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小额信贷是实现当代中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根据小额信贷及其可持续性的定义,以及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现状分析,对小额信贷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良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
一、小额信贷概述
小额信用贷款是以个人或家庭为核心的经营类贷款,其主要的服务对象为广大工商个体户、小作坊、小业主、中小微型企业主。小额信用贷款是微小贷款在技术和实际应用上的延伸。借款人不需要提供担保。其特征就是债务人无需提供抵押品或第三方担保仅凭自己的信誉就能取得贷款,并以借款人信用程度作为还款保证的。小额信贷向低收入群体和微型企业提供的额度较小的持续性信贷服务,通过提供小额贷款,发挥金融的激励约束机制,改变了传统的财政转移支付方式,是一种有效的金融扶贫方式。
小额信贷组织则是专门提供小额信贷业务的机构。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是指小额信贷组织从所提供的信贷服务中获取的收入可以覆盖其运营成本和资金成本可以独立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1]
二、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及现状
小额信贷在国际上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目的是消除贫困和发展农业生产。资金的发放主要是通过国家的金融机构或合作组织、资金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技术的改造,贷款的发放对象主要是男性、贷款发放一般是低息、无息、资金来源是政府的补贴或各种公基金。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小额信贷开始在中国农村进行试点,小额借贷模式被视为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开端。从1994年开始小额信贷在我国正式发展,即推行试点的初期阶段。中国的试点项目主要受到孟加拉模式的影响,這些项目主要有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利用国外资金进行小范围试验,大多数是依靠补贴维持下去的。这一阶段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际捐助,没有政府资金的介入,并以半官方和民间机构为运作主体,目的是探求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模式在我国的可行性。
从1996年10月进入了小额信贷的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小额信贷项目的扩展阶段,1999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农村信用社领域引入小额借贷的操作技术,开始开展农户小额借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业务,这是将扶贫领域内的小额借贷运用扩大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国家财政资金和扶贫贴息资金被引入小额信贷运作中。国家开始在较大范围内推广政府主导型小额信贷项目,国家从资金、人力、组织等方面给与小额信贷项目支持和推动。
2000年以来,农村信用合作社大力开展小额信贷。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 2011年,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审核通过了《海南经济特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鼓励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并鼓励农村小额信贷以及推广农业保险。全国各地政府对农村小额信贷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加之在2012年3月1日《金融时报》中提到: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继续发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加大对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县域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可见,农村金融机构应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进一步做好农村小额信贷的工作。
目前,新农村建设下,种养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已成为农村金融市场上主要的信贷需求者,但是现行金融机构的小额信贷业务存在诸多局限性,严重挫伤其发放小额贷款的积极性,加之地方政府扶持意愿不强,两者之间矛盾日益凸显。据调查,虽然全国已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百家,消除了"零机构乡镇",但事实却是:农村贷款需求约三分之二得不到满足,农村市场仍存在强烈的金融压抑。
三、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限制
从我国农村小额信发展的实践来看,目前基本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由于小额信贷本身是一种制度创新,因此我们从制度的角度来分析小额信贷可持续性在我国面临的障碍。
1、小额信贷机构运营乏力
小额信贷机构能力不足一直是约束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多数小额信贷机构主要为一些商业性金融机构或非政府机构,且大多凭借捐助资金建立,但机构的经营者并非最终产权的所有者。产权关系的混乱,使得信贷机构自我约束不足,可能导致机构经营者缺乏创新动力和意识,产品设计单一以及经营者的道德风险行为,很难保证机构的自主经营和自我发展,难以形成一个自我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管理形式;另一方面,财务软约束使得机构不能自负盈亏,自控风险,同时也导致政府的支出大大增加,易引发财政赤字。同时,产权配置不明确影响小额信贷机构管理效率,提高机构管理成本,增加了操作和运营成本。
2、法律制度不完善
