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中国经济正在走向复苏。无疑,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刺激经济发展的作用功不可没。然而,关于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担忧也在不断加深。不少经济学家呼吁,货币政策是时候转向了。那么,在当前形势下,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否应该继续?
肯定方
厉以宁:“适度宽松”政策还要维持半年
著名经济学家、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厉以宁认为,单从信贷规模来判断货币政策应该调整的观点有失片面,而对于通胀的担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观察:国际石油价格,钢材、建材和煤炭价格以及农产品价格是否大幅上升。他指出,美国经济尚处在缓慢回升状态,不会带动油价大幅上涨。同时,今年农产品收成整体比较好,其价格也不会大幅上涨,即使略有上涨也只是恢复性上涨。厉以宁指出,“今年国内GDP增长率在8.2%~8.5%,历史经验表明,国内GDP增速超过9%以后,重要生产资料才会大涨。”从上述情况看,目前还不用太担心通胀的问题。政府投资应该扮演杠杆的角色,带动民间投资,进而拉动消费,这是最主要的,而这些方面在此轮经济回升中都还不够。在这样的形势下,应该继续推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至少可以维持半年左右,但在这期间,微调还是必要的,特别是对信贷结构的微调。”(摘自:《广州日报》2009年10月15日)
赵锡军:年内货币政策根本转向不现实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指出,为应对金融危机,各国采取的措施都不一样,包括出资金去救助金融市场,还包括出政策,各国有对待金融机构的政策,有刺激经济的政策。出钱、出政策的层次、方式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同,针对各国不同的情况,要讲退出机制,是退出资金,还是退出政策,退出程度也都会不一样。美国和我国应对金融危机,资金的投入都超到了GDP的2%,其他国家都未达到这样的规模。但是美国的做法与我国有本质的差别。美国大部分的资金都用在救助方面,以救助金融机构,帮助其摆脱金融危机为核心,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政府在投入大量资金救助后,才开始刺激经济,如减税、投资以及基建工程的开展,我们讲到的美国退出制度,只是讲到它的第一步即救助方案,要逐步地取消、淡化、撤销,这是美国所谓的退出。具体到中国,我们不叫退出,应称之为政策的调整。目前对政策做出根本性的调整还是不现实的,至少是在今年以内改变基本方向是不现实的。我国实施的主体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不限于财政和货币政策,不限于4万亿元的投资,是个“一揽子”的刺激方案。目前我们的政策目标,还是要维持经济的继续上升,使结构更加合理。(摘自:《每日经济新闻》2009年9月30日)
夏斌:未来几年的货币供应量都紧不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表示,现在在世界经济大环境还没有完全复苏的情况下,中国的经济结构还在艰难的调整过程当中,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基调不会变,但如何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如何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微调确实是一门艺术,央行应该有前瞻性的思考。夏斌认为,中国的经济还没有到达一个往上走的周期,走得还不扎实,在世界、中国的经济往上走的时候,政策肯定是要反周期调整的。但是现在所处的周期位置是,世界经济才刚刚有一点往上走的苗头,而中国走得还算好一点,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太可能会拿出将这种势头压下来的政策。但是至于怎样动态地微调,现在还在一个描述期,更多的还是要通过对市场的操作情况,根据市场利率的走势情况,根据存款准备金情况,以及根据票据到期的具体情况统筹后才能决定。夏斌判断,更多的可能是通过同业拆借。进行微调有利于市场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而对于实体经济来说,肯定也是有利于经济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但是,也应该看到“4万亿”投资中,很多都是基建项目,还有现在正在投资的项目都是周期比较长的项目,这就表明明年还得维持一定的货币供应量,这样的话,虽然从现在的数据和情势看,货币供应量有收缩的迹象,但其实在未来的一两年内,还是紧不了的。这些大项目是分批的,如果后续的资金跟不上,很多工程就会半途而废,由此造成不良贷款,这就决定了今后几年宏观调控的压力都很大。夏斌指出,在结构没有完全调整到位之前,相比过去几年,或者说上一次的刺激政策(亚洲金融危机的刺激政策),我国银行的治理结构和抗风险能力都提高了,企业的应对风险能力也提高了,在这个背景之下,如果一味地多投货币,它是到不了实体经济的,而且银行也还是情愿在资产市场上。这反过来说明,一方面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还要看到很多中国的问题,从根上讲,就是要保证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真正的基石是要把结构调整过来。调不过来,货币政策的作用会慢慢递减。(摘自:《证券日报》2009年8月24日)
