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缩不仅在中国肆虐,而且早已成为一种全球病。
全球通缩的背后是全球经济的萎靡不振。欧洲在靠QE政策补血,日本再度陷入技术性衰退,美国和英国近期经济也出现了回调,它们都面临着一个共同难题——通缩。
曾经受到热烈追捧的原油和大宗商品,早已风光不再。大宗商品价格没有最低,只有更低,油价又重新回到了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位置。
临近年关,市场对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大幅升温,市场在过分关注美国就业改善的时候,似乎完全忘记了全球经济正在遭遇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困难的一年,把发达国家仍徘徊在通缩边缘的事实抛之脑后。
美国经济早已经不是金融危机前的老大哥了,美联储清楚地知道这几年美国经济的复苏来之不易。少了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共振,难道美联储就能安心的加息?忽视了欧洲、日本和中国经济的表现,美国很难独善其身。
同样,中国在思考自身的经济问题时,也必须考虑全球的环境和反应。全球日益紧密的贸易来往和资本流动,已经把各个经济体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的下行将与全球经济的低迷共存,中国的通缩也会与全球的通缩相伴随。
危机后最差一年
金融危机以来,2015年无疑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同样也是全球经济最差的一年。近日,OECD把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下调至2.9%,这是2009年以来最低的全球经济增速。
短期来看,三季度发达国家的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美国三季度GDP环比增长0.4%,比二季度下降了0.6个百分点,下降幅度非常大;英国三季度GDP环比增长0.5%,比二季度下降0.2个百分点;欧元区三季度GDP环比增长0.3%,比二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呈现逐季下降的趋势;日本则连续两个季度GDP环比负增长,陷入了衰退。
从整个2015年来看,美国和英国在发达经济体中相对较好,季度平均增长折年率都在2%以上。不过,与2014年相比,美国和英国的增长也都略有下降。
也就是说,虽然我们看到美国和英国在考虑加息的问题,但2015年经济比2014年差是不争的事实。在最近的美联储会议和英国央行会议中,它们都非常罕见地提到了新兴市场经济(尤其是中国经济)放缓可能对它们本国的冲击,这一因素会成为欧美政策越来越重要的考虑对象。
在金融危机后的头几年,新兴市场国家借助自身的政策刺激迅速走出了危机的阴影,成为支撑全球经济的最主要力量。当时有观点认为,新兴市场经济将独立于发达经济体,走出一波独立行情。
但是好景不长,最近几年新兴市场国家经济普遍暴露出严重的问题,经济开始快速滑坡。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跌破7%,俄罗斯、巴西经济都陷入了滞胀,未来的经济黑洞深不见底。
2014年下半年以来,油价暴跌并持续保持低位,给俄罗斯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为了遏制大量资本外流和卢布的崩溃,俄罗斯央行被迫把基准利率从2014年初的6%上调到2014年底的17%,目前已经降低至11%。2015年前三季度俄罗斯GDP分别收缩2.2%、4.6%和4.4%。同时,俄罗斯的通胀水平仍高达15.6%,陷入滞胀。
巴西经济已经连续五个季度同比负增长,二季度GDP是-2.6%。与此同时,巴西还面临着高通胀,CPI从一年前的6.5%,上升到目前的10.3%,陷入滞胀。为了遏制高通胀,巴西央行只能被迫加息至14.25%,2015年以来已经五次加息,共2.5个百分点。滞胀的环境对巴西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
印度是唯一的亮点,一、二季度GDP同比分别增长7.5%和7%,而且通胀保持在5%左右相对适度的水平。
衰退已成日本习惯
日本经济怎么了?又陷入了衰退,这已经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第五次了,衰退的频繁已经让人们忘记了它何时复苏过。
日本内阁省发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日本GDP环比萎缩0.2%,折年率萎缩0.8%,连续两个季度经济环比负增长,陷入了技术性衰退。
当我们谈论日本经济的好日子,不得不追溯到遥远的上世纪90年代之前。在过去20多年里,日本经济被冠以“失去的二十年”,它患上了一种慢性病,那就是衰退。
2012年底,安倍上台后推出“安倍经济学”,其中最著名而重要的内容就是实施超级的量化宽松政策。这带来了日本股市的上涨和日元的贬值,日本经济在2013年出现了较好的恢复。但2014年4月,安倍政府提高了消费税,日本经济又陷入了衰退,逼迫日本央行在2014年下半年再度扩大QE的规模。
