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正方形到正多边形

来源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078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数学杂志》2011年第6期《探究与分点有关的两个正方形面积的比值》一文,通过五个例题探讨了正方形的几种分割形成的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读后颇受启发,细细思考又觉得太繁琐,能否将各种情形统一起来计算?回答是肯定的.其次,当设正方形边的n等分的第m分点时,m是分点个数,不便推广至实数.本文对此问题再作一探究,供交流参考.
  设点E、F、G、H分别在正方形ABCD的AB、BC、CD、DA边上,且满足AEEB=BFFC=CGGD=DHHA=mn,AF分别交DE、BG于P、Q,CH分别交BG、DE于M、N,如图1.则由正方形的对称性易知四边形PQMN是正方形.
   事实上,Rt△ABF≌Rt△BCG,∠BAF=∠CAG,故BG⊥AF,PQ=QM.由对称性即知四边形PQMN是正方形.
   欲求正方形PQMN的面积,只需求出PQ长即可.今设AB=1,则 APPQ=mn, AP=mnPQ,BF=AE, AP=BQ, PE=QF. QFBQ=BFAB=mm+n, QF=mm+n•mnPQ=m2n(m+n)PQ,AF=1+(mm+n)2=(m+n)2+m2m+n=mnPQ+PQ+m2n(m+n)PQ,
   所以 PQ=n(m+n)2+m2,
   S正方形PQMN=n22m2+2mn+n2.
   下面我们看看几个特例:
   1.当m=n,即点E为AB的中点时,PQ=15,S正方形PQMN=15.
   2.当m=1,n=2,即点E为AB三等分点的第一个分点时,PQ=105, S正方形PQMN=25.
   3.当m=2,n=3,即点E为AB五等分点的第二个分点时,PQ=329,S正方形PQMN=929.
   4.当m=5-12,n=3-52,即点E为AB的黄金分割点时,PQ=3-521+5-122=3-510-25,S正方形PQMN=14-6510-25=5-255.
   5.当n=5-12,m=3-52,即点E为BA的黄金分割点时,PQ=5-121+(3-52)2=5-118-65, S正方形PQMN=6-2518-65=13.
   值得注意的是:
   ①当点E为AB的外分点时,考虑AE,EB为有向线段,设AE的方向为正方向时,m>0,则上述结论依然成立.
   事实上,若点E在AB延长线上,且满足AEEB=BFFC=CGGD=DHHA=mn时,如图2,设AB=1,m>0,n<0, APQP=m-n,AP=-mnQP. BQPE=APQF=m+nm, QF=mm+nAP,AF=1+(mm+n)2=AP+QF-QF=-mnQP+mm+n-mnQP-QP=-(m+n)2+m2n(m+n)QP,所以 QP=-n(m+n)2+m2, S正方形PQMN=n22m2+2mn+n2.
  ② 当点E在BA延长线上时,设m<0, n>0,结论依然成立.
   ③ 容易证明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 S正方形EFGH=m2+n2(m+n)2.
   ④ 在正n边形中有类似的结论.我们先讨论正三角形中的问题.
   如图3,设点D、E、F分别在正三角形ABC的BC、CA、AB边上,且满足
   AEEC=CDDB=BFFA=mn,m<n.设AB=1,AE=mk,EC=nk,则k=1m+n.容易证AD=BE=CF,∠DAC=∠DCM, △PMN是正三角形.△APE∽△ACD, PE=MD,
   APAC=PECD=AEAD,AP=mm+n•1AD,PE=m2(m+n)2•1AD.而AD=AP+PM+MD,
   AD2=AC2+CD2-2AC•CD•cos 60°
   =1+mm+n2-mm+n=m2+mn+n2(m+n)2
   因为PM=AD-AP-MD
   所以 PM=1ADAD2-m(m+n)+m2(m+n)2
   =m+nm2+mn+n2•n-mm+n=n-mm2+mn+n2.
   注: 1.当分点E满足AE>CE时,有PM=m-nm2+mn+n2.
   2.易证△DEF是正三角形.
   3.由PM易算正△PMN的面积.
   4.当点E为边AC的外分点时,赋予m,n的+,-符号,有类似结论.
   下面考虑正n边形的情形.设A1B1B1A2=A2B2B2A3=…=An-1Bn-1Bn-1An=AnBnBnA1=mn, A1B2与A2B3及AnB1相交于C1,C2,An-1Bn与AnB1相交于Cn.如图4,设A1A2=1,则A1B1=A2B2=mm+n,B1A2=nm+n.
  因为△A1A2B2≌△AnA1B1∠B2A1A2=∠B1AnA1,∠A1B2A2=∠AnB1A1.
   所以 ∠CnC1C2=∠AnA1A2,由对称性即知多边形C1C2…Cn是正n边形.
   又 △A1B1C1∽△A1B2A2,C1B1=C2B2
   A1C1A1A2=A1B1A1B2=C1B1A2B2A1C1=mA1B2(m+n),C2B2=C1B1=m2A1B2(m+n)2,
   C1C2=A1B2-A1C1-C2B2
   =1A1B2A1B22-mm+n-m2(m+n)2,
   A1B22=A1A22+A2B22-2A1A2•A2B2•cos(n-2)πn=1+mm+n2-2•mm+ncos(n-2)πn,
   C1C2=1A1B21-mm+n-2mm+ncos(n-2)πn
   =1A1B2•n-2mcos(n-2)πnm+n
   =n-2mcos(n-2)πn(m+n)2+m2-2m(m+n)cos(n-2)πn.
   注: 1.易证多边形B1B2…Bn是正n边形.
   2.正n边形C1C2…Cn的面积易求.
   3.当Bi为正n边形A1A2…An边的外分点时,赋予m,n的+,-符号,结论仍然成立.
  
   作者简介:周余孝,男,汉族,1956年4月生,四川蓬溪县人,中国数学会会员,中学数学特级教师,遂宁市拔尖人才,在全国多种刊物发表中小学数学教育文章80余篇.
其他文献
函数是刻画变量与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模型,是“数与代数”领域中最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是代数的“纽带”,因而成为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有: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认识、对函数的有关认识、一次函数(含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及二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利用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函数知识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我们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时,往往采用函数作为建模的基本工具,函数的有关知识是我们
在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注重把“发展为本,主动参与,注重探索创新”的新理念落实在课堂中,然而对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教师很少给予学生数学交流的机会,更谈不上注重学生利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交流,仍以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单向交流为主,学生交流也只是单向的静态的沟通.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交流思想工具,借助数学语言才能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