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教学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为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贯彻素质教育的落实,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历史认知过程,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历史个性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强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程 中学历史教学 素质教育
历史教学在中学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教学应完成三维目标,即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其中知识教育是基础,能力培养是关键,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灵魂。三维目标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在教学中应同时并举,全面发挥历史教学总的功能和作用。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在三维目标中渗透并加强素质教育因素,这是当前每一位中学历史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总结历史新课程改革以来的实践和探索,我认为中学历史教学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加强素质教育。
一、重视学生的历史认知过程,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教学过程中我们历史教师要多渠道、多方位向学生传授知识,避免教学手段单一,要使学生做到内化知识,增强学生认知、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历史课程是以历史事实为研究和学习对象,是人们对过去史实的认识与记录。历史学习不仅是使学生能够再认历史知识,通过记忆达到教学目的,还应使学生们善于捕捉历史材料提供的知识信息,能多视角、有动态地把握知识,使知识在自我体验和感觉的基础上进行自己个性的领悟。这样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就不单是一个简单的再现过程,而是提高到一个理性认识的水平。中学历史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学会从多方面取得知识的方法,并能够对知识进行消化、加工、升华,这样通过学习输入知识、内化知识进而能够输出知识,是一种对历史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这种知识迁移能力对于即将进入高等院校或职业学校的中学生来说又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目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因此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在课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新知识,并在自主学习中发现新的问题,并尝试着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参与讨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后要重视指导学生阅读历史书籍和历史教育教学杂志,有条件的话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本地文化古迹,开展对带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名人的研究,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深化学生对知识认识的层次,使学生将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巩固学习的效果。
每一个人对每个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有着他自己的感知,如果能把历史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那么历史学习就不再是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复印,而是对知识客观、辨证的认识,流露出的将会是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历史的学习才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它把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情感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思维潜力,促进了学生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个性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史观认识、理解、分析问题并通过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敢于向传统挑战,向权威质疑。历史教学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以“启蒙运动”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来说明。
在设计“启蒙运动”这一课的教学时,我们首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把学生引入到自我学习的情境中。设计的问题如下:结合政治、经济、思想发展的时代的背景,分析西欧资产阶级发起启蒙运动的动机是什么?它与中国明末清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有什么不同?其结果又对历史的发展起来什么作用?通过对老师预设问题的思考,学生会认识到西欧资产阶级发动启蒙运动的动机中政治、经济利益的驱动是主要的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西欧资产阶级有一种对自由、民主和人权的不懈追求,那种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在今天仍具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对启蒙运动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其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起着进步作用,但也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再进一步将其与中国明末清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比较,两次思想运动都高举反封建中相似,但结果却大相迥异,西欧各国在此之后逐步走上了资本主义和近代化道路,而中国则继续维持着封建专制统治,这其中有什么原因?从而使认识进入到更深层和更广泛的思考。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其个性思维,在老师的主导下加强学生阐述问题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训练学生动手绘制历史地图和历史小制作的动手能力;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与课本知识密切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专题讲座,设计历史手抄报,举办历史知识竞赛等活动,拓展学生历史学习的外延,开发更多的历史教学与学习资源,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加强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
提高中学生的德育素质是素质教育极为重要的一环,它包括对中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公民文明意识教育等。历史学科是一门具有较强思想教育功能的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最好的办法是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历史课学科的德育功能优势,
人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光有渊博的知识是不够的,一个人的人格、理想、感情都可以产生力量。重视历史教学中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能为学生今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德育素质基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是我们历史教学的重要一环。
中学历史在进行思想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可以用历史的事实来说明问题,这比一千遍空洞的说教更容易使学生接受。从中国史中我们可以见到刚直不阿、气节高尚的文天祥;甘洒热血、扬民族正气的邓世昌;为真理不懈追求的李大钊;指点江山、引领人民崛起的毛泽东。从世界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为科学勇于献身的布鲁诺;不畏险阻,勇于探索的麦哲伦;高举理性主义旗帜的伏尔泰;有身残志坚,意志坚强的罗斯福。学习这些历史人物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助于学生们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健康的心理品质。
籍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稳定健康的人格,运用历史教材中蕴藏的丰富的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使中学生“自尊、自信、自强”,德育素质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提高。