回顾最近几年,安倍上台以后实施的政策最大的败笔莫过于2014年初的提高消费税,这等于在经济尚未得到较明确恢复的情况下,实施了财政紧缩,直接扼杀了QE取得的战果。
“安倍经济学”最终很可能会以失败收场,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只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而缺乏财政政策的刺激。IMF在2014年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曾经指出,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二十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初没有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纵观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的政策,大家过于关注的是零利率和QE,实际上美国政府在2009年2月推出的8000亿美元财政刺激计划,接下来的几年都持续着高赤字,才是美国经济能较快走出衰退的关键。
从日本的救市经验中,有两点启示和教训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其一,政策要有持续性,在经济还没有明显扭转时,不能贸然“拉抽屉”;其二,货币政策不是万能的,需要财政政策的配合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通缩在全球传染
通缩就像传染病,正通过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下跌在全球扩散。目前CRB商品指数在185附近,已经创下金融危机以来的新低,布伦特油价在44美元/桶左右,接近新低。
如果说2014年我们还只是担心欧洲和日本的通缩问题,如今通缩已经成为了全球的通病。发达国家的CPI通脹基本都维持在零附近,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近两年时间了,目前来看并没有任何改观的迹象。
当2014年下半年油价刚刚开始暴跌的时候,我们还仅仅把它当成是一种供给冲击的结果,如今油价早已跌至冰点,但仍然没有任何反弹的迹象,全球需求的低迷已经成为主导大宗商品和原油低价格的核心因素。
通胀遭到人们厌恶,但通缩更可怕。一旦堆积如山的债务与通缩结合在一起,就会形成循环恶化的链条。通缩使得债务的负担越来越重,而债务的累积又约束着经济的扩张,推动通缩进一步加剧。现在的美国、欧洲、日本,还有中国都面临着高债务与通缩的双杀。
全球通缩的背后是全球经济的萎靡不振。欧洲在靠QE政策补血,日本再度陷入技术性衰退,美国和英国近期经济也出现了回调,它们都面临着一个共同难题——通缩。
曾经受到热烈追捧的原油和大宗商品,早已风光不再。大宗商品价格没有最低,只有更低,油价又重新回到了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位置。
临近年关,市场对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大幅升温,市场在过分关注美国就业改善的时候,似乎完全忘记了全球经济正在遭遇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困难的一年,把发达国家仍徘徊在通缩边缘的事实抛之脑后。
美国经济早已经不是金融危机前的老大哥了,美联储清楚地知道这几年美国经济的复苏来之不易。少了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共振,难道美联储就能安心的加息?忽视了欧洲、日本和中国经济的表现,美国很难独善其身。
同样,中国在思考自身的经济问题时,也必须考虑全球的环境和反应。全球日益紧密的贸易来往和资本流动,已经把各个经济体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的下行将与全球经济的低迷共存,中国的通缩也会与全球的通缩相伴随。
危机后最差一年
金融危机以来,2015年无疑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同样也是全球经济最差的一年。近日,OECD把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下调至2.9%,这是2009年以来最低的全球经济增速。
短期来看,三季度发达国家的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美国三季度GDP环比增长0.4%,比二季度下降了0.6个百分点,下降幅度非常大;英国三季度GDP环比增长0.5%,比二季度下降0.2个百分点;欧元区三季度GDP环比增长0.3%,比二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呈现逐季下降的趋势;日本则连续两个季度GDP环比负增长,陷入了衰退。
从整个2015年来看,美国和英国在发达经济体中相对较好,季度平均增长折年率都在2%以上。不过,与2014年相比,美国和英国的增长也都略有下降。
也就是说,虽然我们看到美国和英国在考虑加息的问题,但2015年经济比2014年差是不争的事实。在最近的美联储会议和英国央行会议中,它们都非常罕见地提到了新兴市场经济(尤其是中国经济)放缓可能对它们本国的冲击,这一因素会成为欧美政策越来越重要的考虑对象。
