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可道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雪小禅,知名文化学者,中国作协会员,曾获第六届老舍散文奖、首届孙犁文学奖等多个奖项。曾任教中国戏曲学院,对传统文化、戏曲、书法、收藏、茶道均有自己独到的审美与研究。著有《裴艳玲传》《那莲那禅那光阴》《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的活着》等作品。
  小禅语录:
  “你心里要有一朵莲花。微微一阵。转而嫣然。那朵莲花,要经了风雨,要经了伤害。然后,依然带着跋扈的清凉。或者说,带着那种低温却从容的温暖,和出了淤泥却仍然不染的素贞。它必须还有,突然绽放的可能。哪怕再黑,哪怕再暗,哪怕再冷。” ——《那莲那禅那光阴》
  “年龄长了,人生是慢慢往回收的。年龄越大,越不轻易动感情了。爱不动了,也恨不动了。就想安静地一个人发呆,也无风雨也无晴。学会了克制,人生必须有必要的克制。灵魂的地貌趋于平坦了,不再陡峭了,不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了,那是一种沉静的味道。”——《那莲那禅那光阴》
  “茶为嘉木,能成为茶人,心中必有一段春风、一朵清淡之莲、一截阔气豁朗,那浓烈、放肆、鲁莽之人,哪里能称为茶人呢?没有一份澄澈的清丽,也绝非一个好茶人。”——《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的活着》
  对传统文化的挚爱让雪小禅的文字更关注内心,在生活和写作中修行,怀一颗素朴心关照柴米油盐的日常,以精神上的青春明亮照亮灰暗的人生时刻,心境至禅处,叩中熹微心事,无声万物飞渡。一字一暖,一寸一金,流失掉的宽厚、静贞、简朴从世界一一途经,心归平和,清凉自在。


  老境
  禅茶一味,其实说的是茶可道。
  说来我喝茶极晚。我想这缘于家庭影响,父亲只喝茉莉花茶和高沫。母亲常年只喝白水。我少时是猛浪之人,上体育课渴了,便跑到自来水龙头下一顿痛饮,那时好多女生亦如此,倒有脚踏实地的朴素温暖。
  有野气的人日子过得逼真亲切,那清冽冽的凉水回甘清甜,自喉咙流到胃里,真是凉。少年不觉得。热气腾腾的血性很快平息了那凉。那个镜头,竟是再也不忘。少年时不自知,亦不怜惜自己,反倒是那不憐惜,让人觉得亲切、自然、不矫情。
  上大学亦不喝茶。一杯热水捧在手里,或者可乐、雪碧、啤酒。我一向拿啤酒当饮料喝,并不觉得醉,只觉得撑,一趟趟上卫生间。几乎没人仰马翻的时候,也不上瘾。但后来,茶让我上了瘾。特别是去了泉州之后,我每日早起,每泡了早茶才开始工作。空腹喝清茶,就一个人。大红袍、绿茶、白茶、普洱……但以绿茶居多。早上喝普洱容易醉,茶亦醉人。
  泉州真好,那么安宁的小城,风物与人情都那么让人满足。泉州有一种自足的气场——刺桐花开的老街上,不慌不忙的人们,特色小吃多如牛毛。散淡的阳光下,到处是茶客。丰俭由己。有时是紫檀红木,有时是粗木简杯,没见过比福建人更喜茶的了。泉州人似乎尤甚。早晨起来第一件事便是喝茶,与朋友谈事仍然要喝茶。从早喝到晚,茶养了胃,更养了心,泉州出了梨园戏,骨子里散发出幽情与文化的梨园戏,就着新茶,最好是铁观音喝,美到惊天动地了。
  我是从泉州回来才早晨喝茶的,这一场茶事,应情应景,燥乱的心情会随着一杯茶清淡下来。早晨的心情因为有了茶香便有了慵懒,粗布衣服,素面,光脚走在地板上。有时盘腿坐在30块钱淘来的蒲草垫子上。
  打开收音机,放一段老唱段,然后一杯杯喝下去。我的茶事从一开始就是老境,因为人至中年才如此迷恋茶,像老房子失火,没有救药——茶是用心来品的,没有心境,再好的茶亦是枉然了。
