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强调了幼儿的民主和开放意识,参与和自主意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去使用教材,改善教育教学方法;教师角色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幼儿主动学习的支持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能否充分调动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能否落实活动目标的关健。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的重视这个环节,只是把幼儿当作“接受器”,给幼儿讲解,不管幼儿怎样学,使幼儿身上的潜力不同程度地受到压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无从发挥。根据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等,去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幼儿能较好地按着教育目标和要求参与活动。那么,老师在手工活动中应如何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一、精心设计活动,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幼儿能否很积极的参与到老师的教学活动中来,很大程度是取决于老师对活动内容的选择、及教学环节的设计,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首先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急于对幼儿传授手工知识,老师可注意先对幼儿进行引导,利用“手偶形象、讲故事、猜谜语、看图片”等多种情节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能产生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增强幼儿创作的信心。如我组织过大班幼儿的手工活动《三角鱼》,第一次活动时,我想这是贴近幼儿生活,且是幼儿平时经常见到的,我就只单单出示范品为幼儿介绍活动任务,让幼儿用废旧碟片,利用彩纸制作“三角鱼”,活动过程中,大多数幼儿的作品,都是同一种方法,孩子的作品缺乏创意,经过自我反思和分析后,我对活动进行了改良,我首先是让孩子观看《海底世界》的影片,引导孩子观察有些什么鱼?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不一样等等?再引导幼儿谈话你喜欢什么鱼?并请孩子说说为什么喜欢这种鱼,请孩子说说这种鱼的特点,应该怎么制作等,经过这一系列的环节,孩子表现了很大的创造欲望,果然在活动过程中,老师只是稍作指导,可结果大不相同,在第二次活动中,孩子的“三角鱼”,形态百出,非常精美、独特,通过两次活动的对比效果可以看出,孩子的活动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引导及环节的设计。
二、改变教学模式,给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
幼儿有着丰富的想像力,喜欢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夸大和美化,对自己喜欢的物品或事物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要调动幼儿在手工活动中的积极性,就要启以幼儿的思维能力,给幼儿充分的精神自由、想像自由、和表现自由,让他们感受到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极大乐趣。在以往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教,幼儿跟着模仿、学习。其实我认为老师完全可以放手,把一些创造思维教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发表想法。尤其是大班幼儿,教师也可以在幼儿自主操作的过程中记录下幼儿新的制作方法或是新奇的地方,在活动时,请这名幼儿把自己的经验介绍给同伴。同时体现了互相学习,也更加体现了大班幼儿的主人翁意识与自主性,以及成功感。
三、注重幼儿个体差异,引导幼儿自主学习
《纲要》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的目标之一是: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感受美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幼儿的情感体验、联想、表现、表达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对美的概念也不同。幼儿的经验、兴趣、学习方式、生活环境和发展水平决定了幼儿的个别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中加强观察,了解幼儿的个体差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分层指导,让每位幼儿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让人人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如:我班有一个小朋友,其他方面发展得都不错,可就是对画画不感兴趣,涂色活动时,别的小朋友都快涂完了,可她还是只拿着蓝色的油画棒在那一小块地方涂来涂去,最后弄了一手蓝色。对于这个小朋友,我采取主动接近的方式,并针对她颜色涂得很均匀的优点进行表扬。平时可以引导她去看一看同伴的作品,从别人作品中得到美的感受,引导孩子试着用一些其他颜色,改变画面的美感。
四、正确评价幼儿的作品,增强幼儿创作的兴趣
幼儿的认知水平存在着个体差异,在制作能力上也有强有弱,因些所制作的作品也不是每个都维妙维肖。有的孩子在制作过程中,往往会把直线剪成曲线,把曲线剪成直线,做出来的作品形象荒诞、奇特、不合常理,但这也是孩子的可爱之处,它所展现的魅力是成人所望尘莫及的,所以我们老师在评价孩子作品的时候,都应从中找出它们的优点,表扬孩子标新立异的地方,珍惜和爱护每一个孩子的作品,让孩子的创作成果得到充分的肯定。这样,使每个孩子都对自己的创作有信心,增加了孩子对手工活动的兴趣,孩子的创作积极性就会越高。
