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张育军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上交所要建成世界一流的交易所,实现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财富管理市场、衍生品市场这四个市场共同发展。并且到“十二五”期末,上交所每年的交易量要达到100万亿元,争取市场规模扩大一倍,其中股票市值大约在35万亿到40万亿元,力争成为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到2020年希望能够再增加50%,股票市值能有70万亿到80万亿元。
此言一出,迅即在市场掀起轩然大波。这让人很容易想起1958年的“大跃进”。当时中国为了向共产主义社会“大跃进”,便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超英赶美”口号,进行了一场全民大炼钢铁的“大跃进”运动,结果到最后家家户户砸锅卖铁——大炼钢铁。但是,盲目的“大跃进”彻底打乱了国民经济的正常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工农业比例的严重失调,老百姓食不果腹。显然,中国股市绝对不能再搞这样的运动式发展,不能重蹈“大跃进”的覆辙,因为受害者始终是那些无辜的百姓。股市的历史也一再证明,中小散户历次都是股市波动及概念炒作的牺牲品和买单者。
毕竟目前上交所的总市值也不过15万亿左右,2015年达到40万亿也就意味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翻2.7倍,2020年达到80万亿就意味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翻5.3倍。要实现这个目标其途径无非两种:一是让整个沪市的股价在目前基础上翻好几倍,也就意味着2020年中国股市要站在一万点之上,不知道可能性有多大;二是上交所大扩容,加速、加倍的去圈钱。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测算的数据,目前上交所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大约为161亿元,那么80万亿对应的上市公司数量是4968家,意味着上交所在未来8年内新增上市公司高达4000家,平均每年新增500家,按照每年240个交易日计算,平均一个交易日上交所新增上市公司两家。当然这个数据是建立在点位不变和市值不变的静态基础上,实际情况肯定会有所变化,要么涨要么跌,市场不会8年不变。但是,未来不论选择哪一种途径对A股市场和投资者而言都不是最佳选择,圈钱太疯狂市场就会被抽干,尤其在目前这样的市况下显然很难实现疯狂的圈钱计划,如果短期之内股价上涨太快又会面临像上一轮那样的大起大落,搞不好又会套牢一大批人,而且在中国经济出现颓势的情况下中国股市凭什么上一万点?显然市值膨胀对投资者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反而只长胖不长高的股市会不断地搜刮投资者的血汗钱。如果以此来换取所谓的“一流”,而不顾投资者的死活,这样的“一流”还是不要为好。尤其在一个圈钱量全球第一,而股市表现熊冠全球,投资者亏损量全球第一的市场里大谈“一流”,未免有些可笑。
其实早在2002年时,上交所就雄心勃勃地制定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展战略规划》,该规划明确了上交所的中长期远景和战略目标,并在2008年对战略规划进行全面修订。其中制定了三大目标:近期战略目标是上交所规模在2011年至2013年建成亚洲规模最大的资本市场;中期战略目标是在2014年至2016年建成亚洲最主要的资本市场,成为全球最具综合战略优势的交易所之一;长期战略目标是在2017年至2020年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交易所。到2020年,上交所将发展成为全球资本交易中心之一,是全球的资产配置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具备全天候交易能力,是美、欧、亚太三大时区中亚太时区主要交易所。这些规划是基于中国经济未来的地位、中国拥有众多的上市资源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但未来还有诸多变数,况且目前中国股市市场化改革遇到了巨大的阻力,长期享受好处的既得利益集团根本不愿意在游戏规则上松手,如果未来中国股市真的实现了市值规模全球第一,但如果不按真正市场化的规则来运行,只为少数人牟利的话,相信游戏就进行不下去了。
当然,目前的中国经济体量确实需要一流的资本市场,来实现资产的有效定价和资源配置,尤其转型期的中国经济需要资本市场来加速推进。但这个一流的市场绝不是一个身躯庞大而效率低下的市场,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具有法制化市场环境、具有优胜劣汰、交易高效、有健全的市场制度框架、有一流的监管能力、市场参与者愿意遵守契约精神和市场规则、是一个真正市场化的市场。但遗憾的是,中国的资本市场一直缺乏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始终围绕着圈钱和既得利益打转,进行束手束脚、缝缝补补的策略式改革,而忽视长远规划和战略构建,有时甚至是用饮鸩止渴、牺牲长远利益来保护少数人的利益,让资本市场始终处于“中国特色”的泥潭中无法前行。股市中只有融资功能,投资和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已经丧失,反而中国股市成了人见人怕的“圈钱”市场,再加上各种历史旧病缠绕,导致市场投资信心极度萎靡。如果再不从根本上解决市场机制和体制问题,一些人为了所谓的“政绩”去搞“大跃进”,只会对众多的投资者造成伤害。
因此,当务之急中国股市不是去搞什么“超英赶美”,在股市信心尚未恢复的情况下应该加紧治理股市弊病、固本强基,当然也应该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别把直接融资的重担全部压在股市身上,在成熟市场债券市场是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远大于股票市场的融资规模,上交所倒是可以在债券市场上多下下功夫。如果上交所为了“大跃进”一味地去发行大盘股,会将资本配置到传统型大企业身上,不利于支持中小型和创新型企业,这与目前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战略目标是相悖的。因此,在目前股市信心不足的情况下不妨先放慢上交所发行新股的步伐,将支持这些大型国企的资金用于支持中小板和创业板,为中国经济的未来争取战略制高点,别再让上交所和上海市为了一己之私利而裹挟中国经济转型的大局。
