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在经濟高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当务之急。
关键词:经济现状;贫富差距过大;通货膨胀;低碳经济;扩大就业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发展的经济使中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经济从解决温饱到基本实现小康,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在经济总量大幅增加的前提下,仍然继续保持了年均近10%的增长。
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还处在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这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即处在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同时也处在一个矛盾凸显时期,我们既面临着很多战略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要谋划好我们的发展思路,谋划好我们的蓝图,谋划好我们的路线图,我们才能趁势而上,才能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一、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高速发展
2000年,我国GDP总量只有2165亿美元,到2016年,已达到2.63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四,按现行汇率,人均GDP约2000美元。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为1132亿元,2016年,剧增到3.93万亿元,一年新增的财政收入已达到10年前全年的财政收入水平。到3月底,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202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而在2000年,我国外汇储备只有区区1.67亿美元,即便是到亚洲金融危机暴发的2000年,外汇储备也只有1398亿美元。
二、经济发展中突出的问题
1、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富人们开着宝马、奔驰或保时捷,住着几千万元的豪华别墅,而有些穷人甚至会为了温饱发愁。在金融危机发生前,中国就有约8000万人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以下。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增长是以收入不平等拉大为代价的,尤其是城乡之间的不平等。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
各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加大。一些垄断行业如电力、电信、民航、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煤炭、房地产等由于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策的特殊保护,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的竞争,取得了高额的利润,使行业差距不断扩大。
东南沿海与西部内陆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收入差距。2016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不到人民币4万亿元,而东部地区GDP达到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
2、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较城镇仍很落后很多
多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各级政府的财力支持,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很大一部分由农民自己出钱出力,这是导致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农民与市民相比,受教育权利很不平等。60%的人口在农村,可是90%的学校在城里。农村人口在大学专科里只占40%的份额,40%的城里人占60%的份额。
新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在全国农村大面积铺开,但资金投入仍显不足。有数据显示,目前平均住院费用可报销比率在15%-30%之间,其余花费仍需农民自己承担。
3、快速增长的人口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
我国有着近13亿人口,其中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每年新增人口即使在计划生育的严格控制下仍以千万计算。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还有以亿万计的劳动力需要逐步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从农村转向城镇。在深化改革过程中,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素质,实现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还有以千万计的职工从现有企业中分流下岗,要求再就业。每年又有几百万的毕业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如此庞大的数字使我国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到2016中国失业人口高达2亿。
4、高速发展的经济对环境的破坏
3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中国是建材消费第一、能源消耗第一、空气污染排放第一、水污染排放第一。江河水系70%受到污染,流经城市90%以上严重污染,城市垃圾处理率不足20%,农村1.5亿吨垃圾露天存放,三亿多农民喝不到干净的水,四亿多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新鲜空气。
5、通货膨胀的压力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10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4.4%,年内首次突破4%,创25个月新高。其中,与百姓密切相关的菜价更是上涨了31%。11月上旬,全国36个大中城市18种主要蔬菜平均批发价格为每公斤3.9元,比年初上涨11.3%,比去年同期上涨62.4%。对公众而言,基本的逻辑是通胀就是“钱毛”了,钱不顶用就是物价上涨,物价上涨首先体现在日常生活用品上,现在没有一样是不涨价的。
当下百姓议论最多的是物价跟房价。比如房价,近年来不少地方的房价节节攀升,个别城市的房价更是高得离谱,令百姓叫苦不迭。像北京有些地方的房价已经达到了3万—4万元一平方,许多三线城市的房价也在大幅上涨,现在的房价是每平方3000元到6000元。尽管房价如此之高,很多家庭还是把积攒了半生的钱拿来购房,因为现在普通百姓认为通胀预期越来越大,和其他的投资相比,买房仍然是最保险、让钱保值的有效途径。用普通百姓的话说“不买房,那什么扛通胀”。
三、应对措施
1、加快发展,缩小贫富差距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首先要落实好最低工资制,我国已于2002年建立了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其次要实施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再次要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尽快建立城镇居民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让职工在失业和患病好时,能够得到基本的保障。
(2)加大税收的调节力度以缩小贫富之间的收入差距。一方面对高收入者加大税收比率,另一方面对贫困者要通过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提高他们的收入。 (3)加强对垄断行业工资收入的监控,放慢其工作增幅,并使其工资水平接近全国的平均水平。
(4)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取消户籍限制,鼓励城乡流动,鼓励农民进城经商,使小城镇建设不仅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而且成为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的途径。
(5)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水平直接决定农民的收入水平。因此,农村各级政府应大力抓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生产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师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2、加大对农村的投入
