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eyvi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教学的任务作了明确规定:“初中阶段,学生能够阅读通俗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正确领会词句的含义,具有初步的鉴赏能力。”阅读教学,最重要的莫过于阅读教学方法的运用。美国的L·H·克拉克等认为:“没有一种最好的教学方法或任何一种方法能适应各种教学情境。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教材和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所以,“方法的基本问题是选择,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的必要性是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的。”一般而言,阅读教学中,教师选择阅读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三个方面:1、学生的情况;2、教材的特点;3、教师自身的能力倾向。这可以归纳为“因人施教”、“因文施教”、“因能施教”三句话。
  因人施教,就是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学习心理特点选择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充分有效地进行学习。初中生性格还比较活泼,逻辑推理能力不断发展。针对其特点,可用讨论法,把学生之间的讨论,作为学习手段进行指导。它通过学生主动去发表意见去共同努力解决问题,让学生尽量显示自己,开展竞争,以适应学生好胜的心理,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集体思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除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外,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的过程及其特点,也是教师选择、设计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教师通过研究阅读教学课堂心理流向的特点和规律,可以使教师有效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因文施教,就是要根据教材中课文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由于阅读教材是由一篇篇独立成篇的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组成,所以因文施教,对于阅读教学来,显得尤其重要。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所以,“因文施教”的实质就在于为了充分有效地发挥每个例子的作用。落实因文施教的基本途径就在于抓住不同课文的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个性”的课文要求教师选用有“个性”的教学方法。例如:文学作品形象性强,感受染力强,加强朗读,可以深入体会。人物对话可分角色朗读,感情丰富的可以改为戏剧表演;描写出色的可走出课堂……总之,因文施教,有定规但无定法,需要的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教师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就能把课文教好、教活、教出情味。
  因能施教,就是教师要从自身的能力条件出发来选择教学方法。古人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就是说,教学并不取决于方法本身,而是如何来运用方法,运用得是否得当,又全在于教师本身的素质。教师的“能”,可表现在年龄、性别、履历、特长、经验等,教师要尽量地扬己之长,克己之短。所以,教师要全面地了解自己,从自身条件出发,运用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综合考虑如何因人施教、因文施教、因能施教,这样,才能求得阅读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对于阅读教学方法,很多教师是从单个的方法着手进行论述的。其实,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很少是孤立地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总是以一种教学方法为主,兼用其他,并因此构成了教学方法的整体性。根据这样的实际情况,我提出阅读教学的三种基本方法:以课堂讨论为主的讨论教学法,以诵记为主的诵读教学法,以激发情绪为主的情境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集体(一般是小组)的形式,学生相互交流,师生共同切磋的教学方式。讨论教学法也以问题为中心,但议题比较集中,一堂课只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阅读教学中运用讨论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抒发己见,通过互相交流,从而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讨论教学法还可因不同课文的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讲读课文,教师可采用诱导式和答疑式;略读课文可采用点拨式或自学答疑式。从讨论的形式看,也是多种多样的,如自由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师生共同研讨等。
  诵读教学法,就是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来进行阅读理解,培养学生语感的教学方法。按照不同的阅读任务,可分为朗读、朗诵、背诵、吟诵等多种具体方式。朗读是以声解义,朗诵是以声传情,背诵是以声促记,吟诵是以声赏情。阅读教学中,朗读与背诵是最为常见的两种教学方式,也是学生应当掌握的两种基本的阅读技能。教师运用诵读教学法,可以把学生带入课文既定的情景,潜心揣摩、体味课文的语言艺术,增强阅读理解。