蒙代尔:释放流动性最重要最有效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最优货币区理论”奠基人蒙代尔认为,对于经济复苏,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更有效。政府一方面大幅度增加财政支出,一方面发债支撑财政的支出,等于把钱从这个口袋弄到另外一个口袋,效果并不明显。蒙代尔坚定认为,充裕的流动性并不会造成通胀,相反,流动性会增加需求,从而令经济逐步转入良性循环。他估计明年美国CPI在1%左右的低水平,所以现在还不存在通胀问题。中国刺激内需的政策,包括增加贷款的方法对中国非常有效的,宽松的信贷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和供给。(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9月23日)
李剑阁:当前货币政策无需改革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剑阁表示,虽然上半年的确出现了天量信贷,但是由于货币的流通速度和其他各方的原因,在整个经济活动当中流动性并没有显示出过剩的迹象。最明显的就是CPI和去年同比还有下降的趋势。过多讨论中国是否应当将货币政策改为适度宽松,反而会动摇市场的信心。(摘自:《新京报》2009年10月15日)
否定方
成思危:宽松货币政策淡出应集体行动
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近日表示,目前需要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及合作的领域非常多,其中四个方面的问题极为突出。一是因目前缺乏监管,急需加强对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督。二是防止过高的杠杆率,因为高杠杆率一方面说明金融效率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高风险。三是防止金融市场过度投机。目前金融衍生品没有平仓的合约价值是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约10倍,是全球股市市值加上债券余额的约8倍。四是监视热钱,防止洗钱。目前全世界每天流动的热钱约为2万亿美元,真正用于贸易的仅有5%,其他95%都在伺机生利。现在没有一个国家敢轻易提高利率,因为一旦利率提高,热钱就会蜂拥而至。所以对宽松货币政策的淡出,世界各国必须采取集体行动。(摘自:《证券时报》2009年9月14日)
左小蕾:应提前动用紧缩的货币政策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指出,中国经济在第四季度里面没有太多的变数,现在鸡蛋、蔬菜价格的上涨和猪肉价格的上涨、北方旱灾以及水电价格的调整等因素,都不足以形成近期通货膨胀恶化的条件。但在实现平稳增长后,中国不能刻意去推动更高的增长,因为刻意的推动就会带来恶性通胀,以及更大的问题。左小蕾还表示,澳央行加息发出的重要信号是,通货膨胀的预期正在形成。要防止通胀预期变成实际通胀,就要提前动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澳央行加息,率先退出经济刺激政策,说明其已进入了实质性的防止通胀阶段。(摘自:《新京报》2009年9月23日、新华网 2009年10月13日)
胡舒立:货币政策当真正“适度”
著名财经人士胡舒立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评判,现行货币政策的力度已经远远超出了“适度宽松”的本意。在政府部门、商业银行和投资者的多方博弈之下,货币政策已形同不设防。胡舒立认为,现在应强调回归“适度”本意。在经济下行风险不可测的阶段,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必要的,即便有些矫枉过正,出现不设防的局面也情有可原。但在经济企稳之后,不设防的货币政策已是弊远大于利,如不及时调整,形成恶性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只是时间问题。(摘自:《财经》2009年第15期)
点评: 面对现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决策者可谓是遭遇“骑虎难下”的尴尬境地:如果继续宽松货币政策,日后的流动性过剩如何收场?如果转向紧缩货币政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刺激起来的中国经济是否会再次堕入下行通道?不管哪种选择,都存在着难以应对的可能性。然而,即便采取最为保守的方式——维持宽松货币政策,也须切切实实把握好适度。(编辑:张小玲)
中国经济正在走向复苏。无疑,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刺激经济发展的作用功不可没。然而,关于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担忧也在不断加深。不少经济学家呼吁,货币政策是时候转向了。那么,在当前形势下,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否应该继续?
