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和载体,翻译不只是语言的转换。译员不仅需要有过硬的翻译能力,熟悉专业知识,更应了解文字背后承载的文化涵义,以此真正地促进国际交流。
关键词:翻译;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一、引言
由于东西方在地理环境及民族历史等方面的差异,汉英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和载体,并且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差异影响语言表达形式。翻译从表面来看,只是一种语言的转换,但是从深层次看,翻译不仅涉及到文化差异,文化沟通,更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两种或多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其文化矛盾和碰撞值得思考。译者须提高自身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与跨文化意识,最终合理、客观地化解这种矛盾。[1]
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引起的最大的困难便是语汇的不足与具体词义上的冲突,指的是源语词汇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在翻译的语言中找不到相互对应的词汇,或者与翻译的语言的词汇的文化内容产生词义上的矛盾和冲突。[2]
在具备翻译资料的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译者应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 因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符码的一种转换, 同时又是文化符码的转换。国际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Nida认为:“真正成功的翻译, 双文化甚至比双语更重要, 因为词汇只有在它们起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是有意义的。”换句话说, 一位称职的翻译工作者不仅要懂得词语含义, 更要懂得它们的文化涵义, 由此能更好的促进国际交流。
二、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
(一)对等词汇缺乏
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不存在,找不到对等的语汇。中国的农耕文明悠久而发达,中国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而在以工业为主的英语国家找不到对等的表达。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干地支、阴阳八卦、武术气功等也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这就是“文化不对等”现象的典型体现。因此,只能以尽可能描述其含义对其翻译。如“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翻译,只好言不尽意地直译为five elements (metal, wood, water, fire and earth)。西方人闻所未闻的中医传统的诊病方式“望、闻、问、切”译作“observation, olfaction, inquiry, and palpation”。
(二)源语词语与目的语词语的不同意义
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词汇作为民族之间传达信息与表达思想的工具,具有不同的民族性和强烈的时代性。译文要符合目的语习惯,不能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进行翻译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性。
Nike本意为希腊胜利女神娜姬,考虑到中西文化差异,Nike的汉译摈弃了对中国消费者来说不熟悉的希腊古神话背景,而是译为“耐克”,给中国消费者的感觉更倾向于“经穿耐穿”,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饮料雪碧的英文为“Sprite”,有“调皮鬼”的意思,西方人觉得这个名称俏皮有趣,乐意购买,但中国人会对它望而生畏。译者将Sprite音译成“雪碧”二字,带给人清凉的感觉。在炎热的夏季,消费者看到“雪碧”二字便会有购买的欲望。Bowling是一项常见的运动,译者巧妙地将其音译为“保龄”球,运动还可以保龄,符合广大消费者的心理。美国汽水饮料Seven-up,若取其字面意思“七上”,恐怕中国消费者立马想到的是喝完心里“七上八下”,译者译为“七喜”,符合中国消费者喜欢讨喜气、求吉利的文化心理。
然而也有一些忽视了文化差异影响产品外销的例子。如“白象”牌电池,本身白象在中国文化里面没有特殊的涵义,但在西方文化里面“白象”一词指昂贵却又毫无用处的物品,因为古代泰国国王常赐人白象以示惩罚,因白象一无是处而饲养成本巨大。西方消费者看到这个牌子的电池便会有天然的抵触感。
(三)句法差异
汉字的结构特点决定着构成汉语联复词和成语等凝固词的两个或四个汉字前后之间,在拼写形式上具有一种平衡性和对称性,因此汉语的凝固词在构成成分的拼写数量上不构成头重或尾重的倾向。对于成对词,英语民族在思维上有其自身的平衡方式与规律,即采用“先短后长”的组织顺序,借以避免视觉和心理上的“头重脚轻”的失衡感,从而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感。这种思维定式决定着英语在成对词的词序排列上,往往采用“数量尾重”的顺序,这与英语句法结构翻译所遵循的尾重原则是一致的。从本质上讲,英语是形态语言,其语法关系主要通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以及一定的虚词来表达。英语的主谓结构是全句的主干和焦点,英语句子在表达复杂意思时,大多采取增加结构层次的方法。而汉语语法关系的表达直接依赖于语义、语序和逻辑,汉语句子在表达复杂意思时,一般按时间顺序或事件逻辑顺序,逐步交代,呈线性结构层层铺开。根据两种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别,在英汉互译中注意翻译出的句子应符合其自身的特点:汉译时不可拘泥于源文层次结构,避免过度西化而不合汉语语感;英译时要注意不能太松散,否则会显得支离破碎,背离英语行文方式。[3]
三、结论
翻译要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离开文化背景去翻譯,不可能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总之, 由于人类文化的共性,以及民族文化的个性,英汉两种语言在进行交流和翻译时, 一定要注意把握它们之间的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 张丽娟.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科技文本翻译过程探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09):29-30.
[2] 刘晓梅.论中西文化差异对科技翻译的影响[J].中国科技翻译,2004(2):51-54.