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在我国的发展不过二十几年历史,由于时间很短,全国范围内并没有形成自身的法律体系,大部分是由实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所在地的小额信贷机构根据政策颁布自己的规则。我国现行法律不承认专业小额信贷机构的合法地位。同时,目前我国小额信贷业务并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于商业性金融机构,其业务监管由正规的金融监管部门来实行,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不加以区分的监管方式是不利于发挥农村小额信贷支弄扶贫的目的的。目前,社会信用环境还没有根本好转,农村更是社会信用环境建设的薄弱环节,全面推行小额农贷后,几年内,各地发生的不良小额农贷的程度在增大,而且很不平衡。由于小额农贷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而农业受自然气候因素,市场因素等影响,加上分散、小本的农户资金积累不多,一般都为投保,抗风险能力较弱,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隐患。因此,信用社的债权就越来越存在追索难,起诉难,执行难的问题。
3、农村信用制度建设落后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是基于农户的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不需抵押、担保的贷款。这就是说,农户的信誉是贷款发放的唯一标准。而制定信誉标准,对农户进行信誉等级评定的准确度与真实度就成为贷款资格审核中的重要一环。[2]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在全国信用评级现对较弱的大环境下,对于相对落后的广大农村来说,信用等级评定的准确度和真实度还有待提高。由于资料不够准确及时,致使信用评级带有盲目性;再加上信用评价受多方干扰与影响,信用等级评定带有明显的偏向性。而信用等级不准确,贷款额度核定不科学,甚至可能造成不够条件获得贷款的人也借此获得贷款,这给小额信贷埋下了极大的风险隐患。 这使得小额信贷存在着巨大的信用风险,隐藏着金融诈骗犯罪行为。在这种低效率、高风险的情况下小额信贷难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四、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新农村建设下,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小额融资需求已逐步由简单的生产需求向扩大再生产、高层次消费需求转变,由零散、小额的需求向集中、大额的需求转变,由传统耕作的季节性需求向现代农业的长期性需求转变,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特征,原有的农村小额贷款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因此,找到农村小额信贷业务新的突破口势在必行。
1、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健全农户信用体系
完善农户信用信息档案系统,尽快实现信息共享,在完善农户信用档案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信用评价制度。一方面要督促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完善现有的农户档案,相应增加农户贷款情况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农户信用档案,为农户信用评估和有效控制信贷风险提供依据。另一方面,逐步实现金融机构之间共享农户信用信息,有效防范重复授信风险。
同时,制定完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并确保规范操作,进而提高信用评级的层次和质量,并严格按照评价档案,评定农户信用等级,确保客观公正。
2、提高农村信贷机构管理水平
第一,转变目前农村信用社产权关系。在我国农村主要是由农村信用社未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因此必须加快农信杜产权制度改革,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使其尽快成为产权明晰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控风险、自求发展的市场主体。在农村信用社内部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3]
第二,实现贷款产品多样化,减少贷款隐患。通过科学设计金融产品,满足全产业链融资需求,有效解决贷款难问题。加强贷款服务机制,使农户从生产到销售都无后顾之忧,规避产业链断裂风险。
如对种养大户创新推出种养大户联保贷款、现金流信用贷款、经营权抵押贷款、订单贷款等,提高贷款额度,合理确定期限,使小额信贷产品与种养大户的资金需求、生产周期相匹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区别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支持方式;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合作社,采取向合作社社员发放社员联保、合作社担保等贷款,帮助合作社不断成长;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带动农户多、规范管理好、信用记录良、有一定资产积累的合作社,采取合作社法人贷款、资产抵押、龙头企业担保、社社联保等方式,提供资金支持。
3、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首先,与农业保险对接,深化政府扶持政策。完善的農业保险体系,可以帮农民迅速恢复生产,走出困境,金融机构也可以避免信贷资金受到损失。由于小额信贷额度小、服务对象点多、面广且非常分散,因而发展小额信贷需要付出较高成本。但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普遍难以承受较高的利息负担。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小额信贷政策扶持体系,如将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小额信贷财政贴息范围,提高贷款贴息额度等。同时创新农村小额贷款统计分析和风险预警机制,及时跟踪了解农村小额贷款业务进展情况。
其次,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还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除以信用社和银行类金融机构为名义进行的小额信贷外,大部分小额信贷机构的处境是十分尴尬的,问题的关键是明确现有的小额信贷机构的合法地位。缺乏合法地位使得我国小额信贷机构的健康发展受到极大约束。因此,尽快制定关于小额信贷机构的法规或部门规章,确立现有小额信贷机构的法律地位,是我国小额信贷事业长远发展的基本制度前提。
现有的商业银行法并不适用于人部分类型的小额信贷组织。因此,在未来将要制定的法规或部门规章中,应该针对不同的小额信贷机构采取不同的监管模式。对于农村信用社和银行类金融机构,因该严格按照银行法的规定办事,对于国家扶贫项目的小额农贷,严格按照扶贫政策。
基金项目:此项目受2012年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立项资助(项目编号是2012R414017)
参考文献:
[1]杜晓山.孙若梅中国小额信贷的实践和政策思考[J].财贸经济,2000,( 7)
[2]王亚松,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的风险与防范[J].魅力中国,2010,(8).
[3]陈源暖等,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研究[J].西南农林大学学报,2006,(6).