肯定方
厉以宁:“适度宽松”政策还要维持半年
著名经济学家、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厉以宁认为,单从信贷规模来判断货币政策应该调整的观点有失片面,而对于通胀的担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观察:国际石油价格,钢材、建材和煤炭价格以及农产品价格是否大幅上升。他指出,美国经济尚处在缓慢回升状态,不会带动油价大幅上涨。同时,今年农产品收成整体比较好,其价格也不会大幅上涨,即使略有上涨也只是恢复性上涨。厉以宁指出,“今年国内GDP增长率在8.2%~8.5%,历史经验表明,国内GDP增速超过9%以后,重要生产资料才会大涨。”从上述情况看,目前还不用太担心通胀的问题。政府投资应该扮演杠杆的角色,带动民间投资,进而拉动消费,这是最主要的,而这些方面在此轮经济回升中都还不够。在这样的形势下,应该继续推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至少可以维持半年左右,但在这期间,微调还是必要的,特别是对信贷结构的微调。”(摘自:《广州日报》2009年10月15日)
赵锡军:年内货币政策根本转向不现实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指出,为应对金融危机,各国采取的措施都不一样,包括出资金去救助金融市场,还包括出政策,各国有对待金融机构的政策,有刺激经济的政策。出钱、出政策的层次、方式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同,针对各国不同的情况,要讲退出机制,是退出资金,还是退出政策,退出程度也都会不一样。美国和我国应对金融危机,资金的投入都超到了GDP的2%,其他国家都未达到这样的规模。但是美国的做法与我国有本质的差别。美国大部分的资金都用在救助方面,以救助金融机构,帮助其摆脱金融危机为核心,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政府在投入大量资金救助后,才开始刺激经济,如减税、投资以及基建工程的开展,我们讲到的美国退出制度,只是讲到它的第一步即救助方案,要逐步地取消、淡化、撤销,这是美国所谓的退出。具体到中国,我们不叫退出,应称之为政策的调整。目前对政策做出根本性的调整还是不现实的,至少是在今年以内改变基本方向是不现实的。我国实施的主体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不限于财政和货币政策,不限于4万亿元的投资,是个“一揽子”的刺激方案。目前我们的政策目标,还是要维持经济的继续上升,使结构更加合理。(摘自:《每日经济新闻》2009年9月30日)
夏斌:未来几年的货币供应量都紧不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表示,现在在世界经济大环境还没有完全复苏的情况下,中国的经济结构还在艰难的调整过程当中,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基调不会变,但如何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如何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微调确实是一门艺术,央行应该有前瞻性的思考。夏斌认为,中国的经济还没有到达一个往上走的周期,走得还不扎实,在世界、中国的经济往上走的时候,政策肯定是要反周期调整的。但是现在所处的周期位置是,世界经济才刚刚有一点往上走的苗头,而中国走得还算好一点,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太可能会拿出将这种势头压下来的政策。但是至于怎样动态地微调,现在还在一个描述期,更多的还是要通过对市场的操作情况,根据市场利率的走势情况,根据存款准备金情况,以及根据票据到期的具体情况统筹后才能决定。夏斌判断,更多的可能是通过同业拆借。进行微调有利于市场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而对于实体经济来说,肯定也是有利于经济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但是,也应该看到“4万亿”投资中,很多都是基建项目,还有现在正在投资的项目都是周期比较长的项目,这就表明明年还得维持一定的货币供应量,这样的话,虽然从现在的数据和情势看,货币供应量有收缩的迹象,但其实在未来的一两年内,还是紧不了的。这些大项目是分批的,如果后续的资金跟不上,很多工程就会半途而废,由此造成不良贷款,这就决定了今后几年宏观调控的压力都很大。夏斌指出,在结构没有完全调整到位之前,相比过去几年,或者说上一次的刺激政策(亚洲金融危机的刺激政策),我国银行的治理结构和抗风险能力都提高了,企业的应对风险能力也提高了,在这个背景之下,如果一味地多投货币,它是到不了实体经济的,而且银行也还是情愿在资产市场上。这反过来说明,一方面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还要看到很多中国的问题,从根上讲,就是要保证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真正的基石是要把结构调整过来。调不过来,货币政策的作用会慢慢递减。(摘自:《证券日报》2009年8月24日)
