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日收到来自英国朋友卡洛斯的电子邮件问候,我不禁想起在英国留学的种种,尤其是在课余时间参加的教会活动,使我的异国生活更添精彩……
也许是相同肤色的人在潜意识里有认同感,我刚到英国便和班上的日本、韩国同学熟络起来。我的韩国同学任秀珍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她多次邀请我下课后同她一起去参加她的教会活动。因为本身不信教,我心中有所抵触,但是经不住秀珍三番五次好意邀请,加上好奇心的驱使,我还是去了她极力推荐的大家庭——艾尔伯特(Albert)和裕子(Hiroko)的家。
艾尔伯特和裕子的大家庭
来到艾尔伯特和裕子的家,前庭后院十几个房间,让我惊叹好大的房子呀。这是一栋石头结构的维多利亚式老房子,虽然有些年代了,可不管是室外的花草树木还是室内的装饰,都让整个房子显得干净整洁又有情趣。女主人裕子每天都会把后院新鲜的花剪下来插到每个房间里各式各样漂亮的花瓶中。
艾尔伯特和裕子共同生活了将近三十年,夫妻二人没有孩子,但他们拥有一个非常之大的大家庭——“迈向世界(Go Global)”。家庭成员们来自同一地方,又来自不同地方——说是同一个地方,是因为成员们都是在圣托马斯教堂长期做礼拜的教徒;而来自不同地方则是因为大家来自世界各地,艾尔伯特来自马来西亚,他的妻子裕子是日本人,由于本身的非英国裔身份,他们在十年前想到了将教会这些外来移民和留学生们组织起来,每周三晚上在他们家里聚餐,一起交流信仰,分享生活。“迈向世界”的小组名称由此而来,小组的成员也由之前的五六人发展到今天的三四十人,大到八十岁,小到两岁;从南非到立陶宛,从菲律宾到哥伦比亚,“迈向世界”的成员真可谓是来自全球的各个角落。
这种多样性让我这个从未离开过中国的人大长见识,除了每周聚餐享受来自世界各地的风味美食外,还能欣赏到每个人身上独具特色的文化气质。记得第一次去艾尔伯特家里的时候,一个金发碧眼的瑞士女孩用极度流利的中文跟我交谈,她告诉我她曾在东北师范大学留学一年,中文名是李乐奇。除了中文,我还听到她和意大利的瑞秋讲意大利语,和来自非洲的琳达讲法语,我打心眼里佩服她!乐奇说几乎每一个瑞士人都会两种以上的语言,因为瑞士没有瑞士语,他们以法语和德语为主要交流语言。在“迈向世界”大家庭中,不乏有才学有个性的人——英国人科林在朝鲜教授英文和中文,艾尔伯特和裕子都是牛津大学的医学博士,妮可初中离开香港,独自在澳洲打工上学,为了节省学费自己办理转学来到英国……最有个性的应该是史蒂夫吧,因为他的价值观是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亚洲人极难理解的:他出身书香门第,毕业于哲学专业而且精通音乐,他的职业却是酒吧晨间清洁员。他告诉我:我只想休息一下。细想一下,大概并不是价值观的问题,这样个性行为的根源还是因为经济状况吧,在福利有保障的发达国家,人们可以不再以赚钱为最主要人生追求,找个时间休息一下不再是一种奢求。
圣托马斯教堂——精神加油站
在艾尔伯特和裕子的家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来参加聚会活动的人中,除了中国人,其他国家的成员都是教徒,许多中国人和我一样是非宗教徒,可能是泛神论者和无神论者。我想从一个侧面可以表现出来我们中国人为了学习英文,努力融入当地生活的积极态度,同时也看出中国人信仰的缺失。在西方社会,宗教并没有像早先许多学者预言的那样逐渐衰落消失,而是继续繁荣着。在英国,许多慈善活动是由教堂发起的,皇室的婚礼与加冕仪式均由教堂主持,从一个婴孩的出生到青年的嫁娶再到去世,宗教贯穿人的一生。
