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者曹俊兴的身份已经不再“简单”。“5·12汶川大地震”后,来自成都市政府以及相关机构的频繁邀约,让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曹俊兴应接不暇。
“从没想到过我的工作会和招商引资发生关联。”随同成都招商推介团从香港返回的曹俊兴,戏称自己是成都的编外“危机公关专员”。
“我的作用就是通过对震后成都地质情况的专业分析和说明,向外界传递出成都是安全的投资地和旅游目的地这一重要信息,从而消除外界对于震后成都的不安和疑虑。”对于成都市政府的“紧急征调”,曹俊兴很乐意,而与曹俊兴一起承担同样职责的地质学家还有不少。
曹俊兴的“身形”背后,一个由成都市政府牵头构建的“城市危机公关体系”悄然浮现。
化“危”为“机”
“一夜之间,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这里。”6月中旬,亚太旅游协会(PATA)的资深旅游专家来成都参与“成都营销”建言工作时说,成都旅游业应该利用这次机会,增加曝光率,把危机变成机会。
该专家有着40年旅游从业经验,曾参与过巴厘岛爆炸案、香港“非典”等事件的危机公关。他建议,成都旅游业界要团结起来,旅行社要重新组合自己的产品,政府部门要向外界传递正面消息,改革传统的营销方式。
随后,成都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成都城市形象提升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协调小组”),下设综合组、城市组、旅游组、投资组、都江堰组、国际民间组织联络组、本地宣传组等七个工作部门,希望减小汶川大地震对成都城市形象造成的影响,进一步加快城市形象提升。
这是成都未曾有过的大手笔的“城市公关”行动。在这一临时机构里,除了成都传媒集团、成都市委宣传部等部门和机构的工作人员之外,还包括市政府各经济部门以及知名公关公司、文化公司的专业人员。“至少有几百名政府工作人员和各路专业人士在参与协调小组的工作,规模相当庞大。”相关人员说。
此外,除了亚太旅游协会,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与技术促进处、毕马威、麦肯锡等国际知名的咨询机构,也被成都邀请成为公关智囊团成员。而国际知名公关公司阿佩克思达彼思整合营销传播公司,更是成为当地政府海外形象宣传的“御用”公关公司。
“之前,成都从来没有进行如此大规模城市危机公关的经验。即使在国内,恐怕也没有先例。”“协调小组”内部人士表示。
按照成都市政府的设计,“协调小组”直接负责领导和组织地震后成都面向国内和全球的危机公关活动。“从6月份开始,将‘安全、充满机遇’的城市形象特质向全球进行大范围的有效传播,整个周期将长达一年”。成都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华章出任“协调小组”组长,坐镇指挥。
“化解因地震而遭受的城市品牌蒙损和由此而引发的‘经济次生灾害’,这还只是一个中短期的目标,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成都的城市美誉度和城市影响力。”一位参与进“协调小组”的人士透露。
按照成都城市危机公关、城市营销的执行战略,“协调小组”的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6月初到8月初,“这一阶段的主题是‘安全的成都’。”主要目的是让成都市民恢复到安居乐业的正常状态,使外界充分了解并形成“成都安全”的清晰定位和认知印象。重点公关对象是本地市民、国内外游客以及投资者。
关于这点,成都的心理也有一些矛盾。一方面,希望把成都定位成灾区,这样可以获得一些优惠政策或项目的支援,事实上成都也的确是灾区;但另一方面,又担心这种定位,长期会影响到成都的整体形象,会让成都的旅游业和投资环境等恶化。
于是,“灾区”一词让当地政府变得敏感起来。一个未经证实的例子是,中央电视台有地震灾区天气预报节目,之前的灾区都会有成都,但当地政府并不希望成都还戴着“灾区”的帽子,于是希望央视把成都去掉。据说这个请求最后得到了同意,天气预报中,成都被改成了都江堰。“成都是救灾的后方基地,不是灾区。”一些官员如此强调。
第二阶段则从8月持续到12月以“机遇的成都”作为传播主题。在前期“安全成都”理念推广的基础上,将成都在震后所呈现出的投资机遇、巨大商机向国内外进行系统推介。将国内外商业团队、游客群体作为重点公关目标。
从2009年1月到6月的第三阶段,则将“创造奇迹的成都”作为城市形象塑造、推广的重点,旨在全面提升成都的国际美誉度、影响力,摆脱地震对于成都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力图使成都超越震前,以使外界充分了解和接受成都是国内外投资、创业和旅游最佳之选的概念。
与《赤壁》一起“秀”
这是一场波及全球的城市营销之战。
包括国内各重要城市以及日本、欧美在内的发达国家,都在“协调小组”危机公关和城市营销的范畴之内。