  情境教学法,就是通过直接感知教材,激发情绪,生动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的一种方法,这是将语言、形象和音响三者结合起来,通过“情境“来作用于阅读教学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运用情境教学法除了有助于阅读教学外,还十分有助于学生确立美感,进行审美体验,完善审美情趣,建立健康的审美观,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其他文献
实施素质教育是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人才的要求而做出的战略决策,是对国家教育方针完整体现和具体概括,是对基础教育的性质、任务的深刻认识的准确把握。它作为一种最能体现我国现代化教育的思维,已越来越为广大教育者所重视。那么,如何使素质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而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是我们语文教师目前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重视复述和背诵。”本人认为背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
期刊
谈论古诗文诵读和积累的做法和经验,首先要弄明白诵读和积累是从属于古诗文教学的,是服务于古诗文教学的,然后再去思考和总结如何进行。换言之,不能把诵读和积累割裂于古诗文教学之外,要从让诵读和积累为古诗文教学服务的角度思考真正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当然,这也是学好古诗文最根本的方法,学会古诗文必经的道路。古诗文的诵读和积累这株参天巨柏是扎根于理解的土地之上的,理解的土地越深,诵读和积累的大树也会越深;同
期刊
综观近几年中考作文命题,话题作文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话题作文如此走俏,是因为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发散性、自主性为考生创设了自由的写作空间,考生可以展开自由联想、想象的翅膀,充分张扬个性、展示才情、彰显自我,体现了“人人有话说”的中考作文命题强调的基准点;话题作文还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写作目标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写作目标中强调“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
期刊
教学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出自于“十一五”规划课程国学教育专项研究全国实验教材《论语上》的第四课。本课主要是从《论语》中精选出几则关于孝道的论述,通过这几则论述揭示孝道的内涵,启发学生理解孝道,明确怎样做才是“孝”。在讲述道理的同时,对学生行为进行指导。  教学目标  1.学习借助工具书理解《论语》中的字词,进而理解句子和段落意义,积累常用古汉语字词含义和用法。  2.进一步探索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
期刊
近两年,我一直担当了初一年级的班主任。在工作中,我惊奇地发现,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越来越多的孩子心灵爱到创伤,他们迷惘,他们自卑,他们成了一群孤独的孩子。这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一个大大的警钟——初一年级孩子的教育不容忽视。那么怎么样才能使这些孩子融入到一个和谐的氛围之中呢?那就是打开学生的心窗,走进学生的心扉,感悟学生的真情,让他们的个性如丁香般悄悄绽放。  一、用师爱打开他们心灵之窗  今年,开学第
期刊
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是教师永远的追求。我们提倡“快节奏、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不做无效劳动。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  一、设计好教学方案  学生预习,教师备课。备课过程中,教师除了根据大纲系统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则,熟练掌握教材的内容;典型题例自己要先做,相关的知识要充分学习。还要提前一周集体研究下周备课时的教学方
期刊
写文章,用词要准确。一个词有一个词的涵义和适用范围,如果不明确它的涵义和适用范围,在语言运用上就会出现用词不当的毛病。我们在说话和写作中,常常会出现许多用词不准确、不贴切的现象,这往往是由于对词的感情色彩、范围大小、词义轻重以及语体风格了解得不透彻造成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用词准确呢?  一、要分清褒贬  词义有褒、贬、中性之分。如“牺牲”、“完蛋”、“死亡”这三个词,“牺牲”是褒义词,“完蛋”是
期刊
话题作文是中考作文的主要题型,当然也是考生备考的重点题型。话题作文具有开放、灵活、公平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它的“三自”中:即自拟文题、自主立意、自选文体(注意:“文体不限”的提法是不准确的,考生有选择文体的自由,但一旦选定了某种文体,就只能写成这种文体了,什么文体都不是的“四不像”文章是作文之大忌)。  “三自”中自拟题目最为关键,拟题的思维过程,同时涉及到立意。文题拟定了,立意也就基本确定(文章
期刊
《老海棠树》是史铁生回忆奶奶的一篇散文,文章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以老海棠树象征了奶奶。在文章的前两句就谈到了:如果有一块空地他会种上海棠树,为了纪念奶奶。“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今天,再次打开文章,和学生一起阅读,竟有了新的收获。  那棵海棠树是奶奶的化身吧,它在文中是与奶奶紧密相连的: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
期刊
积累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课标还根据不同的学段,提出了不同的积累要求。对于7-9年级的要求如下:背诵优秀作文80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