作者简介:季梦露(1992.9-),女,浙江温州人,浙江财经大学2010级电子商务专业;高远(1991.6-),女,浙江杭州萧山人,浙江财经大学2009级保险专业。
关键词: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
一、小额信贷概述
小额信用贷款是以个人或家庭为核心的经营类贷款,其主要的服务对象为广大工商个体户、小作坊、小业主、中小微型企业主。小额信用贷款是微小贷款在技术和实际应用上的延伸。借款人不需要提供担保。其特征就是债务人无需提供抵押品或第三方担保仅凭自己的信誉就能取得贷款,并以借款人信用程度作为还款保证的。小额信贷向低收入群体和微型企业提供的额度较小的持续性信贷服务,通过提供小额贷款,发挥金融的激励约束机制,改变了传统的财政转移支付方式,是一种有效的金融扶贫方式。
小额信贷组织则是专门提供小额信贷业务的机构。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是指小额信贷组织从所提供的信贷服务中获取的收入可以覆盖其运营成本和资金成本可以独立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1]
二、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及现状
小额信贷在国际上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目的是消除贫困和发展农业生产。资金的发放主要是通过国家的金融机构或合作组织、资金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技术的改造,贷款的发放对象主要是男性、贷款发放一般是低息、无息、资金来源是政府的补贴或各种公基金。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小额信贷开始在中国农村进行试点,小额借贷模式被视为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开端。从1994年开始小额信贷在我国正式发展,即推行试点的初期阶段。中国的试点项目主要受到孟加拉模式的影响,這些项目主要有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利用国外资金进行小范围试验,大多数是依靠补贴维持下去的。这一阶段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际捐助,没有政府资金的介入,并以半官方和民间机构为运作主体,目的是探求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模式在我国的可行性。
从1996年10月进入了小额信贷的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小额信贷项目的扩展阶段,1999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农村信用社领域引入小额借贷的操作技术,开始开展农户小额借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业务,这是将扶贫领域内的小额借贷运用扩大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国家财政资金和扶贫贴息资金被引入小额信贷运作中。国家开始在较大范围内推广政府主导型小额信贷项目,国家从资金、人力、组织等方面给与小额信贷项目支持和推动。
2000年以来,农村信用合作社大力开展小额信贷。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 2011年,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审核通过了《海南经济特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鼓励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并鼓励农村小额信贷以及推广农业保险。全国各地政府对农村小额信贷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加之在2012年3月1日《金融时报》中提到: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继续发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加大对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县域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可见,农村金融机构应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进一步做好农村小额信贷的工作。
目前,新农村建设下,种养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已成为农村金融市场上主要的信贷需求者,但是现行金融机构的小额信贷业务存在诸多局限性,严重挫伤其发放小额贷款的积极性,加之地方政府扶持意愿不强,两者之间矛盾日益凸显。据调查,虽然全国已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百家,消除了"零机构乡镇",但事实却是:农村贷款需求约三分之二得不到满足,农村市场仍存在强烈的金融压抑。
三、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限制
从我国农村小额信发展的实践来看,目前基本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由于小额信贷本身是一种制度创新,因此我们从制度的角度来分析小额信贷可持续性在我国面临的障碍。
1、小额信贷机构运营乏力
小额信贷机构能力不足一直是约束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多数小额信贷机构主要为一些商业性金融机构或非政府机构,且大多凭借捐助资金建立,但机构的经营者并非最终产权的所有者。产权关系的混乱,使得信贷机构自我约束不足,可能导致机构经营者缺乏创新动力和意识,产品设计单一以及经营者的道德风险行为,很难保证机构的自主经营和自我发展,难以形成一个自我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管理形式;另一方面,财务软约束使得机构不能自负盈亏,自控风险,同时也导致政府的支出大大增加,易引发财政赤字。同时,产权配置不明确影响小额信贷机构管理效率,提高机构管理成本,增加了操作和运营成本。
2、法律制度不完善
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在我国的发展不过二十几年历史,由于时间很短,全国范围内并没有形成自身的法律体系,大部分是由实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所在地的小额信贷机构根据政策颁布自己的规则。我国现行法律不承认专业小额信贷机构的合法地位。同时,目前我国小额信贷业务并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于商业性金融机构,其业务监管由正规的金融监管部门来实行,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不加以区分的监管方式是不利于发挥农村小额信贷支弄扶贫的目的的。目前,社会信用环境还没有根本好转,农村更是社会信用环境建设的薄弱环节,全面推行小额农贷后,几年内,各地发生的不良小额农贷的程度在增大,而且很不平衡。由于小额农贷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而农业受自然气候因素,市场因素等影响,加上分散、小本的农户资金积累不多,一般都为投保,抗风险能力较弱,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隐患。因此,信用社的债权就越来越存在追索难,起诉难,执行难的问题。