  仕气


  起初我喝绿茶。龙井、碧螺春、台湾高山茶。龙井是名仕,明前茶用透明高杯沏了,婉如一场翠绿的舞蹈,那养眼的瞬间,却又伴着无以言表的灿香。那是只有龙井才有的大气的香。又清冽又妩媚。像那个养育它的城——那放纵又收敛的书生之城。它裹了江南的烟雨妩媚,却又掺了风萧萧易水寒,杭州城的大方不是其他城市所能比——能不忆杭州?而我忆它最好的方式是泡一杯今年的新茶,看着小叶子一片片立起来,清清澈澈间,全是迷人的清气。龙井,是“仕气”味道极远的绿茶。
  碧螺春的传说有关爱情。情爱到底是薄而浅的东西——有时,它竟不如一杯碧螺春来得真实,它另一个名字怪可爱——“吓煞人香”。也真吓煞人,香得不真了,但自有它别具一格的清润脱俗,它与江南贴心贴肺。
  高中同学老胡自保定来看我,带了酱菜,我最喜那瓶雪里蕻,名“春不老”。有一天早晨,“春不老”就着炸馒头片,然后沏了一壶碧螺春。吓煞人的香和“春不老”,凑成一对,倒也成趣,滋味是南辕北辙的。我欢喜得紧。
  西泠八家之一丁敬有闲章两枚:自在禅,长相思。我亦求人刻了两枚。自在禅要配好茶,而长相思可以放在心里闲情寄美。
  我心中的好茶可真多:太平猴魁。哦!这名字,惊天动地的好!像怀素的书法,他披了最狂的袈裟,却有着最宝相庄严的样子。他用自己的样子颠倒众生。我第一次看到太平猴魁时简直惊住了!或许,那是茶本身最朴素的样子,它真像一个高妙的男子,怀素或米芾,人至中年,却又保存着少年天真。那身材的魁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那滂沱之相,那清猛之气,一口咽下去,人生不过如此,了得了。
  六安瓜片亦好,但立秋之后,我不再喝绿茶,绿茶寒凉,刮肠胃的油。秋天亦凉,不适合雪上加霜,秋天我喝乌龙茶和红茶。
  因为杀青不彻底,有了半发酵茶的乌龙茶。我喝得最多的是铁观音和台湾高山茶。但郁达夫说铁观音为茶中柳下惠,我倒爱那非红非绿略带赭色的酒醉之色。实在是与色或情有几丝联系。有一阵迷上台湾高山茶。喝到快迷上了,那种冷冽冽的香像海棠,我总想起褚遂良的字来,便是这种端丽。高山茶喝了半年换了大红袍。   我顶喜欢“大红袍”这三个字,官架十足。摆明了的骄傲和霸气。男人的很。大红袍是岩茶,乌龙茶的一种。因了闽地的高山雾重阳光寡淡,那岩骨花香生于绝壁之上,以其特有的天姿让人倾倒。翠色袭人,一片沉溺。我喜欢大红袍,那卷卷曲曲一条索肥美壮观清香悠长之外,却又如一张古画,气息分外撩人。但却不动声色。好男人应该不动声不动色,应该是最起伏得道的行书,一下笔便是标杆与楷模,让身后人万劫不复。
  顶级大红袍色汤极美。从橙红到明黄。这是醇厚之美,一口下去,荡气回肠,肝肠寸断,简直要哭了。那种醉心的归属感,配得上冬天的一场场雪,没有彻骨清凉,只有温暖如初。


  仁心
  乌龙茶中的水仙和凤凰单纯亦动人,不事张扬的个性,茶盏中的润物细无声。两个名字像姐妹花,总让我想起唱越剧的茅为涛,本是女子,却英气逼人。水仙茶的气质总有逼仄英气,个性里有醇厚和仁心,亦有清香绵延。这茶,可以喝到半醉而书,写下山高水长物象万千,“非有老笔,清壮何穷。”这是李白的诗句,可以配给乌龙茶。
  绿茶是妙曼女子,乌龙茶是中年男子,红茶是少妇,普洱是60岁以后的老男人,白茶是终生不婚的男人或女人。最符合我的,自然是红茶。
  小言从斯里兰卡为我带来红茶,我掺了祁红,又放了滇红,然后加上牛奶与核桃仁煮。在冬天的下午,奶香一直飘荡着,都不忍心去干什么事情了。
  穿了个白长袍发呆,自己宠爱着自己。
  红茶细腻瓷实敦厚,正山小种也好。喝惯了茶,胃被养坏了,沾不得凉了。