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时代的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者的使命。中学历史教学应努力完成知识与能力培养、过程与方法指导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三项任务,促进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推动中学素质教育改革迈向新的台阶。
【关键词】新课程 中学历史教学 素质教育
历史教学在中学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教学应完成三维目标,即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其中知识教育是基础,能力培养是关键,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灵魂。三维目标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在教学中应同时并举,全面发挥历史教学总的功能和作用。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在三维目标中渗透并加强素质教育因素,这是当前每一位中学历史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总结历史新课程改革以来的实践和探索,我认为中学历史教学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加强素质教育。
一、重视学生的历史认知过程,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教学过程中我们历史教师要多渠道、多方位向学生传授知识,避免教学手段单一,要使学生做到内化知识,增强学生认知、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历史课程是以历史事实为研究和学习对象,是人们对过去史实的认识与记录。历史学习不仅是使学生能够再认历史知识,通过记忆达到教学目的,还应使学生们善于捕捉历史材料提供的知识信息,能多视角、有动态地把握知识,使知识在自我体验和感觉的基础上进行自己个性的领悟。这样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就不单是一个简单的再现过程,而是提高到一个理性认识的水平。中学历史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学会从多方面取得知识的方法,并能够对知识进行消化、加工、升华,这样通过学习输入知识、内化知识进而能够输出知识,是一种对历史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这种知识迁移能力对于即将进入高等院校或职业学校的中学生来说又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目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因此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在课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新知识,并在自主学习中发现新的问题,并尝试着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参与讨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后要重视指导学生阅读历史书籍和历史教育教学杂志,有条件的话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本地文化古迹,开展对带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名人的研究,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深化学生对知识认识的层次,使学生将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巩固学习的效果。
每一个人对每个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有着他自己的感知,如果能把历史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那么历史学习就不再是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复印,而是对知识客观、辨证的认识,流露出的将会是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历史的学习才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它把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情感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思维潜力,促进了学生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个性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史观认识、理解、分析问题并通过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敢于向传统挑战,向权威质疑。历史教学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以“启蒙运动”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来说明。
在设计“启蒙运动”这一课的教学时,我们首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把学生引入到自我学习的情境中。设计的问题如下:结合政治、经济、思想发展的时代的背景,分析西欧资产阶级发起启蒙运动的动机是什么?它与中国明末清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有什么不同?其结果又对历史的发展起来什么作用?通过对老师预设问题的思考,学生会认识到西欧资产阶级发动启蒙运动的动机中政治、经济利益的驱动是主要的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西欧资产阶级有一种对自由、民主和人权的不懈追求,那种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在今天仍具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对启蒙运动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其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起着进步作用,但也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再进一步将其与中国明末清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比较,两次思想运动都高举反封建中相似,但结果却大相迥异,西欧各国在此之后逐步走上了资本主义和近代化道路,而中国则继续维持着封建专制统治,这其中有什么原因?从而使认识进入到更深层和更广泛的思考。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其个性思维,在老师的主导下加强学生阐述问题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训练学生动手绘制历史地图和历史小制作的动手能力;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与课本知识密切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专题讲座,设计历史手抄报,举办历史知识竞赛等活动,拓展学生历史学习的外延,开发更多的历史教学与学习资源,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加强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
提高中学生的德育素质是素质教育极为重要的一环,它包括对中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公民文明意识教育等。历史学科是一门具有较强思想教育功能的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最好的办法是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历史课学科的德育功能优势,
人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光有渊博的知识是不够的,一个人的人格、理想、感情都可以产生力量。重视历史教学中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能为学生今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德育素质基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是我们历史教学的重要一环。
中学历史在进行思想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可以用历史的事实来说明问题,这比一千遍空洞的说教更容易使学生接受。从中国史中我们可以见到刚直不阿、气节高尚的文天祥;甘洒热血、扬民族正气的邓世昌;为真理不懈追求的李大钊;指点江山、引领人民崛起的毛泽东。从世界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为科学勇于献身的布鲁诺;不畏险阻,勇于探索的麦哲伦;高举理性主义旗帜的伏尔泰;有身残志坚,意志坚强的罗斯福。学习这些历史人物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助于学生们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健康的心理品质。
籍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稳定健康的人格,运用历史教材中蕴藏的丰富的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使中学生“自尊、自信、自强”,德育素质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提高。
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时代的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者的使命。中学历史教学应努力完成知识与能力培养、过程与方法指导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三项任务,促进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推动中学素质教育改革迈向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