(1)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把不应该由农民负担的公共支出列入财政支出范围,不断增加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
(2)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首先加大资金的投入,其次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再次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还要多创造对农村教师的培讯机会。
(3)国家医疗资源应该进一步向农村倾斜,增加对农村的投入,合理布置农村医疗网点和配置相应资源,争取小病不出村,并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铺大农村医疗保险范围,增加参保人员,提高住院费报销比率。
3、下大力气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各级政府要打破所有制界限,积极创造条件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在资本、土地、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上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因为中小企业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能为社会创造80%以上的就业岗位,还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也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吸收劳动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就需要国家的产业政策做引导、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研究表明,国民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可提供80万个工作岗位,而我国第三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可提供130万个工作岗位。同时还要鼓励自谋职业和自己创业,尤其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创业,国家要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政府还应该免费提供在就业培训和岗前培训,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为再就业打下好的基础。
4、发展绿色产业,推行低碳经济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把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是兼顾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较为理想的发展道路,它的优点在于导致生态的良性循环,使社会既能稳定地、持续地取得丰富的农产品,又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使社会的生活质量提高。
2015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召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低碳经济不但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结构的大方向,更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支柱之一,也是我国占据世界经济竞争制高點的关键。
2015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当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是不容否定的,中国经济总量长期以来一直在不断提升,且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排名也越来越靠前。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唯有清楚地认识国情,才能对中国在全球责任中的担当有更好的把握,也才能对中国的未来发展道路,有更清醒的认识,才能求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大国经济之路》 王志浩 2010、01
[2] 《当代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 张秀英 2007、11
[3] 《环境经济学概论》 严法善 2003、09
关键词:经济现状;贫富差距过大;通货膨胀;低碳经济;扩大就业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发展的经济使中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经济从解决温饱到基本实现小康,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在经济总量大幅增加的前提下,仍然继续保持了年均近10%的增长。
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还处在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这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即处在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同时也处在一个矛盾凸显时期,我们既面临着很多战略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要谋划好我们的发展思路,谋划好我们的蓝图,谋划好我们的路线图,我们才能趁势而上,才能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一、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高速发展
2000年,我国GDP总量只有2165亿美元,到2016年,已达到2.63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四,按现行汇率,人均GDP约2000美元。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为1132亿元,2016年,剧增到3.93万亿元,一年新增的财政收入已达到10年前全年的财政收入水平。到3月底,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202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而在2000年,我国外汇储备只有区区1.67亿美元,即便是到亚洲金融危机暴发的2000年,外汇储备也只有1398亿美元。
二、经济发展中突出的问题
1、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富人们开着宝马、奔驰或保时捷,住着几千万元的豪华别墅,而有些穷人甚至会为了温饱发愁。在金融危机发生前,中国就有约8000万人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以下。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增长是以收入不平等拉大为代价的,尤其是城乡之间的不平等。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
各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加大。一些垄断行业如电力、电信、民航、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煤炭、房地产等由于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策的特殊保护,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的竞争,取得了高额的利润,使行业差距不断扩大。
东南沿海与西部内陆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收入差距。2016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不到人民币4万亿元,而东部地区GDP达到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
2、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较城镇仍很落后很多
多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各级政府的财力支持,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很大一部分由农民自己出钱出力,这是导致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农民与市民相比,受教育权利很不平等。60%的人口在农村,可是90%的学校在城里。农村人口在大学专科里只占40%的份额,40%的城里人占60%的份额。
新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在全国农村大面积铺开,但资金投入仍显不足。有数据显示,目前平均住院费用可报销比率在15%-30%之间,其余花费仍需农民自己承担。