在参加了几次“迈向世界”的聚会后,我在一个星期天的早上随小组成员们来到他们每周日做礼拜的地方——圣托马斯教堂。圣托马斯教堂坐落在半山的树林中,和许多英国建筑一样,外看传统而内饰时尚现代,除了做礼拜的大厅外还包括了三间大厨房三个大活动室一个育儿室等,可以称做社区的多功能厅了。这个教堂就在我所住的社区,进入教堂后我看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都是在超市买菜、在邮局寄信经常可以看得到的邻居们。不管面熟与否,大家都互相点头问好,让我这个第一次去教堂的外国人紧张感顿时消失了。教堂的气氛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严肃,开始时会有一个有架子鼓、电子琴和贝司的小乐队带着大家唱非常有节奏的宗教歌曲,许多小孩子还会在台上边唱边蹦,接下来助理牧师会做一些简单的通知,比如说这个礼拜有哪对夫妻会在教堂举办婚礼呀,有哪一个家庭加入教堂十年整等等。做完通知以后助理牧师留出几分钟时间来让大家交流分享一个礼拜的生活与心情,最后一个环节便是牧师从圣经出发来讲解一个关于心灵的主题。礼拜结束后教堂会提供免费的茶饮与点心,许多人会喝喝茶和朋友们聊聊天。
在留学的日子里,几乎每周日早上我都会参加礼拜活动,我逐渐发现,教堂好似一个小教室,为已经步入社会的成年人提供一个休息喘息净化的场所。一周的生活因人而异,有人为了学业熬心,有人为了工作伤身,有人疯狂娱乐有人平静空虚……在一周将要结束的一天来到教堂,暂时摆脱太过现实的生活,跟着圣经的故事和牧师结合现实的讲解,想一想内心深处的问题。基督教的强大生命力来自于它和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圣托马斯教堂的牧师正如大多数和蔼的英国绅士,衣着整洁休闲地站在台上,结合圣经的故事向人们提问并讲解:你这一周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你对下周有何期望?你最想祝福的人是谁?你有不喜欢的人吗?我们怎么样去爱自己讨厌的人?金钱在你心目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我们为什么要慷慨?怎么才算慷慨?……我想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想要找个时间静一下,去一个没有竞争的地方来思考这些比较抽象的问题,教堂,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与机会。
墓园旁的午餐
星期日礼拜结束后,“迈向全球”(Go Global)小组的成员会聚在一起吃个午餐,因为亚洲美食的流行,大家一般选择中国的茶餐厅,有时候也会去某个成员家里聚餐。潘和道格是一对英国老夫妇,他们也是Go Global 的元老级成员。道格退休前是中学老师,他经常出于职业习惯地纠正我的英文发音,他的夫人潘则在一旁打圆场避免我尴尬,夫妻俩十分恩爱。自从子女成家立业以后,夫妻俩就不定期地邀请大家去他们家吃午饭。
在潘和道格的家里,我吃到了传统的英国正餐。都说英国的食物是世界上数一数二难吃的,事实并非如此。英国的确没有令人回味的餐厅,可是在英国家庭中确实可以吃得到难以忘怀的可口食物。在潘家里,主菜当然是肉啦,外国人不怎么吃带骨头的肉,大多数主妇们选择胸脯肉来招待客人,在潘家里吃的是烤鸡胸肉和猪肉;副菜——也就是英国人常说的Sider(旁边的菜)是清水煮的西兰花、胡萝卜,烤土豆块,土豆泥,烤芦笋,还有独具地方特色的约克夏布丁,我非常喜欢吃这种像小蛋挞的主食。一个容纳十二人进餐的餐桌上放满了肉和蔬菜、红白葡萄酒、柚子汁、气泡果汁等等,还有浇在烤肉上面的混合肉汁,苹果酱,小红莓酱。餐后甜点是冰激凌、柠檬馅饼、巧克力烤饼、酸奶。每个人都各取所需,然后大快朵颐!
潘和道格家最有特色的并非食物而是他们的餐厅,他们的餐厅是一间透明的玻璃房,中午的阳光投射进来,使得就餐环境格外惬意,玻璃房的南面是一小块菜园子,我们吃的蔬菜都是从这个小菜园中生产的,蝴蝶和蜜蜂不时来探访,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当你转头向着玻璃房的西边,便会发现一个望不见边的墓园,最近的墓碑不过三十米吧。我不禁和女主人潘讨论起了东西方对死亡话题的差别态度,我问她是否会感到害怕,潘笑着说:They are good! They are quiet neighbor! (他们非常好!他们是安静的好邻居!)
