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又称美文,尤其是写景抒情的散文,似乎就是被晕染放大了的诗歌——既有诗歌般凝练优美的语言,又有诗歌般唯美悠远的意境。而意境是作者通过对具体景物的点染、勾画所营造的蒙上了作者心灵色彩的画面。在此,构成意境的景物自然不再是无情感之草木,无温度之风月,而是句句是情,字字关情,此所谓王国维“一切景语皆隋语”者是也。散文中的意境,究竟是客观景物迎合了作者心境,还是作者的心境晕染了本是无情的客观情境,似乎已经变成了究竟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那古老而难解的哲学命题了。
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学科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伯特,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艺术》中也指出:“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师,不仅承担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角色,更是学生感受文学魅力、体验文学审美快感的启发者和引领者。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挖掘文本本身的审美因素,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感知美、欣赏美,从而创造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人的散文名篇如古代游记散文《兰亭集序》、《赤壁赋》,现当代写景抒情《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恰恰均是文辞优美、情意浓厚、意境优美的经典,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那么,如伺创设有效课堂情境,带领学生走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里去呢?
一、创设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
语文文本不同,课堂教学氛围也因文而异。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要像专业演员一样能“人戏”,要设计披情入境的导语,配以抒情的语调和投入的表情,创设与文本相融合的情境,顺利地将学生带到文本的精神胜地。好的情境创设,使文本如“春云初展,鲜花含露”,让学生一见倾心,心神俱往,那么此节课的教学效果也不言而喻。
《荷塘月色》的无限动人之处,大约就在于作者营造的那轻纱般月色掩映下荷塘的静谧美好、朦胧清新的意境之美。在这节课的课堂导人时,我用陶醉而神往的语调情境导人:“八十多年前的夏夜,一个身穿长衫的阮郁男子陶醉在清华园美丽的月光里荷叶田田,芙蓉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如朦胧的幻梦,又似飘渺的歌声。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夏天的夜晚,一起漫步于月光柔醉下的那一湾荷塘,一起去聆听作家心灵的私语吧。”学生的表情和眼神告诉我,他们很快就进入我所创设的情境中了。当他们赏析文章时,对文段第四段和第五段描写荷塘和月色的意境之美一下子就说出了“朦胧、静谧、美好”等词语,并很快领悟到这种意境实是作者内心的投影,如“静谧美好”说明不宁静的内心得到美景慰藉后暂时的宁静,而“朦胧”符合作者因为愁绪郁积手心无法得到真正的排解,因而只能是“淡淡的喜悦”的心境。整节课似乎师生就置身于月光朦胧下的荷塘,学生的表情愉悦而又有些“淡淡的忧伤”。
在上《故都的秋》前,我先让学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诵《天净沙,秋思》,并让学生说说这首小曲的意境美在哪里?学生讨论说这首曲子意境苍凉悠远,有一种凄凉美,让人忍不住落泪。我进一步设问:“如果你就居住在这样的意境里,会感觉凄凉吗?”学生说当然不会,这种意境多美啊!有小桥有流水,很诗意呢!然后我接着问:“为何诗人会有如此感受?”学生回答说,因为他是“断肠人”,是思乡的游子。我乘势在《故都的秋》的板书下面写道:愁者,离人心上秋。此语道出,学生立刻会意道:本文既然说“故都”,那作者应是游子身份,既是写秋,大约意境会有些悲凉吧。学生的领悟力使我非常惊奋。
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依据文章本身体现的情感,通过语言艺术去诱发学生的审美好奇心,使他们对作品中展示的意境倾心神往。而成功的情境创设,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更能引领他们更快地进入文本的意境,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美文美读,大珠小珠落玉盘
一篇好的散文让人如品香茗,如饮甘醴,回味不已,欲罢不能。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人的散文就是这样字字珠玑、声隋并茂的美文。这些散落在文章中的文字不仅传递出散文的性灵之美,更以它们优美的组合方式呈现出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古人读书读到忘情时,常“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诵读散文,是学生和文本心音共鸣的方式,是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文本渗透出来的意境和情感。而声/冑并茂的朗读恰恰又是建立在意会文本的基础上的。因而美文必须美读。
(一)朗读要点:读散文、听散文,尤其是写景抒情的散文,似乎是在描摹一个意境、一幅画面,是一个看、听、想和感悟的过程。所以散文朗诵的基调应是相对平缓的,没有太大的起伏。即使是情感的高潮,也有別于豪放诗歌的激昂和演讲那样异军突起、慷慨激烈。在朗诵时用中等的语速,柔和的音色即可。重音的处理一般也只用拉长的方法,并不加重。另外,写景散文虽然不像诗歌那样有严格的韵律和规整的节奏,但也讲究节奏美和韵律美。如《赤壁赋》里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等韵文片段,《故都的秋》“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于,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象,黄犬之与于骆驼”,这些语段大多结构对称,意境优美,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可将这些强调给学生,朗读者首先要融人情境,务必要读出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二)朗读方式:学生朗读能力总是有限的,教师除了指导朗读技巧,可以配乐范读创造隋境。或者播放优秀朗读视频,尤其是配乐朗读。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和文学有许多相通之处,特别是其广阔的情感空间和想象空间,利用音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审美因素,来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从而让艺术和文学语言沟通起来。总之,可让学生多模仿多展示多领悟,从而让有情境的朗读优化散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咬文嚼字,一滴沾唇满口香
