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家国 学无边界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w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全球经济、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以及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都在引发学校育人模式的升级转型,我们必须读懂未来、读懂中国、读懂教育,才能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基于对时代、对国家、对教育的全面审视,我们有必要对学校现行的育人模式进行再思考。史家教育集团正在从逻辑起点、课程构建、课堂变革和教师转型几个角度进行育人模式的重构。
  逻辑起点——“家国情怀的培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我们将家国情怀的培育 作为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并将“有温度、有智慧;会学习、能创新;学而不厌、挫而不败”作为我们的育人方向。
  1.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与价值逻辑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基本路径。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是中国人特有的社会价值逻辑。可以说,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是中国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文化衍生的一整套独特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是中国人特有的社会价值逻辑。
  2.家国情怀培育是立德树人落地的重要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以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发布,为我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有力抓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维度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其价值内核实为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勾画出了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三个维度也深刻蕴含着家国情怀的意味。因此,家国情怀的培育是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是人生成长中不可缺失的底色。
  3.家国情怀培育是青少年立志筑梦的基石
  家国情怀培育是让学生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家国情怀从情出发,以情致怀,既是爱家爱国的真情实感,又是不止于家不止于国的宽阔胸怀;既体 现为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又彰显为对世界的接纳与包容;既是一种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情大爱,又是一种合作共赢的美好愿景。
  4.家国情怀是史家教育的精神基因
  史家小学老校址地处史家胡同59号,办学历史可以追溯至庚款留美事务的专设机构——游美学务处。中国现代一批杰出的学者、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包括胡适、梅贻琦、竺可桢、赵元任、胡刚复等正是从这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他们学成归来后肩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办学以来,学校一直坚守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特色,家国情怀已经成为史家人共同的精神基因。
  课程构建——“无边界”课程
  当前我们实行的学校模式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强调统一标准和唯一中心。而未来社会的日益临近,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如果学生今天的课程学习依然如 昨,我们就是剥夺了孩子的明天。未来社会的技术发展正在撬开学校的围墙。学校不再是社会文化的“高地”,教与学的路径正在变得越来越多元、越来越复杂。当学习成为一种体验,我们需要打破教與学的边界,打开校门办学,走出信息化“孤岛”,走进社会与生活。因此,重新定义学校形态,重新思考课程以及教与学的方式,已经成为新时期学校转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当前,集团正以“无边界”课程的构建促使学校的转型。
  1.课程图谱——两级三层课程体系
  在“无边界”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构建了两级三层课程体系。所谓两级是指课程整体分为两大层次:基础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所谓三级是指两大 层次之下分为三个层级,其中基础课程对应核心课程和综合课程两层,选择性课程对应拓展课程。
  (1)核心课程重在夯实学生基础。核心课程是学生素养形成的主线和必要条件。参照发达国家核心课程的发展,依据我国中高考改革的思路,史家教育集团坚定核心课程的学科性发展,强调通过学科内整合,高效地帮助学生夯实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具有较高成长性的学科素养。史家教育集团的核心课程分为四个学科课程群:以“表达无边界”为定位的语文课程群、以“思维无边界”为定位的数学课程群、以“文化无边界”为定位的外语课程群和以“健康无边界”为定位的体育课程群。其中,语文课程群、数学课程群和外语课程群分别拿出80%的课时做国家课程的整合,拿出10%的课时做学科内定向拓展,并拿出10%的课时支持综合课程。体育学科则在“大健康观”引领下,通过对国家课程校本化整合,升级为健康课,开展全方位的健康教育。
