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4)强调:要对当前的形势有科学的认识。但是,就现阶段来看,关于“新常态”的问题,还存在着一定的误读。本文从“新常态”提出的背景出发,通过对我国经济“旧常态”、“新常态”下的特征分析,提出客观、正确认识当下形式的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旧常态;三期叠加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1-0000-01
一、“新常态”的来源及提出背景
“新常态”是在10年的达沃斯论坛上就被大家热炒的词。次贷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普遍推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扭转经济形势,然而经济复苏乏力、高失业率纹风不动的状态没有得到明显改善。针对这一现象,哈佛大学时任校长萨摩斯曾比喻:当你等一辆公共汽车,本来应该五分钟来一班,五分钟到了还不来,二十分钟到了也没来,一个小时过了都还不来,这时候你应该知道你进入一个新常态了,公共汽车永远不会来了。[1]后“新常态”一词在西方国家被普遍用于形容次贷危机后经济痛苦又缓慢的恢复过程。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新“新常态”是在我国经济结构、制度、动力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作出的含义丰富、具有深意的重要表述。
“新常态”是相对过去几十年的“旧常态”而言的,是既“新”又“常”的状态。“新”,故有别于旧;“常”,故稳定长久。若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即意味着已经进入与过去30几年的长期高速增长有别的稳定又相对长久的新阶段。
二、我国经济“旧常态”的特征
(一)增长速度快。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年均接近10%的高速增长,03-07年间,更是达到了年均11.5%以上的增长速度。这在世界经济史上屈指可数,因而被冠名“中国奇迹”。
(二)增长模式粗放。在年均接近10%的高速增长的30多年中,低人工成本、低资金成本、低环境成本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标签。依靠大规模能源资源投入拉动经济增长不仅降导致投资效率越来越低,而且还积累了严重的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三)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工业化在1978年后得到快速推进,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在2000年后更是发展迅猛,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形成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直到2013年,第二产业在我国GDP中的比重才退居其次,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普遍都在70%左右。
(四)政府主导经济。过去30多年,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市场化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却一直没有根本改变政府主导经济的体制。各级地方政府一直程度很深地主导经济建设,对市场的干预和控制更是多如牛毛。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长期以来都没有理顺。
三、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近两年来,“新常态”一词漫天飞舞,很多人简单地将我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不断加剧、各个领域改革亟待进行的状态归纳为“新常态”,这是对“新常态”缺乏正确、客观认知的表现。本文认为,“新常态”并非仅仅对我国当前形势的简单概括,而应指由当前的严峻形势通过一系列调整、改革后所到达的相对稳定并且长久的目标状态,届时的目标状态特征即为经济“新常态”所拥有的特征,具体应表现为:
(一)增长速度的新常态。在经过30多年的年均接近10%的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势必要进入一个调整期。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显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达到一定程度后,经济增速都会放缓,到高速发展的第四个十年,基本会下降至5%以下。故我国在今后5-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将保持中速增长或中低速增长,甚至进一步下降到当今西方发达国家2%-4%左右的增长水平。
(二)經济结构的新常态。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及消费结构的新常态。产业结构的新常态表现为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占据主导地位,并越来越高,逐步接近发达国家普遍70%的水平;区域结构的新常态表现为新型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差距逐步缩小;消费结构的新常态表现为基础消费逐渐饱和,品质化、个性化消费逐渐凸显,更加注重健康消费及安全消费,对有效供给的需求逐步上升。
(三)经济质量的新常态。“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就是对新常态下经济质量的基本要求。主要表现为经济效益的提升、环境的改善及老百姓幸福指数的上升等方面。
(四)经济增长动力的新常态。主要表现为长期以来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动力的减退,取而代之的是由改革、创新带动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由主要依靠内需驱动逐步替代主要依靠外需拉动;由主要依靠社会投资逐步替代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拉动。
(五)分配方式的新常态。主要表现为长期以来向劳动者倾斜不足的分配制度的改变,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比重,由少数先行致富转为实现共同富裕,真正落实藏富于民,从而实现民富国强的宏伟目标。让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成果真正惠及最广大老百姓。
(六)制度环境的新常态。主要表现为长期以来由政府主导的经济体制的转变甚至终结,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作用;政府则实现职能的清晰定位和转型,由权力型向服务型转变,由经济型向社会型转变。同时,法治的地位更加凸显和完善。
通过以上分析可概括:以其说“新常态”是当下所处的状态,还不如说是应该通过努力需要到达的目标状态。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耗期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经济持续下行、工业放缓、需求疲软、信心不足都不可能是长期持续的状态,只有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成功跨越三期叠加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长期积累的一系列经济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新的经济动力、制度、环境形成后,我国经济才正式进入长期稳定的“新常态”阶段。
正是因为我国现在处于新旧形态掺杂的困难多、不稳定、选择难的关键阶段,经济问题与其他问题凸显,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就更加应该客观地把握当前形势、科学理解“新常态”,因为这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经济工作的基调和重点。
参考文献:
[1]李稻葵.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OL].中国经济信息网,2014-12-18.
[2]从晶.正确理解经济发展新常态[N].吉林日报,2016-02-27.
[3]赵昌文.一场问题导向的改革[N].人民日报,2016-01-25.
[4]李向阳.准确把握和积极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J].党政论坛,2016,06.
[5]李瑞晴.刍议中国经济新常态[J].发展研究,2015,08.