在金融危机后的头几年,新兴市场国家借助自身的政策刺激迅速走出了危机的阴影,成为支撑全球经济的最主要力量。当时有观点认为,新兴市场经济将独立于发达经济体,走出一波独立行情。
但是好景不长,最近几年新兴市场国家经济普遍暴露出严重的问题,经济开始快速滑坡。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跌破7%,俄罗斯、巴西经济都陷入了滞胀,未来的经济黑洞深不见底。
2014年下半年以来,油价暴跌并持续保持低位,给俄罗斯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为了遏制大量资本外流和卢布的崩溃,俄罗斯央行被迫把基准利率从2014年初的6%上调到2014年底的17%,目前已经降低至11%。2015年前三季度俄罗斯GDP分别收缩2.2%、4.6%和4.4%。同时,俄罗斯的通胀水平仍高达15.6%,陷入滞胀。
巴西经济已经连续五个季度同比负增长,二季度GDP是-2.6%。与此同时,巴西还面临着高通胀,CPI从一年前的6.5%,上升到目前的10.3%,陷入滞胀。为了遏制高通胀,巴西央行只能被迫加息至14.25%,2015年以来已经五次加息,共2.5个百分点。滞胀的环境对巴西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
印度是唯一的亮点,一、二季度GDP同比分别增长7.5%和7%,而且通胀保持在5%左右相对适度的水平。
衰退已成日本习惯
日本经济怎么了?又陷入了衰退,这已经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第五次了,衰退的频繁已经让人们忘记了它何时复苏过。
日本内阁省发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日本GDP环比萎缩0.2%,折年率萎缩0.8%,连续两个季度经济环比负增长,陷入了技术性衰退。
当我们谈论日本经济的好日子,不得不追溯到遥远的上世纪90年代之前。在过去20多年里,日本经济被冠以“失去的二十年”,它患上了一种慢性病,那就是衰退。
2012年底,安倍上台后推出“安倍经济学”,其中最著名而重要的内容就是实施超级的量化宽松政策。这带来了日本股市的上涨和日元的贬值,日本经济在2013年出现了较好的恢复。但2014年4月,安倍政府提高了消费税,日本经济又陷入了衰退,逼迫日本央行在2014年下半年再度扩大QE的规模。
回顾最近几年,安倍上台以后实施的政策最大的败笔莫过于2014年初的提高消费税,这等于在经济尚未得到较明确恢复的情况下,实施了财政紧缩,直接扼杀了QE取得的战果。
“安倍经济学”最终很可能会以失败收场,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只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而缺乏财政政策的刺激。IMF在2014年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曾经指出,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二十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初没有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纵观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的政策,大家过于关注的是零利率和QE,实际上美国政府在2009年2月推出的8000亿美元财政刺激计划,接下来的几年都持续着高赤字,才是美国经济能较快走出衰退的关键。
从日本的救市经验中,有两点启示和教训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其一,政策要有持续性,在经济还没有明显扭转时,不能贸然“拉抽屉”;其二,货币政策不是万能的,需要财政政策的配合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通缩在全球传染
通缩就像传染病,正通过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下跌在全球扩散。目前CRB商品指数在185附近,已经创下金融危机以来的新低,布伦特油价在44美元/桶左右,接近新低。
如果说2014年我们还只是担心欧洲和日本的通缩问题,如今通缩已经成为了全球的通病。发达国家的CPI通脹基本都维持在零附近,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近两年时间了,目前来看并没有任何改观的迹象。
当2014年下半年油价刚刚开始暴跌的时候,我们还仅仅把它当成是一种供给冲击的结果,如今油价早已跌至冰点,但仍然没有任何反弹的迹象,全球需求的低迷已经成为主导大宗商品和原油低价格的核心因素。
通胀遭到人们厌恶,但通缩更可怕。一旦堆积如山的债务与通缩结合在一起,就会形成循环恶化的链条。通缩使得债务的负担越来越重,而债务的累积又约束着经济的扩张,推动通缩进一步加剧。现在的美国、欧洲、日本,还有中国都面临着高债务与通缩的双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