  (2)综合课程凸显育人的全面性和综合性。综合课程重点突出小学课程育人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体现基础课程的体验性。史家教育集团的综合课程是基于核心素养为学生量身定制的,目的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开视野,引导学生广泛体验,促成兴趣萌芽,这既是国家课程的整合和延伸,也是学生个性进一步发展的起始。综合课程下设四大课程群:德育课程群、人文与科技课程群、艺术与生活课程群、创意生活社区课程群。其中,德育课程群以“服务 ”为定位,人文与科技课程群以“博物 ”为定位,艺术与生活课程群以“艺术 ”为定位,创意生活社区课程群以“创意 ”为定位。在综合课程设计方面,充分整合国家课程,逐步将思品、科学、音乐、美术、劳技、信息等课程进行划分,其中班队会与社会实践统筹纳入德育课程群,思品、科学及研究性学习归为人文与科技课程群,音乐、美术归为生活与艺术课程群,劳动与信息归为创智汇课程群。以上设计,旨在鼓励具有某些共同属性的相关国家课程打破学科壁垒,依据课程群的独特定位开展深度融合。
  (3)选择性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潜能。选择性课程是校本的拓展类课程,旨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激发学生的潜能。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兴趣特长和未来的发展需要,拓展课程下设八大课程平台:史家书院、社会实践营、品源至慧、海外游学营、青苹果俱乐部、博物馆、金帆艺术团、创意生活社区。
  2.课程案例
  案例1:史家“创·智汇”课程旨在基于真实场景与真实问题,鼓励学生创造出“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自造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孩子们聚焦生活,发现问题,自发组建由同学、老师、家长、专家、社会人士等构成的“创意生活社区”,展开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和基于设计的学习。孩子们历经“创意孵化—团队建立—市场调研—产品设计—营销策划—产品发布—创意复盘”等一系列环节,让学习真实发生。孩子们的创意产品无不蕴涵着浓浓的家国情怀。如“分层城市”“老人跌倒自动报警器”“自动翻书机器人”“送饭机器人”……每一个创意的诞生,都彰显出科学与爱心的相遇、个体与他者的连通。
  案例2:史家“博悟课程”则是一次将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尝试,从传统文化中寻求到了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资源支持。《漫步国博》和《博悟之旅》两大系列,带领学生从博物馆馆藏历史文物中挖掘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感受千载传承的中华美德。在这里,一件件饱含历史文化内涵的国宝展品吸引着孩子好奇的目光与学习的脚步。孩子们怀揣敬畏之心,将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放置于中华历史文明的长河中,经历一个从认知到认同再到归属感、自豪感和民族自信的价值观建构过程。
  课堂变革——“学思知行课堂”
  立足课堂是将教育综合改革推向深入的关键。在“无边界”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积极探究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课堂教学的转型不仅仅是技术性的改变,更多的是一种关于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的教育哲学改变,是一个理念、行为、工具的综合体。结合多年来史家人所秉承的“学思知行”的优良学风,我们积极构建一个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支持系统,以无边界课程资源为依托的“学思知行”课堂模型。该模型是在史家特有的教育哲学下 的教学策略、学习行为等关键要素的系统整合。
  1.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关键行为
  学生的学习占据着课堂的最中央。在这个未来已经扑面而来的世界,时代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终身学习者。在课堂中,学校积极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共同体,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按照“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基本认知逻辑,学生的学习行为关键要素可聚焦为博悟、思维、对话、表达、笃行五个环节。五个环节并非一个线性的机械过程,而是一个可循环、可跳跃的开放进程。
  博悟——学思知行的逻辑起点,指向学习的真实性。倡导学生超越学校围墙进行博览与体悟,让学习不止于教室,让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发生。
  思维——学思知行的理性基础,指向学习的深度性。强调学生感性基础上的理性思维,使得学习不仅停留在认知表面,而是通过思维活动让学习走向深度。
  对话——学思知行的中心环节,指向学习的互动性。倡导学生与世界、与他人、与自我进行立体式的互动与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构筑世界、构筑伙伴、构筑自身,让学习在对话中发生。
  表达——学思知行的标志行为,指向学习的创新性。鼓励学生将已内化的认知进行多种形式的、富有创意的发布和共享,在创意表达中反思并提升自我。
  笃行——学思知行的最终指向,指向学习的实践性。倡导学习和行为的统一,使得课堂所得成为学生所认可、所信奉的行为规范或价值准则。
  2.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学习支持系统
  (1)价值导向
