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改良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总结2009年1月到2011年10月47例行鼻内镜下改良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的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分析其手术前后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显效39例,有效8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未发现萎缩性鼻炎及并发症。
结论:鼻内镜下改良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
关键词:鼻内镜 慢性肥厚性鼻炎 改良下鼻甲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456-01
慢性肥厚性鼻炎为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可合并有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窦炎等鼻部疾患,常引起患者鼻塞、头痛等不适症状,传统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手术创面过大,从而导致出血量大、创面恢复时间长,对鼻腔粘膜损伤也较大。我科采用自09年01月至11年2月采用鼻内镜下改良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面恢复时间长,对鼻腔粘膜损伤也较大,我科采用自09年01月至11年2月采用鼻内镜下改良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47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研究对象取自均为临床诊断为慢性肥厚性鼻炎病例共47例。患者中男25例,女22例,年龄27-68岁,平均36岁,病史2-17年。其中合并鼻中隔偏曲35例,慢性肥厚性鼻炎不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12例。结合病史,术前鼻内镜和鼻窦CT检查,所有患者均有持续性或间歇性鼻塞,常使鼻腔减充血剂,伴或未伴有粘液涕或粘脓涕,偶伴有头痛头昏。鼻内镜见:鼻腔粘膜增生,肥厚,呈暗红色[1],肥大的下鼻甲与鼻中隔粘膜接触。使用血管收缩剂粘膜不收缩或收缩甚微,并排除鼻中隔偏曲以外其他鼻部疾患。
1.2 治疗方法。患者取仰卧位,STORZ 0°鼻内镜下以丁卡因付肾棉片行鼻粘膜表面麻醉,双下鼻甲粘膜下注射利多卡因肾上腺素局部浸润麻醉。沿下鼻甲下缘自后向前切开下鼻甲下缘粘骨膜直达骨质,用剥离子沿切口剥离下鼻甲内侧(鼻中隔侧)粘膜瓣并向内向上翻转。根据下鼻甲肥厚程度,用鼻甲剪刀斜行切除部分下甲骨质和下鼻甲外侧(下鼻道侧)部分肥厚组织,再将内侧粘骨膜复位重新包裹残留的下鼻甲骨,将可吸收止血材料填入下鼻道固定复位粘膜。对下鼻甲骨质上抬者,可将下鼻甲骨折外移,对粘膜增厚明显或下鼻甲息肉样变者可使用粘膜下电动切割器将肥厚的粘膜下组织削薄或切除息肉样变组织。术后给予消炎,止痛治疗。对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一期行鼻中隔矫正术。
1.3 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鼻腔通气良好,停用减充血剂,下鼻甲大小、粘膜色泽恢复正常。下鼻甲与鼻中隔、鼻底有间距,中鼻甲可见:有效: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鼻通气较术前明显好转。偶用减充血剂。下鼻甲与鼻中隔、鼻底无明显间距。粘膜表面不甚光滑,色泽暗红色;无效: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鼻腔通气无任何改善,患者体征无变化。
2 结果
治疗结果:47例患者成功完成手术,术后3天抽完纱条,部分患者下鼻道可见少量痂皮,及粘性分泌物。术后3个月下鼻甲不同程度缩小,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显效39例,有效8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无鼻腔出血及萎缩性鼻炎等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保护下鼻甲功能的同时将其缩小到最佳体积”[2]是下鼻甲手术的原则。以往的研究认为稳态呼吸时,吸入气流主要以抛物线型从前鼻孔快速流向鼻咽部,呼气时大部分气流同样以抛物线型流向前鼻孔,少部分气流在鼻腔内形成涡流后再出前鼻孔[3],进一步研究认为无论是吸气还是呼无论是吸气相还是呼气相,气流进入鼻腔后主要有两个走向:一为直线型,气流流经总鼻道下部和下鼻道,占总流量的50%;二为抛物线型,气流流经总鼻道的中上部(包括中鼻道、上鼻道、嗅区),占流量的30%[4]。研究发现肥大的下鼻甲对吸气相的通气主要是通过阻碍总鼻道中下部气流造成的[5]。因此下鼻甲手术目的应为在最小创伤下减小总鼻道中下部气流阻塞。
改良法手术将主要切除外侧(下鼻道侧)下鼻甲组织,并将手术创面以内侧(鼻中隔侧)下鼻甲粘膜包裹,减少了手术后的瘢痕性愈合,通过内侧粘膜的复位使手术创面位于下鼻道内,在术后减少了鼻腔结痂,创面感染的机率,在保护总鼻道中下部下鼻甲粘膜表层不受损伤的同时缩小下鼻甲体积、增宽气流通路,而且出血少,术后恢复快,鼻内镜改良下鼻甲部分切除术主要缩小了总鼻道中下部对应下鼻甲体积,减小了对总鼻道中下部气流阻碍,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6
[2] 许庚,杨钦泰,徐睿,李源.对下鼻甲手术的评价[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3年10(4):198
[3] Cole P.Biophysics of nasal airflow:a review.Am J Rhinol,2000,14:245-249
[4] 熊观霞,等.周期性呼吸与稳态呼吸状态下正常鼻腔气流的数值模拟比较[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45(9):740
[5] 单侧下鼻甲肥大鼻腔气流流体力学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23(17):776
