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50-01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也是彰显和传播文化的地方。在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参加学习培训期间,有几位专家和知名校长在讲课中都不约而同讲到如何建设学校文化。可见,建设优秀的学校文化已成为优秀校长的共识。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是不断培养、提炼、整合的结果。学校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特征。一所好的学校要想健康持续进步,应该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管理仍然停留在靠校长自身的能力和魅力、靠一整套制度来管理学校,缺乏办学文化和学校特色。这种现象需要得到有效的改变,才能逐步缩小城乡学校的差距,实现教育的均衡化发展。要打造学校特有的文化,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校长是学校文化形成的核心力量
对于学校而言,美丽的校园、壮观的大楼、完善的设施设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先进的学校文化。俗话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确,在必要的外部环境如校舍、设备、资金投入、师资等一些条件具备后,校长便是决定因素。在办学过程中,校长处于学校管理系统的核心地位、主导地位、决策地位,学校如何发展,校长有最多的话语权和最高的决策权。智慧是来自思考中的选择,优秀的校长一定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智慧。教育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精神和灵魂,是校长从宏观视野对学校发展所作的理性思考。学校文化不可能一朝一夕形成,它是全体师生员工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一个逐步汇聚的过程。作为校长要把握学校文化形成的一般规律,不断反思学校的发展状况,不断对学校的远景、使命、组织结构进行思考,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只有在不断超越别人和自己的同时,才能完成量的积累而走向质的变化。在学校文化传承上,校长要善于审视传统,提炼学校精神,在长期经营中倡导、积淀、形成一种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同时吸纳时代的主流文化,融进校长个人的人格精神,通过整合,最后就形成了独特的学校文化。这是一个传承、创造的过程,需要校长长期耐心的培育、创造,紧跟时代的步伐,正确指引学校的发展。
二、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是一把锁匙,能打开丰富的知识宝藏,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自身成为打开知识大门的锁匙。学校管理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每天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师,教师的思想和形象影响着学生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健康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创建学校文化,必须紧紧依靠教师群体的作用,形成一股团队精神和力量。如果先进的教育理念只是被学校的领导层面所接受,那还称不上学校文化。把常说的一句话变成现实就是文化,校长要让教师接受并深刻理解自己所信奉的教育理念,从而转变成学校的教育理念,形成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愿景”,找到共同的前进方向。要让全体教职工认识到,团队协作精神是人的一种基本素质,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有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这种合作能力与专业知识技能一样重要。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价值倾向,包括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教研态度、社会责任等,但在学校这个团队中,每个教师都是学校形象的代表,都应该团结协作,朝着学校清晰的价值目标和教育理想齐步前进。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教师也使自己逐渐走向成熟,走向成功。同时,还要引导广大的教师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去不断地选择、凝炼、升华校园文化的精髓,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向更高的方向迈进。
三、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培育的物质载体
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给人美的享受,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因此,充分利用环境对人的影响,发挥“潜在课程”对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学校文化要得到健康发展,必须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生态决定心态,心态决定状态。走进一所学校,不需要别人介绍,就能感受到这所学校的内涵和文化。可见校园环境就是学校文化和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农村学校校园环境的创建要与学校办学理念和方向一致,与当地人文环境相适应,接地气才有正能量。班级文化、廊道文化、宣传橱窗、主题墙、食堂文化、宿舍文化以及环境绿化都应做到形式多样而内在统一,能让人感到一种独特的内涵和文化气息。这些物质文化能丰富和升华校园生活,表现一所学校独特气质和风格以及良好的社会形象。比如学校板报长廊上的一些主题教育内容、科学知识、名人传记等,渗透着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切合学校实际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带有一些引导性、号召性的标语牌等,既起到了起到了美化校园的作用,又会收到潜在的教育效果。
四、制度是学校文化折射的人性思想
制度是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共遵守的契约。制度规范行为,行为形成品质,品质固化为文化。可见制度与文化是一种相互依存的逻辑关系,制度是硬文化,文化是软制度。要让制度成为文化的体现者和守护者,这样学校文化才能得到真正的宏扬,制度的存续和影响同样受到文化整体性的保护和滋养。制度管理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是顺利实现目标的手段。对学校而言,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进步。制定制度时,要在制度中渗透人性化的管理思维,在学校特有的文化背景下得到全体师生的认同,在此基础上才能得到大家言行上的共同一致,这样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就体现了学校文化建设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想文化境界。只有这样,学校的制度才不是冰冷的规定,而是与教师和学生的精神浑然一体的行为自觉。
五、学生是学校文化发展的最终成果
在哈佛大学350年校庆时校长曾说:“哈佛大学最值得夸耀的是什么?不是出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让每一个进入哈佛的学子都像金子一样闪光。”可见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培养精英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精神,让他们找到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自信,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实践能力。因此,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该服务于学生,以学生为本。这首先要求学校具有人文关怀的管理理念,牢固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思想,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坚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个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不足,用有内涵的学校文化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校训校风的校本化,校园环境的生活化,教育活动的多样化,管理环节的人性化,人际关系的和谐化,这样的文化环境,无疑会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满足他们展示自我才能的心理需求,发展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进而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这样的文化环境的滋养下,学生必定个个含笑怒放,学校就成了“满园春色关不住”的百花园。