著名文学评论家谢有顺说:“说到底,散文就是一种味道,精神的味道,以及文字的味道。散文就是通过自己独有的语言方式把它背后的味道传达出来。”所以说,学会品味散文的语言,走进由优美的语言营造的优美意境,才是真正的走进了散文。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营造的意境之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人手:
(一)注意作者选取景物的特点
古人说“歌诗无非情景二端”。其实此理同样适合写景抒情的散文。写景抒情散文中,景物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心境的寄托和外化,而作者突出的景物形象也正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基调。如《故都的秋》中选取“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槐树叶下一丝一丝漏出的日光(清静)、蓝色的牵牛花(冷色调),并且作者说“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悲凉感)”,之后又写到了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秋雨话凉,无非都是突出景物“清、静、悲凉”的意境特点,从而使景物特点和作者心境相融通。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品析这些景物的特点,让学生深记景物特征对营造意境的重要作用。
(二)赏析写景语言的技巧
写景的语言往往是散文中最优美的文字片段,带给阅读者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如《荷塘月色》中写月下荷塘的景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从修辞角度看,以“像笼着轻纱的梦”喻月下景致的朦胧,想象丰富,使月下荷塘的幽谧、美好和朦胧的意境如在眼前;从遣词来看。一“泄”字一“浮”字化静为动,精妙地写出月辉照映、如倾如泻的景象和薄雾轻绕、朦胧神秘的美妙意境。
优美贴切的修辞和独具匠心的遣词,不仅使散文具有深邃悠远的意境之美,更增添散文动人的抒情韵味。而优美精当的遣词,又使文章的语言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因而在散文教学中,必定要引导学生品味散文语言带来的意境之美,从而使他们不仅体验到愉悦的阅读感受,更得到美好的心灵熏陶。
从上述角度来看,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就是一首妙不可言的长诗,不仅向读者呈现了作者丰富细膩的内心情感,更以异彩丰呈的艺术表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其诗意的意境。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欣赏和领悟这种意境之美,才能有效提高散文教学的质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从而真正体现语文学科对人文的归属。
(作者单位:安徽省当涂县石桥中学)
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学科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伯特,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艺术》中也指出:“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师,不仅承担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角色,更是学生感受文学魅力、体验文学审美快感的启发者和引领者。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挖掘文本本身的审美因素,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感知美、欣赏美,从而创造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人的散文名篇如古代游记散文《兰亭集序》、《赤壁赋》,现当代写景抒情《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恰恰均是文辞优美、情意浓厚、意境优美的经典,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那么,如伺创设有效课堂情境,带领学生走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里去呢?
一、创设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
语文文本不同,课堂教学氛围也因文而异。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要像专业演员一样能“人戏”,要设计披情入境的导语,配以抒情的语调和投入的表情,创设与文本相融合的情境,顺利地将学生带到文本的精神胜地。好的情境创设,使文本如“春云初展,鲜花含露”,让学生一见倾心,心神俱往,那么此节课的教学效果也不言而喻。
《荷塘月色》的无限动人之处,大约就在于作者营造的那轻纱般月色掩映下荷塘的静谧美好、朦胧清新的意境之美。在这节课的课堂导人时,我用陶醉而神往的语调情境导人:“八十多年前的夏夜,一个身穿长衫的阮郁男子陶醉在清华园美丽的月光里荷叶田田,芙蓉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如朦胧的幻梦,又似飘渺的歌声。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夏天的夜晚,一起漫步于月光柔醉下的那一湾荷塘,一起去聆听作家心灵的私语吧。”学生的表情和眼神告诉我,他们很快就进入我所创设的情境中了。当他们赏析文章时,对文段第四段和第五段描写荷塘和月色的意境之美一下子就说出了“朦胧、静谧、美好”等词语,并很快领悟到这种意境实是作者内心的投影,如“静谧美好”说明不宁静的内心得到美景慰藉后暂时的宁静,而“朦胧”符合作者因为愁绪郁积手心无法得到真正的排解,因而只能是“淡淡的喜悦”的心境。整节课似乎师生就置身于月光朦胧下的荷塘,学生的表情愉悦而又有些“淡淡的忧伤”。