  一是发挥教学的育人价值。我们打破德育与智育分离的二元论,倡导课堂教学与课堂育人的和谐统一。学科的书本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是“育人”的资源 与手段,是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目的的,要注重挖掘每一个知识点背后的道德价值。二是发现学科的独特价值。课程整合并不意味着抛弃“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倡导学生要懂得不同学科独特的符号系统、知识体系、思维逻辑和学科精神,并能够在此基础上与其他学科产生开放性的联系。
  (2)边界融合
  一是知识与知识边界的打破。即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解决为任务驱动,打破学科边界,充分调动学生多学科知识的联动,让学生实现对这个世界的整體 认知,促使人的整体成长。二是知识与现实边界的打破。即遵循儿童学习的情境性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起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个人体验的联系,使之获得认识世界、应对真实世界中各种挑战的能力。三是书本教材边界的打破。一方面对原有教材进行增加、删减、替换和合并,实现知识的重构与整合。另一方面,突破“书本知识是学生全部世界”的认识局限,学习资源不再局限于教材,整个世界都可以成为学生成长的教科书。
  (3)文化重构
  一是构建从控制走向对话的“对话型文化”。学生不再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个体,而是可以相互依赖和相互支持的学习伙伴。知识不再是他人所独享的权威,而是多重对话后的主动建构。二是构建从既定预设走向无限可能的“生成型文化”。我们的课堂不再强调教学目标的唯一性,更加聚焦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课堂的真实生成,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甚至引发学生的质疑与挑战。
  (4)反思评价
  在课堂反思与评价方面,从注重显性知识考核转向关注学生综合素养和学科能力提升,从以单次书面考核为主转向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从 以单向评价为主转向多元协同的全方位评价,创新形成了“学生课堂表现 AB 评价模式”和“学生学业成长树(24 点)标准”。
  教师转型——“教师领导型治理结构”的构建
  学校改革动力源泉的转换是学校变革最深层次的转换。结合历史上数次教育变革的经验,学者们发现,教师们按部就班的教学工作轨迹受到改革带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冲击,教师不自觉地成为了消极面对改革的力量。但是,并不是所有学者都对教师在变革中所承担的作用持悲观态度,有学者指出:在每一所学校里,都有一群可以成为教师领导者的“沉睡的巨人”,而这群人可以发展成为提升学生学习、推动改革的催化因子。
  唯有教师的不断成长,才有学生的无限发展。史家教育集团积极构建“教师领导型治理结构”来促使教师角色转型:其核心要义是通过治理结构的调整 实现权力关系的重构;其主体路径是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其显著标志为“领袖教师”的不断涌现。教师在这场教育变革中做到如下角色的转换:教师不是行政命令的机械执行者,而是教育实践智慧的生成者;教师不是学校管理的旁观者,而是专业发展的领导者;教师不是改革的被动执行者,而是主动变革者。
  为促使领袖教师的不断涌现,我们创新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进行“史家学院”建设,为教师发展构建高位平台。“史家学院”旨在让教师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自觉把日常教育教学内容视为研修的课题,指导教师在学校工作的每一天、每一个教育教学行为中实现专业发展,即实现真实育人场域中自觉的职业提升。研修全程源于实践、依于实践、用于实践,并在创新驱动中推进实践。
  “史家学院”新建立的 8 个分院及下设的 64 个领袖教师研究室,致力于让教师研修成为史家教育集团的标准化、系统化、常态化工作之一,致力于让所有教师都能够在一种互契互构、互动互促的伙伴学习型组织结构中开展职业研修、体验专业成长。
  学校组织众多师资培训项目,围绕“180 位骨干教师科研能力提升项目”“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A-S-K 教师培训项目”“卡内基教师培训”等项目的持续开展,不断更新教师自身能力结构,拓展教育视野,形成“互为领袖、互相追随”的教师队伍发展格局。当前,一种“动力群多样、群动力丰富”的教师文化和组织生态正在逐渐生成。在这一教师转型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来自教师成长以及教育正干预的无穷力量。
  志在家国,学无边界。教育要在更加开放、广阔的视野下,寻求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使学生有灵魂、有情怀、有温度。史家教育集团将继续以家国情 怀培育为底蕴,以整体建构的方式进行育人模式的建构,不断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面向未来的系统化育人之路。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定义和主要功能。以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经典结构欣赏》一课为例,讨论了如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借助虚拟现实案例进行自主探究,从而高效实现教学目标的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为虚拟现实技术在各学科中的全面应用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通用技术;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