方法:回顾总结2009年1月到2011年10月47例行鼻内镜下改良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的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分析其手术前后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显效39例,有效8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未发现萎缩性鼻炎及并发症。
结论:鼻内镜下改良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
关键词:鼻内镜 慢性肥厚性鼻炎 改良下鼻甲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456-01
慢性肥厚性鼻炎为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可合并有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窦炎等鼻部疾患,常引起患者鼻塞、头痛等不适症状,传统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手术创面过大,从而导致出血量大、创面恢复时间长,对鼻腔粘膜损伤也较大。我科采用自09年01月至11年2月采用鼻内镜下改良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面恢复时间长,对鼻腔粘膜损伤也较大,我科采用自09年01月至11年2月采用鼻内镜下改良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47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研究对象取自均为临床诊断为慢性肥厚性鼻炎病例共47例。患者中男25例,女22例,年龄27-68岁,平均36岁,病史2-17年。其中合并鼻中隔偏曲35例,慢性肥厚性鼻炎不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12例。结合病史,术前鼻内镜和鼻窦CT检查,所有患者均有持续性或间歇性鼻塞,常使鼻腔减充血剂,伴或未伴有粘液涕或粘脓涕,偶伴有头痛头昏。鼻内镜见:鼻腔粘膜增生,肥厚,呈暗红色[1],肥大的下鼻甲与鼻中隔粘膜接触。使用血管收缩剂粘膜不收缩或收缩甚微,并排除鼻中隔偏曲以外其他鼻部疾患。
1.2 治疗方法。患者取仰卧位,STORZ 0°鼻内镜下以丁卡因付肾棉片行鼻粘膜表面麻醉,双下鼻甲粘膜下注射利多卡因肾上腺素局部浸润麻醉。沿下鼻甲下缘自后向前切开下鼻甲下缘粘骨膜直达骨质,用剥离子沿切口剥离下鼻甲内侧(鼻中隔侧)粘膜瓣并向内向上翻转。根据下鼻甲肥厚程度,用鼻甲剪刀斜行切除部分下甲骨质和下鼻甲外侧(下鼻道侧)部分肥厚组织,再将内侧粘骨膜复位重新包裹残留的下鼻甲骨,将可吸收止血材料填入下鼻道固定复位粘膜。对下鼻甲骨质上抬者,可将下鼻甲骨折外移,对粘膜增厚明显或下鼻甲息肉样变者可使用粘膜下电动切割器将肥厚的粘膜下组织削薄或切除息肉样变组织。术后给予消炎,止痛治疗。对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一期行鼻中隔矫正术。
1.3 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鼻腔通气良好,停用减充血剂,下鼻甲大小、粘膜色泽恢复正常。下鼻甲与鼻中隔、鼻底有间距,中鼻甲可见:有效: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鼻通气较术前明显好转。偶用减充血剂。下鼻甲与鼻中隔、鼻底无明显间距。粘膜表面不甚光滑,色泽暗红色;无效: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鼻腔通气无任何改善,患者体征无变化。
2 结果
治疗结果:47例患者成功完成手术,术后3天抽完纱条,部分患者下鼻道可见少量痂皮,及粘性分泌物。术后3个月下鼻甲不同程度缩小,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显效39例,有效8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无鼻腔出血及萎缩性鼻炎等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保护下鼻甲功能的同时将其缩小到最佳体积”[2]是下鼻甲手术的原则。以往的研究认为稳态呼吸时,吸入气流主要以抛物线型从前鼻孔快速流向鼻咽部,呼气时大部分气流同样以抛物线型流向前鼻孔,少部分气流在鼻腔内形成涡流后再出前鼻孔[3],进一步研究认为无论是吸气还是呼无论是吸气相还是呼气相,气流进入鼻腔后主要有两个走向:一为直线型,气流流经总鼻道下部和下鼻道,占总流量的50%;二为抛物线型,气流流经总鼻道的中上部(包括中鼻道、上鼻道、嗅区),占流量的30%[4]。研究发现肥大的下鼻甲对吸气相的通气主要是通过阻碍总鼻道中下部气流造成的[5]。因此下鼻甲手术目的应为在最小创伤下减小总鼻道中下部气流阻塞。
改良法手术将主要切除外侧(下鼻道侧)下鼻甲组织,并将手术创面以内侧(鼻中隔侧)下鼻甲粘膜包裹,减少了手术后的瘢痕性愈合,通过内侧粘膜的复位使手术创面位于下鼻道内,在术后减少了鼻腔结痂,创面感染的机率,在保护总鼻道中下部下鼻甲粘膜表层不受损伤的同时缩小下鼻甲体积、增宽气流通路,而且出血少,术后恢复快,鼻内镜改良下鼻甲部分切除术主要缩小了总鼻道中下部对应下鼻甲体积,减小了对总鼻道中下部气流阻碍,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6
[2] 许庚,杨钦泰,徐睿,李源.对下鼻甲手术的评价[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3年10(4):198
[3] Cole P.Biophysics of nasal airflow:a review.Am J Rhinol,2000,14:245-249
[4] 熊观霞,等.周期性呼吸与稳态呼吸状态下正常鼻腔气流的数值模拟比较[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45(9):740
[5] 单侧下鼻甲肥大鼻腔气流流体力学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23(17):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