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历史中的人的地位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mdj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为依据,探讨了历史的前提、人的本质、人对社会的改造、人的解放及其人的个性发展等问题,以帮助我们能够准确地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避免实践中有可能出现的失误,把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关键词:正确理解;历史;人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61-03
  历史与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如何正确理解历史中人的地位,是关乎全面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历史观受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的哲学没有人的一席之地,马克思的哲学也没有人的地位。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理论时期的经典文本《〈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为依据,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的人学与价值要素,以帮助我们开阔自己的理论视野,正确理解历史与人的辩证关系,防止把历史与人割裂开来的错误。
  一、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写于1845—1846年期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重要著作之一。在这篇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对历史中的人的地位的深刻思考。“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1]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了两种生产,即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自身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一方面是由人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另一方面又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所在,因为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形成了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不能只从人的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来考察。人自身的生产,即每天生产自己生命的人又生产另外一些人,形成人口的敷衍。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家庭关系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后来当需求不断增长,社会关系日趋复杂时,家庭关系才逐渐演变为从属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精辟地指出:“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刻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至于这种活动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则是无关紧要的。”[2]
  二、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实践性
  把人单纯的只看作是自然的人而忘记了人是社会的人,这是马克思主义所批评的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的主要错误。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是一种自然关系,它表现了人与自然界的联系;同时生产过程又表现为一种社会关系,它表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差别。前者是人的自然属性,后者是人的社会本质。因此,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主义以前德国最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但由于他对唯物主义这个名词的误解,他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哲学是唯物主义而把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主义。费尔巴哈所说的人,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是超越历史、超越时代的抽象的一般的人。虽然他把人看作感性的、物质的存在,但这种人只是自然的感性,而不是社会的感性。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社会历史观上仍然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他虽然也提出了一个社会主义的理想,但却沉溺于一种抽象的“类的平等化”,把认识与改变社会的不合理现象,仅仅局限于理论范围,停留于空洞的道德说教。[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虽然只是一个提纲性的文件,但却包含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萌芽。马克思阐述了他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同以前的所有的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强调实践的意义,主张人是实践的主体,人要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马克思不仅批评了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还批评了法国启蒙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爱尔维修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这样,环境和教育决定了人。这种观点比费尔巴哈前进了一步,强调了人受制于社会环境的一面。但在马克思看来,这样的认识还是不够的,还没有认识到人的实践的本质。因为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教育者本人也要受到教育。不仅社会生活是实践的,人们的精神生活及其产物,离开了实践,也失去了意义。各种思想、观念,是不是真理,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嘲笑以往的哲学家,认为他们费尽心机的构建一个宏大的形而上学的体系去解释世界,但他们忘记了最根本的任务在于通过实践改变世界。马克思把他的哲学作为精神武器交给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让他们去为砸碎旧世界、创造新世界而努力奋斗。
  三、无产阶级肩负着“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
  人是具体的人,社会的人,在现实社会中,受特定的经济关系的制约,人必然会划分为不同的经济利益集团。近代以来,当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一个新兴的阶级即无产阶级也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正确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认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抗是不可避免的。资产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曾经伪装成人民群众的普遍利益的代表,但一旦掌握了政权,他们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矛盾就尖锐化了。资产阶级曾经提出一些革命的口号和词句,例如自由、平等、博爱等,但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根本不可能成为社会的现实。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把资产阶级的革命称为“政治革命”,资产阶级实现的解放只是狭隘的“政治解放”。[5]在资本主义社会,虽然从形式上来看,无产者与资产者有法律上的平等,但这种表面的、形式上的平等却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在资产阶级积累财富的同时,无产阶级却积累着贫困。因此,资产阶级是不可能完成人类解放的任务的,他们所实现的只是少数个别人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人类解放”的历史任务。无产阶级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而登上历史舞台的。早期的无产者,多数来自于农村,他们大都在类似于英国的“圈地运动”的冲击下,被迫背井离乡,来到城市。通常他们居住在城市郊外的贫民区中,生活困难,饥寒交迫。当然,就是因为他们受苦受难,一无所有,所以他们革命要求最强烈,革命性最坚定。他们是一个被锁链束缚的阶级,挣脱锁链是他们内在的愿望和渴求。在机器工业的时代,大生产把他们组织起来,联合起来,他们的力量逐步壮大,革命觉悟日益提高。如果说17世纪和18世纪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多数都处在自发的状态,那么,在马克思恩格斯那个年代,即19世纪中上叶,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已经逐渐走上自觉的阶段。当时欧洲的主要国家,如英国、法国和德国,工人阶级的罢工、起义此起彼伏,互相呼应。一旦用先进的理论来武装他们,无产阶级将迸发出惊天动地的革命力量,人类解放的事业就会由他们来完成。为了说明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条件,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进行了剖析。1843年到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创立了科学的历史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就是雇佣劳动制。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指出资本有一种盲目增长的趋势,但资本愈增长就愈意味着生产资本的劳动者受到更大程度的剥削。马克思揭示了无产阶级受剥削的经济根源,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如果不解体,无产阶级的社会制度就不可能建立。无产阶级要获得自己的彻底解放,就必须铲除资产阶级的经济制度,从根源上获得无产阶级所要求的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完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实现全人类的解放。[6]   四、人的解放包括物质解放与精神解放
