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及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解剖,做出自我批评、自我否定、自我改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不断积累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那么,数学教师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
一、教师要学会对传统教育观的反思
多年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式学习.而新课标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学生的良好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数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设疑、质疑,在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便能顺利地建立数学概念,把握数学定义、定理和规律.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时,可以让三个学生合作分别画出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这时学生会问三条线为什么会是一条线?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多种,为什么“角边边”不能判定两三角形全等?在学习镶嵌时,可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正三角形、正方形、矩形、正六边形可以镶嵌,而正五边形不可以镶嵌?等等.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地设疑,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数学规律,为下一步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师要反思在课堂教学中角色的转换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围绕老师转,从而使教学的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而新课程强调教与学互动,师生双方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主动的过程,学生是主动参与者,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变“教”为“导”.新课标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让学生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教师要领会《新课程标准》精神,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根据以往已获得的经验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学生作业中反馈的情况,前一节数学课的情况等),对自己的教案、学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这样所写的教案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把“以学生为本”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渗透于教学的过程中.如我在“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平行投影”等的授课中,要求学生在网上或在回家的路上或从行驶的车辆上面去收集一些图案和图标(并说明图标所表达的意思),走入商场去了解一些商品如何通过打折销售进行促销,在太阳光下观察实物投影的形状等等,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前注意生活题材,创设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人人参与,如探究“如何测量旗杆”时,有的学生想到用记标志的方法量升旗拉绳,从而得到旗杆高度,有的想到用立小棍及阴影和旗杆及阴影的比例关系求解,有的想到把升旗绳拉成斜线后构成直角三角形求解等.在教学中与学生探索各种方法的优点及局限性,并选用其中的一种方法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问题从开放到归纳,从易到难,从生活到教材,由教师引领学生自己探索思考,充分感受生活中数学的趣味和意义,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课前,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做充分的反思.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使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教师要反思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尽管课前对教案作了精心的设计,仍会存在一些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课堂教学中仍会有突发事件产生.这时如果教师觉得学生未按自己设计的思路走,便强行打断,急于推出自己的思路,会造成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又因心中的疑问没有解决,必定影响下面的听课,久而久之学生参与的热情会降低,学生会出现上课能听懂,作业不会做的现象,没有主见,更谈不上创新,失去个性,只会被动接受.如练习题:对反比例函数y=4/x,当x12时,其对应函数的值y1和y2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我在讲解这道题时,直接运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当k>0时,在每个象限内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进行讲解.结果发现很多学生很迷茫,我马上调整思路,采用特殊值代入法,学生茅塞顿开.同时也对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有了真正的理解.
因材施教,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我在教学时,经常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初三课本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6,其中一条边是6,求另两条边的长.我将此题进行如下一题多变:
变式1 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4,周长为16,求底边长.(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变式2 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本题需要改变思维策略,进行分类讨论)
变式3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显然“3只能为底”否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这主要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变式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求底边长y的取值范围.
变式5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周长是16,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正确思路,教师不应回避,而应大胆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思考与修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不断反思,使自己设计的教案更适合学生的现状,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效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四、教师还要学会教学后反思
1.对教学行为的反思.从“得”的方面,重点反思这堂课的特色是什么.例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学习方式是否真正得到转变;教师是否真正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发探究欲望;是否营造了一个师生平等对话、人人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氛围等.从“失”的方面,也要从上述的几个方面去审视,去查找问题,查找哪一个环节设计不合理,哪一个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个活动组织、指导不得力,合作不到位等;还要思考如何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如何改进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如何应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问题,如何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上好每一节课,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等.
2.比较反思.作为教师,要善于向别人学习,经常听同行的课,特别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课,并以此为镜子来对照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行为,发现自己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和失败之处,探究优化教学的方法.
3.对学生“学”的反思.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整体的了解,并从教师的评价、指点中得到启发.如一次作业后,我就以下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这次作业,你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办法能使这次作业完成得更好?”“完成作业后,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反思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是否达到要求,哪些是欠缺的,哪些是更新的知识,学生在反思中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因材施教,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一、两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思考,提高思考意识.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降低学习要求,布置作业时,让他们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不再加做课后习题,对特别难的题目可以不做.