3、农村信用制度建设落后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是基于农户的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不需抵押、担保的贷款。这就是说,农户的信誉是贷款发放的唯一标准。而制定信誉标准,对农户进行信誉等级评定的准确度与真实度就成为贷款资格审核中的重要一环。[2]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在全国信用评级现对较弱的大环境下,对于相对落后的广大农村来说,信用等级评定的准确度和真实度还有待提高。由于资料不够准确及时,致使信用评级带有盲目性;再加上信用评价受多方干扰与影响,信用等级评定带有明显的偏向性。而信用等级不准确,贷款额度核定不科学,甚至可能造成不够条件获得贷款的人也借此获得贷款,这给小额信贷埋下了极大的风险隐患。 这使得小额信贷存在着巨大的信用风险,隐藏着金融诈骗犯罪行为。在这种低效率、高风险的情况下小额信贷难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四、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新农村建设下,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小额融资需求已逐步由简单的生产需求向扩大再生产、高层次消费需求转变,由零散、小额的需求向集中、大额的需求转变,由传统耕作的季节性需求向现代农业的长期性需求转变,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特征,原有的农村小额贷款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因此,找到农村小额信贷业务新的突破口势在必行。
1、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健全农户信用体系
完善农户信用信息档案系统,尽快实现信息共享,在完善农户信用档案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信用评价制度。一方面要督促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完善现有的农户档案,相应增加农户贷款情况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农户信用档案,为农户信用评估和有效控制信贷风险提供依据。另一方面,逐步实现金融机构之间共享农户信用信息,有效防范重复授信风险。
同时,制定完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并确保规范操作,进而提高信用评级的层次和质量,并严格按照评价档案,评定农户信用等级,确保客观公正。
2、提高农村信贷机构管理水平
第一,转变目前农村信用社产权关系。在我国农村主要是由农村信用社未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因此必须加快农信杜产权制度改革,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使其尽快成为产权明晰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控风险、自求发展的市场主体。在农村信用社内部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3]
第二,实现贷款产品多样化,减少贷款隐患。通过科学设计金融产品,满足全产业链融资需求,有效解决贷款难问题。加强贷款服务机制,使农户从生产到销售都无后顾之忧,规避产业链断裂风险。
如对种养大户创新推出种养大户联保贷款、现金流信用贷款、经营权抵押贷款、订单贷款等,提高贷款额度,合理确定期限,使小额信贷产品与种养大户的资金需求、生产周期相匹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区别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支持方式;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合作社,采取向合作社社员发放社员联保、合作社担保等贷款,帮助合作社不断成长;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带动农户多、规范管理好、信用记录良、有一定资产积累的合作社,采取合作社法人贷款、资产抵押、龙头企业担保、社社联保等方式,提供资金支持。
3、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首先,与农业保险对接,深化政府扶持政策。完善的農业保险体系,可以帮农民迅速恢复生产,走出困境,金融机构也可以避免信贷资金受到损失。由于小额信贷额度小、服务对象点多、面广且非常分散,因而发展小额信贷需要付出较高成本。但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普遍难以承受较高的利息负担。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小额信贷政策扶持体系,如将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小额信贷财政贴息范围,提高贷款贴息额度等。同时创新农村小额贷款统计分析和风险预警机制,及时跟踪了解农村小额贷款业务进展情况。
其次,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还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除以信用社和银行类金融机构为名义进行的小额信贷外,大部分小额信贷机构的处境是十分尴尬的,问题的关键是明确现有的小额信贷机构的合法地位。缺乏合法地位使得我国小额信贷机构的健康发展受到极大约束。因此,尽快制定关于小额信贷机构的法规或部门规章,确立现有小额信贷机构的法律地位,是我国小额信贷事业长远发展的基本制度前提。
现有的商业银行法并不适用于人部分类型的小额信贷组织。因此,在未来将要制定的法规或部门规章中,应该针对不同的小额信贷机构采取不同的监管模式。对于农村信用社和银行类金融机构,因该严格按照银行法的规定办事,对于国家扶贫项目的小额农贷,严格按照扶贫政策。
基金项目:此项目受2012年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立项资助(项目编号是2012R414017)
参考文献:
[1]杜晓山.孙若梅中国小额信贷的实践和政策思考[J].财贸经济,2000,( 7)
[2]王亚松,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的风险与防范[J].魅力中国,2010,(8).
[3]陈源暖等,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研究[J].西南农林大学学报,2006,(6).
作者简介:季梦露(1992.9-),女,浙江温州人,浙江财经大学2010级电子商务专业;高远(1991.6-),女,浙江杭州萧山人,浙江财经大学2009级保险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