也许一开始,我是抱着练习英文融入英国社会的私心而参加“迈向世界”的聚会活动,但是当我离开时,我无比想念这个大家庭。我们来自不同地域,是不同人种,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年龄,我们当中有基督教有天主教还有许多非宗教者,但每个人都胸怀着整个世界,我们都乐于体会形态各异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丰富多姿,其乐融融。
也许是相同肤色的人在潜意识里有认同感,我刚到英国便和班上的日本、韩国同学熟络起来。我的韩国同学任秀珍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她多次邀请我下课后同她一起去参加她的教会活动。因为本身不信教,我心中有所抵触,但是经不住秀珍三番五次好意邀请,加上好奇心的驱使,我还是去了她极力推荐的大家庭——艾尔伯特(Albert)和裕子(Hiroko)的家。
艾尔伯特和裕子的大家庭
来到艾尔伯特和裕子的家,前庭后院十几个房间,让我惊叹好大的房子呀。这是一栋石头结构的维多利亚式老房子,虽然有些年代了,可不管是室外的花草树木还是室内的装饰,都让整个房子显得干净整洁又有情趣。女主人裕子每天都会把后院新鲜的花剪下来插到每个房间里各式各样漂亮的花瓶中。
艾尔伯特和裕子共同生活了将近三十年,夫妻二人没有孩子,但他们拥有一个非常之大的大家庭——“迈向世界(Go Global)”。家庭成员们来自同一地方,又来自不同地方——说是同一个地方,是因为成员们都是在圣托马斯教堂长期做礼拜的教徒;而来自不同地方则是因为大家来自世界各地,艾尔伯特来自马来西亚,他的妻子裕子是日本人,由于本身的非英国裔身份,他们在十年前想到了将教会这些外来移民和留学生们组织起来,每周三晚上在他们家里聚餐,一起交流信仰,分享生活。“迈向世界”的小组名称由此而来,小组的成员也由之前的五六人发展到今天的三四十人,大到八十岁,小到两岁;从南非到立陶宛,从菲律宾到哥伦比亚,“迈向世界”的成员真可谓是来自全球的各个角落。
这种多样性让我这个从未离开过中国的人大长见识,除了每周聚餐享受来自世界各地的风味美食外,还能欣赏到每个人身上独具特色的文化气质。记得第一次去艾尔伯特家里的时候,一个金发碧眼的瑞士女孩用极度流利的中文跟我交谈,她告诉我她曾在东北师范大学留学一年,中文名是李乐奇。除了中文,我还听到她和意大利的瑞秋讲意大利语,和来自非洲的琳达讲法语,我打心眼里佩服她!乐奇说几乎每一个瑞士人都会两种以上的语言,因为瑞士没有瑞士语,他们以法语和德语为主要交流语言。在“迈向世界”大家庭中,不乏有才学有个性的人——英国人科林在朝鲜教授英文和中文,艾尔伯特和裕子都是牛津大学的医学博士,妮可初中离开香港,独自在澳洲打工上学,为了节省学费自己办理转学来到英国……最有个性的应该是史蒂夫吧,因为他的价值观是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亚洲人极难理解的:他出身书香门第,毕业于哲学专业而且精通音乐,他的职业却是酒吧晨间清洁员。他告诉我:我只想休息一下。细想一下,大概并不是价值观的问题,这样个性行为的根源还是因为经济状况吧,在福利有保障的发达国家,人们可以不再以赚钱为最主要人生追求,找个时间休息一下不再是一种奢求。
圣托马斯教堂——精神加油站
在艾尔伯特和裕子的家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来参加聚会活动的人中,除了中国人,其他国家的成员都是教徒,许多中国人和我一样是非宗教徒,可能是泛神论者和无神论者。我想从一个侧面可以表现出来我们中国人为了学习英文,努力融入当地生活的积极态度,同时也看出中国人信仰的缺失。在西方社会,宗教并没有像早先许多学者预言的那样逐渐衰落消失,而是继续繁荣着。在英国,许多慈善活动是由教堂发起的,皇室的婚礼与加冕仪式均由教堂主持,从一个婴孩的出生到青年的嫁娶再到去世,宗教贯穿人的一生。
