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上如何设计提问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lv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课堂提问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教育艺术。课堂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优劣与成败。而合理的“提问”既是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催化剂,也是诱发学生登入科学殿堂的先导,更是促进学生探索真理的动力。下面就针对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谈谈看法:
  一、课堂提问要遵循的原则
  (一)精心设问,目标明确
  提问既是教学的必要手段,又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方法。教师在备课时要有一个全面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问,决不能信马由缰,随意进行,那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式的提问,不仅起不到积极的提问效果,反而会把一堂课搞得东拉西扯,目标不明,学生不知老师到底要教什么,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不会提问的老师会让学生在课堂上稀里糊涂,满头雾水,不知所措,兴趣索然;会提问的老师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积极参与,兴趣盎然。因此教师要针对教材的重难点,认真挖掘其广度、深度,高层建瓴,精心设计,适时适度,目标明确,有针对性,设计的问题要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他们的兴奋点,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去思考问题,为攻克重难点创造最佳条件,提高教学效率。
  (二)面向全体,适时激励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常有意无意地关注某些学生,而忽略一些学生,无形中已形成了自己的提问区域,个别学生特受“青睐”,而某些角落又被“冷冻”起来。其实,学习是学生的集体活动,应让所有学生都能进行锻炼,施展才干。对他们的表现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有创见者更应该加大鼓励;对回答问题片面甚至错误者,要具体指出其错误所在,切忌冷嘲热讽、恶语伤人。而且“问答”面要广,要尽可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根据学生语文的智力差异、接受能力的快慢,提出不同的问题,使语文程度好的学生感到语文大有学头,语文稍差的学生觉得有信心学好,使所有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各得其所,人人都有练习的机会。
  二、课堂提问应把握的时机
  (一)在开始时提问——一石激起千层浪
  提问是很常见的一种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好方法,在新课伊始,教师就应设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因为这样做,可以为整节课良好的延伸打好基础。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并通过自身的主动探索,来洞悉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当教师教《愚公移山》一课时,教师可以从标题入手:移什么山?谁移山?为什么要移山?对移山有几种不同的态度等。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设计提问,使前一个问题成为后一个问题的铺垫,环环相扣,这样步步提高逐步推进设计提问,必然达到一种很好的提问效果。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并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探求知识的活动中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二)在过渡处提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当学生发生困难、发生矛盾时,思维就开始了。遵循这一规律,在新知识讲授之前,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问,这样既可以清除学生紧张的心理,又可以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把新旧知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遵循了从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提高了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在学生忽略处提问—— 一语惊醒梦中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看似简单,课本上讲得也很清楚,其实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和掌握,若在这时进行适当提问,并加以引导,更能引起学生注意,正所谓一语惊醒梦中人。这样,可以让学生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养成处处留心皆学问的习惯。比如:在讲如何找中心论点这一问题时老师一般都会强调“中心论点必须是一个能明确表明作者观点和看法的完整的句子”,学生们往往注意了“明确表明作者的观点和看法”这一关键词,但往往忽略“完整的句子”这一关键词。教师要强调这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且是一个单句(里面不能出现关联词语),必须是陈述句或者是反问句,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巧妙点拨,会使他们茅塞顿开。
其他文献
综观近几年中考作文命题,话题作文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话题作文如此走俏,是因为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发散性、自主性为考生创设了自由的写作空间,考生可以展开自由联想、想象的翅膀,充分张扬个性、展示才情、彰显自我,体现了“人人有话说”的中考作文命题强调的基准点;话题作文还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写作目标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写作目标中强调“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
期刊
教学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出自于“十一五”规划课程国学教育专项研究全国实验教材《论语上》的第四课。本课主要是从《论语》中精选出几则关于孝道的论述,通过这几则论述揭示孝道的内涵,启发学生理解孝道,明确怎样做才是“孝”。在讲述道理的同时,对学生行为进行指导。  教学目标  1.学习借助工具书理解《论语》中的字词,进而理解句子和段落意义,积累常用古汉语字词含义和用法。  2.进一步探索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
期刊
近两年,我一直担当了初一年级的班主任。在工作中,我惊奇地发现,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越来越多的孩子心灵爱到创伤,他们迷惘,他们自卑,他们成了一群孤独的孩子。这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一个大大的警钟——初一年级孩子的教育不容忽视。那么怎么样才能使这些孩子融入到一个和谐的氛围之中呢?那就是打开学生的心窗,走进学生的心扉,感悟学生的真情,让他们的个性如丁香般悄悄绽放。  一、用师爱打开他们心灵之窗  今年,开学第
期刊
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是教师永远的追求。我们提倡“快节奏、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不做无效劳动。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  一、设计好教学方案  学生预习,教师备课。备课过程中,教师除了根据大纲系统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则,熟练掌握教材的内容;典型题例自己要先做,相关的知识要充分学习。还要提前一周集体研究下周备课时的教学方
期刊
写文章,用词要准确。一个词有一个词的涵义和适用范围,如果不明确它的涵义和适用范围,在语言运用上就会出现用词不当的毛病。我们在说话和写作中,常常会出现许多用词不准确、不贴切的现象,这往往是由于对词的感情色彩、范围大小、词义轻重以及语体风格了解得不透彻造成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用词准确呢?  一、要分清褒贬  词义有褒、贬、中性之分。如“牺牲”、“完蛋”、“死亡”这三个词,“牺牲”是褒义词,“完蛋”是
期刊
话题作文是中考作文的主要题型,当然也是考生备考的重点题型。话题作文具有开放、灵活、公平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它的“三自”中:即自拟文题、自主立意、自选文体(注意:“文体不限”的提法是不准确的,考生有选择文体的自由,但一旦选定了某种文体,就只能写成这种文体了,什么文体都不是的“四不像”文章是作文之大忌)。  “三自”中自拟题目最为关键,拟题的思维过程,同时涉及到立意。文题拟定了,立意也就基本确定(文章
期刊
《老海棠树》是史铁生回忆奶奶的一篇散文,文章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以老海棠树象征了奶奶。在文章的前两句就谈到了:如果有一块空地他会种上海棠树,为了纪念奶奶。“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今天,再次打开文章,和学生一起阅读,竟有了新的收获。  那棵海棠树是奶奶的化身吧,它在文中是与奶奶紧密相连的: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
期刊
积累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课标还根据不同的学段,提出了不同的积累要求。对于7-9年级的要求如下:背诵优秀作文80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教学的任务作了明确规定:“初中阶段,学生能够阅读通俗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正确领会词句的含义,具有初步的鉴赏能力。”阅读教学,最重要的莫过于阅读教学方法的运用。美国的L·H·克拉克等认为:“没有一种最好的教学方法或任何一种方法能适应各种教学情境。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教材和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所以,“方法的基本问题是选择,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
期刊
在目前的作文批改中,教师大多在越俎代庖,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学生的习作字斟句酌,精批细改;然而真正的“主角”呢,一般只能是“听众”“看客”。他们对老师批改的作文似乎比较“冷漠”,很少“有”动于衷。如何扭转作文批改的被动局面?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实现新课标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探讨了一种作文批改的“互动模式”。即在作文批改中,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