上海市静安区万航渡路小学张世龙校长在谈到学校文化建设时说过一句话:“成熟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芒”。学校文化,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切与空洞的区别,独有的校园文化永远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于潜移默化中构筑全校师生特有的精神高地,是一所学校在建设和发展中折射出的永恒的魅力。作为农村学校,要期待学校取得办学的进步和成功,那就要靠学校文化的支撑。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广袤的农村大地一定能孕育出灿烂的学校文化,结出丰硕的教育果实。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也是彰显和传播文化的地方。在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参加学习培训期间,有几位专家和知名校长在讲课中都不约而同讲到如何建设学校文化。可见,建设优秀的学校文化已成为优秀校长的共识。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是不断培养、提炼、整合的结果。学校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特征。一所好的学校要想健康持续进步,应该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管理仍然停留在靠校长自身的能力和魅力、靠一整套制度来管理学校,缺乏办学文化和学校特色。这种现象需要得到有效的改变,才能逐步缩小城乡学校的差距,实现教育的均衡化发展。要打造学校特有的文化,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校长是学校文化形成的核心力量
对于学校而言,美丽的校园、壮观的大楼、完善的设施设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先进的学校文化。俗话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确,在必要的外部环境如校舍、设备、资金投入、师资等一些条件具备后,校长便是决定因素。在办学过程中,校长处于学校管理系统的核心地位、主导地位、决策地位,学校如何发展,校长有最多的话语权和最高的决策权。智慧是来自思考中的选择,优秀的校长一定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智慧。教育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精神和灵魂,是校长从宏观视野对学校发展所作的理性思考。学校文化不可能一朝一夕形成,它是全体师生员工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一个逐步汇聚的过程。作为校长要把握学校文化形成的一般规律,不断反思学校的发展状况,不断对学校的远景、使命、组织结构进行思考,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只有在不断超越别人和自己的同时,才能完成量的积累而走向质的变化。在学校文化传承上,校长要善于审视传统,提炼学校精神,在长期经营中倡导、积淀、形成一种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同时吸纳时代的主流文化,融进校长个人的人格精神,通过整合,最后就形成了独特的学校文化。这是一个传承、创造的过程,需要校长长期耐心的培育、创造,紧跟时代的步伐,正确指引学校的发展。
二、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是一把锁匙,能打开丰富的知识宝藏,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自身成为打开知识大门的锁匙。学校管理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每天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师,教师的思想和形象影响着学生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健康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创建学校文化,必须紧紧依靠教师群体的作用,形成一股团队精神和力量。如果先进的教育理念只是被学校的领导层面所接受,那还称不上学校文化。把常说的一句话变成现实就是文化,校长要让教师接受并深刻理解自己所信奉的教育理念,从而转变成学校的教育理念,形成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愿景”,找到共同的前进方向。要让全体教职工认识到,团队协作精神是人的一种基本素质,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有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这种合作能力与专业知识技能一样重要。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价值倾向,包括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教研态度、社会责任等,但在学校这个团队中,每个教师都是学校形象的代表,都应该团结协作,朝着学校清晰的价值目标和教育理想齐步前进。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教师也使自己逐渐走向成熟,走向成功。同时,还要引导广大的教师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去不断地选择、凝炼、升华校园文化的精髓,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向更高的方向迈进。
三、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培育的物质载体
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给人美的享受,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因此,充分利用环境对人的影响,发挥“潜在课程”对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学校文化要得到健康发展,必须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生态决定心态,心态决定状态。走进一所学校,不需要别人介绍,就能感受到这所学校的内涵和文化。可见校园环境就是学校文化和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农村学校校园环境的创建要与学校办学理念和方向一致,与当地人文环境相适应,接地气才有正能量。班级文化、廊道文化、宣传橱窗、主题墙、食堂文化、宿舍文化以及环境绿化都应做到形式多样而内在统一,能让人感到一种独特的内涵和文化气息。这些物质文化能丰富和升华校园生活,表现一所学校独特气质和风格以及良好的社会形象。比如学校板报长廊上的一些主题教育内容、科学知识、名人传记等,渗透着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切合学校实际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带有一些引导性、号召性的标语牌等,既起到了起到了美化校园的作用,又会收到潜在的教育效果。
四、制度是学校文化折射的人性思想
制度是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共遵守的契约。制度规范行为,行为形成品质,品质固化为文化。可见制度与文化是一种相互依存的逻辑关系,制度是硬文化,文化是软制度。要让制度成为文化的体现者和守护者,这样学校文化才能得到真正的宏扬,制度的存续和影响同样受到文化整体性的保护和滋养。制度管理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是顺利实现目标的手段。对学校而言,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进步。制定制度时,要在制度中渗透人性化的管理思维,在学校特有的文化背景下得到全体师生的认同,在此基础上才能得到大家言行上的共同一致,这样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就体现了学校文化建设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想文化境界。只有这样,学校的制度才不是冰冷的规定,而是与教师和学生的精神浑然一体的行为自觉。
五、学生是学校文化发展的最终成果
在哈佛大学350年校庆时校长曾说:“哈佛大学最值得夸耀的是什么?不是出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让每一个进入哈佛的学子都像金子一样闪光。”可见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培养精英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精神,让他们找到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自信,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实践能力。因此,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该服务于学生,以学生为本。这首先要求学校具有人文关怀的管理理念,牢固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思想,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坚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个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不足,用有内涵的学校文化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校训校风的校本化,校园环境的生活化,教育活动的多样化,管理环节的人性化,人际关系的和谐化,这样的文化环境,无疑会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满足他们展示自我才能的心理需求,发展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进而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这样的文化环境的滋养下,学生必定个个含笑怒放,学校就成了“满园春色关不住”的百花园。
上海市静安区万航渡路小学张世龙校长在谈到学校文化建设时说过一句话:“成熟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芒”。学校文化,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切与空洞的区别,独有的校园文化永远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于潜移默化中构筑全校师生特有的精神高地,是一所学校在建设和发展中折射出的永恒的魅力。作为农村学校,要期待学校取得办学的进步和成功,那就要靠学校文化的支撑。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广袤的农村大地一定能孕育出灿烂的学校文化,结出丰硕的教育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