3、快速增长的人口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
我国有着近13亿人口,其中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每年新增人口即使在计划生育的严格控制下仍以千万计算。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还有以亿万计的劳动力需要逐步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从农村转向城镇。在深化改革过程中,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素质,实现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还有以千万计的职工从现有企业中分流下岗,要求再就业。每年又有几百万的毕业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如此庞大的数字使我国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到2016中国失业人口高达2亿。
4、高速发展的经济对环境的破坏
3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中国是建材消费第一、能源消耗第一、空气污染排放第一、水污染排放第一。江河水系70%受到污染,流经城市90%以上严重污染,城市垃圾处理率不足20%,农村1.5亿吨垃圾露天存放,三亿多农民喝不到干净的水,四亿多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新鲜空气。
5、通货膨胀的压力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10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4.4%,年内首次突破4%,创25个月新高。其中,与百姓密切相关的菜价更是上涨了31%。11月上旬,全国36个大中城市18种主要蔬菜平均批发价格为每公斤3.9元,比年初上涨11.3%,比去年同期上涨62.4%。对公众而言,基本的逻辑是通胀就是“钱毛”了,钱不顶用就是物价上涨,物价上涨首先体现在日常生活用品上,现在没有一样是不涨价的。
当下百姓议论最多的是物价跟房价。比如房价,近年来不少地方的房价节节攀升,个别城市的房价更是高得离谱,令百姓叫苦不迭。像北京有些地方的房价已经达到了3万—4万元一平方,许多三线城市的房价也在大幅上涨,现在的房价是每平方3000元到6000元。尽管房价如此之高,很多家庭还是把积攒了半生的钱拿来购房,因为现在普通百姓认为通胀预期越来越大,和其他的投资相比,买房仍然是最保险、让钱保值的有效途径。用普通百姓的话说“不买房,那什么扛通胀”。
三、应对措施
1、加快发展,缩小贫富差距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首先要落实好最低工资制,我国已于2002年建立了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其次要实施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再次要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尽快建立城镇居民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让职工在失业和患病好时,能够得到基本的保障。
(2)加大税收的调节力度以缩小贫富之间的收入差距。一方面对高收入者加大税收比率,另一方面对贫困者要通过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提高他们的收入。 (3)加强对垄断行业工资收入的监控,放慢其工作增幅,并使其工资水平接近全国的平均水平。
(4)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取消户籍限制,鼓励城乡流动,鼓励农民进城经商,使小城镇建设不仅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而且成为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的途径。
(5)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水平直接决定农民的收入水平。因此,农村各级政府应大力抓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生产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师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2、加大对农村的投入
(1)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把不应该由农民负担的公共支出列入财政支出范围,不断增加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
(2)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首先加大资金的投入,其次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再次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还要多创造对农村教师的培讯机会。
(3)国家医疗资源应该进一步向农村倾斜,增加对农村的投入,合理布置农村医疗网点和配置相应资源,争取小病不出村,并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铺大农村医疗保险范围,增加参保人员,提高住院费报销比率。
3、下大力气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各级政府要打破所有制界限,积极创造条件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在资本、土地、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上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因为中小企业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能为社会创造80%以上的就业岗位,还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也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吸收劳动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就需要国家的产业政策做引导、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研究表明,国民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可提供80万个工作岗位,而我国第三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可提供130万个工作岗位。同时还要鼓励自谋职业和自己创业,尤其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创业,国家要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政府还应该免费提供在就业培训和岗前培训,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为再就业打下好的基础。
4、发展绿色产业,推行低碳经济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把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是兼顾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较为理想的发展道路,它的优点在于导致生态的良性循环,使社会既能稳定地、持续地取得丰富的农产品,又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使社会的生活质量提高。
2015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召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低碳经济不但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结构的大方向,更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支柱之一,也是我国占据世界经济竞争制高點的关键。
2015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当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是不容否定的,中国经济总量长期以来一直在不断提升,且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排名也越来越靠前。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唯有清楚地认识国情,才能对中国在全球责任中的担当有更好的把握,也才能对中国的未来发展道路,有更清醒的认识,才能求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大国经济之路》 王志浩 2010、01
[2] 《当代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 张秀英 2007、11
[3] 《环境经济学概论》 严法善 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