作者简介:罗龙菊(1986-),女,布依族,贵州安龙人,云南大学硕士,中共黔东南州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城镇化与中国经济。
关键词:新常态;旧常态;三期叠加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1-0000-01
一、“新常态”的来源及提出背景
“新常态”是在10年的达沃斯论坛上就被大家热炒的词。次贷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普遍推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扭转经济形势,然而经济复苏乏力、高失业率纹风不动的状态没有得到明显改善。针对这一现象,哈佛大学时任校长萨摩斯曾比喻:当你等一辆公共汽车,本来应该五分钟来一班,五分钟到了还不来,二十分钟到了也没来,一个小时过了都还不来,这时候你应该知道你进入一个新常态了,公共汽车永远不会来了。[1]后“新常态”一词在西方国家被普遍用于形容次贷危机后经济痛苦又缓慢的恢复过程。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新“新常态”是在我国经济结构、制度、动力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作出的含义丰富、具有深意的重要表述。
“新常态”是相对过去几十年的“旧常态”而言的,是既“新”又“常”的状态。“新”,故有别于旧;“常”,故稳定长久。若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即意味着已经进入与过去30几年的长期高速增长有别的稳定又相对长久的新阶段。
二、我国经济“旧常态”的特征
(一)增长速度快。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年均接近10%的高速增长,03-07年间,更是达到了年均11.5%以上的增长速度。这在世界经济史上屈指可数,因而被冠名“中国奇迹”。
(二)增长模式粗放。在年均接近10%的高速增长的30多年中,低人工成本、低资金成本、低环境成本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标签。依靠大规模能源资源投入拉动经济增长不仅降导致投资效率越来越低,而且还积累了严重的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三)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工业化在1978年后得到快速推进,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在2000年后更是发展迅猛,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形成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直到2013年,第二产业在我国GDP中的比重才退居其次,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普遍都在70%左右。
(四)政府主导经济。过去30多年,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市场化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却一直没有根本改变政府主导经济的体制。各级地方政府一直程度很深地主导经济建设,对市场的干预和控制更是多如牛毛。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长期以来都没有理顺。
三、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近两年来,“新常态”一词漫天飞舞,很多人简单地将我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不断加剧、各个领域改革亟待进行的状态归纳为“新常态”,这是对“新常态”缺乏正确、客观认知的表现。本文认为,“新常态”并非仅仅对我国当前形势的简单概括,而应指由当前的严峻形势通过一系列调整、改革后所到达的相对稳定并且长久的目标状态,届时的目标状态特征即为经济“新常态”所拥有的特征,具体应表现为:
(一)增长速度的新常态。在经过30多年的年均接近10%的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势必要进入一个调整期。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显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达到一定程度后,经济增速都会放缓,到高速发展的第四个十年,基本会下降至5%以下。故我国在今后5-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将保持中速增长或中低速增长,甚至进一步下降到当今西方发达国家2%-4%左右的增长水平。
(二)經济结构的新常态。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及消费结构的新常态。产业结构的新常态表现为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占据主导地位,并越来越高,逐步接近发达国家普遍70%的水平;区域结构的新常态表现为新型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差距逐步缩小;消费结构的新常态表现为基础消费逐渐饱和,品质化、个性化消费逐渐凸显,更加注重健康消费及安全消费,对有效供给的需求逐步上升。
(三)经济质量的新常态。“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就是对新常态下经济质量的基本要求。主要表现为经济效益的提升、环境的改善及老百姓幸福指数的上升等方面。
(四)经济增长动力的新常态。主要表现为长期以来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动力的减退,取而代之的是由改革、创新带动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由主要依靠内需驱动逐步替代主要依靠外需拉动;由主要依靠社会投资逐步替代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拉动。
(五)分配方式的新常态。主要表现为长期以来向劳动者倾斜不足的分配制度的改变,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比重,由少数先行致富转为实现共同富裕,真正落实藏富于民,从而实现民富国强的宏伟目标。让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成果真正惠及最广大老百姓。
(六)制度环境的新常态。主要表现为长期以来由政府主导的经济体制的转变甚至终结,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作用;政府则实现职能的清晰定位和转型,由权力型向服务型转变,由经济型向社会型转变。同时,法治的地位更加凸显和完善。
通过以上分析可概括:以其说“新常态”是当下所处的状态,还不如说是应该通过努力需要到达的目标状态。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耗期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经济持续下行、工业放缓、需求疲软、信心不足都不可能是长期持续的状态,只有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成功跨越三期叠加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长期积累的一系列经济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新的经济动力、制度、环境形成后,我国经济才正式进入长期稳定的“新常态”阶段。
正是因为我国现在处于新旧形态掺杂的困难多、不稳定、选择难的关键阶段,经济问题与其他问题凸显,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就更加应该客观地把握当前形势、科学理解“新常态”,因为这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经济工作的基调和重点。
参考文献:
[1]李稻葵.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OL].中国经济信息网,2014-12-18.
[2]从晶.正确理解经济发展新常态[N].吉林日报,2016-02-27.
[3]赵昌文.一场问题导向的改革[N].人民日报,2016-01-25.
[4]李向阳.准确把握和积极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J].党政论坛,2016,06.
[5]李瑞晴.刍议中国经济新常态[J].发展研究,2015,08.
作者简介:罗龙菊(1986-),女,布依族,贵州安龙人,云南大学硕士,中共黔东南州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城镇化与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