[3] 陈劲节.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影响的比较分析[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8(02):121-124.
关键词:翻译;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一、引言
由于东西方在地理环境及民族历史等方面的差异,汉英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和载体,并且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差异影响语言表达形式。翻译从表面来看,只是一种语言的转换,但是从深层次看,翻译不仅涉及到文化差异,文化沟通,更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两种或多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其文化矛盾和碰撞值得思考。译者须提高自身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与跨文化意识,最终合理、客观地化解这种矛盾。[1]
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引起的最大的困难便是语汇的不足与具体词义上的冲突,指的是源语词汇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在翻译的语言中找不到相互对应的词汇,或者与翻译的语言的词汇的文化内容产生词义上的矛盾和冲突。[2]
在具备翻译资料的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译者应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 因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符码的一种转换, 同时又是文化符码的转换。国际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Nida认为:“真正成功的翻译, 双文化甚至比双语更重要, 因为词汇只有在它们起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是有意义的。”换句话说, 一位称职的翻译工作者不仅要懂得词语含义, 更要懂得它们的文化涵义, 由此能更好的促进国际交流。
二、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
(一)对等词汇缺乏
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不存在,找不到对等的语汇。中国的农耕文明悠久而发达,中国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而在以工业为主的英语国家找不到对等的表达。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干地支、阴阳八卦、武术气功等也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这就是“文化不对等”现象的典型体现。因此,只能以尽可能描述其含义对其翻译。如“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翻译,只好言不尽意地直译为five elements (metal, wood, water, fire and earth)。西方人闻所未闻的中医传统的诊病方式“望、闻、问、切”译作“observation, olfaction, inquiry, and palpation”。
(二)源语词语与目的语词语的不同意义
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词汇作为民族之间传达信息与表达思想的工具,具有不同的民族性和强烈的时代性。译文要符合目的语习惯,不能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进行翻译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性。
Nike本意为希腊胜利女神娜姬,考虑到中西文化差异,Nike的汉译摈弃了对中国消费者来说不熟悉的希腊古神话背景,而是译为“耐克”,给中国消费者的感觉更倾向于“经穿耐穿”,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饮料雪碧的英文为“Sprite”,有“调皮鬼”的意思,西方人觉得这个名称俏皮有趣,乐意购买,但中国人会对它望而生畏。译者将Sprite音译成“雪碧”二字,带给人清凉的感觉。在炎热的夏季,消费者看到“雪碧”二字便会有购买的欲望。Bowling是一项常见的运动,译者巧妙地将其音译为“保龄”球,运动还可以保龄,符合广大消费者的心理。美国汽水饮料Seven-up,若取其字面意思“七上”,恐怕中国消费者立马想到的是喝完心里“七上八下”,译者译为“七喜”,符合中国消费者喜欢讨喜气、求吉利的文化心理。
然而也有一些忽视了文化差异影响产品外销的例子。如“白象”牌电池,本身白象在中国文化里面没有特殊的涵义,但在西方文化里面“白象”一词指昂贵却又毫无用处的物品,因为古代泰国国王常赐人白象以示惩罚,因白象一无是处而饲养成本巨大。西方消费者看到这个牌子的电池便会有天然的抵触感。
(三)句法差异
汉字的结构特点决定着构成汉语联复词和成语等凝固词的两个或四个汉字前后之间,在拼写形式上具有一种平衡性和对称性,因此汉语的凝固词在构成成分的拼写数量上不构成头重或尾重的倾向。对于成对词,英语民族在思维上有其自身的平衡方式与规律,即采用“先短后长”的组织顺序,借以避免视觉和心理上的“头重脚轻”的失衡感,从而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感。这种思维定式决定着英语在成对词的词序排列上,往往采用“数量尾重”的顺序,这与英语句法结构翻译所遵循的尾重原则是一致的。从本质上讲,英语是形态语言,其语法关系主要通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以及一定的虚词来表达。英语的主谓结构是全句的主干和焦点,英语句子在表达复杂意思时,大多采取增加结构层次的方法。而汉语语法关系的表达直接依赖于语义、语序和逻辑,汉语句子在表达复杂意思时,一般按时间顺序或事件逻辑顺序,逐步交代,呈线性结构层层铺开。根据两种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别,在英汉互译中注意翻译出的句子应符合其自身的特点:汉译时不可拘泥于源文层次结构,避免过度西化而不合汉语语感;英译时要注意不能太松散,否则会显得支离破碎,背离英语行文方式。[3]
三、结论
翻译要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离开文化背景去翻譯,不可能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总之, 由于人类文化的共性,以及民族文化的个性,英汉两种语言在进行交流和翻译时, 一定要注意把握它们之间的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 张丽娟.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科技文本翻译过程探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09):29-30.
[2] 刘晓梅.论中西文化差异对科技翻译的影响[J].中国科技翻译,2004(2):51-54.
[3] 陈劲节.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影响的比较分析[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8(02):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