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区域地理教学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区域地理所要解决的问题,并探讨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区域地理;教学策略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包括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两部分。初中区域地理的内容集中在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下册教材(人教版),它是初中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区域地理教学研究,对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和地理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习区域地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方法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应设法使学生“掌握学习或了解一个区域的方法,在需要的时候,迁移到其他区域的学习中”。传统的区域地理教学方法就是“4w法”,即确认特定区域“在哪里(where)”“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和“怎么办(how)”四个问题。
1.在哪里(where)
“在哪里”就是对区域具体位置和准确范围的学习。
一般通过对区域的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方面来准确分析一个区域的位置。南北半球季节相反;不同的纬度位置决定了该区域所处的温度带、气候类型及生产和生活方式;海陆位置也决定区域的降水量,进而影响气候类型。如学习中国地理时,明确我国的纬度位置是4°N~53°N之间,大部分地区属于北温带,只有南部沿海少数地区属于热带,没有寒带。光热条件好,南北跨纬度近50°,冬季南北温差大,气候复杂多样,生物资源丰富。
范围就是相对位置,区域分界线各不相同。如我国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连长城。对位置和范围知识的了解,能够培养学生对地理空间格局的观察能力。
2.是什么(what)
“是什么”就是要明确区域内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和区域特征。
自然环境指地形、地势、气候、河湖、植被、资源等方面。如学习“黄土高原”一节时,分析本区的自然环境。其属于高原地区,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暖温带,半湿润区,主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在400~800毫米。本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人文地理指人口、人种、民族、宗教、语言、城市、经济(交通、农业、工业、旅游)等。如对中东地区人文地理的描述:白种人,有众多的阿拉伯国家。有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和犹太人,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大部分国家以石油工业为经济支柱。这里位置重要,是热点地区。
3.为什么(why)
“為什么”是对区域内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差异的分析。如为什么我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存在巨大差异?由于南北方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不同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不同,表现在气候、地形、土壤、河流流量、植被类型等方面。人文差异也明显:南稻北麦,南甘北甜,南米北面,南船北马。南方和北方的居民建筑差别很大,剧种各具特色。
4.怎么办(how)
“怎么办”是区域内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各个区域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主要是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如我国黄土高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分析根本在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种草种树、修建梯田、修筑挡土坝、打坝淤地;合理安排人类活动:退耕还林还草、减少牲畜放牧数量。教师要教会学生分析区域地理的方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发展观。
二、区域地理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构建区域地理诸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思维导图
首先进行区域定位,根据区域位置,判断分析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点,以地形气候为基础,确定其相应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对人文地理的影响。这就要求把这四方面的知识进行整合分析,形成知识体系,在头脑中构建起区域知识网络图和思维导图。
2.抓住区域主要特征和主导影响要素
对“4w”不能面面俱到时,要抓主抓重。如我国西北地区的主要特征是干旱,主导影响因素是距海远,深居内陆。青藏地区主要特征是高寒,主导影响因素是海拔太高,是世界屋脊。
3.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
学习区域地理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人地观念等核心素养。每学习一个区域,都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人口、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是否协调,探讨促进区域发展的措施和途径。
4.实施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区域地理教学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区域位置和范围的学习可设置读图填图训练;区域内各要素的关系分析可通过构建思维导图的方式;布置课外研究学习活动,利用学校和家乡的地理资源,结合课程教学需要,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开展观察、调查、访谈、实验、查阅资料等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动手动脑,培养素养,提升能力。
参考文献:
胡立强.整合区域地理资源提升学生读图能力[J].大学教育,2013(4).
注:本文系甘肃省平凉市课题“初中区域地理教学研究——以‘北方地区’为例”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PLWKT2017262)。
关键词:初中;区域地理;教学策略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包括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两部分。初中区域地理的内容集中在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下册教材(人教版),它是初中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区域地理教学研究,对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和地理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习区域地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方法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应设法使学生“掌握学习或了解一个区域的方法,在需要的时候,迁移到其他区域的学习中”。传统的区域地理教学方法就是“4w法”,即确认特定区域“在哪里(where)”“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和“怎么办(how)”四个问题。
1.在哪里(where)
“在哪里”就是对区域具体位置和准确范围的学习。
一般通过对区域的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方面来准确分析一个区域的位置。南北半球季节相反;不同的纬度位置决定了该区域所处的温度带、气候类型及生产和生活方式;海陆位置也决定区域的降水量,进而影响气候类型。如学习中国地理时,明确我国的纬度位置是4°N~53°N之间,大部分地区属于北温带,只有南部沿海少数地区属于热带,没有寒带。光热条件好,南北跨纬度近50°,冬季南北温差大,气候复杂多样,生物资源丰富。
范围就是相对位置,区域分界线各不相同。如我国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连长城。对位置和范围知识的了解,能够培养学生对地理空间格局的观察能力。
2.是什么(what)
“是什么”就是要明确区域内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和区域特征。
自然环境指地形、地势、气候、河湖、植被、资源等方面。如学习“黄土高原”一节时,分析本区的自然环境。其属于高原地区,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暖温带,半湿润区,主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在400~800毫米。本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人文地理指人口、人种、民族、宗教、语言、城市、经济(交通、农业、工业、旅游)等。如对中东地区人文地理的描述:白种人,有众多的阿拉伯国家。有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和犹太人,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大部分国家以石油工业为经济支柱。这里位置重要,是热点地区。
3.为什么(why)
“為什么”是对区域内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差异的分析。如为什么我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存在巨大差异?由于南北方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不同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不同,表现在气候、地形、土壤、河流流量、植被类型等方面。人文差异也明显:南稻北麦,南甘北甜,南米北面,南船北马。南方和北方的居民建筑差别很大,剧种各具特色。
4.怎么办(how)
“怎么办”是区域内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各个区域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主要是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如我国黄土高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分析根本在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种草种树、修建梯田、修筑挡土坝、打坝淤地;合理安排人类活动:退耕还林还草、减少牲畜放牧数量。教师要教会学生分析区域地理的方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发展观。
二、区域地理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构建区域地理诸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思维导图
首先进行区域定位,根据区域位置,判断分析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点,以地形气候为基础,确定其相应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对人文地理的影响。这就要求把这四方面的知识进行整合分析,形成知识体系,在头脑中构建起区域知识网络图和思维导图。
2.抓住区域主要特征和主导影响要素
对“4w”不能面面俱到时,要抓主抓重。如我国西北地区的主要特征是干旱,主导影响因素是距海远,深居内陆。青藏地区主要特征是高寒,主导影响因素是海拔太高,是世界屋脊。
3.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
学习区域地理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人地观念等核心素养。每学习一个区域,都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人口、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是否协调,探讨促进区域发展的措施和途径。
4.实施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区域地理教学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区域位置和范围的学习可设置读图填图训练;区域内各要素的关系分析可通过构建思维导图的方式;布置课外研究学习活动,利用学校和家乡的地理资源,结合课程教学需要,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开展观察、调查、访谈、实验、查阅资料等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动手动脑,培养素养,提升能力。
参考文献:
胡立强.整合区域地理资源提升学生读图能力[J].大学教育,2013(4).
注:本文系甘肃省平凉市课题“初中区域地理教学研究——以‘北方地区’为例”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PLWKT2017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