  加奶的茶还有湖南的茯茶,一大块粗砌的茶砖,用刀剁下来,放了盐与花椒,再加上牛奶煮啊煮。M煮的好喝,她公公煮的更香,我每次都要喝几大碗,那种两块钱一个的大粗碗。坐在她乱七八糟的家里,喝着刚煮好的茯茶,觉得还原了茶原本的气质——茶本就这么随意,本来是这一片片树叶子嘛,本就这么衣食父母。何必那么道貌岸然的杯杯盞盏?然后又日日谈什么禅茶一味?真正的禅茶一味,全在这杯粗瓷碗湖南的茯茶中,不装,不做作,直抵茶的本质。
  M一家离开霸州后,我再也没喝过那么好喝的茯茶了。
  佛意
  如果白茶清淡似水,普洱则浓情厚意了。白茶太淡,无痕真香,总在有意无意间弹破人世间的佛意。但我仍喜普洱。普洱是过尽千帆走遍万水仍然宅心仁厚,仍然表里俱清澈。所有戏,大角必然压大轴。毫无疑问,普洱在我的茶事中必须压大轴。
  普洱是颜真卿的字,一直用力地用命来书写,那是神符,那是标度,那是尊重与敬畏,那也是人书俱老。好东西必须直抵性命。
  我第一次喝普洱并不觉美妙。只觉被发霉味道袭击,加之凛冽视觉的冲击,那浓汤让人觉得似药。忍着咽下去,那醇厚老实的香气缓慢地升上来——一个好男人的好并不是张扬的。我几乎一瞬间爱上这叫普洱的茶。
  第一次沏普洱失败。茶汤分离慢了,汤不隽永了,有了浊气,损了真味。以后沸水鲜汤,把那一饼饼普洱泡得活色生香了。
  朋友R只喝普洱。他泡普洱是铅华洗尽的淳朴与端然。好普洱让人上瘾。让人上瘾的都难戒,它们慢慢让你熨帖,在冽而酽的茶汤里,做了自己的终南山隐士。
  R说,普洱茶可以把人喝厚了,绿茶可以把人喝透亮了,红茶可以把人喝暖了,白茶可以喝清了,乌龙茶把人喝智了。
  人生应该越来越厚吧,那一点点苦尽甘来,那步步惊心的韵味,那情到深处的孤独,都需要一杯普洱在手。
  春风秋月多少事,一杯清茶赋予它。有事无事吃茶去,繁花不惊,长日清淡,赏心两三,唯有伊人独自。有浅茶一盏,门前玉兰开了,头一低,看到杯中伊人,各自都是生命的日常与欢喜,足矣。
其他文献
幸福,是每个人对生活的期许。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人们对幸福的定义也发生了转变。从简单的解决温饱,到逐渐提高生活的品质,再到追求内心的平和、疏朗。在追求物质的道路上走了好远的人们忽反顾以游目兮,发现内心越来越躁动、不安、空虚,所以很多人开始怀旧,怀念那些物质虽不丰富但人们简单快乐的年代。逝川不回流,往者亦难觅。那我们该如何重新寻回内心那份简单的恬静,让清风明月、幽谷暗香重新停驻在我们灵魂的花园
期刊
据说世界上最好的锣出在中国,中国锣又以西藏的为最佳。当喇嘛寺中的铜锣响起,能在清晨晓雾中声传数百里,近听,声音沉厚而不震耳;远闻,徐音袅袅而回荡不绝。  又据说,好的锣是以整块铜板捶打而成。制锣的师傅,由铜板边缘一圈又一圈地向锣心敲打,每一捶的轻重间隔都得恰到好处,否则声音就不均匀。所以一只大鑼往往需要经过整年的时间,千万次捶打之后才能成功。而最重要的是,一只锣的好坏,就决定在最后锣心的一捶。师傅
期刊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人生的天命,在道中,在内,不在外。天给我们的使命,来自自然。  人的生命有两种,一个是身命,一个是慧命。身命容易成毁坏死,身命是短暂的,身命会经常面临生老病死苦的折磨。身命是无常的,但很多人为了无常的肉身,为了满足肉身而奔波。  当一个人面对身命考验的时候,尤其连环考验甚至灾难的时候,人经常处于身命的焦灼之中。因为肉身
期刊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宋神宗熙宁年间,曾两度出任宰相。他写的七言绝句《元日》,着重描写农历正月初一人们欢度春节的情景。“元”,含有“第一”和“开始”的意思,“元日”指的就是农历正月初一。全诗是这样写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前两句写大年初一,人们燃放爆竹、饮用屠苏酒的喜气洋洋的景象。“爆竹声中一岁除”:“爆竹”,古时候人们用火燃烧竹