总之,结合自己对手工活动教育的一些探索,让我体会到: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孩子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教育要随着孩子的变化而变化,让教育去适应孩子,而不是让孩子按照死板的教育理念去发展。孩子的想法、做法,得到了教师的支持鼓励,孩子是快乐的,是被肯定的,这样孩子自然就会产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
一、精心设计活动,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幼儿能否很积极的参与到老师的教学活动中来,很大程度是取决于老师对活动内容的选择、及教学环节的设计,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首先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急于对幼儿传授手工知识,老师可注意先对幼儿进行引导,利用“手偶形象、讲故事、猜谜语、看图片”等多种情节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能产生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增强幼儿创作的信心。如我组织过大班幼儿的手工活动《三角鱼》,第一次活动时,我想这是贴近幼儿生活,且是幼儿平时经常见到的,我就只单单出示范品为幼儿介绍活动任务,让幼儿用废旧碟片,利用彩纸制作“三角鱼”,活动过程中,大多数幼儿的作品,都是同一种方法,孩子的作品缺乏创意,经过自我反思和分析后,我对活动进行了改良,我首先是让孩子观看《海底世界》的影片,引导孩子观察有些什么鱼?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不一样等等?再引导幼儿谈话你喜欢什么鱼?并请孩子说说为什么喜欢这种鱼,请孩子说说这种鱼的特点,应该怎么制作等,经过这一系列的环节,孩子表现了很大的创造欲望,果然在活动过程中,老师只是稍作指导,可结果大不相同,在第二次活动中,孩子的“三角鱼”,形态百出,非常精美、独特,通过两次活动的对比效果可以看出,孩子的活动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引导及环节的设计。
二、改变教学模式,给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
幼儿有着丰富的想像力,喜欢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夸大和美化,对自己喜欢的物品或事物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要调动幼儿在手工活动中的积极性,就要启以幼儿的思维能力,给幼儿充分的精神自由、想像自由、和表现自由,让他们感受到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极大乐趣。在以往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教,幼儿跟着模仿、学习。其实我认为老师完全可以放手,把一些创造思维教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发表想法。尤其是大班幼儿,教师也可以在幼儿自主操作的过程中记录下幼儿新的制作方法或是新奇的地方,在活动时,请这名幼儿把自己的经验介绍给同伴。同时体现了互相学习,也更加体现了大班幼儿的主人翁意识与自主性,以及成功感。
三、注重幼儿个体差异,引导幼儿自主学习
《纲要》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的目标之一是: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感受美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幼儿的情感体验、联想、表现、表达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对美的概念也不同。幼儿的经验、兴趣、学习方式、生活环境和发展水平决定了幼儿的个别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中加强观察,了解幼儿的个体差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分层指导,让每位幼儿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让人人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如:我班有一个小朋友,其他方面发展得都不错,可就是对画画不感兴趣,涂色活动时,别的小朋友都快涂完了,可她还是只拿着蓝色的油画棒在那一小块地方涂来涂去,最后弄了一手蓝色。对于这个小朋友,我采取主动接近的方式,并针对她颜色涂得很均匀的优点进行表扬。平时可以引导她去看一看同伴的作品,从别人作品中得到美的感受,引导孩子试着用一些其他颜色,改变画面的美感。
四、正确评价幼儿的作品,增强幼儿创作的兴趣
幼儿的认知水平存在着个体差异,在制作能力上也有强有弱,因些所制作的作品也不是每个都维妙维肖。有的孩子在制作过程中,往往会把直线剪成曲线,把曲线剪成直线,做出来的作品形象荒诞、奇特、不合常理,但这也是孩子的可爱之处,它所展现的魅力是成人所望尘莫及的,所以我们老师在评价孩子作品的时候,都应从中找出它们的优点,表扬孩子标新立异的地方,珍惜和爱护每一个孩子的作品,让孩子的创作成果得到充分的肯定。这样,使每个孩子都对自己的创作有信心,增加了孩子对手工活动的兴趣,孩子的创作积极性就会越高。
总之,结合自己对手工活动教育的一些探索,让我体会到: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孩子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教育要随着孩子的变化而变化,让教育去适应孩子,而不是让孩子按照死板的教育理念去发展。孩子的想法、做法,得到了教师的支持鼓励,孩子是快乐的,是被肯定的,这样孩子自然就会产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