【本刊讯】早在20年前,《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教授就已预言:“计算不再只是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如今,未来已来,当互联网以摧枯拉朽的姿态改变着整个世界,教育行业也未曾例外。  2015年11月18-19日,国际学习力高峰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会议由爱乐奇教育集团、新东方教育集团和赛伯乐投资集团主办,邀请美国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主席尼葛洛庞帝、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新东方创
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要将立德树人渗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每个环节。如何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创新小学道德教育是当代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近期,“学习强国”平台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权威、最全面的信息平台,打造出一个干事创业的理论宝库和强魄铸魂的精神家园。笔者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以“学习强国”为载
星海实验中学已连续7年对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开展为期五天,主题为“追寻红色足迹 情系大别山区”的安徽金寨研学旅行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在提升中成长。  开发并制定课程体系  在研学旅行的地点选择上,最终选择了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的理由是:一是金寨县是革命老区,是全国第二大“将军县”,被誉为“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二是金寨县自然环境优美,是全国绿
三十五中人一直在思考,教育要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正如朱建民校长所说:“课程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有什么样的课程观就有什么样的人才观。”  课程在教育体系中处于最核心的地位,它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与核心竞争力,也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支撑。一所学校的课程,集中体现了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同时也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围绕我们‘立志成人’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直接指向未来
【摘 要】本文借鉴翻转课堂、微课等先进思想与理念,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构建“互联网 错题教学”,突破了传统错题教学的不足,提高了错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互联网 ;错题教学;翻转课堂;微课;微视频;UMU;移动APP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9)07、08-0123-03  错题教学是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平时的作业、练习
凝望历史,读懂志成。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的前身是北京志成中学校。1923年,北高师(今北京师范大学)的9位毕业生,在李大钊、邓萃英等15位教育贤达的支持下,胸怀以教育培养健全国民、推动社会进步的理想,吸收新文化运动精神和西方现代教育思想,克服重重困难创办志成中学、探索现代教育。在李大钊等建校董事的影响下,志成中学确立了办学宗旨——改变民族落后、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栋梁之材、有志者事竟成,这也是志成的初
【本刊讯】6月12日,由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科协共同主办的2019年北京国际科普方法研讨会暨北京市学生金鹏科技团校长论坛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成功举办。  本次研讨会以“智能时代的科技教育”为主题,邀请了来自芬兰、美国、荷兰、泰国的国际科技教育专家以及北京市学生金鹏科技团承办学校的校长代表齐聚一堂,同台论道。活动涉及“创新科技教育”“科学传播教育实践经验”“人工智能时代科学教育经验分享”等多个话题,活
信息技术教师都有这样的共识,无论是Photoshop平面设计软件、Flash动画制作软件,还是Word、Excel等办公软件,甚至是程序设计,最终都需要通过一个界面呈现在大家面前。这个呈现的过程会充分调用制作者的多种已有知识,借助布局、色彩等美术知识;借助脚本设计梳理制作思路的文学修养;借助数据、统计、分析、概括等综合能力;加上最终呈现效果对视觉感官的直接触及……一份合理、富于创意的界面才会让人眼
2020年春天的这场突如其来的传染性极强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冲击。这对于全国的大中小学学生来说,因進行物理空间的隔离而无法正常开学上课,利用网络在家学习就成了最好的选择。教育部发起“停课不停学”的倡议,全国开始了有2.65亿多中小学生和近1600万老师共同参与的在线教学,这次在线学习的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形态之复杂多样前所未有,其中信息化和教学的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对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