核心的历
期刊
作为一个西方人,我们今天必须习惯一个我们从未见过的强大的、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中国在世界格局中逐渐被边缘化,最重要的金融中心、科技中心、教育中心都在欧洲和北美。但是现在中国已经重回世界格局的中心了。无论西方是否承认中国的价值观,我们都不得不承认中国作为一个庞大文明体系的存在,并且很有可能在未来与西方体系长期共存。  今天,中美两大经济体对世界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
期刊
“美国危机”  2020年充满危机,注定要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未来的历史学家将如何书写它,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确信:我们在2020年体验了一场政治范式的转换。  对于美国人来说,危机和范式转换的感觉都更为真切。2020年是美国历史上“危机丰收”的一年,美国在今年同时遭遇了四大危机——新冠疫情危机(百年不遇的全国性公共卫生危机)、经济危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种
期刊
既然大脑中的神经元通过只存在“有”和“无”两种状态的电化学信号来传递信息,而晶体管的导通与截止、继电器的开合也是“有”和“无”两种状态,那么是否有可能制造出“电子大脑”?1943年,香农在贝尔实验室见到图灵时,就讨论到这种人造思维机器的设想。在后来的历史中,图灵的通用图灵机概念与香农用电子开关模拟布尔逻辑运算的想法都成了人工智能学科的奠基性理念。只不过,现实中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经波折,直到进入21世
期刊
2020年,中国在新冠疫情中“先进先出”,为全球抗疫和保持全球产业链供给提供了典范经验。但中国经济仍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全年增长预计为2.1%,低于原有的潜在增长均值线。展望2021年,全球经济在逐步复苏的同时,还会经历一次再平衡。为应对全球经济变化,中国提出了“双循环”的新发展战略,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危机冲击带来的直接宏观影响,分析和展望中国经济的未来,并希望能从当前趋势与
期刊
[文章导读]  作为本刊的特色栏目,“新发展知识”自2019年12月创立以来,推出了一系列总结各种发展援助实践的深度文章,倡导突破西方霸权主导的发展知识体系,探索受援国的自主发展之路和更为平等的全球发展模式,获得了学界的广泛好评。  本期徐加、徐秀丽的文章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单纯依靠援助数量支撑起“援助大国”地位,但由于缺乏对本国发展经验的独创性研究总结和国际影响力打造,最终被传统援助体系架
期刊
区域知识及其分类框架是我们认知历史和当下世界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思考和理解世界秩序与全球互动的关键环节。对于世界区域内部结构的认知,构成了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它不仅使我们得以面对外部秩序的复杂变化,同时也使我们从这种复杂变化的背后,去反观自身内部的阶段性与结构性变迁。在这一过程中,基于独特的历史语境与传统,中国周边的区域正在扮演越来越立体而丰富的角色,其中,中亚(Cen
期刊
当今世界,理工科的学科交叉已司空见惯,不交叉几乎已无法推进。但关于文科是不是也要交叉,人们仍有不少争论,而我的回答是:文科也要交叉,并且必须交叉。我们可以从知识发展的角度做出具体解释。  知识源头  我们先回到知识的源头来讨论“知识”——不仅是“文科知识”,而且是整个“知识”。  先看西方知识的源头。在西方知识源头上的三位哲人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与苏格拉底,都是具有广博知识的大学问家。  亚里士多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