在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其内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教学的艺术水平是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得以提升的.有效的反思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再创造的沃土和新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和老师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只要教师不懈地努力,认真研究和解决好以上问题,教学业务水平会不断地提高,新课程改革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责任编辑:廖银燕)
一、教师要学会对传统教育观的反思
多年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式学习.而新课标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学生的良好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数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设疑、质疑,在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便能顺利地建立数学概念,把握数学定义、定理和规律.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时,可以让三个学生合作分别画出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这时学生会问三条线为什么会是一条线?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多种,为什么“角边边”不能判定两三角形全等?在学习镶嵌时,可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正三角形、正方形、矩形、正六边形可以镶嵌,而正五边形不可以镶嵌?等等.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地设疑,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数学规律,为下一步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师要反思在课堂教学中角色的转换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围绕老师转,从而使教学的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而新课程强调教与学互动,师生双方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主动的过程,学生是主动参与者,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变“教”为“导”.新课标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让学生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教师要领会《新课程标准》精神,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根据以往已获得的经验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学生作业中反馈的情况,前一节数学课的情况等),对自己的教案、学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这样所写的教案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把“以学生为本”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渗透于教学的过程中.如我在“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平行投影”等的授课中,要求学生在网上或在回家的路上或从行驶的车辆上面去收集一些图案和图标(并说明图标所表达的意思),走入商场去了解一些商品如何通过打折销售进行促销,在太阳光下观察实物投影的形状等等,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前注意生活题材,创设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人人参与,如探究“如何测量旗杆”时,有的学生想到用记标志的方法量升旗拉绳,从而得到旗杆高度,有的想到用立小棍及阴影和旗杆及阴影的比例关系求解,有的想到把升旗绳拉成斜线后构成直角三角形求解等.在教学中与学生探索各种方法的优点及局限性,并选用其中的一种方法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问题从开放到归纳,从易到难,从生活到教材,由教师引领学生自己探索思考,充分感受生活中数学的趣味和意义,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课前,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做充分的反思.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使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教师要反思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尽管课前对教案作了精心的设计,仍会存在一些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课堂教学中仍会有突发事件产生.这时如果教师觉得学生未按自己设计的思路走,便强行打断,急于推出自己的思路,会造成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又因心中的疑问没有解决,必定影响下面的听课,久而久之学生参与的热情会降低,学生会出现上课能听懂,作业不会做的现象,没有主见,更谈不上创新,失去个性,只会被动接受.如练习题:对反比例函数y=4/x,当x1
因材施教,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我在教学时,经常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初三课本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6,其中一条边是6,求另两条边的长.我将此题进行如下一题多变:
变式1 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4,周长为16,求底边长.(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变式2 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本题需要改变思维策略,进行分类讨论)
变式3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显然“3只能为底”否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这主要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变式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求底边长y的取值范围.
变式5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周长是16,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正确思路,教师不应回避,而应大胆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思考与修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不断反思,使自己设计的教案更适合学生的现状,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效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四、教师还要学会教学后反思
1.对教学行为的反思.从“得”的方面,重点反思这堂课的特色是什么.例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学习方式是否真正得到转变;教师是否真正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发探究欲望;是否营造了一个师生平等对话、人人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氛围等.从“失”的方面,也要从上述的几个方面去审视,去查找问题,查找哪一个环节设计不合理,哪一个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个活动组织、指导不得力,合作不到位等;还要思考如何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如何改进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如何应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问题,如何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上好每一节课,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等.
2.比较反思.作为教师,要善于向别人学习,经常听同行的课,特别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课,并以此为镜子来对照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行为,发现自己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和失败之处,探究优化教学的方法.
3.对学生“学”的反思.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整体的了解,并从教师的评价、指点中得到启发.如一次作业后,我就以下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这次作业,你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办法能使这次作业完成得更好?”“完成作业后,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反思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是否达到要求,哪些是欠缺的,哪些是更新的知识,学生在反思中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因材施教,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一、两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思考,提高思考意识.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降低学习要求,布置作业时,让他们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不再加做课后习题,对特别难的题目可以不做.
在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其内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教学的艺术水平是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得以提升的.有效的反思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再创造的沃土和新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和老师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只要教师不懈地努力,认真研究和解决好以上问题,教学业务水平会不断地提高,新课程改革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责任编辑: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