相关内容敬请关注本频道电视节目《新闻评论》
此言一出,迅即在市场掀起轩然大波。这让人很容易想起1958年的“大跃进”。当时中国为了向共产主义社会“大跃进”,便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超英赶美”口号,进行了一场全民大炼钢铁的“大跃进”运动,结果到最后家家户户砸锅卖铁——大炼钢铁。但是,盲目的“大跃进”彻底打乱了国民经济的正常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工农业比例的严重失调,老百姓食不果腹。显然,中国股市绝对不能再搞这样的运动式发展,不能重蹈“大跃进”的覆辙,因为受害者始终是那些无辜的百姓。股市的历史也一再证明,中小散户历次都是股市波动及概念炒作的牺牲品和买单者。
毕竟目前上交所的总市值也不过15万亿左右,2015年达到40万亿也就意味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翻2.7倍,2020年达到80万亿就意味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翻5.3倍。要实现这个目标其途径无非两种:一是让整个沪市的股价在目前基础上翻好几倍,也就意味着2020年中国股市要站在一万点之上,不知道可能性有多大;二是上交所大扩容,加速、加倍的去圈钱。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测算的数据,目前上交所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大约为161亿元,那么80万亿对应的上市公司数量是4968家,意味着上交所在未来8年内新增上市公司高达4000家,平均每年新增500家,按照每年240个交易日计算,平均一个交易日上交所新增上市公司两家。当然这个数据是建立在点位不变和市值不变的静态基础上,实际情况肯定会有所变化,要么涨要么跌,市场不会8年不变。但是,未来不论选择哪一种途径对A股市场和投资者而言都不是最佳选择,圈钱太疯狂市场就会被抽干,尤其在目前这样的市况下显然很难实现疯狂的圈钱计划,如果短期之内股价上涨太快又会面临像上一轮那样的大起大落,搞不好又会套牢一大批人,而且在中国经济出现颓势的情况下中国股市凭什么上一万点?显然市值膨胀对投资者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反而只长胖不长高的股市会不断地搜刮投资者的血汗钱。如果以此来换取所谓的“一流”,而不顾投资者的死活,这样的“一流”还是不要为好。尤其在一个圈钱量全球第一,而股市表现熊冠全球,投资者亏损量全球第一的市场里大谈“一流”,未免有些可笑。
其实早在2002年时,上交所就雄心勃勃地制定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展战略规划》,该规划明确了上交所的中长期远景和战略目标,并在2008年对战略规划进行全面修订。其中制定了三大目标:近期战略目标是上交所规模在2011年至2013年建成亚洲规模最大的资本市场;中期战略目标是在2014年至2016年建成亚洲最主要的资本市场,成为全球最具综合战略优势的交易所之一;长期战略目标是在2017年至2020年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交易所。到2020年,上交所将发展成为全球资本交易中心之一,是全球的资产配置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具备全天候交易能力,是美、欧、亚太三大时区中亚太时区主要交易所。这些规划是基于中国经济未来的地位、中国拥有众多的上市资源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但未来还有诸多变数,况且目前中国股市市场化改革遇到了巨大的阻力,长期享受好处的既得利益集团根本不愿意在游戏规则上松手,如果未来中国股市真的实现了市值规模全球第一,但如果不按真正市场化的规则来运行,只为少数人牟利的话,相信游戏就进行不下去了。
当然,目前的中国经济体量确实需要一流的资本市场,来实现资产的有效定价和资源配置,尤其转型期的中国经济需要资本市场来加速推进。但这个一流的市场绝不是一个身躯庞大而效率低下的市场,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具有法制化市场环境、具有优胜劣汰、交易高效、有健全的市场制度框架、有一流的监管能力、市场参与者愿意遵守契约精神和市场规则、是一个真正市场化的市场。但遗憾的是,中国的资本市场一直缺乏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始终围绕着圈钱和既得利益打转,进行束手束脚、缝缝补补的策略式改革,而忽视长远规划和战略构建,有时甚至是用饮鸩止渴、牺牲长远利益来保护少数人的利益,让资本市场始终处于“中国特色”的泥潭中无法前行。股市中只有融资功能,投资和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已经丧失,反而中国股市成了人见人怕的“圈钱”市场,再加上各种历史旧病缠绕,导致市场投资信心极度萎靡。如果再不从根本上解决市场机制和体制问题,一些人为了所谓的“政绩”去搞“大跃进”,只会对众多的投资者造成伤害。
因此,当务之急中国股市不是去搞什么“超英赶美”,在股市信心尚未恢复的情况下应该加紧治理股市弊病、固本强基,当然也应该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别把直接融资的重担全部压在股市身上,在成熟市场债券市场是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远大于股票市场的融资规模,上交所倒是可以在债券市场上多下下功夫。如果上交所为了“大跃进”一味地去发行大盘股,会将资本配置到传统型大企业身上,不利于支持中小型和创新型企业,这与目前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战略目标是相悖的。因此,在目前股市信心不足的情况下不妨先放慢上交所发行新股的步伐,将支持这些大型国企的资金用于支持中小板和创业板,为中国经济的未来争取战略制高点,别再让上交所和上海市为了一己之私利而裹挟中国经济转型的大局。
相关内容敬请关注本频道电视节目《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