  从历史上来看,马克思并不是首先提出人的解放理论的思想家。比较早的关于人的解放的观点,表现为宗教神学中的关于个人的救赎的说法。例如基督教、佛教宣扬禁欲主义,认为只要放弃尘世间的一切欲望,人就可以脱离苦海而得到幸福。马克思认为,宗教神学只不过是套在人民群众身上的精神枷锁,是麻醉人民群众的鸦片。马克思还批判了19世纪上半叶德国思想界的种种唯心主义的错误。马克思认为,不铲除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经济根源,怎么可能铲除宗教观念呢?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只有彻底改造现实,彻底改造社会,铲除宗教神学赖以滋生的土壤,人们才有可能粉碎宗教观念的精神枷锁。因此无产阶级的解放必须深入到物质层面,进入历史活动的深处。[7]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的物质解放与精神解放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先进的理论必须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相结合。旧制度的存在是客观的,是一个物质的存在,因此它最终必须用物质的力量才能摧毁。物质产生精神,但精神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变为物质。理论可以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实践,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方向。[8]为了创造先进的理论来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马克思恩格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致力于把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历史进步的“为人”的目标统一起来,并展望了共产主义的远大未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不能把共产主义只看作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事物,共产主义就根植于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现实的革命运动中,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也就是人的彻底解放的实现过程。
  五、联系实际的几点思考
  今天,我们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重温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诲,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在揭示历史客观规律的同时,全面地肯定了人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价值。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仍然存在“误读”,把历史唯物主义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决定论”,把经济指标的完成看成是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一尺度,热衷于上大的工程,搞大的投资,经济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大跃进”式的思维。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入手:
  1.在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要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把思想道德、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要下大气力构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环境,形成社会正气,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使人的才能能够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能够充分展示,人的创造力能够充分实现。
  2.要扎实工作,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我们党今天讲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因此,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仍然是衡量我们各项工作成败的准则。在经济工作中,要把生态环境、社会利益、百姓生活联系起来综合考虑。经济规划中不仅仅只考虑现在,而且要考虑到将来,考虑到我们的子孙后代。
  3.要重视社会建设和制度设计,下大气力解决民生问题。民生问题的解决,不仅靠思想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要落到实处。领导者要开动脑筋,做好各个层面的制度设计,特别是要逐步建立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所关心的就业、医疗、养老、生育、住房等问题。在鼓励先进、人尽其才的同时,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缩小社会差距,创造共同富裕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才能为每一个人的个性的自由地全面发展,创造历史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0.
  [3]陈先达.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24.
  [4](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5](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
  [6](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
  [7](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75.
  [8](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作者简介:余良耘(1956-),男,湖北武汉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
其他文献
摘要:如何为边疆地区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法律人才,作为边疆高校,这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边疆高校缺少内地高校优势的法律资源,更为严重的是,民族学生的语言障碍是他们学习法律的重要瓶颈,如何提高民族学生的法学教育,正是本文的研究旨趣所在。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法学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32-02
期刊
摘要:很多人认为初中美术教学是一个轻松的工作,其实则不然,近些年来由于升学压力的增加,学生往往只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应试科目上,对于音、体、美没有足够的认识。所以学生对于美术学习总是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这些是中学生对于美术学习存在的普遍的问题。如何找到一种更适合学生的讲课方案和教学方法,是现在教育者一直寻找的问题。本文是通过多年的美术教学工作,找到一些教学技巧,文章对美术教育者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期刊
摘要:伴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一校多区的办学模式成为目前高校发展的趋势。多校区办学开拓了高校新的教育发展空间,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增加了高校的竞争优势,缓减了一些矛盾,但是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实现多校区办学高校的科学管理、发挥团学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重要作用十分值得研究,它有利于开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  关键词:多校区办学;团学组织;校园文化  
期刊
摘要:企业离不开设计,从战略的角度上来看,它是一个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本文重点讨论的是设计与市场如何有效地相互配合才可以完成企业的经营战略,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  关键词:市场 设计 战略 合作    一、设计的价值  当今世界,顾客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选择,是什么影响到了他们的购买决定呢?为什么在全球竞争的环境下有很多企业成功了而又有很多企业失败了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设计。消费者在选择一件产
期刊
摘要: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由“精英式”教育转变为大众式教育,但地方应用性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多年来变化不大,定位模糊,致使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脱节,从而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关键字:高校 企业 就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一、导言  许多应用性本科高校尤其是地方应用性本科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多年来变化不大,定位模糊甚至盲目攀比重点高校,培养出的人
期刊
摘要:本文从《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关于“抢劫罪”的“其他方法”的讲解实践出发和着眼,运用“或者”的含义来讲解法条真意,总结出一套通过语词解释的手段讲解法条的方法。  关键词:抢劫罪 其他方法 或者 授之以渔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关于“抢劫罪”的规定如下:“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
期刊
摘要:本文从微博问政应对突发事件的作用出发,通过收集和分析其在政务工作中的社会责任、存在问题、特有价值、政府机构与个人角色及其使用中应处理好的矛盾等相关资料,综述了它的推广价值、方式方法和应处理好的关系,以及以微博问政为代表的网络政务工作所应具备的优势和尚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微博问政;突发事件;社会责任;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6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期刊
摘要: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实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施过程中,应该是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其中,课堂实践教学是主体,校园实践教学是重要补充,社会实践教学是重要环节。  关键词: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在对传统教学方法批判的基础上,笔者对大学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其对大学生提高独立思考能力、提升表达能力、增强自主意识以至于塑造完善的社会人格所具有的深刻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以笔者所授《国际金融》课程为例,探讨了互动式教学的若干策略和技巧。  关键词:高校教学;互动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
期刊
摘要:通过对曲靖市师宗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了解新型养老保障制度对农村老年群体产生的影响,以及此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效果。此研究能够给政策的提出和实施给予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师宗县  中图分类号:G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69-02  中国农村养老体系主要包括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