蒙代尔:释放流动性最重要最有效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最优货币区理论”奠基人蒙代尔认为,对于经济复苏,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更有效。政府一方面大幅度增加财政支出,一方面发债支撑财政的支出,等于把钱从这个口袋弄到另外一个口袋,效果并不明显。蒙代尔坚定认为,充裕的流动性并不会造成通胀,相反,流动性会增加需求,从而令经济逐步转入良性循环。他估计明年美国CPI在1%左右的低水平,所以现在还不存在通胀问题。中国刺激内需的政策,包括增加贷款的方法对中国非常有效的,宽松的信贷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和供给。(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9月23日)
李剑阁:当前货币政策无需改革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剑阁表示,虽然上半年的确出现了天量信贷,但是由于货币的流通速度和其他各方的原因,在整个经济活动当中流动性并没有显示出过剩的迹象。最明显的就是CPI和去年同比还有下降的趋势。过多讨论中国是否应当将货币政策改为适度宽松,反而会动摇市场的信心。(摘自:《新京报》2009年10月15日)
否定方
成思危:宽松货币政策淡出应集体行动
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近日表示,目前需要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及合作的领域非常多,其中四个方面的问题极为突出。一是因目前缺乏监管,急需加强对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督。二是防止过高的杠杆率,因为高杠杆率一方面说明金融效率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高风险。三是防止金融市场过度投机。目前金融衍生品没有平仓的合约价值是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约10倍,是全球股市市值加上债券余额的约8倍。四是监视热钱,防止洗钱。目前全世界每天流动的热钱约为2万亿美元,真正用于贸易的仅有5%,其他95%都在伺机生利。现在没有一个国家敢轻易提高利率,因为一旦利率提高,热钱就会蜂拥而至。所以对宽松货币政策的淡出,世界各国必须采取集体行动。(摘自:《证券时报》2009年9月14日)
左小蕾:应提前动用紧缩的货币政策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指出,中国经济在第四季度里面没有太多的变数,现在鸡蛋、蔬菜价格的上涨和猪肉价格的上涨、北方旱灾以及水电价格的调整等因素,都不足以形成近期通货膨胀恶化的条件。但在实现平稳增长后,中国不能刻意去推动更高的增长,因为刻意的推动就会带来恶性通胀,以及更大的问题。左小蕾还表示,澳央行加息发出的重要信号是,通货膨胀的预期正在形成。要防止通胀预期变成实际通胀,就要提前动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澳央行加息,率先退出经济刺激政策,说明其已进入了实质性的防止通胀阶段。(摘自:《新京报》2009年9月23日、新华网 2009年10月13日)
胡舒立:货币政策当真正“适度”
著名财经人士胡舒立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评判,现行货币政策的力度已经远远超出了“适度宽松”的本意。在政府部门、商业银行和投资者的多方博弈之下,货币政策已形同不设防。胡舒立认为,现在应强调回归“适度”本意。在经济下行风险不可测的阶段,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必要的,即便有些矫枉过正,出现不设防的局面也情有可原。但在经济企稳之后,不设防的货币政策已是弊远大于利,如不及时调整,形成恶性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只是时间问题。(摘自:《财经》2009年第15期)
点评: 面对现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决策者可谓是遭遇“骑虎难下”的尴尬境地:如果继续宽松货币政策,日后的流动性过剩如何收场?如果转向紧缩货币政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刺激起来的中国经济是否会再次堕入下行通道?不管哪种选择,都存在着难以应对的可能性。然而,即便采取最为保守的方式——维持宽松货币政策,也须切切实实把握好适度。(编辑:张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