期刊
“人生实苦”,这是杨绛《走在人生边上》发出的感慨,经历了无数风霜雨雪,1997年春,爱女钱瑗先二老而去,钱钟书长期病重住院,1998年岁末,离开了相濡以沫63年的妻子,“我们仨”只剩下了87的杨绛,内心的苦痛可想而知。  杨绛有过一个以学术为重温馨幸福的家  1935年7月,不到25岁的钱钟书和24岁差几天的杨绛结婚,紧接着俩人一起赴英国留学,在牛津大学,他们接受的是先进的西方教育,中西交融的文化
期刊
清代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说:“今以万物为师,以生机为运,见一花一萼,谛视而熟察之,以得其所以然,则韵致丰采,自然生动,而造物在我矣。”东方的传统插花和中国古代文人的折枝画如出一辙,折枝画是纸上的瓶花,插花是空间里静止的绘画,二者相辅相成,是互为促进的艺术。  负有花癖能成痴的风雅士子文人,时常爱用“花解语”来赞美自己喜爱的花草。花草如何能解人语,全是意象之所向,心随而往,是情愫在物我之间的通感呼
期刊
反战传统 好生之德  我们看老子的军事智慧,简直就是反战的智慧。他对战争破坏性的揭露,对战争手段的厌恶,简直和他的对立派儒家的孟子异曲同工。孟子在战国时代,也就是主要靠战争来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时代,响亮地提出“善战者服上刑”,谁最能打仗,就判谁死刑,这种主张对于那个时代自然太离谱,没有一个统治者会听孟子的。但超越时代的局限,孟子的反战思想却表现出强大的人道力量和批判精神。请看他对战争残酷性的揭露、
期刊
题材自觉  从玄言诗到山水诗,则是在创作题材上反映这种自觉。这些创作本身,从郭璞到谢灵运,当时名声显赫而实际并不成功。他们在内容上与哲学本体论的追求一致,人的主题展现为要求与“道”——自然相同一:在形式上与绘画一致,文的自觉展现为要求用形象来谈玄论道和描绘景物。但由于自然在这里或者只是这些门阀贵族们外在游玩的对象,或者只是他们追求玄远即所谓“神超理得”的手段,并不与他们的生活、心境、意绪发生亲密的
期刊
许嘉璐,1937年6月生,江苏淮安人,著名训诂学家、语言学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民进原中央主席,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院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  我不得不去思考文化问题  我并不从事文化某个门类的研究,而是研究古代汉语的。但是,现实的刺激又逼迫我不得不去思考文化问题。  我们悠久的、优秀的文化传统,随着西方剩余资本、技术、产品大量涌入,受到强烈地冲击,其后果直接体现在社会上普遍存
期刊
从《廊桥遗梦》的畅销说起:罗伯特·沃勒那本写婚外恋的小说《廊桥遗梦》够得上名副其实的畅销书。先是风靡欧美,随后越洋跑到东方的读者中急速蔓延。大导演斯特威普成功地把它搬上银幕,推波助澜,给这热潮加温。不久前,大陆正流行这本书,我到了台湾,看到《麦迪逊之桥》(此系台湾出版的另一中文译本)在台北几乎像槟榔一样随处可见;后来到香港,见它竟然亮晃晃摆在自选市场的畅销书架上。一位日本《每日新闻》记者找到我,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