在上《故都的秋》前,我先让学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诵《天净沙,秋思》,并让学生说说这首小曲的意境美在哪里?学生讨论说这首曲子意境苍凉悠远,有一种凄凉美,让人忍不住落泪。我进一步设问:“如果你就居住在这样的意境里,会感觉凄凉吗?”学生说当然不会,这种意境多美啊!有小桥有流水,很诗意呢!然后我接着问:“为何诗人会有如此感受?”学生回答说,因为他是“断肠人”,是思乡的游子。我乘势在《故都的秋》的板书下面写道:愁者,离人心上秋。此语道出,学生立刻会意道:本文既然说“故都”,那作者应是游子身份,既是写秋,大约意境会有些悲凉吧。学生的领悟力使我非常惊奋。
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依据文章本身体现的情感,通过语言艺术去诱发学生的审美好奇心,使他们对作品中展示的意境倾心神往。而成功的情境创设,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更能引领他们更快地进入文本的意境,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美文美读,大珠小珠落玉盘
一篇好的散文让人如品香茗,如饮甘醴,回味不已,欲罢不能。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人的散文就是这样字字珠玑、声隋并茂的美文。这些散落在文章中的文字不仅传递出散文的性灵之美,更以它们优美的组合方式呈现出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古人读书读到忘情时,常“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诵读散文,是学生和文本心音共鸣的方式,是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文本渗透出来的意境和情感。而声/冑并茂的朗读恰恰又是建立在意会文本的基础上的。因而美文必须美读。
(一)朗读要点:读散文、听散文,尤其是写景抒情的散文,似乎是在描摹一个意境、一幅画面,是一个看、听、想和感悟的过程。所以散文朗诵的基调应是相对平缓的,没有太大的起伏。即使是情感的高潮,也有別于豪放诗歌的激昂和演讲那样异军突起、慷慨激烈。在朗诵时用中等的语速,柔和的音色即可。重音的处理一般也只用拉长的方法,并不加重。另外,写景散文虽然不像诗歌那样有严格的韵律和规整的节奏,但也讲究节奏美和韵律美。如《赤壁赋》里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等韵文片段,《故都的秋》“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于,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象,黄犬之与于骆驼”,这些语段大多结构对称,意境优美,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可将这些强调给学生,朗读者首先要融人情境,务必要读出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二)朗读方式:学生朗读能力总是有限的,教师除了指导朗读技巧,可以配乐范读创造隋境。或者播放优秀朗读视频,尤其是配乐朗读。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和文学有许多相通之处,特别是其广阔的情感空间和想象空间,利用音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审美因素,来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从而让艺术和文学语言沟通起来。总之,可让学生多模仿多展示多领悟,从而让有情境的朗读优化散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咬文嚼字,一滴沾唇满口香
著名文学评论家谢有顺说:“说到底,散文就是一种味道,精神的味道,以及文字的味道。散文就是通过自己独有的语言方式把它背后的味道传达出来。”所以说,学会品味散文的语言,走进由优美的语言营造的优美意境,才是真正的走进了散文。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营造的意境之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人手:
(一)注意作者选取景物的特点
古人说“歌诗无非情景二端”。其实此理同样适合写景抒情的散文。写景抒情散文中,景物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心境的寄托和外化,而作者突出的景物形象也正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基调。如《故都的秋》中选取“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槐树叶下一丝一丝漏出的日光(清静)、蓝色的牵牛花(冷色调),并且作者说“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悲凉感)”,之后又写到了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秋雨话凉,无非都是突出景物“清、静、悲凉”的意境特点,从而使景物特点和作者心境相融通。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品析这些景物的特点,让学生深记景物特征对营造意境的重要作用。
(二)赏析写景语言的技巧
写景的语言往往是散文中最优美的文字片段,带给阅读者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如《荷塘月色》中写月下荷塘的景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从修辞角度看,以“像笼着轻纱的梦”喻月下景致的朦胧,想象丰富,使月下荷塘的幽谧、美好和朦胧的意境如在眼前;从遣词来看。一“泄”字一“浮”字化静为动,精妙地写出月辉照映、如倾如泻的景象和薄雾轻绕、朦胧神秘的美妙意境。
优美贴切的修辞和独具匠心的遣词,不仅使散文具有深邃悠远的意境之美,更增添散文动人的抒情韵味。而优美精当的遣词,又使文章的语言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因而在散文教学中,必定要引导学生品味散文语言带来的意境之美,从而使他们不仅体验到愉悦的阅读感受,更得到美好的心灵熏陶。
从上述角度来看,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就是一首妙不可言的长诗,不仅向读者呈现了作者丰富细膩的内心情感,更以异彩丰呈的艺术表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其诗意的意境。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欣赏和领悟这种意境之美,才能有效提高散文教学的质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从而真正体现语文学科对人文的归属。
(作者单位:安徽省当涂县石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