在参加了几次“迈向世界”的聚会后,我在一个星期天的早上随小组成员们来到他们每周日做礼拜的地方——圣托马斯教堂。圣托马斯教堂坐落在半山的树林中,和许多英国建筑一样,外看传统而内饰时尚现代,除了做礼拜的大厅外还包括了三间大厨房三个大活动室一个育儿室等,可以称做社区的多功能厅了。这个教堂就在我所住的社区,进入教堂后我看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都是在超市买菜、在邮局寄信经常可以看得到的邻居们。不管面熟与否,大家都互相点头问好,让我这个第一次去教堂的外国人紧张感顿时消失了。教堂的气氛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严肃,开始时会有一个有架子鼓、电子琴和贝司的小乐队带着大家唱非常有节奏的宗教歌曲,许多小孩子还会在台上边唱边蹦,接下来助理牧师会做一些简单的通知,比如说这个礼拜有哪对夫妻会在教堂举办婚礼呀,有哪一个家庭加入教堂十年整等等。做完通知以后助理牧师留出几分钟时间来让大家交流分享一个礼拜的生活与心情,最后一个环节便是牧师从圣经出发来讲解一个关于心灵的主题。礼拜结束后教堂会提供免费的茶饮与点心,许多人会喝喝茶和朋友们聊聊天。
在留学的日子里,几乎每周日早上我都会参加礼拜活动,我逐渐发现,教堂好似一个小教室,为已经步入社会的成年人提供一个休息喘息净化的场所。一周的生活因人而异,有人为了学业熬心,有人为了工作伤身,有人疯狂娱乐有人平静空虚……在一周将要结束的一天来到教堂,暂时摆脱太过现实的生活,跟着圣经的故事和牧师结合现实的讲解,想一想内心深处的问题。基督教的强大生命力来自于它和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圣托马斯教堂的牧师正如大多数和蔼的英国绅士,衣着整洁休闲地站在台上,结合圣经的故事向人们提问并讲解:你这一周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你对下周有何期望?你最想祝福的人是谁?你有不喜欢的人吗?我们怎么样去爱自己讨厌的人?金钱在你心目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我们为什么要慷慨?怎么才算慷慨?……我想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想要找个时间静一下,去一个没有竞争的地方来思考这些比较抽象的问题,教堂,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与机会。
墓园旁的午餐
星期日礼拜结束后,“迈向全球”(Go Global)小组的成员会聚在一起吃个午餐,因为亚洲美食的流行,大家一般选择中国的茶餐厅,有时候也会去某个成员家里聚餐。潘和道格是一对英国老夫妇,他们也是Go Global 的元老级成员。道格退休前是中学老师,他经常出于职业习惯地纠正我的英文发音,他的夫人潘则在一旁打圆场避免我尴尬,夫妻俩十分恩爱。自从子女成家立业以后,夫妻俩就不定期地邀请大家去他们家吃午饭。
在潘和道格的家里,我吃到了传统的英国正餐。都说英国的食物是世界上数一数二难吃的,事实并非如此。英国的确没有令人回味的餐厅,可是在英国家庭中确实可以吃得到难以忘怀的可口食物。在潘家里,主菜当然是肉啦,外国人不怎么吃带骨头的肉,大多数主妇们选择胸脯肉来招待客人,在潘家里吃的是烤鸡胸肉和猪肉;副菜——也就是英国人常说的Sider(旁边的菜)是清水煮的西兰花、胡萝卜,烤土豆块,土豆泥,烤芦笋,还有独具地方特色的约克夏布丁,我非常喜欢吃这种像小蛋挞的主食。一个容纳十二人进餐的餐桌上放满了肉和蔬菜、红白葡萄酒、柚子汁、气泡果汁等等,还有浇在烤肉上面的混合肉汁,苹果酱,小红莓酱。餐后甜点是冰激凌、柠檬馅饼、巧克力烤饼、酸奶。每个人都各取所需,然后大快朵颐!
潘和道格家最有特色的并非食物而是他们的餐厅,他们的餐厅是一间透明的玻璃房,中午的阳光投射进来,使得就餐环境格外惬意,玻璃房的南面是一小块菜园子,我们吃的蔬菜都是从这个小菜园中生产的,蝴蝶和蜜蜂不时来探访,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当你转头向着玻璃房的西边,便会发现一个望不见边的墓园,最近的墓碑不过三十米吧。我不禁和女主人潘讨论起了东西方对死亡话题的差别态度,我问她是否会感到害怕,潘笑着说:They are good! They are quiet neighbor! (他们非常好!他们是安静的好邻居!)
也许一开始,我是抱着练习英文融入英国社会的私心而参加“迈向世界”的聚会活动,但是当我离开时,我无比想念这个大家庭。我们来自不同地域,是不同人种,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年龄,我们当中有基督教有天主教还有许多非宗教者,但每个人都胸怀着整个世界,我们都乐于体会形态各异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丰富多姿,其乐融融。