“境内外的公关、营销重点会有所不同。”“协调小组”参与人士表示,“成都向外传递的信息将会通过多种载体和手段完成,包含新闻、活动、节会、事件、广告等多方面。”很显然,这对“协调小组”整合、调配各种资源的能力要求相当高。
在执行层面,成都市政府将此次危机公关活动分为两部分。旅游、地产、投资等方面的整体或个案型危机公关活动的策划与执行,由“协调小组”制定和推广,并与旅游局、成都市投资促进委员会配合执行。针对境外的成都城市形象包装推广以及境外媒体传播,交由阿佩克思达彼思整合营销传播公司负责。
“这样的好处是各自发挥所长”,阿佩克思达彼思董事长樊剑修表示。境内的危机公关和城市营销,成都市政府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推广能力比较强。而境外部分,则充分利用阿佩克思达彼思及其母公司WPP的国际资源平台和专业的执行能力,协助成都完成境外的公关推广。
6月以来,成都在四川省内外策划、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形象重塑活动,通过新闻、广告等方式向目标群体进行密集传播。“涉及到拉升成都房地产、旅游、外来投资的策划案就做了几十个,并通过各个部门的合作进行落实。”“协调小组”参与人士表示。
“通过一系列危机公关和城市营销,起到了很大的效果。”成都市投资促进委员会副主任周密表示,经过强势公关,在最艰难的震后第一个月,成都市仍签约45个项目,签约金额332亿元。腾讯公司投资5.5亿元在蓉设立研发、客服中心,宁波奥克斯集团、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在成都投资数十亿元的生产项目均已落定,并通过媒体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
旅游、地产和投资领域诉求明确的推广之外,借助各种眼球事件凸显成都“安全与机遇”的理念也被充分运用。借力传媒的强大传播能力,通过各种形式将成都“已恢复常态”的信息广泛传递。
为争得《赤壁》全球首映式,成都与北京、上海、湖北等地进行了激烈争夺,最终“胜出”。“有央视、北京卫视、四川卫视的联手直播,加上全国媒体的熱捧,全球首映仪式不仅仅成为《赤壁》公映的开场锣,也成为展示地震后成都坚韧精神,以及成都依旧安全、祥和、美丽信息的大好平台。”一位参与策划者表示,“邀请十位抗震英雄和明星携手行走红地毯,就有着丰富的意韵向外传递,通过电视直播和海量报道,成都市想要表达的信息以‘娱乐化’的方式传递给了外界。”
8月5日举行的奥运火炬传递活动,成都也借助这一万众瞩目的事件,突出了“传递圣火、感恩关爱”的主题。将火炬传递与抗震救灾、重塑形象结合起来,展示成都依然是一个充满活力、极具投资价值和安全宜居的城市,表达对全国人民的感恩之情。
“从没想到过我的工作会和招商引资发生关联。”随同成都招商推介团从香港返回的曹俊兴,戏称自己是成都的编外“危机公关专员”。
“我的作用就是通过对震后成都地质情况的专业分析和说明,向外界传递出成都是安全的投资地和旅游目的地这一重要信息,从而消除外界对于震后成都的不安和疑虑。”对于成都市政府的“紧急征调”,曹俊兴很乐意,而与曹俊兴一起承担同样职责的地质学家还有不少。
曹俊兴的“身形”背后,一个由成都市政府牵头构建的“城市危机公关体系”悄然浮现。
化“危”为“机”
“一夜之间,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这里。”6月中旬,亚太旅游协会(PATA)的资深旅游专家来成都参与“成都营销”建言工作时说,成都旅游业应该利用这次机会,增加曝光率,把危机变成机会。
该专家有着40年旅游从业经验,曾参与过巴厘岛爆炸案、香港“非典”等事件的危机公关。他建议,成都旅游业界要团结起来,旅行社要重新组合自己的产品,政府部门要向外界传递正面消息,改革传统的营销方式。
随后,成都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成都城市形象提升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协调小组”),下设综合组、城市组、旅游组、投资组、都江堰组、国际民间组织联络组、本地宣传组等七个工作部门,希望减小汶川大地震对成都城市形象造成的影响,进一步加快城市形象提升。
这是成都未曾有过的大手笔的“城市公关”行动。在这一临时机构里,除了成都传媒集团、成都市委宣传部等部门和机构的工作人员之外,还包括市政府各经济部门以及知名公关公司、文化公司的专业人员。“至少有几百名政府工作人员和各路专业人士在参与协调小组的工作,规模相当庞大。”相关人员说。
此外,除了亚太旅游协会,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与技术促进处、毕马威、麦肯锡等国际知名的咨询机构,也被成都邀请成为公关智囊团成员。而国际知名公关公司阿佩克思达彼思整合营销传播公司,更是成为当地政府海外形象宣传的“御用”公关公司。
“之前,成都从来没有进行如此大规模城市危机公关的经验。即使在国内,恐怕也没有先例。”“协调小组”内部人士表示。
按照成都市政府的设计,“协调小组”直接负责领导和组织地震后成都面向国内和全球的危机公关活动。“从6月份开始,将‘安全、充满机遇’的城市形象特质向全球进行大范围的有效传播,整个周期将长达一年”。成都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华章出任“协调小组”组长,坐镇指挥。
“化解因地震而遭受的城市品牌蒙损和由此而引发的‘经济次生灾害’,这还只是一个中短期的目标,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成都的城市美誉度和城市影响力。”一位参与进“协调小组”的人士透露。
按照成都城市危机公关、城市营销的执行战略,“协调小组”的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6月初到8月初,“这一阶段的主题是‘安全的成都’。”主要目的是让成都市民恢复到安居乐业的正常状态,使外界充分了解并形成“成都安全”的清晰定位和认知印象。重点公关对象是本地市民、国内外游客以及投资者。
关于这点,成都的心理也有一些矛盾。一方面,希望把成都定位成灾区,这样可以获得一些优惠政策或项目的支援,事实上成都也的确是灾区;但另一方面,又担心这种定位,长期会影响到成都的整体形象,会让成都的旅游业和投资环境等恶化。
于是,“灾区”一词让当地政府变得敏感起来。一个未经证实的例子是,中央电视台有地震灾区天气预报节目,之前的灾区都会有成都,但当地政府并不希望成都还戴着“灾区”的帽子,于是希望央视把成都去掉。据说这个请求最后得到了同意,天气预报中,成都被改成了都江堰。“成都是救灾的后方基地,不是灾区。”一些官员如此强调。
第二阶段则从8月持续到12月以“机遇的成都”作为传播主题。在前期“安全成都”理念推广的基础上,将成都在震后所呈现出的投资机遇、巨大商机向国内外进行系统推介。将国内外商业团队、游客群体作为重点公关目标。
从2009年1月到6月的第三阶段,则将“创造奇迹的成都”作为城市形象塑造、推广的重点,旨在全面提升成都的国际美誉度、影响力,摆脱地震对于成都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力图使成都超越震前,以使外界充分了解和接受成都是国内外投资、创业和旅游最佳之选的概念。
与《赤壁》一起“秀”
这是一场波及全球的城市营销之战。
包括国内各重要城市以及日本、欧美在内的发达国家,都在“协调小组”危机公关和城市营销的范畴之内。
“境内外的公关、营销重点会有所不同。”“协调小组”参与人士表示,“成都向外传递的信息将会通过多种载体和手段完成,包含新闻、活动、节会、事件、广告等多方面。”很显然,这对“协调小组”整合、调配各种资源的能力要求相当高。
在执行层面,成都市政府将此次危机公关活动分为两部分。旅游、地产、投资等方面的整体或个案型危机公关活动的策划与执行,由“协调小组”制定和推广,并与旅游局、成都市投资促进委员会配合执行。针对境外的成都城市形象包装推广以及境外媒体传播,交由阿佩克思达彼思整合营销传播公司负责。
“这样的好处是各自发挥所长”,阿佩克思达彼思董事长樊剑修表示。境内的危机公关和城市营销,成都市政府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推广能力比较强。而境外部分,则充分利用阿佩克思达彼思及其母公司WPP的国际资源平台和专业的执行能力,协助成都完成境外的公关推广。
6月以来,成都在四川省内外策划、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形象重塑活动,通过新闻、广告等方式向目标群体进行密集传播。“涉及到拉升成都房地产、旅游、外来投资的策划案就做了几十个,并通过各个部门的合作进行落实。”“协调小组”参与人士表示。
“通过一系列危机公关和城市营销,起到了很大的效果。”成都市投资促进委员会副主任周密表示,经过强势公关,在最艰难的震后第一个月,成都市仍签约45个项目,签约金额332亿元。腾讯公司投资5.5亿元在蓉设立研发、客服中心,宁波奥克斯集团、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在成都投资数十亿元的生产项目均已落定,并通过媒体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
旅游、地产和投资领域诉求明确的推广之外,借助各种眼球事件凸显成都“安全与机遇”的理念也被充分运用。借力传媒的强大传播能力,通过各种形式将成都“已恢复常态”的信息广泛传递。
为争得《赤壁》全球首映式,成都与北京、上海、湖北等地进行了激烈争夺,最终“胜出”。“有央视、北京卫视、四川卫视的联手直播,加上全国媒体的熱捧,全球首映仪式不仅仅成为《赤壁》公映的开场锣,也成为展示地震后成都坚韧精神,以及成都依旧安全、祥和、美丽信息的大好平台。”一位参与策划者表示,“邀请十位抗震英雄和明星携手行走红地毯,就有着丰富的意韵向外传递,通过电视直播和海量报道,成都市想要表达的信息以‘娱乐化’的方式传递给了外界。”
8月5日举行的奥运火炬传递活动,成都也借助这一万众瞩目的事件,突出了“传递圣火、感恩关爱”的主题。将火炬传递与抗震救灾、重塑形象结合起来,展示成都依然是一个充满活力、极具投资价值和安全宜居的城市,表达对全国人民的感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